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李晓霞)(四)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李晓霞)(四)
发布时间:2023-04-16 20:52
440

(九)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双语教学需要完善提高

察布查尔县一直很重视发展教育,于1998年、2000年已分别通过“两基”验收和复查。2005年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全面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并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兴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察布查尔县的教育有两大特征,一是多民族、多语言教育,至今察布查尔县有锡伯语、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教育,这在新疆其他县域内是很少见的;二是锡伯族对教育极为重视,虽偏居一隅却较早地开始了新式教育。新疆锡伯族2000年15岁以上人口中每万人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有1599人,远远高出新疆汉族人口中1078人的同类数值。因此走出锡伯族聚居区域,在自治区内外上学、工作的锡伯族人很多。

察布查尔县的教育一直是多语言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占到很大比重。2005年,全县中小学校有67所,在校学生2.98万人,教职工2751人。县城内共有中小学8所,成职教中心和幼教中心各一所。其中县第一中学和第一小学为全国独有的以锡伯族学生为主体的使用锡伯语教学的县级学校,县第二中学和第二小学为哈萨克语授课学校,县第三中学和第三小学为汉语言授课学校,县第四中学和第四小学为维吾尔语学校。大河灌区学校24所,主要以锡、汉语授课;山区乡学校33所,主要以维、哈语授课。

与全疆其他地区一样,察布查尔县的学校也经历过由合到分重新再合的过程。县第一中学,也称锡伯中学,1948年在伊宁市成立第一班,主要招收伊宁市附近各县锡伯族小学毕业生,1949年搬迁到察布查尔县。1952年学校有了第一个汉族教育工作者。1959年,锡伯中学与哈萨克中学合并,在哈、维、回、汉、锡伯族中扩大招生,学生发展到1200人左右。1979年学校招生人数很多,加上住宿、食堂等紧缺,决定将维、哈学生分出,当然之所以分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贯彻民族政策过程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建立单一民族学校是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平等的一种体现。1980年从县一中分出县二中(哈萨克中学)和县四中(维吾尔中学)。1981年又分出县三中(汉族中学)。根据自治区的政策,近年察布查尔县教育部门又在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民民合校工作,调整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民汉师生的交往。目前正准备将一中和四中,二中和三中分别合校。

扎库齐牛录乡中心学校是2002年新组建的,由5所学校合并而成,其中有3所学校是村里的哈族学校。全校有民语教学班l4个,汉语教学班20个;全校127个教职工中,有锡伯族老师65名,哈萨克族老师52名,汉族老师10名;在校生近1500人,有锡伯(约38%)、哈萨克(约36%)、汉(约23%):回、维吾尔等民族。学校领导对合校后的评价是满意的,认为哈语部受惠尤其明显,学生成绩提高很快,汉语能力提高,考试成绩跃居全县乡镇学校第一。校领导认为由于民语、汉语两部的教学相对独立,只要加强管理,也不会影响汉语部方面的教学质量。学校非常重视不同民族师生间的团结,刚合校时,学生中还有些民族间相互歧视的现象,后来通过整顿,各民族师生相处融洽。学校按教学语言分班上课,一起军训;教师则以年级为单位分配办公室,各民族教师混合办公,并有意识地背后聘若干汉族老师;学校校长是锡伯族人,书记是汉族人,工作配合得很好;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统一安排,会议上使用汉语,促进师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因为平时的交流加强,对汉族学生学民语也有帮助。

民汉合校后,普遍存在民族老师超编的问题。过去是民校超、汉校缺,合校后成为民语部超、汉语部缺,却又相互不能替代,尤其是民语老师限于其汉语能力不能替代汉语老师任教,可能使校内工作量分配不均衡,因超编而使缺编的部门不能及时补充教师。县第二小学是2004年由孙扎齐乡的2所学校和县二小合并的哈汉合校,哈语班、汉语班各10个班,专业教师中哈萨克族42名,锡伯与汉族老师24名。合并后,教师严重超编。

在中小学民语系学校推进民汉双语教学是近几年教育部门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厅“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汉语,有条件的学校理科用汉语授课”的要求。察布查尔县先在县二中、四中等县直部分学校开设了双语教学实验班,2005年秋季在全县民语系学校全面铺开双语教学。但目前双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合格的师资、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能力等。

双语教师队伍的培训途径,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双语授课,二是对一些年龄较大、汉语水平不高的教师合理置换,补充合格的年轻教师。目前培训双语教师的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如县第二小学42岁以下的老师中有10人脱产培训,3名骨干教师接受一年培训,同时有17名老教师已内退3年。但全县45岁以上教师占40%以上多,而且民语系教师超编,全县哈语老师超编200多人,维语教师也超编,但一些学校、一些科目仍缺老师。目前民语系老师负担也很重,在寒暑假还要接受继续教育、HSK考试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在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上都有很多投入,感到很疲惫,一些年龄较大或基础较差的老师想要通过考试仍很困难。同时,由于仅HSK达标并不代表教师的专业汉语授课能力,何况一些人为了过关弄虚作假,故即使是HSK达标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够胜任用汉语教授专业课,所以不少人认为目前的双语教学中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使专业课成绩下降。

