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历史链接——“伊车嘎善”名称的由来
历史链接——“伊车嘎善”名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3-04-16 19:17
763

附件:历史链接——“伊车嘎善”名称的由来

    一个地名的形成有着许多社会的历史的原困,研究“伊车嘎善”的由来,不能与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的历史分开。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是“新乡”或“新的村庄”的意思,历史上曾经经叫“索拉敏”、“锡伯索伦”或“索伦嘎善”(意思是索伦乡)。公元1757一1759年,清政府平定新疆的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面临当时防务上的十分严峻的形势,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把锡伯族从盛京(今沈阳)及其所属诸域锡伯官兵内抽调年富力强者一千余名连同家眷三千多人迁至伊犁屯田时,伊犁河北霍尔果斯一带已有索伦族在驻防,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从黑龙江调遣携眷的索伦、达斡尔官兵1018名分两批出发。他们涉冰雪、历险恶,越过峻峭的抗爰山,穿过茫茫的蒙古草原,夜半启程,暮宿荒野,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来到伊犁河北岸霍尔果斯以西策济、齐齐罕、萨玛尔、图尔根等地(现都在苏联境内),被称为“索伦营”。

据《清高宗实录》、《缓绥定县志》、“清沿革事记”等书记载和记述,索伦营军民因天灾人祸,人口减少严重,导致兵源枯竭,严重影响了军营的防务以及编额。清政府鉴于当时的形势和伊犁河北的地形,不但不能放弃防务任务,而且有必要充实加强,正当这个时候,“锡伯营”军民在伊犁河以南地区大兴水利,开荒造田,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人民生计逐渐复苏,人口繁育二万余人,另一方面,锡伯、索伦、达斡尔当时虽系不同民族,但是同一个时期西迁,在伊犁河驻防,互为声援,共同效于边疆,因此,伊犁将军报请清朝皇帝,先后由锡伯营抽调年富力强的闲散(百姓)或西丹(系指年龄未及挑选“伍克辛”的预备役青年人)1279人。据锡伯营总管档房《事宜》记载,嘉庆三年四月(公元1798年五月)补充索伦营锡伯官兵一六十户,其中大口五百五十二人,小口一百零六人,共计六百五十八人。又载“道光十四年四月(公元1834年5月)补充索伦营官兵一百户,其中大口四百三十八人,小口一百八十三人,共计六百二十一人”编入索伦营的左翼四旗之内,驻防在沿伊犁河以北的西面(即策济、齐齐罕、萨玛尔、吐尔根等地,锡伯族为主的两旗驻守在齐齐罕、吐尔根。

    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伊犁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农奴制的农民起义,后来起义领导权被宗教封建主篡夺,改变起义方向,开始推行民族仇杀和宗教异端政策,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建立了伊犁苏丹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同年的下半年开始进攻索伦营军民住守的拱宸城,索伦管军民坚守数月,粮尽援绝,于同年底(一八六六年十一月)被苏丹击溃,最后迫不得逃亡城镇,流入俄国,一部分去阿拉木图地方,在那里一停留不久,又到卡巴尔达乌加尔、科科塔玛等地方,于1867年三、四月间回到祖国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部分的锡伯、达斡尔军民于光绪九年(公元1833年)告别了百年屯戍的沃土,携带先辈骨灰,迁住霍尔果斯河东,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家园的劳动,定居在水磨沟(加尔苏溪)与紫泥河之间(现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二连地方),成了历史上的“佛嘎善”(锡伯语“旧乡”或“旧村庄”的意思),解放初期还能看到城墙的遗址,以后又因严重的瘟疫,不能继续住在域里,人们纷纷搬出“佛嘎善”,另择水土,建农舍,开始散居霍尔果斯各地,到1928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搬出来,“佛嘎善”已被废弃。当时有位叫李春的大臣,主张在卡拉塔石(哈语黑石头的意思,现霍城伊车嘎善锡伯乡卡拉塔石村)修筑城墙,试图让所有的锡伯、达斡尔集中到一起,曾于19905年修过20米城墙(1956年时还有遗址),后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没有成功,后又经几十年历史的变迁,致1938年有位在乌鲁木齐任“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会长的锡伯族进步人士安予英(后来被盛世才杀害),特地来霍尔果斯故乡着到霍尔果斯各地锡伯族同胞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极落后的情况,提出了建设“伊车嘎善”的规划方案,并亲自测量,规划了伊车嘎善的街道(现霍城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势力和习惯势力的阻挠,计划迟迟不能落实。1940年的时侯才开始有人搬住规划地点。到1943年时,现伊车嘎善的主要几条街道基本形成了,开始定名为“伊车嘎善”了,正式定名还是解放后的事。1952年冬至1953,当时新疆省统战部部长吕剑人为组长,原宁西县(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沙陀(锡伯族)为副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试点工作组,到霍城县锡伯族聚居的“伊车嘎善”搞试点,于同年的11月5日建立了新疆第一个,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民旅乡伊车嘎善锡伯白治乡。从此“伊车嘎善”的名字真正形成,并已正式载入了史册。以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困,“伊车嘎善”的名字开始销声匿迹了,过了十年到1963年,老霍城县委考虑到伊车嘎善的历史及现状,把原火箭公社的一大队(伊车嘎善)、二大队、三大队及牧业队分出来,组建了“伊车嘎善公社”,社址设在伊车嘎善。1973年又把霍城胜利牧场的四大队、五大队划给伊车嘎善公社,把社址机关迁到胜利牧场的场部(现霍城伊车嘎善锡伯乡政府所在地),扩大了伊车嘎善公社的规模。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情神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1984年11月3日在原伊车嘎善公社的基础上,恢复了“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伊车嘎善”的名字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韩富清 托富善于1995年8月2日)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