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乡(简称伊车嘎善、又称索伦嘎善),是新疆乃至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试点和诞生的地方。
伊车嘎善锡伯乡位于天山支脉喀拉布克山南脚下的冲击地带,东与清水江苏北工业园区相连,东北与素有风景宜人的福寿山庙尔沟的大西沟乡接壤,西面和西北部分别与中国红地球葡萄基地的莫乎尔,苹果、油桃、树上干杏基地农四师六十一团相连,东南靠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南与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诞生地可克达拉草原接连,312国道和精伊霍铁路从境内沿边穿过,距霍尔果斯市20公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具有浓郁的历史和锡伯族民俗文化积淀的自然乡。平均海拔750米,总面积80万平方公里,全乡居住人口3800余户,38700余人。是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汉、达斡尔族、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壮族、裕固族、俄罗斯等13个民族聚居行政单位。
自然条件,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数约为306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50----300毫米,无霜期大约为180天左右,是一个以农、牧、园林结合的典型田园乡村。
“伊车嘎善”是锡伯族语,意思是新村庄。历史上曾经称“索伦拉敏”或“锡伯索伦”。“索伦”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系居住在黑龙江地区数个土著民族的合称。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在黑龙江流域出现所谓的“索伦部”之称,主要有散居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组成,由于他们性于强悍,雄于诸部,“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壮”(何秋涛《朔方备乘》卷2),后索伦部归属满清编入八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一部分索伦官兵及其眷属被调迁驻防伊犁河北,组建“索伦营”防御可克达拉以西的地域,故称“索伦拉敏”、“索伦嘎善”。由于当时,沙俄不断侵扰伊犁地区边陲持紧,于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又从居住在盛京(辽宁沈阳)的锡伯族军营中调集1100余官兵,携家眷共计约4000余人西迁至新疆伊犁河南(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防称“锡伯营”。开启和谱写了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
伊车嘎善的锡伯族本属西迁察布查尔锡伯营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加之病疫流行,索伦营兵源紧张之原因,相继于1798年、1834年(清嘉庆三年和道光十四年)先后从察布查尔锡伯营调260户1279人,编入索伦营左翼四旗,驻防伊犁河以北的西面,从此历史上出现了“锡伯索伦”之称。锡伯族与索伦营的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并肩战斗,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城堡、垦荒造田、囤积军粮、捍卫家园。大约在1870年左右,锡伯族、达斡尔族军民在霍尔果斯一带重建自己的家园,定居在现农四师六十四团二连驻地,修筑过环绕近2.5平方公里的城墙,成了历史上的锡伯族的“佛嘎善”(锡伯语“旧乡”“旧村庄”的意思)。“佛嘎善”曾经有过繁荣的鼎盛时期,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在“佛嘎善”里居住近500多户,人口2000多人,城中生意兴隆,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店铺和酒坊等,城东门的两层楼上挂有一口大钟,据说钟声同惠远城的大钟相呼应,城内纵横四条大道直通四大城门,小巷共16条,条条都通大道。后来将后门封堵修。在城堡的南侧建造了一座“关公老爷”庙,因为锡伯族尚武,所以崇拜“关公老爷”。辛亥革命后,管理渐驰,又因瘟疫死亡人数甚多,所以人们恐慌之至,纷纷逃离,开始弃甲务农,散居四野,城郭荒芜。
随后历经数十年的变迁,于1937年曾在苏联留学的锡伯族学者安子英(后同烈士毛泽民、陈谭秋一起被盛世才杀害),来到故乡考察后,召集当时的各部头人决定将散居四野的锡伯族、达斡尔族等集中重建新的家园-----“伊车嘎善”。于是于1937年开始规划布局,伊车嘎善村落的布局基本按照满清四合田子型及参照俄罗斯农庄模式相结合的,现在主要的街道还保留着原样。1938年开始陆续迁居,锡伯族人虽然崇尚武学,但始终将教育办学放在首位,在锡伯军营中就开办了识字班,子弟学校(现伊车嘎善乡锡伯学校的前身),定居伊车嘎善村时优先选定了学校的位置和庙宇的位置,现在伊车嘎善锡伯学校校址就是那时选定的位置,她历尽沧桑为传承锡伯族文化,弘扬西迁精神,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定居伊车嘎善村后在村子的东南角处修建了一座具有锡伯族独有的“娘娘庙”,在“佛嘎善”时修的是“老爷庙”,为什么迁居到伊车嘎善改建成娘娘庙呢?原因是在佛嘎善时是军营是尚武的,迁至伊车嘎善时已是弃甲务农,加之由于多年从战,病疫流行,人口数量锐减,人们期盼着人口的增长,人丁兴旺。所以改建为“娘娘庙”,以供奉“娘娘们”求子。据老人们描述“娘娘庙”建成后在一度时间可谓是香火缭绕,门庭若市。尤其是每年的农历4.18西迁节时更是热闹非凡,据说那天那些富裕户、商人在庙院内摆施舍饭,还邀请戏班唱大戏。平日时有婴幼儿生病或家中的女人有身孕的都要到庙中供奉,祈求保佑平安。解放后“娘娘庙”逐渐淡化,直到1966年被当时所谓的“破四旧”浪潮冲毁,现庙址化为平地了。
