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结缘水利40载—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建设史(李作球口述)
结缘水利40载—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建设史(李作球口述)
发布时间:2023-04-16 19:21
579

以改造察布查尔大渠为基点,修建了伊犁河第一座无坝引进水闸(称老龙口),改变了冬天堵、春天开的长期艰苦劳动的局面,使察渠进水自如。

修建了阔洪齐、八乡、羊场等退水闸,使洪水自由宣泄。

对沿山的工地段进行渠堤加宽加高,保证渠道安全运行。

全面清淤,调节纵坡,使水流畅顺。

合并支渠,修建有放闭机控制的水闸,平整土地,推广沟畦灌溉。建立察渠水管所,制定《水管条例》,开始征收水费,以水养水。

二、1963——1965年扎格斯台红旗渠、山区防渗防冲渠道建设

    山区水利状况:十条山沟多年来平均流量为8. 628立方/秒,年径流量2.711亿立方米。4--9月平均流量14. 11立方/秒,径流量2.229亿方米(察布查尔渠1961年流量为15. 25立方/秒,径流量为2. 413亿方米)。存在的问题:

1.渠首无永久性取水建筑,引水率仅为60%左右。

   2.渠道冲刷,渗漏严重,渠道过长,一般远离水源,都在10公里以上,而且分散,渠道有效利用系数仅有百分之二三十,没有一公里的防冲防渗渠,切割成大沟。

3.作物单一,冬播春灌严重缺水。按全年水量计算,可供三十多万亩土地灌溉,但春秋两季仅够十万亩土地使用。

    4.低产区、粮食作物大河灌区单产达到三百多斤,而山区不到二百斤。低产原因除了水资源不足外,还有土地不固定,只种不养的原始掠夺式的耕种方式,完全是在靠天吃饭。

    一九六三年,袁新同志任察布查尔县县委书记,决定大搞山区防渗河道,以解决山区人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问题。

    扎尕斯台、海努克、七乡、米粮泉等社队群众五六百人投入扎尕斯台渠建设,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过水流量为5立方/秒、加大流量为7立方/秒的干砌卵石混凝土灌浆的十一公里的大渠,开挖土石方近万方,砌筑卵石约两千方。

    施工时间主要在冬春,虽然天寒地冻,但群众情绪高涨,大沟里的石头捡光了,老百姓拆了自家院墙,也把石头送到了工地。

技术上精心设计,选择河道稳定、流量最大、离灌区较近的河段引水爬坡,渠线紧靠大沟,便于卵石采集和运输,采用干砌加灌浆,防冲、防渗效果好。

精心施工,先培训,搞示范段,有严格的施工要求和施工管理,有领导、群众、技术三结合的验收程序。石料的选择、混凝土的配合都有标准。

使用50年来,渠道基本良好,防渗效果达到百分之九十。

工程竣工时,自治州领导题名为“红旗渠”,与河南林县红旗渠同名,都是人民创造力的表现。

在修渠的同时,四万亩的固定农田开始规划建设,成为山水灌区的一个样板。至今当年袁新同志种植的山杏林带仍在。

在扎尕斯台工程的带动下,洪海沟、大博乐沟等山沟也陆续开始修建防渗渠,全面开花,形成一个高潮,群众意气奋发,斗志昂扬,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很足。

三、1964--1974年修建察南渠

山区虽土地辽阔,但受水资源、光热资源的制约,农业生产很难有大的发展,人民的期盼是有一块像察地那样旱涝保收的田地。县委在袁新同志的领导下,深入的调查,辩证的研究,对自然的面貌、农业生产的规律、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个比较科学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个认识源于历史,源于人民。

    当年锡伯族军民西迁到察布查尔,生活在伊犁河滩地。河滩地是洪泛区,到处都是沼泽,不是宜质、宜种的地方。锡伯族军民在此生活近四十多年,抛弃“暂住”的思想,确定了“久留”的观念,由图公带领开挖察布查尔大渠,是思想上的解放,行为上的飞跃。正是源于对大自然的科学认识,一个民族获得生息、繁衍的基地,又保留自然的美景。今天我们毁林(次生林)排水,开垦了大片农田,又花巨资筑坝防洪,几十万亩湿地消失了,又无法修复,我们(包括我在内)创造了一个负面的历史。森林采伐也是如此。今后我们在资源开发(煤炭) 中应引以为戒,特别是对不能再生的资源(土地资源要保护耕地)。

