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唯一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乡,位于新疆西北边陲天山支脉喀拉布拉克山南脚下,东经80°12′~81°23′, 北纬44°11′~44°39′,东连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靠霍尔果斯口岸,南距霍城县城27千米,西邻霍尔果斯口岸20千米,总面积80平方千米。
辖区内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至天山支脉喀拉布拉克山顶,海拔高达3 800米;最低点在加尔苏,海拔750米。
伊车嘎善锡伯乡属于温带亚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年雨量较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凉爽,冬季较长,积雪多,冰冻时间长。年平均气温在8.2~9.4℃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0℃,极端最低气温达-42.5℃。年均降水量在2503~00毫米之间。无霜期年平均数在165~1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851~2 959小时,日照率64%~67%,平均降水量218.9毫米。
辖区内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切得克苏河、库鲁斯沟、木桧沟、奇里斯沟等河流。有丰富的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辖域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砂石粘土,主要用作建筑材料砖的烧制原料,辖区还储藏着相当丰富的煤、石油以及各种矿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08641亿立方米。
辖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野苹果、野杏、野山楂、野麻、野核桃等,其中,野生樱桃李是世界稀有树种。野生动物更是品种繁多,有马鹿、黄羊、野猪、狐狸、熊、豹、狼、野兔、旱獭、野鸡等。家畜家禽以牛、羊、猪、马、鸡、鸭、鹅为主。粮食作物种植广泛,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重点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打瓜、蓖麻、红花。特色经济作物是熏衣草;林果种植有苹果、桃子、树上干杏、西梅李、葡萄等。
二、人口与民族
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总人口为14 359人,男性7 590人,女性6 805人,伊车嘎善锡伯乡14岁以下有2 019人,占总人口的15.1%; 35岁以下有6 740人,占50.5%;65岁以上有2 511人,占9.4%。其中少数民族为5 362人,占全乡的总人口比例40%; 主要有锡伯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达斡尔、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柯尔克孜、壮、满族等13个民族。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 006人,占59.9%;锡伯族1 731人,占12.9%;回族783人,占5.8%;哈萨克族691人,占5.1%;维吾尔族723人,占5.4%;达斡尔199人,占1.5%;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柯尔克孜、壮、满等民族1 226人,占9.1%。
截至2012年底该乡总人口数中农业人口数为12 627人,非农业人口数为877人;人口年龄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比例逐年增加。
三、历史沿革
“伊车嘎善”,锡伯语意为“新的村庄”。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朝政府调1 020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眷3 000多人从沈阳迁至伊犁河畔驻防屯垦。1798年,因战争和瘟疫使驻守在伊犁河北岸的“索伦营”兵员大减,当时的伊犁将军奏请清政府同意后从伊犁河南岸锡伯营中抽调一部分兵员到伊犁河北岸驻防。1937年,当时新疆省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会长安子英在现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规划了街道,以后,散居在霍尔果斯各地的锡伯族人陆续搬迁到伊车嘎善。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在伊宁成立专员公署,霍尔果斯县隶属伊犁专员公署,伊车嘎善属霍城四区的一个乡。1953年秋,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疆选择霍城县锡伯族聚居的伊车嘎善做试点,当年10月3日,开始在全乡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和选民资格审查,普选乡人民代表。1953年11月15日,成立了全疆第一个自治区(乡级单位)——伊车嘎善锡伯自治区。选举产生锡伯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霍城县人民政府。姜孜拜(锡伯族)为第一任区长。1954年改为霍城县三区。1958年改成火箭人民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一乡为第一生产大队,二乡为第二生产大队,三乡为第三生产大队,四乡为第四生产大队,五乡为第五生产大队。共有20个生产队。1963年4月,火箭人民公社一、二大队划出建立伊车嘎善人民公社,社机关驻一大队(现伊车嘎善村)。1966年火箭公社撤销,其三大队划给伊车嘎善公社,四、五大队划给胜利牧场,火箭公社机关驻地改为胜利牧场场址。同年胜利牧场机关迁回原址,伊车嘎善公社迁至原火箭公社驻地(赤哲嘎善),原四、五大队归伊车嘎善公社管辖。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全国实行政社分设,撤销伊车嘎善公社,建立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28个村民小组。一大队改为伊车嘎善村、二大队改为喀拉塔斯村、三大队改为柳树渠村、四大队改为赤哲尕善村、五大队改为加尔苏村。
四、经济