锡伯族自西迁来到伊犁始终把“戍边”“屯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在伊犁河谷锡伯营驻地历时7年开凿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察布查尔大渠。在伊车嘎善的锡伯族也在当时在索伦营大臣长安大将的带领兴建水利曾开挖了两条总长36多公里的水渠。一条叫阿巴哟活伦(是锡伯语大渠的意思),另一条叫汗都哟活伦(锡伯语稻田渠的意思)。这两条渠的开挖为当时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储备军粮、收复伊犁,做出了贡献。解放后,1958年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修建一条大渠改叫皇渠,现在仍在使用。汗都哟活伦现已不存在了,平整为农田了,只剩下了一些残体遗痕。
伊车嘎善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捍卫了祖国的领土,还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先河。同时在近代的新民主革命时期为新疆的和平解放、祖国的统一也做出了贡献。1944年9月在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原阿山)三区爆发的革命(称之为三区革命)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反动统治,鼓舞和支持了全疆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新疆的军事力量。配合了全国特别是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促进新疆的和平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三区革命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新疆的三区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在这场革命斗争中,霍城伊车嘎善的锡伯、达斡尔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给三区革命支援了大量财力、物力的同时又送自己的优秀子弟参军,当时在不到10天时间便组织起了一支40来人的骑兵队伍,隶属三区革命军骑兵三团。成为三区革命军的一个独立的锡伯、达斡尔族的骑兵排和一支劲旅。为推翻国民党在北疆的统治、为解放伊犁、塔城、阿山专区,继而为后来驱逐并消灭国民党扶植的乌斯曼匪帮、为新疆的和平解放、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伊车嘎善乡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归属西北局领导,成立了新疆分局。1952年新疆分局遵照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精神,率先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按照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着手筹备成立各级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在筹备和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时曾遇到了许多问题,其最主要是受当时苏联的影响,有人曾提出学习和照搬苏联模式搞什么“联邦”制或“共和”制,经过大家分析讨论认为中国的情况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民族关系部一样,当时俄罗斯帝国周围,有不少是独立的小国家,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大帝国之后,为了实现在俄国共产党的统一,把周围的民族小国家团结起来组成为一个统一的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增强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力量,保卫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联邦制符合苏联当时的具体情况。然而,苏联的联邦制又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解体埋下了伏笔。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前就设有专、县和区、乡的建制,盲目效仿和照搬苏联模式是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违背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新疆实际情况草拟了《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提出了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自下而上、由小而大、逐步开展的“慎重稳进”的方针,充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为什么要贯彻自下而上、由小而大的“慎重稳进”的方针呢?这首先是因为:一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件重大政治任务。更何况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端复杂的民族工作,是关系到千百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二是因为对民族区域的工作还缺乏或没有经验,所以应先集中力量有小的乡、区级民族区域工作做起,积累经验;三是先由人数较少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开始,更容易体现党的民族平等的政策;四是在开始工作之初,往往在各项准备工作上总会不够充分,若先由大开始,不易把握。如发生问题影响较大。”
