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黑龙江省农丰满族锡伯族镇(那静)
黑龙江省农丰满族锡伯族镇(那静)
发布时间:2023-04-16 19:19
449

一、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丰满族锡伯族镇位于双城区西北28公里处,东邻公正满族乡、南邻乐群满族乡,西和西南为水泉乡,北与临江、永胜乡及哈尔滨市道里区为邻,东距哈尔滨市主城区45公里。双城—永胜公路从东部经过,双城—农丰—临江公路从中部经过,公路干线可外延至道里区太平镇,距太平国际机场较近,北距松花江航运干道21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二、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民国时期为双城县第三区。伪满时期为兴农、国昌、兴业村。1946年为第七区,1949年为农丰区。1956年3月,撤区划为农丰、临江乡。1958年9月,成立农丰人民公社。1984年春,改为农丰乡。1985年8月,改乡设立农丰镇。1990年9月,建立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是黑龙江省唯一的锡伯族镇。

   行政区划:农丰镇幅员面积137.6平方公里,辖农丰、保胜、田茂、保收、进步、双利、兴城、永久、仁利9个行政村、25个自然屯。镇政府驻地为农丰村。在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所辖的25个村屯中,有8个是旗营村屯。保胜为新营子正白旗头屯;保安为新营子正白旗二屯;田茂为新营子正白旗三屯;保收为新营子正白旗四屯;农丰为新营子正白旗五屯;进步为新营子正黄旗二屯;兴城为镶白旗三屯;双利为镶白旗四屯。

三、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农丰镇地处松嫩平原南部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地表海拔高度多在110---200米之间,南部平坦,以河流二级阶地为主,北部低洼,有沟谷发育。

气候: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10℃积温在1600-3400℃之间,属中温带。春季多风少雨,但有积雪融水,土壤墒情较好,春旱不严重,异常少雨年份春耕需要作水;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气温3-5℃左右,无霜期约为132~144天,作物一年一熟。有季节性冻土分布,冻土时间9个月左右;年日照总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在410—520毫米,为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水文:农丰镇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丰富。有仁利、保胜、兴城三个水库。1976年开始兴建的友谊渠“引拉工程”,从拉林河引水至石人沟水库,并修建库后高干渠,经杏山、水泉、临江,至农丰镇入仁利水库。仁利水库位于农丰镇仁利村,初建于1959年,利用自然沟水设计兴建,1960年4月完成。大坝长900米,最大坝高2.5米,友谊渠建成后,加高大坝至6米,设计总库容为2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150万立方米。兴建以来在抗旱防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随着东北粳稻市场需要的增多,水田种植面积扩大,水库和引拉工程的灌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水产养殖发展较快,每年出产大量的鲫、鲤、鲇、鲢等塘鱼,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吸引了垂钓者,水库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

地下水:农丰镇西部和北部,属岗丘地承压水区。雨季降水渗入地下,枯水期自流溢出沟渠,在地面冻结。矿泉资源开发潜力大,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生物资源:农丰镇草甸湿地面积较大,植被种类丰富,很多野生植物得以生存。狼尾巴草、黄蒿、艾蒿、青蒿、车前草、苣荬菜、蒲公英、苕条、柳毛、节骨草、马莲等在草甸上均可发现。在沟塘边还生长一些水葱、臭蒲、小叶樟、柳条、蒿类、青塘苇草、三棱草、星星草等喜湿植被。灰鹤、雁、百灵、苏鹁鸪、家燕、麻雀、画眉、黄雀、喜鹊、乌鸦等鸟类众多。冬季野鸡、野兔、田鼠等在田野中也较常见。每到草木繁盛季节,在农丰镇北的北山一带,鱼跃水面、鸟驻枝头、绿草茵茵、花香四野,矿泉清冽甘甜,吸引八方游人前往。

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土壤肥沃,耕作层厚,富含腐殖质。在沟渠地带,分布有沼泽土,盐碱土等。

    农丰镇北的北山,原名花果山,占地50余公顷,有林地12公顷,水面15万m2,正在规划开发中。已建龙泉寺建筑群,规划建成集老年公寓、采摘园、农家乐、水上餐厅等多个项目的生态园区。


四、人文环境特征

     (一)人口与居住

居民:当前,全镇总人口20794人,其中男性人口10661人,女性人口10331人,性别比为105.21;非农业人口900人。人口出生率0.558%,死亡率0.539%,人口自然增长率0.119%,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比较突出,使本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全市其他乡镇低。双城市本身是移民建制区域,满族人的聚居地,而农丰镇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小,重男轻女思想较其它地区淡泊,妇女地位较高,且女子受教育和就业机会较多,因而,人口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性别比比较平衡。受建国初的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严重,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45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63%,高于全市16.2%的平均水平,这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压力。

