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四任县长关朝进
我1937出生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中共党员。退休前任伊犁地区林业处党组书记、副处长。1953年毕业于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曾先后在县小学、良繁场、火箭公社、体委、团委、监委和县委、人民政府等单位任过校长、团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场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和县长职务。先后当选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被评为伊宁市绿化先进个人。
我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第四任县长,1977—1983年任县革委会主任,1983—1987年任县长。任县长期间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有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仅国家机关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就占当时国家干部人数的17.5%,这些冤假错案长期以来不仅使党和人民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而且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内外广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但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易在短期内消除,同时由于当时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阻碍了复查平反工作的顺利进行。1977年12月,中央组织部在胡耀邦主持下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开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局面。中央和全国各地陆续为一些著名人士平了反。我们县委领导班子积极落实干部政策,对受迫害和牵连的郭基南夫人灵兰、县文教科科长吉成、县公安局干部关学坚等恢复名誉和工作岗位,使无故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平反昭雪。
二、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吃大锅饭,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浮夸风、假话盛行,百姓生活极度困难。我带领县委领导班子大胆进行农村改革,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吃饭问题,百姓生活逐渐好转。
三、树立国防意识,加强边防建设
察布查尔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有72公里边境线,
是国家边境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时国家对边境县的投资非常少,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强边防建设,联合67团、68团、69团和边防部队在国境线巡逻视察,为保卫边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中央永远和锡伯人民心连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六县长扎玉升
扎玉升同志个人简历:1966年9月—1971年3月,在海努克乡工作;1971年3月—1976年6月,在县委办公室工作;1976年6月—1981年2月,任扎格斯台乡任党委副书记和管委会副主任;1981年2月—1982年5月,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5月—1987年3月,任纳达奇牛录乡党委书记;1987年3月—1990年7月,任县水电局书记、局长;1990年7月—1993年3月,任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3年3月—1996年12月,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1996年12月—2001年3月,任伊犁地委委员;2001年3月—2003年11月,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专职常委、党组成员。
一、党中央始终关怀着察布查尔自治县
2014年迎来了自治县成立60周年,马上就要举办60大庆,作为一位在自治县出生、生活、成长的锡伯族干部,感到非常自豪。回顾60年的历程和自治县的件件大事,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和察布查尔各族人民心连心,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治县成立成立60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李长春、罗干、赵紫阳等都来过察布查尔自治县,为自治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指示和关怀。每年自治县大庆,中央都组织国家民委慰问团来参加庆祝活动,并发来贺电。
二、参政议政,当家作主
1954年3月召开了自治县成立的第一届人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一任锡伯族县长沙陀,从那时起到现在9任县长都是锡伯族。代表们又提出将自治县的名字由原来的宁西县改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粮仓的意思),是由察布查尔大渠的名字命名的。察布查尔大渠就是民族英雄图伯特亲自带领开挖的渠,正因为有了这条母亲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族人民才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边境县,过伊犁河都要通行证,国家在自治县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资,农牧业发展非常滞后,老百姓的生活极度困难。1995年我们县的财政收入是724万元,光人头费刚性支出就达3562万元,财政赤字累计2217万元,账外账1620.70万元,只有寅吃卯粮,吃专项资金度日。1995年人均GDP1050元,比自治区平均水平少4200元,比全国少3700元,当时自治县农牧民人均收入726元,山区乡的人均收入只有320元。
根据以上情况,1995年12月底,我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当时亲朋好友都劝我不要冒这个险,但我作为县长,有义务将自治县的困境反映给中央,所以还是坚持写了“关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日趋贫困的报告”,内容有三个:一是自治县困难情况;二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三是请求党中央关怀。报告寄到中央以后,199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批示转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处。王乐泉书记看到批示后当即批示自治区计委、财政厅、煤炭厅等有关部门提出意见,还特别提到自己到伊犁时必须到察布查尔县去看看,了解报告中涉及的诸多问题。1996年6月,王乐泉书记来察布查尔县调研时见了我,谈到我写信的一些情况,也谈到我们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安排了一个工作组对我报告提出的问题专门进行了调查,形成了一个“关于请求自治区协调解决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建议”报告,报告中指出“……扎玉升县长直接上书中央领导,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视,总的来看报告反映的情况是客观真实的”。1996年6月,自治区在第二次调整专项补助资金时,由原来伊犁地区八县一市中补助最少的县960万元一跃调整到3680万元,成为补助最高的县,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自治区没有忘记我们。在报告中我提出了6条请求:第一条,请求中央、自治区将国家验收通过的伊犁河流域规划中察布查尔县伊犁河引水工程“南岸大渠”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第二条,请求将自治县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第三条,我们有72公里边境线,是属于国家边境县,具有地边贸易的地缘优势,请求尽快促成都拉塔口岸的开放;第四条,自治县地下矿藏丰富,有1.6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恳请中央给予大力支持开发;第五条,请求加强干部交流与稳定。1975年到1995年一共换了13位县委书记,不到3年换一次,1990年到1995年5年期间就换了3位县委书记,频繁换书记,没有长远规划,极不利于自治县的发展。自治县的干部几乎没有考察交流的机会,没有进取心和目标。
在我调出察布查尔锡伯以后的几年间,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努力下,今天非常高兴地看到我报告中提出的6条请求逐步得到实现,第一,伊犁河南岸大渠于2006年开建,2009年建成,2010年顺利通水,灌溉农田90万亩;第二,2002年2月国务院开发办正式确定察布查尔县为扶贫开发重点县;第三,1998年10月都拉塔口岸开通通货;第四,煤炭开发已全面启动;第五,干部交流与稳定得到很好落实。自治县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迈开坚实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之外,我还高兴地看到,2008年中央把锡伯族确定为较小少数民族,采取了特殊政策进行扶持。另外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中生2014年开始享受免费教育。
(2015年6月13日在伊宁市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