于是,选派了时任新疆分局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长吕剑人任组长,沙陀(锡伯族,后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任县长)任副组长,李坤余、杨子博、贺清云、张宪(原吕剑人的警卫员、后任新疆工学院党委书记、现退休健在)等一行20人的工作组进驻伊车嘎善村蹲点,开展试办成立民族自治乡的工作。工作组进驻伊车嘎善村后,分散入住在当地的群众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生产。吕剑人和警卫员张宪就住在当时的贫农、贫协主席韩五十六(锡伯族)家里,同时这里就成了工作组办公地点了(由于在当时村里没有村公所)。并且吕剑人与韩五十六(锡伯族)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持着长期的来往关系。虽然现在两边的老人都不在了,但其子女们依然在往来,正如吕剑人本人所描述的是在新疆工作“和新疆少数民族建立友谊关系的缩影”。
据吕剑人在他晚年著书《我的回忆》一书中写道在当时选定在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村进行试点的主要因素是居住在这里的“锡伯族不少人懂汉语或半通汉语”,同时他们还通晓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俄罗斯语,易于开展工作。同时还具有悠久的“屯垦戍边”的西迁精神,又与“伊宁市较近,也便于和伊犁地区党委取得联系”等。另外在地域上伊车嘎善村又属边境村。工作组在吕剑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历时半年多的走访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等,于1953年11月15日在伊车嘎善村成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民族自治乡。
她的成立是全国第一,她的成立是我们党在一个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解决和落实民族政策尝试和实践,她的成立为推动成立其他的民族自治县、州、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面推行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正如吕剑人同志在《我的回忆》一书中总结的 :“通过蹲点试办,不但取得了搞好民族区域自治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对那里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和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在建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进一步掌握了各民族分布和聚居状况”;“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普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增强,大大地激发各族干部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做好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伊车嘎善锡伯自治乡的成立可以说是走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互敬、互尊、互爱、互学、互助、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创立“三个离不开”奠定了实践经验,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的“长治久安、跨跃式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自伊车嘎善锡伯自治乡成立以来,随同国家一道历经了社会变革和发展,1958年在全国推行的“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形势下,于1958年8月在原霍城县所辖的四区成立了火箭人民公社,伊车嘎善锡伯乡隶属为火箭公社的第一生产大队了,火箭公社机关设在四大队(现在乡址所在地)管辖五个生产大队。
1959年9月江苏支边青年来伊车嘎善落户,1961年2月河南支边青年来伊车嘎善落户。
1962年5月29日在外来极端民族势力的煽动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伊.塔”边民外迁事件,当时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携带物品,并擅自驱赶集体的马、牛、羊等牲畜。在这危难时刻,伊车嘎善人自发组成了维护队,将粮食仓库、生产队的牛、羊、马棚等重要部门守护起来了。同时还有一些年长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劝说组,连夜前往向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劝复工作,就这样有效地保护了集体的财产,安抚了群众,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在当时就伊车嘎善的集体财产没受到损失,群众很快就稳定下来了。后来在伊车嘎善锡伯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下,经自治区党委、伊犁地区党委指示,于1963年4月将火箭公社第一、第二生产大队划出组建设立了伊车嘎善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一大队(今伊车嘎善村)。
1964年8月底社教工作队进驻伊车嘎善公社,开始了“四清”运动。在社教工作队的关心和支持下,1966年2月在伊车嘎善公社(现伊车嘎善村)投资4万元建成了一组装机28千瓦的水利发电站,可谓是伊犁地区农村第一站。
1966年原霍城县和水定县合并为一县,随机撤销火箭公社建制,将火箭公社的第三生产大队划给伊车嘎善公社,第四、第五生产大队划给原胜利牧场(现莫乎尔牧场)。胜利牧场场部机关迁址原火箭公社机关址地,1974年又将原第四、第五生产大队归入伊车嘎善公社,公社机关由一大队迁至今伊车嘎善锡伯乡址地。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首先被冲击的是具有锡伯族反映西迁历史、文化、宗教、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化遗产“娘娘庙”,被当时所谓的“破四旧”浪潮冲毁,现庙址化为平地了。之后公社机关被冲击,基本形成了无政府状态。