社会保障: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6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均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障,每月领取60元的基本保障金。部分村民参保商业保险。常住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民族:农丰镇为多民族聚居区,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族、锡伯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苗族、黎族、达斡尔、彝族。其中满族8516人,锡伯族1286人(户籍人口数304人),锡伯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双利村。双利村有居民672户,总人口2810人,其中锡伯族实有人口1206人,占全村人口42.9%。

就业收入:农丰镇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农业户籍人口比重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个体经营、交通物流、乡镇企业发展和外出务工等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近年,随着我国与俄罗斯贸易关系的良好发展,有部分村民外出到俄罗斯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和粮食,或从事其他产业发展,增加侨汇收入。双利村有40多人在俄经商,村民赵树礼,在俄产业资产过亿,经营布匹、电器、彩钢、超市等众多项目;有5人在肯尼亚从事交通运输业。2014年底,全镇人口平均收入13580元,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村镇建设:2005年以来,全面完善农村基础公路建设,至2010年末实现了村村公路相通。房屋砖瓦率高。正在逐步实现修路、改水、绿化、亮化和文体设施建设工程。以双利村为例:双利村位于农丰镇正东,与双永公路相距2公里,向东经公正乡康宁村可通往公正乡所在地,并南联双城市区,北联太平镇。村内街道整齐,每条街道均铺筑了水泥路面。村内有路灯125盏,垃圾清运车两辆,清运工7人,环境整洁优美。主干道建有排水沟,以防雨季积水。村内有面积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2家,供电供水系统完善。建有集村办公室、卫生所、活动室“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村内人均宅基地面积较大。村内仅有两家非全砖瓦建筑,一处已经无人居住,一处有韩姓老人独居,还能找到一点传统民居的影子。新建住房设施齐全,有太阳能热水器,现代化厨房厨具、室内卫生设备等,生活条件优越。 

   (二)产业发展

农业:农业是全镇主导产业,农业结构多元。目前全镇耕地117755亩,林地面积2281亩,草原31731.5亩,大中型水库3个,水田面积3386.2亩。

   种植业:农丰镇原来种植作物种类多样,有玉米、大豆、水稻、甜菜、亚麻、马铃薯、高粱、苏子、药材、蔬菜、瓜果等,近年来种植结构向单一化方向发展,以玉米为主,水稻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本地地处45°N“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条件优越,单产较高,商品率高。近年来,玉米的油用价值、食用价值逐渐被认可,工业制乙醇的原料需求和饲料需求也逐渐加大,加上政府玉米补贴政策,保护和鼓励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农丰镇政府组织人员加大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高产栽培模式推广,促使全镇粮食实现9连增,2014年全镇粮食总产达1.6亿斤。但本镇玉米深加工水平有限,产业链条短,收获后多直接出售或初步烘干后销售,附加值低。近年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引进投资5000万元的大连双益粮食经贸有限公司项目,从事粮食营销,年创利税160万元;引进全省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三合饲料,总投资达到6000万元,年利税可达200万元。

随着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丰镇也扩大了陆地菜、水稻、小米、甜瓜、西瓜等高效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哈尔滨市利顺信米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为“喜兰妈妈”的生态米,米质金黄,口味醇香、绵软而有弹性,绿色无公害,品牌效应好,市场竞争力强,成为本地名牌产品。

在农业生产中,农丰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末全镇已基本完成仁利水库蓄水建设一期工程,水田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抗旱大井总量达到 162 眼,小井75 眼,累计植树造林786 亩,育苗300亩。五年来,共组建大小型农机合作社14 个,更新大型农机具35台套。累计完成秋整地60000 亩。

双利村有耕地16320亩,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主要集中在留守户手中耕作,人均种植规模扩大,种植100亩以上耕地的农户就有40-50户。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显著,不利于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推广,为此,双利村自筹资金400万,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建立起拥有1000万元农机设施的农机合作社。并配套建设时针式喷灌井38眼,以保农业高产稳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指导,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培养职业农业,是农丰镇下一步的农业工作重点。

     畜牧业:全镇草场广阔,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发展奶牛、肉牛,绵羊、肉用羊等畜牧业生产,家庭饲养猪、禽也很普遍。2014年全镇奶牛存栏3745头,肉牛饲养量995头,生猪饲养量15288头,家禽饲养量174283只。丰富的粮食资源及市内大型乳业支撑,曾经为奶牛饲料业提供巨大的动力。但近年来受饲料上涨、牛奶价格走低,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玉米秸杆机械化收割后不易储存等因素影响,家庭乳牛饲养量锐减。双利村曾经最大的奶牛饲养量在300头以上,如今不足10头。打造优质安全的奶源区,促进奶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草业基地等,是当前奶业发展方向。农丰镇距双城区距离适当,交通便利,天然草场广阔,水源清洁,加之国内市场对乳产品和肉质品的需求加大,牧业和草业发展前景广阔。农丰镇抓住机遇,引进现代牧业集团投资11亿元的规模奶牛场项目,基地建在永久村。项目占地2100亩,饲养奶牛2万头,项目已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奶牛饲养量目前已达7800头。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秸杆还田率低、秋季秸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和能源浪费,黑土流失,土地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发展较慢,化肥农村的不科学使用造成耕地的污染,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等方面。为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和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生活能源成本,提供有机肥料,降低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丰镇正大力规划发展沼气。农丰镇沼气利用历史较早。1973年,就开始实行,2003年,双城市曾派5个乡镇组成的团队到望奎学习农村生态建设技术,就有农丰镇。

