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新疆锡伯族干部人才成长状况的调查(班吉苏)
新疆锡伯族干部人才成长状况的调查(班吉苏)
发布时间:2023-04-16 19:21
436

锡伯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成员之一,现有人口4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鲁木齐市、伊宁市、霍城县、巩留县、塔城市。设有一个自治县、一个民族乡。

民族问题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对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干部状况如何不仅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生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本文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就新疆锡伯族干部人才培养与成长情况作简要介绍。

锡伯族干部人才成长的历史回顾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指示》中就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指出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方针,确定了“普遍培养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原则。新疆解放以后,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使新疆锡伯族干部人才不断成长壮大。

解放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干部也十分缺乏,急需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跟党走、熟悉当地情况的民族干部。当时新疆锡伯族干部的主要来源,一是三区革命政府时的一部分干部继续使用;二是在土改、减租反霸、普选等社会改革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和骨干。这批干部大多数经过民主革命斗争的锻炼,对党有着朴素的感情,经过党的培养教育,思想进步,革命热情高;三是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主要是各乡村学校教员;四是将中学应届毕业生成班或成批保送到有关大专院校学习。发展少数民族党员是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基础,1949年底,中共新疆分局直接吸收第一批新疆少数民族党员15名,其中舒慕同、赵德林同志成为锡伯族最早的中共党员,并任命他们在新疆人民政府部门担任了领导职务。1950年,由中共伊犁地委和中共宁西县委分别吸收沙陀等同志为共产党员,与此同时,任命沙陀、图奇春、春保、郭永昌、吉成、何全喜、郭基南、金枝尔(女)、杜灵芝(女)、关金太、殷登保等同志担任了宁西县(1954年3月改名称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到1951年底,党培养选拔锡伯族干部达130多人。这部分锡伯族干部的迅速成长和担任众多领导职务,进一步密切了党和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在解放初期的开拓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新疆革命和经济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发展的需要,在1950-1959年期间,将一批锡伯族中学应届毕业生保送到西北民大(40人)、咸阳技校、长春医科大学、西北艺术学院(5人)、中央团校(4人)、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西北铁路学校、西安煤炭学校、新疆省干校(三批75人)、新疆俄文专科学校(28人)、新疆语文学校(30人)、新疆矿业学校、新疆石油学校、新疆学院(30人)、伊犁师范学校(40人)等18所院校共317人,受到了专业培训和教育。毕业后,这一批锡伯族学生大多数分配在自治区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医院、交通、铁路、钢铁、石油工业以及科研部门工作。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担任了厅长、处长、县长等领导职务,有的还成为教授、主任、副主任医师、工程师、艺术家、研究员等专家,这一批人成为70-80年代锡伯族干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锡伯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86年底,全区锡伯族干部总数达到2731人,占锡伯族人口的9.0%,占全区干部总数的0.57%,其中地局级干部7人,县处级干部59人,科级干部244人,其他人员1726人,中小学教职员695人。锡伯族人口集中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干部人才队伍也得到比较大的发展,1968年底全县锡伯族干部为629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5%,其中县级干部7人,部局(含公司)级干部41人,乡镇级干部13人,中小学教职员418人;专业技术人员207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3%。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民族干部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锡伯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了稳定的发展。据1988至1993年统计,全区锡伯族干部人数逐年增加,干部占本民族人口比例也逐年提高。1988——1993年新疆锡伯族干部情况统计数:1988年锡伯干部总数为2911人,占本民族人口9.12%;1989年锡伯干部总数为3102人,占本民族人口9.79%;1989年锡伯干部总数为3083人,占本民族人口9.73%;19929年锡伯干部总数为3259,占本民族人口9.46%;1993年锡伯干部总数为3223人,占本民族人口9.36%。

二、锡伯族干部人才的现状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经过40多年党的培养,新疆锡伯族干部人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公交等方面人才的相当规模的队伍,从1950年的125人发展到1997年底的3637人,占锡伯族人口的9.32%。

部门分类:在各级党政群机关有874人,占干部总数的24%;在事企业单位的干部有2763人,占干部总数的76%。

层次分布:在自治区一级工作的干部632人,占干部总数的17.37%;在地、州、市一级工作的干部557人,占干部总数的15.31%;在县、市(区)一级工作的832人,占干部总数的20.40%。