1972年2月成立伊车嘎善革命委员会,实行了一元化的领导。
1975年1月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一个拟库容量达600万立方米的库鲁斯台水库工程上马,历时5年,耗尽了人力、物力。于1979年11月因决策失误而停工,使国家、集体损失达213万元,被称为劳民伤财工程。
1975年7月有一大批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全乡各村接受在教育。
1976年10月伊车嘎善各族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引来了第二个春天。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分别改为乡、(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1984年11月3日,恢复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名称,所辖五个村民委员会和二十八个村民小组。原一大队为伊车嘎善村、二大队为喀拉塔斯村、三大队为柳树渠村、四大队为赤哲嘎善村、五大队为加尔苏村。同时在全乡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全乡农民的积极性。
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民族乡成立至今,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伊犁州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原霍城县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已走过了60华诞。60年来,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的全乡人民在历届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努力、奋发图强、以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建设着美好的家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伊车嘎善锡伯乡注入的新的生机和活力,各项建设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全乡呈现出一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和美化幸福伊车嘎善的喜人局面。
现伊车嘎善锡伯乡人依托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和清水河开发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伊车嘎善村樱桃李和高酸西梅基地、喀拉塔斯村油桃和苹果基地、柳树渠村的葡萄和薰衣草基地、赤哲嘎善村西梅李、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基地、加尔苏村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的产业链。
同时,伊车嘎善锡伯乡党委政府又多方筹集资金342万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伊车嘎善村建成了拥有标准化育肥养殖棚圈4344平方米,占地面积8亩,该小区可单次育肥牛500头、育肥羊2400只,全年可出栏育肥牛1000头、羊10000只,预计可实现净利润370.4万元,使伊车嘎善乡的畜牧业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伊车嘎善乡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资金争取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引入了永兴矿业、川洋果业、新疆众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清水河分公司、霍城县方信商砼有限公司。尽后两个企业总投入均在达5000万元,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新农村建设逐步扎实推进,现一幢幢新建的富民安居抗震房拔地而起,柏油马路向四处延伸,现代化的通信和电器不再是奢侈品了,中高档的小轿车已落户农户家园了。2009年由时任霍城县委书记的援疆干部张世怀争取援疆资金和自治区人畜饮水项目资金及县乡财政资金达10000万元,建造一座自来水供水站,解决了伊车嘎善锡人的吃水难的问题。
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巩固率百分之百,教学设施不断改善。为了保护和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字,在伊车嘎善锡伯学校恢复开设了锡伯文课程。新型农牧区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农村文化宣传工作欣欣向荣,伊车嘎善锡伯乡曾多次举办了“基层组织杯”文艺汇演,多次组织参加了霍城县的广场文艺演出,今年又成功举办了挖掘、传承锡伯族民间艺术的首届锡伯贝伦舞大赛。在霍城县举办的乡村民间艺术比赛中伊车嘎善村老年协会的锡伯族原生态的“锡伯族萨满舞”和伊车嘎善锡伯学校的“贝伦”舞获第一名。目前全乡各村均有文化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着农村文化生活。
今天的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在中央《关于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江苏援疆干部的带领下,正以饱满的干劲,传承和弘扬前辈的“西迁”精神,将“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美化着家园。
戍边固国出盛京,
屯垦塞外变沧桑。
古老乌孙换新颜,
民族英魂照汗青。
(本文作者韩新申,现任伊车嘎善锡伯乡锡伯学校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