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民族区域自治篇
>
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任县长沙陀(英林)
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任县长沙陀(英林)
发布时间:2023-04-16 19:21
547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诞生,与其首任县长沙陀的名字相连在一起,为世人所皆知。岁月流失,不知不觉“察布查尔”诞生已有五十周年了,沙陀离开察布查尔县也数十年了。然而,沙陀他那浓眉大眼、朴实憨厚的面容,豪爽魁梧的体魄,开朗响亮的笑声,依然时时浮现在察布查尔各族人民心中。他的生平经历,亦如他本人一样,简单明了,成正方形。

    沙陀,姓关尔佳氏,1918年杨增新统治时期生于伊犁锡伯营正红旗(堆齐牛录)。盛世才推行进步的“六大政策”时期,他就读于新疆学院农艺专科班。盛世才彻底投靠国民党的1942年,他正好毕业返回伊犁。三区革命时期,他先后任宁西县政府农业技术员、文长、建设科长等职,同时加入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任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宁西县委员会副主席。

    解放后,于1950年3月中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地方工作队举办的伊犁地委干部培训班(简称地干班)学习。从此,沙陀的人生轨道发生了重要转折,开始步入一条崭新的阳光征途。1950年4月底,一同参加伊犁地委干部培训班学习的吕兴银和沙陀分别于任中共伊犁地委工作团团长和副团长,率团进驻刚解放的宁西县,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并成为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代党政领导人。自1950年至1956年间,他们一同并肩战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清廉自律,为察布查尔县地方政权建设和经济恢复建树丰硕,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时,全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有步骤、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宁西县由封建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吕兴银、沙陀这样的杰出人物,也成就了他们的丰功卓绩,使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陀作为工作团的副团长、宁西县县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参与到了全县各项社会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决策、领导完组织和实施的整个工作过程,并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概括起来,这些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胜利完成宁西县地方政权建设任务

    三区革命后,宁西县虽然从政治上摆脱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但由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没有彻底清除封建势力的统治,基层政权仍然操纵在地(牧)主阶级手里。因此,在1950年4月工作团进驻宁西县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新疆建党的指示》和新疆分局《关于建党中几个问题的规定》,在宣传党的民民族政策、安定局势的同时,本着由上而下、由城市到农村、由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农民原则,在少数民族先进分子中发展了包括沙陀在内的第一批党员,并成立了中共宁西县委员会。县委成立后,又相续发展了一大批中共党员,建立了区、乡两级基层党组织。据1956年底统计,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下设工作部门已达8个,基层党委7个,基层党支部32个,党员359人,其中:汉族23人、锡伯族185人、维吾尔族110人、哈萨克族29人。

    关于民主建政方面,工作团遵照中央和新疆分局关于“慎重稳进”的方针,对当时三区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县、区、乡三级政权机构和人员,实行“原职原薪”保留。当时,宁西县(原称苏木尔县)政府下设秘书室、民政科、建设科、教育科、粮食科、税务局、公安局等工作机构。基层政权组织情况是:在锡伯族居住区相沿乌合尔达(总管)和牛录制;在维吾尔、哈萨克居住区袭存千户和百户长制。工作团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按照调整、充实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由城市到农村、由农业区到牧业区的步骤,逐步开展了各级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在民主建政工作中,根据不同情况,民主建政形式也不同。首先,于1950年6月召开了宁西县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把县政府改建为宁西县人民政府。此后,根据会议决定,先在农业区、后在牧业区分别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和牧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选举,调整改建了4个区人民政府和一个区公所,废除了乌合尔达牛录制和千户长、百户长制。1950年7月,包括沙陀在内的4名党员组成中共宁西县委员会,到1952牛11月,通过在全县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巩固和健全了基层政权组织。这期间,先后召开了六次各族各界人民社表会议。1952年11月召开的宁西县第六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沙陀当选为宁西县人民政府县长。至此,宁西县、区、乡三级政权的民主建政工作基本结束,形成了完整的三级人民民主政权组织。这个时期,县人民政府设有14个工作机构(包括法院、检察署),下设5个区、27个乡基层政权组织。1954年3月17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成立。1955年10月,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县人民委员会的统一规定,改称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55年11月24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县人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1954年3月成立自治县后,对区乡基层政权组织进行调整,原三区分设为三、四两个区,原四区分设为六、七两个区。至此,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机构增至18个,下辖7个区、33个乡。

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届委员会,吕兴银任主席,沙陀等人任副主席。

二、建立农青妇群众团体组织,培养大批二部 

遵照中共中央和新疆分局《关于加强青年团及其他群众团体工作的指示》,工作团、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结合建党建政和民主改革,从1950年4月开始,在社会各个阶层当中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民主妇联、农会等群众团体组织。1951年5月4日,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宁西县工作委员会;同年11月28日成立宁西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同年7月22日成立宁西县农牧民协会。这些群众团体组织成立后,迅速成为党的主要依靠力量,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0年至1954年,工作团、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结合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多次举办干部培训班,尤其是通过伊犁地委千训班和县委干部培训班,共培养各族干部496名,其中:少数民族千部457名,占千部总数的88%。此外,还相继培养了大批教师和农牧业各类专业技术干部,为各项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发动和领导宁西县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开展了爱国增产捐献运动