职务分类:地厅级干部6人,占干部总数的0.017%;县处级干部53人,占干部总数的1.47%;科级干部333人,占干部总数的9.16%。

专业技术人员情况:据2000年统计,全区锡伯族专业技术人员396人,其中男142人,女254人。锡伯族研究生(硕士、博士研究生)35人,其中男22人,女13人。

一大批锡伯族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已成为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骨干力量的组成部分,在加快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历届全国人代会锡伯族代表6人,全国党代会锡伯族代表6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历届新疆人代会锡伯族代表和政府委员8人,新疆党代会锡伯族代表6人,新疆政协委员、常委11人。这些代表、委员作为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开展联系选民和选举单位、专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并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全国及地方代表大会参与决策,保障了民主渠道的畅通,在团结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

据调查,40多年来,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及劳动模范共75人。其中全国级先进模范人物有21人;自治区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6人;地、州、市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有27人;县市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有11人。这些先进工作者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表彰。

据调查,40多年来,在123名锡伯族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其专著、研究论文获得科技进步研究成果奖的有39(男31,女8)人,其中获国际奖2人,国家级奖8人,自治区级奖27人,地、州、市级奖2人。

这些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例如:郭基南,是锡伯族现代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著名诗人和作家,也是在老一辈少数民族诗人和作家中为数不多的用双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出版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20余篇,诗集2部,散文集3部,报告文学3部,话剧本3部,论文8篇,历史著作与档案资料2部。同时,还编写数十万字的锡伯族中小学课本,编辑、审订古典文学名著译本多部。他的《摘星人》等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并已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和中国博雅苑陈列馆分别收藏。这些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不但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还为中华民族文艺画廊增添了许多新的艺术形象和烂漫色彩。

广春兰,女,原任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终身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优秀专家。自1979年以来,她执导的影片15部之多,其中《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火焰山来的鼓手》等五部影片获国家和国际优秀奖。她与别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其中8部已拍成电影。2012年拍摄反映锡伯族射箭运动的数字电影《箭乡少女》,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

巴维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物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2年——1985年参与完成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射线在物质表面和深部剂量公布研究”。1985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的科研项目中,“量热法测主同吸收剂量的研究和应用”及“C2F2:M2热释光磷光材料元件的研制”二项成果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1994年底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电子束和强钻-60Y射线辐射场的剂量中得到应用,当国内半导体器件辐射效应研究和材料辐射加工提供了剂量测试手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音德额,原任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高级选矿工程师,1992年起享受国家级待遇。1979年研制的《螺旋选矿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高频振动螺旋选矿机》198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旋转振动高效螺旋选矿机》199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盛新福,任新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科主任。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8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原醛症的诊断与治疗》《阴茎癌109例临床分析》《尿路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快速荧光染色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等研究论文在国际医学学术研讨会上获科研奖;《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肿瘤》《尸体取肾及移植肾功能恢复》等四篇研究论文获自治区科研进步优秀论文奖。与此同时培养泌尿科硕士研究生11名。

郭梅珍,女,曾任自治区体委射箭高级教练、国家射箭男队教练。她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大射箭比赛,获得金牌25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5次打破全国纪录,并培养出了一名国际运动健将和5名国家运动健将,以及一批国家一、二级运动员。

伊学勤,曾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1985-1992年期间,他主持和承担研究课题有《引进美国列诺特胡麻新品种繁殖推广》《引进日本水稻盘育机插新技术》《冬油菜复播、水稻盘育机播纸筒甜菜实验》等8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农业部、自治区、伊犁州科技进步、科研成果奖。通过上述研究成果解决了察布查尔县胡麻防治粒 病的难题;解决了人多地少、一年两熟、多打粮食,提高单产的问题,为水稻大面积丰收做出了贡献。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四十多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使锡伯族干部人才健康成长起来,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但与新形势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首先是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缺少金融、外贸、中、高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歌唱家、舞蹈家、音乐家等本民族艺术方面的高级人才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其次是在专业技术人才中,科研带头人极少,科学素质需要提高;三是存在着自卑心理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创新、竞争意识欠缺;四是50、60年代,大多数锡伯族干部都能用锡、汉、维等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和工作,而现在锡伯族干部中,这种语言优势下在减退。

几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常年招收少数民族民考汉学生的大专陆院校和专业结构予以必要的调整,特别是一些重点高等院校要适当扩大民考汉学生招生计划,以利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合理,健康发展。

2.民族干部本身要进一步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知识,增强商品、市场经济观念和科技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总之,要自强、自信,靠科学、靠能力、靠实践去赢得信任和尊重。

3.学习掌握多种语言文字,成为面向国内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多语并存是世界语言发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是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元文化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中形成了母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相互兼用或兼通的局面,新疆成为事实上的双语和多语共存的区域。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多学习一种语言文字就能多接受大容量瞬息万变的信息,学习现代经营管理和科学知识,更快地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成为一个既能在国内工作,也能在国外工作的适应型新型人才。

(本文原载《锡伯文化》2008年总第40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