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平解放后,于1949年12月成立省政府,锡伯族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政治上得到翻身,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锡伯族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日益昌盛。同治初年人口由两万余人减少到1.3余人。自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时间里,人口又下降到11 668人,人口下降原因是死于兵燹饥饿之中。解放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繁衍生息,到2002年全疆锡伯族人口为41 020人,比1982年增长13 654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0 914人,较早移居到伊宁、塔城、巩留和霍城的锡伯人口为9 953人,其他各县市为10 153人,其中乌鲁木齐市为4 083人,占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约十分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8个县、市中,有65个县市有锡伯族,这说明了锡伯族在新疆地位的变化,从而看出察布查尔是新疆锡伯族的源,盛京是察布查尔锡伯人的根。
在国家自治法规定下,实现了民族自治。1953年11月15日,成立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1954年3月17日成立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至今八任县长均为锡伯族,有沙陀、郭基南、吉庆、关朝进、郭建忠、扎玉升、安文和佟瑞清同志等。
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大事。解放以后,察布查尔锡伯族的党员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11-16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代表参加了第4-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7-10届政协中都有锡伯族人任委员;中国妇女第4-9届代表大会及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都有锡伯族代表光荣出席。
察布查尔锡伯族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至今保留着锡伯语言文字,经对满语文字改革发展,成为今天的锡伯文,为传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做出了贡献。现在,自治县小学进行锡伯语文教育。县广播站用锡伯、维吾尔、哈萨克三种语言播放。发行《锡伯文报》。全国唯一的锡伯文《察布查尔报》创刊于1944年,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欢迎。
注重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历来注重教育,在清末就有十余人到俄国留学,苏联十月革命后有近60人赴俄留学,接受马列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教育,为察布查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解放初期,察布查尔县只有一个初中班,8所小学,在校生不足300人。目前,已发展到拥有85所中小学和职业高中,在校学生近3000人。锡伯族从50年代初就向内地输送大、中专学生在兰州、西安、济南、沈阳、长春和大连等地学习。大连理工大学自1980年以来的20年内,有136名新疆学生先后在此毕业,葛俊凤是锡伯族第一位女博士。新疆锡伯族文化素质较高,在全疆名列前茅,据1998年统计,乌鲁木齐市的锡伯族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为1153人,占乌市总人口的32.26%,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乌鲁木齐市的党、政、企业和文教单位工作的。
锡伯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较多,素有“翻译民族”之称。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少锡伯人会几个民族的语言,很多锡伯族知识分子精通锡伯文和满文,还通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和俄文,有不少锡伯人为自治区各级领导充任翻译。何玉英给毛泽民当过秘书;德林曾于1949年9月为赛福鼎·艾则孜同志出席新政协会议时担任过翻译工作。
射箭是锡伯族传统体育,也是锡伯民族最喜爱的项目,得到各级政府及体委的关注。自治县成立不久,就成立了县业余射箭队,还修建射箭厅,为培训运动员创造了条件。在第四届全运会时,郭梅珍、汝光获得7枚金牌,并多次出席亚运会,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金牌46枚,为国家培养运动员、运动健将百余名。英晖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农牧并举,农业蓬勃发展。1996年粮食总产量为8.23万吨,比1954年增长4.9倍,人均占有710.7公斤,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0年牲畜存栏达到34.7万头,比1978年增长1.53倍。以煤炭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也有较大发展,比1978年增长123倍。天山马鹿养殖成为新疆一大特色名牌。
东北和西北锡伯族亲情往来日益密切,推动了两地民族工作的发展。自1956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同胞管星才、苏德善等首批来东北寻根访祖、进行调查访问活动后,察县等锡伯族同胞不断组织参观团和参加学术活动,寻找故乡的亲人。吉庆、关朝进、郭建忠、扎玉升、安文等五位县长先后来东北。吉庆曾五次来东北调查、访问及参加学术活动。吉庆与肖夫参与对东北三省、关玉成参与对大连锡伯族等的调查、对东北锡伯族归本还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复县为例,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644人,社会调查后,东岗乡关姓一次就恢复400于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971人。吉林省副省长关俊彦自1956年至1963年中8次接见察县的锡伯族代表,扩大了新疆锡伯族的影响。1981年中央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司长关鹤童及苏文、韩启昆出席了察布查尔语言学会召开的年会,这是西迁后老家的锡伯族同胞第一次踏上察布查尔的土地。