    1950年6月,美国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宁西县工作团和各级人民政府动员和领导全县各族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举行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示威流行;各族青年踊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掀起了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捐献热潮。据统计,全县各族人民共捐献人民币七万多元。同时,开展了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参加签名《和平宣言》的人数达2.7万多人,使全县各族干部和广大群众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感召,全县农牧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生产高潮,各族群众家家户户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踊跃交纳爱国公粮;牧区牧民也纷纷投入纳税热潮,以实际行动支援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四、开展“镇反”和“三反”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

    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指示》,1951年5月宁西县成立了“镇反”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结束,全县逮捕各类反革命分子77人,重点打击对象57人。这次运动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很好地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1952年,宁西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又开展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坚持本着思想教育为主、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共查出有贪污行为的72人,贪污金额达77800925元(旧币),退赃55人,退赃金额58942470元(旧币),其中17人被免退。通过开展“镇反”和“三反”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还促进了民主改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五、胜利完成了宁西县民主改革,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了农牧区生产力

1951年秋,宁西县委和人民政府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政策,通过诉苦、挖穷根、算剥削帐、算地主发家史等方式,激发和提高了农牧民的思想觉悟。通过在农村发展农会,召开社会上层人士、宗教人士座谈会,结成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有力地促进了大规模减租反霸运动的开展。当时,全县各农业区、乡普遍召开了反霸说理斗争大会,参加大会的各族农牧民群众达25557人(次),根据《新疆农村减租反霸条例》,实行“二五”减租和退租。在减租反霸运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遵照“慎重稳进”的方针,先典型试办,取得经验之后,再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在全县2个农业区、2个半农半牧区共19个农业乡全面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从而,彻底消灭了千百年来压在宁西县各族农民群众身上的封建剥削制度枷锁,解放了全县农业区的生产力,使各族群众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大翻身。

    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牧区也迩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工作。根据牧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为了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牧区人民生活,工作队认真执行了党的“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和牧主两利、保护和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生产”政策。同时,按照牧工牧主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牧主适当提高了牧工的工资,初步改善了牧工的生活;并逐步废除了部落头目和牧主的封建特权,提高了牧工的政治地位;实行了轻税政策和为牧民服务的贸易政策。牧区民主改革任务的胜利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牧区生产力,为牧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六、顺利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宁西县党委和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新疆分局《积极领导,慎重稳进》的方针,派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宣传“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好处,并遵循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典型示范,组织了一批临时互助组,以点带面,发展互助组。到1954年春,全县建立了205个常年互助组和103个季节性互助组,入组农户占总农户的40.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经验后,由点到面,在全县推广农业合作化运动。1954年冬到1955年初,全县共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64.4%,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互助组的发展。195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委和政府于1955年7月12日至16日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全县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工作,并提出了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发展规划。同年10月,中央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规划》后,根据《讲话》和《决议》精神,10月12日至27日再次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强调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重新讨论修订了全县1956年到1957年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计划。到1956年春,全县已建立21个高级农业生产全作社和2个半农半牧的初级社,入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 84.4%。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和影响下,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畜牧业的互助合作运动。从“亲帮亲、邻帮邻”的传统互助形式入手,引导和帮助贫苦牧民组织起来,建立起互助制度,并改进牲畜饲养管理制度。到1955年,全县共建立18个畜牧业季节性互助组、6个常年互助组,入组户数占总户数的7%。

解放前,宁西县只有189户人家从事手工业生产,主要有铁、木器加工和缝纫、制鞋等行业。由于工具简陋、资金微薄,手工业生产十分落后。解放后,为了发展宁西县手工业生产,县党委和政府对商业部门在加工订货、原料供应、商品推销等方面积极帮扶,并通过实行发放生产补助金和手工业贷款等措施,帮助手工业者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到1954年底,全县手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加5%。为了进一步发展手工平生产力,1955年春,按行业分类,组织城镇个体手工业者分别组成供销生产组,引导手工业者走上上互助合作化的道路。

在对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私营商业也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前,全县私营商户只有19户,县城除有1所中西药店和几家杂货铺外,其余都是些流动的小商小贩。1954年到1956年,随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在实现合作化运动中,按照自愿原则,把一部分小商小贩改组为供销合作社的经销户或者代销户;把中西药店改组为中医联合诊所的附设机构,后与中医联合诊所一起并入县人民医院,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全县千百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全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宁西县历史上首次进行全民普选,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3年2月,根据上级有关普选工作的指示,宁西县党委和政府先后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和民族宗教人士座谈会,宣传《宪法》精神和普选政策,讨论拟订普选工作计划。同年8月,宁西县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后,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的130名干部直接转入普选政策学习班,学习中央颁发的普选工作手册、新疆省普选工作计划、各地普选试点经验和本县普选工作计划等内容。学习班结束后,就正式开始全县普选试办工作,组织6个普选试办工作队,共150人,分赴6个试办乡,开展普选工作。取得试办经验后,以点带面,在全甚铺开全民普选工作。至1954年2月,全县基层普选工作结束,历时近5个月,全县登记选民19170人,实际参加选举的有16196人,选出代表720人(其中妇女代表121人)。通过普选,各区、乡先后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5个区32个乡人民政府的正、副乡长共63人、委员207人(其中女35人)。