    县委决定立足于大河水源,修建察南渠(与此相同的前后有伊宁县的青年渠,新源县的跃进渠分别从喀什河和特克斯引水)这是一个战略的决策。该区控制面积20--25万亩,设计流量15立方/秒,纵坡1 / 40001 / 5000。当时计划渠道通水后,从山区迁移一部分群众到察南渠定居种地,这一举措深得人心,深得广大群众的支持。1965年冬开始动工,全县大会战,五六千人齐上阵。两年内基本上完成一百多万方土方的开挖。由于“文革”影响,资金不足,造反派无理干扰,配套工程迟迟不能完成,时停时续,于1974年才通水至伊昭公路,灌溉面积近5万亩。

    修建一条大面积、小坡度的大渠,风险很大,加上我们技术人员经验不足,设备落后,对此都有些担心。县委领导带领我们学矛盾论和实践论,教诲我们一不怕难,二要敢于面对历史的重任,要和党与人民一起创造历史。

    我们严谨、细致地进行选线、定线、测量工作,误差不超过一公分,提出了三套方案,尔后又进行了复测,才交付施工。

施工中加密高程控制上技术人员分段包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分段分期进行两次以上的验收,如同修房打地基一样精细。我们始终坚持技术必须与领导、群众相结合(俗称三结合)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顺利通水。

四、1973-1975年修建察渠新龙口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察渠龙口最大进水量只有15个流量,而且是在汛期以后,远不能满足察渠和察南渠同时用水,必然需要增加进水量。

    由州水利处负责,设计了一座可进水70个流量的进水闸,设计预算五六十万元,国家上有少量补助,县上财力不足,外包是不可能。如果动员群众施工可省一半钱,问题是我们的技术行不行,有没有人敢负责。县委召开了常委会进行讨论,县水利处处长带我列席了会议,吉庆同志问一位姓常的处长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常处长问我行不行。“文革”三年的牛栏生活耽误了不少时间,时年我38岁,正是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总想干点大事。我表态试试看。

    吉庆主任亲自负责察渠新龙口建设,他要求既要满足进水的要求.又定要保留图公龙口的风貌,供后人纪念,永远不忘西迁精神。

    图公龙口位处悬崖下面,已屹立近两百年,显得十分雄伟,象征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令后人敬仰。民间传说悬崖下面住着一条白龙(白蛇),是伟人的化身,护卫着子孙的安宁。

    进水闸由州上设计,比较完美,但该设计从安全考虑,废弃老龙口,过去一位苏联专家来考察过,认为悬崖下面是激流冲刷,质地是松软的粘上结构,很不稳定,容易崩塌。群众的意见和我近二十年的观察,否定了这种观点。按照民族和领导的要求,修改了设计,保留了图公龙口。同时对悬崖基地作了适当防冲护砌,经过四十年的运行证明,我们的实践是正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工程建设始终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同时在其他方面也作了一些修改,以适合民工的手工操作,因人制宜。

察渠进水闸高6米,5孔,宽18米,平时可进水70个流量,灌溉面积70万亩,防洪标准百年一遇,距伊犁河仅110米,无坝引水。

1972年冬县上成立指挥部,县生产办公室孝昌同志现场指挥,察渠灌区所有民兵三百多人,由武装部长赵志高带领参加会战,县水利处派出技术员指导。

这是一场技术含量极高的攻坚战,在我县所有工程建设中前所未有,需要有破工、木工、架子工、混凝工、砌石工、钢筋工、机械工,除县水利处的两名木工外,其余都需要从民工中培养训练,边学边练、边干,终于把水利闸建起来。

土石方开挖难度极大,粘工结构十分坚硬,十字镐挖不动,只有搞爆破。临时筹建炸药厂,自制硝氨炸药,白天打眼,傍晚放炮,次日又继续清运土方、民兵对打眼放炮都十分熟练,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导流渠深6米,宽25米,土方清运要爬6米的坡,还要跨过10多米的老察渠才能倾倒到伊犁河边防堤外,十分艰辛。以民兵为主力的民工个个都不怕苦,不怕累,每方土只有三毛钱的生活补贴。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基本上完成近十万方的土石方量,为修建主体工程做好准备。

    工程最大的难度是闸墩的浇灌,要先立起7米高的脚手架,那时没有钢管,全部都用木料,全部用铁丝和蚂蝗钉连接,既要保证稳定,又要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安全要超过百分之百的要求,立杆要直,支撑基点要实,节点不能松,木料要坚实,一根根木头,一个个连接点都反复细致进行检查,最后还做了承载能力和倾覆试验做到了万无一失,顺利完成浇灌任务。并于1974年竣工开闸放水,吉庆县长主持这一庆典。这完全得益于领导亲临现场的指挥和民工无畏、有序的工作,书写了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彰显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威力。

