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沈阳市境内的锡伯族(安振泰)
沈阳市境内的锡伯族(安振泰)
发布时间:2023-04-16 19:18
749

一、人口分布

现居沈阳的锡伯族,大多是康熙年间南迁锡伯族的后裔。3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在巩固盛京防卫的同时,也开始创建村屯,垦荒屯田,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沈阳是全国最大的锡伯族聚居地,全市有锡伯族55759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地为沈北新区的兴隆台锡伯族镇、黄家锡伯族乡、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其中:和平区1657人;沈河区2498人;大东区3034人;皇姑区3398人;铁西区2575人;苏家屯区2817人;东陵区1963人;沈北新区22190人;于洪区6722人;辽中县925人;康平县139人;法库县4148人;新民市3243人;经济技术开发区178人;棋盘山开发区272人。

二、沈北新区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市区北效,位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城市走廊”中部,南靠沈阳市区,北隔辽河、万泉河与铁岭、法库县相望,东与抚顺市、铁岭县毗邻,西接辽西走廊,与新民市、于沤区相连。是连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的黄金通道和“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坐标介于东经12316至48,北纬4154至4211之间。2006年3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新城子区与辉山农业高新区合置办公,组建沈北新区。同年10月,新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国家批准的开发区管理权限,实行封闭式管理。新区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人口40万。区内有辽宁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数所高校。

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牢牢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发展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初步建立起以农产品深加工、光电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区、光电信息产业园、蒲河岛生态商务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及清水工业园、财落工业园六个产业园区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六大经济区统领全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辉山经济区着力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虎石台经济区着力建设蒲河岛生态商务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产业;道义经济区着力建设光电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信息产业;清水经济区着力建设清水工业园和怪坡旅游风景区,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新城子经济区着力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重点发展物流商贸产业;兴隆经济区着力建设财落工业园和七星山旅游风景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沈北新区作为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1840亿元,同比增长1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2亿元,同比增长3%;地方税收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同比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亿元,同比增长15.5%;实际到位内资213亿元,同比增长1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0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6170元,同比增长11%。

三、兴隆台锡伯族镇(街道)

(一)概况

兴隆台锡伯族镇位于沈北新区西部,东接新城子乡、西邻新民市、于洪区,南界尹家乡,北与石佛寺朝鲜锡伯族乡毗邻。全镇东西极点距离14.2公里,南北极点距离4公里,总面积50.2平方公里。地处辽河中游地带,全境地势平坦,一般海拔在50米以下,土壤大部分属于黑钙土。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内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55160天,年平均日照2600小时,降水660毫米以上,平均气温7.6。目前,全镇总人口13861人,其中锡伯族4575人,占33%,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

(二)村屯历史

兴隆台镇的地域划分和组织机构几经变化。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兴隆台先后划归财落堡区和石佛寺区。1956年3月,兴隆台成立乡政府。1958年8月,新城子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兴隆台划归石佛寺管理区。1961年8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撤销管理区,新城子由三个人民公社调整为八个人民公社,在兴隆台成立了石佛寺人民公社。因所在地在兴隆台,1965年10月7日改为兴隆台人民公社。1973年,原兴隆台人民公社划分为孟家台人民公社、兴隆台人民公社、石佛寺人民公社。1983年6月25日兴隆台人民公社经省市政府批准改为兴隆台锡伯族乡。1984年兴隆台锡伯族乡改为兴隆台锡伯族镇。2006年3月沈阳市新城子区和辉山农业高新区实施合置办公成立沈北新区,光隆台锡伯族镇归沈北地区管辖。全镇辖九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

(三)姓氏结构

在锡伯族聚居的各村中,锡伯族姓氏主要有:新民村的何、关、鄂、卜、徐、吴等姓;盘古台村有关、佟、贾、傅等姓;小黑台村有关、呈、佟、孙等姓;十二家子村有关姓;兴隆台村有关、安、佟、王、魏、张等姓;大营子村有关姓。

(四)经济状况

全镇经济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地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且已超过农来总产值,取代了农业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主导地位。该镇的农业以水稻为主,有少量旱田种植传统作物高粱、玉米、大豆等。水田是从1974年开始开发的,是“引辽灌溉工程”的成果。该镇原是低洼地,种旱田经常受灾,产量低下,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自从大面积开发水田以后,逐渐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和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普及,各项生产蒸蒸日上。

当地除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烟叶等,蔬菜有白菜、萝卜、土豆、茄子、辣椒、菠菜、韭菜等。大蒜是当地特产,质优味佳,畅销城乡各地。随着市场经济的民展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蔬菜不再仅限于自给自足,而且在农民经济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畜牧业发展也很快。过去各家的家畜、家禽饲养是零星、分散的,形不成规模。现在多是形成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养牛(肉、奶牛)专业户。家禽饲养以鸡、鸭、鹅为多,养殖户以大规模专业养殖为主。畜禽养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整个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渔业生产在该镇有一定优势,河泡、池塘多,水面大,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这里养殖品种有鲤、鲫、鲢、鲇、墨鱼类和蛤、虾、螺等。

与此同时,村乡工业企业发展迅猛。2013年,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总产值达到28亿元。