由于人们对汉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选择进入汉语授课学校学习。在察布查尔县,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选择由先至后分别为三小和三中(汉校)、一小和一中(锡伯族学校)、二小和二中(哈校)及四小和四中(维校),学生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是选择的重要条件。故汉校的人数增加较快,如三小1700多名在校生中维、哈族学生就有200多人。三小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三中,且又不开设锡伯文课,也促使不少学生,包括锡伯族学生,选择三小,故三小爆满,一小学生不足。维、哈族学校的生源问题就更明显。由此造成民族学校教师明显过剩超编,一些教师无事可干,不少民族教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双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普遍不高。察布查尔县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山区,学校汉语教学水平较低,当地也缺乏汉语环境。2003年扎库齐牛录乡中心学校的哈语部从一年级开始除哈语课外都用汉语授课,任课教师的HSK都过了八级,也有民考汉教师,但这些山区来的学生接受能力低,目前已经上完三年级,效果不显著,除了汉语能力提高外,专业课成绩上不去。学校2005年打报告,希望不要全用汉语授课,但目前此种状况并没有改变。新规定要求学前班也要开始用汉语上课,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而且要求所有新入学的小学生都应接受过学前班教育。但牧区居住分散,孩子年龄小,全部都上学前班很困难。给学前班的孩子用汉语授课也非常吃力,课堂上讲不清,只能课后辅导。这种现象其它学校普遍存在。锡伯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但即使是在县一中,部分来自乡镇场的锡伯族学生仍不能完全理解汉语授课的内容,需要课后用锡伯语辅导。

目前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汉语的热情普遍较高,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教育的特殊性,更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适应不同民族孩子的特点,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

 锡伯族是极重视教育的民族。上个世纪初,受到当时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锡伯族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兴办新制教育,办起了色公学校、锡公学校,采用新式教授法,设置满文、汉文和俄文课程,并从内地订购新式课本,用满汉两种语言授课。1917年,成立锡伯营“高等学堂”,每旗招生15人左右。20、30年代,锡伯族先后有多名青年去苏联留学,学成回国后,多数在迪化、伊宁甚至在内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35年前后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简称锡索满文会)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之上,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办学。1949年,创办了伊犁锡伯中学.即现在的县第一中学。目前,察布查尔县已有近4000名锡伯族学生升入境内外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其中一些人攻取了硕士、博士学位,一部分留学英、美、法、俄、瑞典等国,几乎家家都有大中专学生在外学习或毕业。

在察布查尔县,虽然有8所锡伯族学校,锡伯族学生3718人,但实际上没有哪所学校是单一的锡伯族,而是如同汉校,都是多民族构成。如县一中惟一一所县级锡伯完全高中,114名教职员工中,锡伯族占72.8%,汉族占26. 3%;1700多名在校学生中锡伯族占50%.汉族占46%.其他民族占4%。县一小是县级唯一用锡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全校在校生700余人,锡伯族学生200多人,汉族学生占一半,其余是维、哈等族学生,38个老师中有10个汉族老师。各族学生混合编班,主要使用汉语授课,在小学三年级前基本完成锡伯语言文字的速成教学,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低年级开设锡伯文课时,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可以说锡伯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双语教学的先驱及典范。目前锡伯族学校锡伯族教育中的问题,一是锡伯语文课的设置及教授问题,这在上文已经谈过。二是锡伯族学生的教学质量仍不能够满意。在基础教育阶段,锡伯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与汉族学生基本相同,随着年级升高,差距逐渐拉大。曾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主任的安吉志就指出,按人口比例锡伯族的升学率好像很高,但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少得可怜。认为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提高师资质量。

锡伯族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与汉族混居也较普遍,多数孩子的汉语水平较高,锡伯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汉语授课教育,锡伯族家庭也非常重视教育,因此,有人认为能够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民考汉学生中锡伯族学生是最有优势的,而且锡伯族的升学率也是较高的。在察布查尔县,汉族学生一般考不进清华、北大等名校,能考进去的都是民考汉学生。但整体上看,锡伯族学生成绩相对汉族学生低,其原因,一些人认为除教师教学水平外,还因为国家的照顾政策,使锡伯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汉族学生小,锡伯族学校也容易因升学率较高而满足。无疑,高考录取的优惠政策使锡伯族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但对于这样一个在文化教育方面发展较快的民族,这类优惠政策对本民族的发展、对民族关系是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还霈要深一步调查、探讨。

(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近些年,察布查尔县的医疗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2005年,察布查尔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25个,全县医务人员41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6名。在现有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医学本科学历43人,大专85人,中专187人;获得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的56人,初级职称的253人;有执业医师96名。全县千人拥有床位数1.92张。自2006年1月起正式启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家级试点县。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53个,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半年多,初步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牧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明显减少。全县就诊农牧民近3万人次,补偿资金92.67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8.72万人,缴纳基金174.45万元,参合率达到90%。