    通过这次全民普选,不但进一步健全了基层政权组织,而且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全县各族群众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还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积极开展锡伯族区域自治筹备工作,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取得党的民族政策的又一个伟大胜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解放几年来,在工作团和宁西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建党建政、镇压反革命、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普选,全县农牧业经济得到较好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得到极大的提高,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在此过程甲,也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所有这些都为宁西县锡伯族区域自治创造了良好条件。

1953年,宁西县人民政府县长沙陀赴新疆省干校中共新疆分局举办的民族区域自治学习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沙陀同新疆分局统战部领导同志一起在霍城县伊车嘎善乡搞民族区域自治试点。试点工作结束后,沙陀立即返回宁西县开始着手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干部的培训工作。1954年I月5日,宁西县锡伯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立,沙陀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并成立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结合普选开展各项筹各工作。宁西县锡伯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沙陀作了《关于宁西县推行锡伯族区域自治及筹备委员会工作任务的报告》。同年1月9日,宁西县锡伯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拟定出筹备工作计划方案,并正式启动各项具体筹备工作。同年1月13日至14日,筹备委员会召开上层人士座谈会,由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主任沙陀作报告,宣讲推行民族区自治的意义、条件及建立锡伯族自治区的原因、行政区划等有关问题。

    1954年3月17日,宁西县首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宣告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县级),沙陀当选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县)人民政府首任主席(县长)。察布查乐锡伯自治区(县)的建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是锡伯族和全县各兄弟民族政治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自治县的成立使各族人民在政治上享有更加充分的当家作主权利,使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九、恢复和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并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年计划经济建设

解放后,随着民主改革、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生产力得到解放,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县农牧业生产迅速恢复和稳步发展。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于1952年成立了县畜牧兽医站;1953年建立了县示范农场(后改为县良繁场);1954年建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些科技场、站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农牧业技术人员,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指导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改进耕作技术、推广先进耕作方法,尤其是全县推广引进冬小麦品种,改种春麦为冬麦、改撩荒耕作为倒茬轮作等重大改革,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县人民政府还多次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建立各级水利管理机构,进行水利建设,改善水利管理,促进全县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成效很大。全县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699.72万斤提高到1952年的3179.8万斤,到1956年达5365.4万斤;牲畜年末存栏数由1949年的8.39万头(只)提高到1952年的9.46万头(只),到1956年末存栏数己达11.59万头(只)。

    十、各项事业开拓发展,成绩显著

解放后,随着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全县空白落后的工交、邮电、财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等事业,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开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邮电事业,解放前在宁西县根本就没有什么邮电机构,到1953年才成立了县邮电,开始办理电话、电报和邮电业务。又如教育事业方面,当时在进行民改革的同时,对原有学校也实行了整顿和改造,县政府还拨出大量款项,兴建学校,特别是在文化教育落后的特区,兴建了许多新学校,为各族农牧民子女的就学创造了良好条件。1950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扩建了锡伯中学,并附设了初级师范班,1954年附设了中师班,至1956年正式设立了高中班。1951年,锡伯中学第一批毕业生约40多名,被保送到西北民族学院附设班学习,后又统一保送到咸阳机校学习,这是历史上锡伯族第一批学工业技术的中等专业人材。1952年,锡伯中学第二批毕业生约30名,被保送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后改为新疆俄文专科学校,后又并入新疆语文学院)学习,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从此,每年都有一批锡伯中学毕业生,到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学习。除了学校正规教育,县政府还十分重视业余文化教育事业,结合农牧区民主改革等运动,通过办夜校、夜课班、冬学、识字班等多种形式,扫除文盲,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而言之,从1950年到1956年这个历史阶段中,以吕兴银、沙陀为首的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委和政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当然,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亦发生过一些偏差和不足,如:镇反、三反运动中有虚张声势扩大化问题,事后也进行了纠偏工作;再如1955年夏季以后,由于受上面左倾错误思想的施压,在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发生过要求过急、工作过过粗、改变过快等偏差。但整个来说,他们领导全县各族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胜利实现了如此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1956年毛主席发表《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保守思想》一文后,由于上面左倾思想的加重,一代功臣吕兴银、沙陀被疑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小脚女人”而被排斥,于当年5、6月间,先后调离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显然是他们的不幸,但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由于有了这次的不幸,才使他们幸免卷进后来更加严重的左倾旋涡中。

但无论如何,沙陀还是走了。他带着一生的遗恨、怀着对察布查尔难舍难割的迷恋而离去了。察布查尔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

 (本文根据作者2005年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上发表的《沙陀政绩观》《寻访沙陀纪行》等文统编)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