在发展经济中,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两条主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一个300亩的食用菌基地和两个50亩棚菜小区,拥有50个新型机械化育秧大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稻田画、农家乐等农村旅游项目。北源米业公司创建的沈阳锡伯龙地高科技农业产业园,面积达1005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修建一处高空观景看台、2处观景平台、660米观赏浮桥、1500延长米漂流渠,以及3个锡伯族文化餐厅、3个锡伯族农耕文化大厅等旅游设施。目前观光区已基本建成。预计该项目每年可带来8000万元的旅游经济收入。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镇人均收入仅113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80元。

兴隆台镇是沈阳市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2007年被沈北新区定为西部经济区中心镇(其他几个中心镇为财落、尹家、石佛寺),拥有沈阳青年农场、沈后机关农场、东北输油管理局八三农场等驻镇单位。镇内企业以生产高级卫生纸、轻型建材、休闲食品、优质大米为主。镇内餐饮企业50余家,十分具备建设中心城镇的相关条件。

(五)教育事业

镇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上投入了3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建设了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中学生开学率在沈北新区名列前茅。

光隆台锡伯族学校把民族文化教育与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以锡伯族民间文化、民族团结、锡伯族优秀人物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题,展现了民族教育活动的精神风采,得到来自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视察的领导、来访客人的高度赞扬。同时,兴隆台锡伯族学校把特色民族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求教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拥有两名专业锡伯族语言教师,学生们在学习民族语言、歌曲、历史中增强 了民族自豪感。学校有85%以上教师能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体育教师将锡伯族传统舞蹈《贝伦舞》改编为校编操;美术教师将民族服饰设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纳入课堂教学中。

(六)文化事业

在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全镇建立了三级活动网络。以镇为中心、为主线,带动各村文化活动室,以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群众的道德情操,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利用远程教育、图书馆、文化活动广场及网络信息等各种渠道帮助农民科学种田,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体育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新时尚。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样式不拘一格,特色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定期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嘎拉哈比赛、篮球赛、广场晚会等文体活动。

(七)其他

交通、邮电、广播电视事业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兴隆台镇境内有国道一条(101国道),省道一条(107),县际公路两条,镇级公路三条,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镇内日发车往返55次日,客流量1500人次。全镇邮路总长40公里,电话装机3600部,实现村村通。移动通讯已建成两个基站,消除了手机信号覆盖盲区,手机拥有量达到总人口的五成。宽带网用户超过200户。全镇各村都设有广播室,有线电话网络覆盖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90%,镇区电视节目达到50套。镇里建有兴隆台中心医院,改善了人们的就医状况。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镇政府还投入1.1亿元建12万平方米的住宅楼,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并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小城镇综合配套,改水厕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自来水厂一座,改善饮水条件。

四、黄家锡伯族乡(街道)

(一)概况

位于沈北新区(原新城子区)的北部、辽河南岸。全乡土地面积111.1平方公里,辽河等六条河流流经境内。辖15个行政村,共18493人。全乡有锡伯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以上。其中锡伯族上总人口33%。有7个民族村,分别为岳士、八家子、大孤家子、高坎、达连、吴家、龙岗子。

1984年6月20日,经省市政府批准,沈阳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正式建立。

(二)姓氏结构

本乡主要的锡伯族姓氏:岳士屯村主要是关、鄂、安、何四姓,另有沈、杨等都是后迁入的,人数不多。八家子村主要是关、吴两姓。大孤家子主要是佟、关、吴、何、陶五姓。黄岗子主要是佟、何两姓。龙岗子主要是关、何两姓。高坎主要是戈、关、何、韩四姓。戈三家子主要是戈姓。其他各姓则都是后迁入的。

(三)经济状况

全乡土地面积167141亩,耕地面积75053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0043亩。这里的传统经济形态一直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是单一的旱田粮食生产。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高粱、玉米、大豆、谷子,另有一些绿豆、子、粳子、小麦等。蔬菜种植仅供自家食用,家畜、家禽的饲养也是为了自食。为了改变这里的贫穷和落后面貌,党和政府也曾号召这里的农民发展水稻生产,“大跃进”期间曾打了不少电井,开辟了一些水田。但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和好的政策,所以水稻生产没有发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科技致富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树立,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二三产业,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黄家乡锡伯族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全乡人均收入为103元,2013年,人均收入增长到16200元。

本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最大的平原水库石佛寺水库,还有面积达两万亩的七星湿地公园,景色优美,每逢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近年来,兴建了红树莓观光采摘园、精品有机草莓采摘园等项止,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市场提供了回归自然、科普娱乐的观光游览服务。实施特色村寨项目,在腰长河村筹建“锡伯人家”农家院,目前正在建设中。

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由沈北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占地1046亩,总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30栋,是融设施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居住投资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内还将建设长达百余米的锡伯族文化长廊。园区全部建成后,可解决就业1000余人,年产值可达6300余万元。

(三)文化教育

经济收入的增加带动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了。现全乡有中小学生19所,文化站、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科研中心站各一所,卫生院两家,卫生所23个,畜牧兽医站一所,农机服务站一所。近几年先后分别获市垦复、双拥、成人教育、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和体育、林业先进乡荣誉称号。

(本文根据沈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整理)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