    今天,每晚打开电视,看到察布查尔电视台的片头,壮丽的察渠龙口就是纪念图公的一座丰碑。远在沈阳的图公纪念馆也有龙口的照片,察布查尔人民当为之自豪,作为起点,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五、1979--1981年开挖三干排

察南渠建成后,大河灌区140多万亩,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但察南渠灌区新开垦的土地,是盐分比较重的冲积扇前沿,大水漫灌,种稻洗碱,多余的水量,带着盐分,从地表排入和地下渗出,流入老察渠,察渠中下游开始了次生盐碱化,这是一个新的矛盾,必须有一个与灌溉系统相配套的排水系统。当时徐延祥同志任县委书记,老百姓称他为“渠书记”。当年,徐延详在伊宁县五一公社(愉其翁)任书记时,就大搞排水渠,将沼泽地改造为良田,使该公社成为全州粮食大户,后在新源县任职也是大搞水利,开挖跃进渠,住在工地,每天完成三方土的任务。

    徐延详决心修建一条大排水渠,得到地委书记曹文舟的支持,曹书记亲自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既是排水渠,排水造田,又是兵地土地界线,解决兵地土地交错问题,共同发展。徐延详要求渠要直,路要宽,林要阔。

    三干排始于伊昭公路,终点到四大队,全长31公里,渠、路、林三结合,设计排水量8立方/秒,控制排水面积16万亩,道路8米宽,林带100米宽。

    开挖三干排最辛苦的是定线工作,渠线通过的地方,全部是苇湖、沼泽地,水沟纵横交错,苇高三四米,无法通视,进入苇湖天上有蚊子,水中有虫子,出水后全身都痒得难受,水深达腰,还担心沼泽地下下陷危机四伏。领导同志十分关怀,徐延详每次都亲临现场,率先试水,商讨对策,提供了橡皮伐和各种药品,期望、支持、关怀给予了我们技术人员莫大的动力。

    我们大致确定了渠线后,附近的群众带我们割苇子,疏通黑水沟,初步排除积水,打通一条可以通视的测量通道。打出一条6公里长的直线(在四大队、东风和羊场范围内)撑上三四米高树棍,绑上红旗,先行开挖,二次排水。

    开始由县上机关干部人工开挖,领导带头同吃、同住、同劳动。但开挖淤泥劳动强度非常大,工效却十分底,一个人一天挖不到半方土,一天下来,累死累活。这一困难得到地区的理解,县上又挤出了部分资金,购买了两台挖掘机,一台推土机。自此我县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机械化施工阶段,县水电局组建了一批机械化施工队,徐延祥同志任队长,培养了一批机械能手,为以后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淤泥清除后,戈壁层露出,淤泥填在南边林带地既可肥田,又暂时阻隔地表水流入干排,我们可以穿着胶鞋进行精确测量,精确确定开挖深度。开挖出来的戈壁垫作了路。经过三年施工,第一条干排修通了,地下水直接流入伊犁河。

在挖渠的同时,修建了十多座配套的桥梁涵洞和多条排水支渠,完成了林带地平整和种植。以及由察渠放水的灌溉支渠。三干排通水时,十多万亩的土具备开垦开发的条件(按今天的政策,大部分实质上应为国有土地)。灌排系、道路、林带都己配套,是一个崭新的灌区。现在到了秋天,站在台地高坡看着望不到头金黄色的稻田,给人以一种希望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水稻基地,察布查尔名符其实的粮食,希望的田野。

修建三干排,我们切除一片肺叶,世代也无法修补,有些自然学者和文化人说我们干了一件蠢事。这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我们缺少先见之明,但我们加强了心脏,满足了当时人民的需求,也不必过多自责。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需要很好去总结历史,直面今天,研究未来。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祸兮祸所倚,祸兮祸所依,塞翁失马,焉知福祸。老来才感悟到读书的重要,读马列、读科学,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在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渐成长。

人生苦短,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结缘水利四十载,仅在察布查尔这块热土宝地上划了几条道道,都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和关怀,心己足矣。

六、施工经验

1.坚持领导、群众、技术三结合。

2.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劳动,同生活。

3.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4.做好示范,拿出样板。

5.合理劳动组合,提高工效。

6.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绝不愉偷偷减料,以次充好。

7.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8.手勒脚快,心明眼亮,以民为师,敬业奉献。

(文稿来源:“历史的记忆,幸福的家园”——察布查尔发展变化历程口述史,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史办公室整理)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