目前,察布查尔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

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需要提高。目前全县医务人员缺编144人,占现有医务人员的35%。以县人民医院为例:现有职工101人,因缺编40人,医院自己聘用了40人,才使工作能够展开。近五年来,县医院因受编制限制没有进一个新人,医疗人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初级职称的医生较少。因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有的科室已不能正常开诊。招聘人员的收入较低,月工资只有360元,没有机会出去学习和进修。还有些医生因没有替补的医生而不能离开工作岗位,长时间没有出去学习过,直接影响到业务能力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也普遍缺少医务人员,那达齐乡医院的6名医生承担4000多人的医疗服务。县妇幼保健站现有职工29人,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乡村防疫人员大部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工作效率低下,接种质量低,疫情报告错报、迟报、漏报现象常发生,为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资金紧张,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察布查尔县财政资金困难,卫生专项资金无法安排。县人民医院是全县最好的医院,资金缺口尚且比较大,至2006年8月还欠外债700余万元。医院职工的工资80%是由财政支付,其余的20%是由医院自己解决,医院要负责设备的引进和招聘人员的工资,对农牧民的就医要让利15%.这些都要依靠医院的创收。因此,职工福利有限,在节假日工作都没有补助。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医疗设备,不少卫生院靠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三个指头、一个脉枕开展业务工作。村级妇幼保健员的会议费和路费都需要自己出资。

妇幼保健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察布查尔县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未达到理想效果。1990年察布查尔县就被列为国家级孕产妇死亡监测县,1992年成为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县,2004年又被列为自治区妇幼卫生监测县。县妇幼保健站以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工作重点。“十五”期间,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建设,开展各类技术服务。2005年对全县的孕产妇、1岁以下儿童实行免费保健,并对乡镇场卫生院妇幼专干、村保健员实行奖励制度,有效提高了住院分娩率,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但目前新生儿死亡率高,出生缺陷率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据2004年的统计,5岁以下儿童死亡较高的几个乡都是山区乡,维吾尔、哈萨克族相对集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许多贫困家庭中的孕产妇虽然享受了免费保健管理,但一旦发展为高危孕产妇需住院治疗时,会因家庭经济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县防疫站在“十五”期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管理。但近几年察布查尔县法定报告传染总数一直呈上升的态势,每十万人的总发病率高于全疆水平。目前防疫站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防疫宣传资料以汉文为主,对少数民族人群的帮助有限;流动人口较多,一些流动人员不打防疫针;督导力度不够,计划免疫考核已经终止7年等。防疫站的同志认为县财政困难,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察布查尔县防疫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以结核病为例。察布查尔县是结核病疫情重病区。经济比较落后,广大农牧民还比较贫困,基层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部分病人看病难,无钱看病或不能坚持全程规律治疗,造成结核病人难治,复治病人多的现象,漫延与扩大了传染的恶性循环。肺结核的发病率也以维吾尔、哈萨克族居多。察布查尔县2002年开始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2003年至2005年开展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结核病感染、发病和死亡,但从近几年的数字看,肺结核病占法定传染病总数的比例仍在上升。

三、对策和建议

(一)对策

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自治区以及州、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民族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但不可忽略的是,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察布查尔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传统的农业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速度和效益低;地方财政困难,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三农”问题突出,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扶贫攻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城乡群众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普遍不富裕;城镇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社会保障覆盖面需要拓展;科技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公共卫生安全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面对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的趋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务之急,被锡伯族各界人士所重视。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面临着的巨大发展优势和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制定的一系列倾斜和优惠政策,为该县的大开发、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优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伊犁河流域开发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等,为该县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与自治县接壤的哈萨克斯坦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好转,社会稳定,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将有利于该县利用地缘和口岸优势,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同时该县已被伊犁州规划为伊宁经济圈,确定为伊南工业园,为该县的大发展创造了良机。

察布查尔县的发展已经具有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迅速改变目前落后的状况,是察布查尔县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界群众考虑和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以及目前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是促进该县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已经确立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各类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其它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察布查尔县优美的山色水景、水土光热是其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全县人民及其子孙后代赖以生存之本,对自然环境保护一定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察布查尔县独特的人文资源也是其发展的重要资本,要加以充分的利用。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是锡伯族人自己的事,不能仅靠锡伯族人自己增加重视程度,期望国家的投入和支持,这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性的保护,其效果难以持久。要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不仅是锡伯族人的心中之痛,也是察布查尔县发展资本的流失,应合理的利用锡伯族以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资源成为该县发展重要动力的同时,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切实解决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对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来说,不仅肩负着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也承担着领导察布查尔县各族人民步入现代化社会的责任。锡伯族领导安吉志曾指出,锡伯族的发展步子相对于其他民族慢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节奏,“长期以来,我们一起生活在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使我们物埠民丰,不愁吃穿。这种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使我们满足于现状,蹒跚不进。”可见,锡伯族人也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奋发进取,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目标。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