1983年6月25日,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乡成立时,察县县长关朝进、县政协副主席涂荫柏率文工团祝贺,赠送了用锡伯、汉两种文字写的“山水相隔二百年,骨肉情深永不忘”的锦旗。1984年6月20日,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成立。之后,相继成立了义县高台子、东沟县龙王庙、双城县农丰等满族、锡伯族镇,开原县八宝满、锡伯、朝鲜族镇,新城子区石佛寺朝鲜、锡伯族乡等。1986年9月,在伊宁市召开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讨会并成立研究会,东北三省派代表共20余人出席,促进了东北各地锡伯族社团组织的发展。1987年5月,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以文林为团长的新疆代表团一行11人出席了会议。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看望了与会代表并合影。1988年后,沈阳、辽阳、锦州、大连、凤城、抚顺、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市,相继成立了锡伯族联谊会、学会和研究会,为锡伯族的社会调查、历史研究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200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与黑龙江省双城市、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结成友好市(区),察县的爱新舍里镇与兴隆台锡伯族镇结为友好镇。
近年来,东北锡伯族人在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大连共召开7次民族工作研讨会,每次都有新疆锡伯族代表参加,新疆在伊犁、察布查尔乌和鲁木齐召开的研讨会议,东北三省锡伯族也派代表参加,达到了学术、联谊双丰收。
1983年10月长春市82中学老师胡爱萍,自愿到察县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东北锡伯人走先辈的西迁路来到察县的第一人。1986年10月抚顺市二商局食品公司组织部干部那英,也独身一人来到察县,她们和察县同胞融合在一起,标志着东北和西北的锡伯人血脉相通。出席中国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察县妇联主任韩玉珍和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关东媛、出席中国妇女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察县代表安孝梅和吉林市锡伯族代表张颖等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体现了东北与新疆锡伯族姐妹的亲情。2003年出席全国第十届人代会有三位锡伯族女代表,即察县副县长关桂珍、兴隆台锡伯族镇镇长吴丽英和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教委傅明玉。会议期间,应北京市锡伯族同胞的邀请,三位女代表与北京的锡伯族同胞联欢并合影,与首都北京锡伯族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2002年8月,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镇长吴丽英率领由察县派来的肖昌、文兰夫妇为老家培训的“穆克敦少儿艺术团”到察布查尔、伊宁和乌鲁木齐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标志着锡伯族的东西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8月,以察县关桂珍副县长率领的“山银哈达”少儿艺术团做寻根慰问演出,受到新城子区锡伯族同胞及各界的热烈欢迎。
同胞们,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锡伯族人民过上了政治上平等、文化上进步、经济上不断发展的幸福生活。伊犁师范学院教师佘吐肯创作的、在全国广为传唱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唱出了锡伯族人民的心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有十余万人的小民族,同样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亲切接见锡伯族代表。江泽民同志在伊犁视察时,曾与时任哈萨克自治州人大副主任的吉庆同志亲切握手。胡锦涛同志在乌鲁木齐华凌集团博览中心视察时听取了郭向阳同志的汇报。原全国人大副主任田纪云、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原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等同志都曾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视察过工作。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曾与出席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国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康美同志合影,司马义·艾买提同志还曾与出席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的大连代表关捷教授、王连生教授合影。党和国家对锡伯族的关怀,使同胞们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今天的锡伯族,才能把东西相隔二百余年的骨肉凝聚在一起。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昂首阔步,努力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深入贯彻,锡伯族各项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回忆过去,我们为锡伯族的历史而感到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将为锡伯族的奋发进取而感到自豪。锡伯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锡伯人的事业将更加辉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著名作曲家赵春生写的《咱们锡伯人》的歌词唱到:
头顶着日月,脚踏着泥土,一个英雄的民族,顶天立地。
古老的民族,鲜卑的后裔,一代又一代,感动了上帝。
嚯依、嚯依、嚯依、嚯依、嚯依、嚯依,
咱们锡伯自古狩猎在东北,
乾隆年间奉命西迁伊犁,
戈壁滩上开挖大渠,
苇湖地上插种粮食,
台站里铭刻着忠诚的信念,
哨卡里传颂着英雄的故事,
活着是为祖国,死了是忠魂,
谁能忘记锡伯民族辉煌的历史,
嚯依、嚯依、嚯依、嚯依、嚯依、嚯依!
我们每个锡伯人就是要将这种民族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本文改编自2008年4月《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