1.农牧业。伊车嘎善锡伯乡是一个产粮乡,从1990年到2011年21年种植结构看,粮食作物始终是种植业的支柱产业,每年种植均在3500至4000公顷,油料与经济作物随着市场价格因素的涨跌而种植面积随之增加与减少。
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324公顷,其中小麦1335公顷,玉米1989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具年检率达97.3%(如图伊车乡加尔苏村村民机械化农耕)。新增农业合作社4个,完善专业合作社2个;并实施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引进新品种,购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改造后的1万亩农田可比改造前每年增产粮食3万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125万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大改善了伊车乡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民收入逐年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改造后的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道畅通,道路纵横交错,田野一片葱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统计,伊车嘎善锡伯乡林果业人均收入为5 919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5%,林果业已成为拉动乡域经济,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如图2012年伊车乡林果大丰收)。
2009年,伊车嘎善锡伯乡完成造林502公顷,其中经济林455.7公顷(苹果180公顷、西梅李86.7公顷、其他林189公顷),生态林46.3公顷。2011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按照“扶持大户、鼓励散户、带动农户”的原则,推进特色林果业。春季完成特色林果业种植508公顷,生态林52公顷。秋季特色林果业种植375.5公顷,开沟147.3公顷,挖坑130.7公顷,定植112公顷。2012年新增经济林面积3200亩,生态林面积520亩。种植经济特色农作物薰衣草760亩,试种天山雪菊30亩;完成一万亩特色种植示范园建设。
伊车嘎善锡伯乡畜禽种类主要为牛、羊、马、猪、鸡、鸭、鹅等,其中主导产业为牛、羊、猪、鸡的养殖业。牛品种以中国荷斯坦、西门塔尔、新疆褐牛和本地黄牛为主,自1996年以来,通过牛人工授精技术普遍推广应用,目前良种率已达到80%,拥有良种牛2450头。伊车嘎善乡有草场4555公顷,自2004年至2006年,已全部进行了围栏建设,从1990年至2011年牲畜存栏数量也逐年增大(附表5.3)。近几年,畜禽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附表5.4)。从2009年至2012年已实现牧民定居55户,定居牧户采用了整村建设和插花式两种方式相结合,每户新建抗震住宅80平方米、牲畜圈舍80平方米;并且定居户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使牧民安心定居。随着草畜平衡工作的扎实开展,实施以草定畜,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原植被,使伊车乡草场得以可持续利用。
1982年到1988年集资250万元兴修了自来水工程。2008年在援疆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1000万元的伊车乡第一期人畜饮水工程立项,2009年初动工,主要为本乡伊车嘎善村7个村民小组,喀拉塔斯村二组、三组,柳树渠村5个村民小组,赤哲嘎善村一组和乡机关供水。2011年4月10总投资1 134万元霍城县两乡一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及防渗渠工程全面落成,本期工程涉及伊车乡赤哲嘎善村和加尔苏村两个村,年供水2.65万立方米。2012年新建了防渗渠7.8千米,修建防洪坝700千米(如图2012年伊车乡喀拉斯村修建防洪坝)实施低压节水灌溉项目133公顷;全面完成水费收缴任务;人畜饮水工程推进安全引水入户205户。
2.乡镇企业。伊车嘎善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发展乡镇企业。2012年全乡有乡镇企业15家,资产总额约7 300万元,从业达到455人。这些乡镇企业可实现年新增总产值4 500万元,并带动全乡的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伊车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采取亲情招商与以商招商并举,引进项目3个:众成新型建材、方信商砼(如图2012年伊车乡招商项目--霍城县方信商砼有限责任公司)永兴矿业铅锌开发公司。
3.交通通信。2009年,伊车嘎善乡各村组标准化砂石路面全面开工,全乡合计长度57千米。2011年修建X728线、K4+011至莫乎尔牧场通油公路全长10.89千米。2012年完成5个村新村规划地形图的测绘及3个村的规划。投入200万元重点实施了乡政府主街道两测人行道铺设;完成柳树渠村三组5千米柏油路铺设(如图伊车乡柳树渠村三组铺设柏油路);通过群众“一事一议”修建砂石路40千米,惠及了全乡1.2万农牧民。
2011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有邮政所1处,代办所1处,邮政纯收入60万元。报纸、杂志累计期发行7万份。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7个,固定电话用户1800户,电话普及率27%;移动电话用户830户,互联网用户434户。
4.财政、税收、金融。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万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5865.96万元;入库税金86.52万元,非税收入159.9万元;人均增收1639万元,同比增长18.2%。201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489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733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644元。