工业:本镇工业发展较早,早在1995年,建有木糖厂,利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当前,有建材、粮食贸易、饲料加工等多家企业,年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380人,并带动交通、物流、商贸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镇内目前有多家综合性超市,逢7号的大集,活跃农村市场。有饭店6家,旅店3 家、浴场2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专业化商店以经营化肥、种子、建材、农机等为主,也有海尔等专卖店,电动车经销店,服装店、化妆品店,以及移动、联通等综合收费点、药店、美发店、加油站等。过境公路使本区与市区联系方便,车辆出租业发展迅速。全镇有信用社一所,信贷体系为农业发展贡献较大。每年发放支农贷款2000余万元,支持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邮政所、电信局开展了多种便民业务。   

   (三)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农丰镇内的幼儿园建在中心校: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教学内容丰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

小学:中心校学生规模较大,目前有在校生616人。教师76名。其中锡伯族学生28人,锡伯族教师4人。校园占地广阔,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建有可供300 学生寄宿的宿舍,和容纳600人同时进餐的食堂。有音乐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体育活动室等。村小数量锐减,目前仅保留进步小学和兴城小学。兴城小学目前只有学生6人。进步小学有在校生98名,其中锡伯族学生6人,教师10名,本村教师6名,外村教师4名,锡伯族教师2人。进步小学建于1984年,前后两进院落,前院办公,后院为教室,设施仍保留在上个世纪末的水平。目前有1-6年级各一个班,在那彦林校长的带领上,教师们精勤敬业,教学水平优质,赢得全村村民的认可,使该村小学段教育移民数量为零,为村民每年节省40余万元(通勤、食宿等费用)的同时,也保障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中学:农丰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建校早,目前已有近60年历史。早期是双城四中,1992建职业中学,1996开始为普通中学。最大规模时高中有16个班级,初中22个班,1800多名学生。升学率长期居于双城片高中之首。中考升学率也位于双城西北第一,周边多个乡镇学生前来就读。多年被评为哈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教育移民普遍存在,在校生目前有1070人(在籍人数),在职教师114人,其中锡伯族教师9人。校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建议:依托学校,开设特色民族班级和课程,弘扬民族文化,保证就近就读。

文化生活: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92 %,九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大众文化以广场舞、扭秧歌为主,人居环境和谐。镇文化站在文化、文明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常组织各项文艺活动。    

医疗卫生:镇内有卫生院,各村有村卫生所、个体药店诊所等卫生服务单位。卫生院坐落在镇南公路边,现有职工27人,医生7人。设备齐全,可实现超声、心电等常规检查,设有住院部、中药局等,每年接待5000余患者。近年加快人才引进和提升服务质量,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

五、民族村镇规划建设

当前在农丰镇,锡伯族与满族在习俗、文化上严重趋同,并严重汉化。为更好地打造特色民族乡镇,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农丰镇政府作出了恢复和建设锡伯族特色项目”规划:

建设锡伯族风情园:进一步弘扬锡伯族文化,高标准规划建设集民俗服饰、饮食娱乐、渔猎休闲于一体的锡伯族风情园区。在风情园内建设饮食服务区、渔猎休闲区、演艺娱乐区三个功能分区。

饮食服务区:主要开发具有锡伯族饮食文化特色小吃,引进八大碗、杀猪菜、锡伯族灌肠等名小吃入驻园区。

渔猎休闲区:主要开发建设跑马场、射箭场,开展表演比赛,群众射箭活动,展现锡伯族骁勇善战的豪情。开发建设垂钓场所,开展垂钓活动,展现锡伯族渔猎风采。

演艺娱乐区:开发建设演艺场,上演民族歌舞,展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才艺。

筹建锡伯族民俗文化馆:通过搜集散落民间的民俗特色实物,展示锡伯族生产生活习惯。通过大量图片,充分体现锡伯族历史传承和渊源。

建设锡伯族家庙:通过建设家庙,营造浓郁的民族氛围,凝聚民族团结、和谐精神。

打造双利锡伯族特色村寨:在双利村恢复建设2处锡伯村标志性牌坊,文化广场,仿建古老锡伯族民居院落,增加锡伯族文化元素,形成独具锡伯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庄。

(参考资料:1.《双城县志》1990年版;2.佟宝璋著《双城满族锡伯族志》;3.王兰臣撰《农丰镇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