2012年,霍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伊车嘎善信用社,不断加大对伊车乡民生工程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力度,为实现乡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伊车乡信用社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贷款规模、增长额、投放量均比往年增长较快,为乡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5.社会保障、扶贫开发。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新型农村养老工作逐步完善,全年参保人数为65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参加城镇医疗保险49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6%;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8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89%;发放城乡低保金113.7万元,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34200元;为残疾人发放轮椅10辆;同时,加大扶贫帮扶力度,全年脱贫18人;敬老院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院内绿化全部完成,康复器材配备到位。
6.乡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伊车嘎善锡伯乡不断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从规划、建设、管理入手,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突破,全乡完成5个村新农村规划地形图的测绘及3个村的规划。加快小城镇步伐。乡总投入240.44万元完成公租房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投入200万元重点实施了乡政府街道两侧人行道铺设、街道门面房粉刷及牌匾统一制作等工程;2011年建成乡政府办公楼。完成柳树渠村三组5公里柏油路铺设;通过群众“一事一议”修建砂石路40公里。乡2012年新建防洪坝700米;实施低压节水灌溉项目133公顷;人畜饮水工程稳步推进,安全饮水入户205户。四是安居富民工程扎实推进。2012年全年开工建设379户,其中整村推进205户,改扩建84户,散户90户,完成率100%;沼气建设和农村改厕任务全面完成。
五、社会事业
1.教育、科技。2012年,伊车嘎善乡有6所中小学,四所幼儿园,全乡教职工有121人,霍城县伊车嘎善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16年,原名为霍城县第八小学,1971年更名为胜利中学,1975年易名为伊车嘎善第一中学,1976年增设高中部,1986年撤销高中部。2002年10月起原中心小学、伊车三校、伊车四校、哈校先后并入伊车一中,并再次更名为伊车嘎善乡中心学校,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管理全乡两所村小和教学点以及一所中心双语幼儿园和两所民办幼儿园。伊车嘎善乡中心学校共有39个教学班(包括村校),其中小学3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655人;中学9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79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9.8%。学校目前有在编教职工8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3人,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近年来,各项教学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13名学生陆续考入区内初中班及内地高中班。全校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先后有一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自治区级一、二、三等奖及州级一、二、三等奖。
乡政府始终把提升全乡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摆在突出位置,抽调中心校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扫盲专干,认真落实扫盲工作的各项措施,充分利用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对广大农牧民,尤其是剩余文盲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培训,年培训率均达到了30%以上,同时建立了乡级扫盲工作体系,按要求组织专门的扫盲短期培训班,各村也建立了相应的扫盲档案,使扫盲工作不断完善。乡政府为扫盲工作和农牧民文化技术筹措经费,人均脱盲经费达到300元以上。2009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投入资金58.9万元为中心学习修建了围墙,粉涮教室、翻修屋面以及修建运动场;住乡企业为学校捐助了价值16万元的砖块,用于铺设校园路面和翻修围墙。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2010年,伊车嘎善乡继续巩固“两基”成果,推进“双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投入90万元的“双语”幼儿园建设进展顺利,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截至2011年,全乡共有幼儿园4所(其中公立双语幼儿园1所,学校附设1所,社会力量办学2所,入园人数达到568名,教职工39名),已基本满足了全乡学前教育的需要。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继续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55万元的加尔苏小学教学楼项目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两基”成果不断巩固。
2009年,伊车嘎善锡伯乡开展了“科技之冬”、“科技之夏”培训活动,促进了经济林果品质的提高,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农民增收。2010年,建立了一支以5名乡土人才、3名科技特派员和13名农业站所工作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在林果、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工作中,发挥了技术服务作用。开展了林果技术培训8期,设施园艺培训4期,由县、乡两级技术人员讲课。成立了昌林养鸡专业合作社。
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8项,新品种5个;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周”培训契机,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牧民2300余人;顺利创建农村电信信息化建设示范乡。
2.人才队伍。伊车嘎善锡伯乡截至2013年1月干部总编制为73人,实有73人;大专以上学历60人,占干部比例的82.2%,少数民族干部32人,占干部比例的43.8%。
伊车嘎善锡伯乡领导干部有10人,如图10.1,正科级2人,副科级8人;少数民族乡镇领导干部2人,占干部比例的20%,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伊车嘎善锡伯乡村干部有35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占村干部比例的20%。
2011年,伊车嘎善锡伯乡高技能人才,包括乡土人才,总计100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占全乡高技能人才22%。
3.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化艺术.近年来,伊车嘎善锡伯乡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群众的文化艺术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使伊车嘎善锡伯乡的文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底,伊车嘎善锡伯乡有1个乡文化站,乡文化站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藏书7000多册,年均订阅费2000元;内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哑铃等娱乐健身器材,并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近百场次;伊车嘎善锡伯乡有6个村文化室,乡党委立足于爱国、援疆、弘扬锡伯文化等主题,投入援疆资金15万元对村文化室进行打造(如图伊车乡加尔苏村四组文化室)。设立多功能室、文化娱乐、和谐家园等场所。乡文化站和村文化站的不断完善为全乡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肥沃的土壤。全乡有7个群众文化团体,成员近150人每年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数百场。
广播电视。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已通网络村有5个、占比100%;已通电视的存有5个,占比100%;已通广播村5个,占比100%;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350户,入户率42%。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党委通过“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为5个村农家书屋配送书籍2 500册,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备120套,调频广播14套,实现了调频广播100%全覆盖。
4.医疗卫生、体育。伊车嘎善锡伯乡共有1个乡级卫生院(如图伊车乡卫生院),6个村级卫生室;伊车嘎善锡伯乡卫生院有床位15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张;固定资产总值478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8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9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8万人次。住院人次包括新农合、社保、城镇居民总共284人,其中新农合为老百姓减免住院费2830元;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90%,电子录入率79%;为65岁以上老人体检879人,为高血压、高血脂免费提供药品120人次,5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0891人,参合率100%。伊车嘎善锡伯乡卫生院担负着全乡大部分农牧民医疗、预防、医疗服务、卫生管理的工作。开设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急诊科、B超、化验、心电、放射等。
2012年,伊车嘎善锡伯乡有学校体育场2个, 1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5个村建有篮球场,1个村配有农民健身器材。
5.民族宗教工作。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是全区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以锡伯族为主体的民族乡。乡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2009年11月,伊车嘎善锡伯乡政府少数民族干部米卡提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2年9月,伊车嘎善锡伯乡政府少数民族干部吐尔逊.娜依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伊车嘎善村荣获自治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2012年,全乡宗教场所共有10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12人;乡始终全面落实宗教管理五项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责任制》,加大了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力度,专门与清真寺签订了责任书,定期对宗教人士进行培训,确保了宗教活动依法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