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当前影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关系的因素
每个民族既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也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多方面联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交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和睦稳定的,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贫困和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大等问题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根本因素
整体来看,目前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或同地区内不同民族之间,同民族内不同家庭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贫富程度不均。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相互间的评价,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会影响民族关系。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国家一级贫困县,经济贫困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疆调查年鉴2006》数据显示新疆各县市2005年生产总值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85269万元,在新疆排在第42位。在问及被调查人对个人生活是否满意时,28.4%的人表示满意,44.8%的表示一般,24.8%的表示不满意,具体到各民族,满意度又有不同。锡伯族有31.9%的表示满意,39. 0%表示一般,而26.3%的表示不满意。汉族51.6%表示一般,24.5%表示不满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各民族经济收入总的来说,较富裕的是汉族,第二位是锡伯族。大河灌区8个多镇,汉族和锡伯族人口较多。山区五个乡,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较多。
从农村贫困问题来看,如我们所调查的孙扎齐牛录乡的五个村贫富差距就很大。浪卡村全部是哈萨克族,从事牧业,是一个贫困村,119户,618人中贫困人口206人,特困户23户。这个村采用放牧式,牧业不太好。阿帕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分井灌区和山水灌区两部分,以锡伯族为主。有88户贫困户,贫困户维吾尔族较多。贫富差距悬殊,井灌区80户较富,人均收入2600~2700元;而山水灌区250户,只有30多户靠种植棉花好一些,人均收入400—500元,很多户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在城市贫困问题上,据果尔敏西街(第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介绍.2005年辖区下岗失业人员105人,其中国有企业38人,集体企业67人。贫困户12户,3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64人,共182户。贫困户、低保户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维吾尔、哈萨克族比例大。查鲁盖东街社区2005年有1754户,6449人。社区的民族构成,汉族500多户,锯族300多户,维、哈近900户。最低保障户339户,1026人,是县里低保户最多的社区。2006年申请低保户的39户,127人,尚未批。危房(都是土木房)有179家,无房户13户。今年抗震安居给了6户的任务,有四五十家申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贫困问题和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都是存在的。分析其原因,一是人们守旧思想严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用当地一些工作人员的话说就是比较懒惰,怕吃苦,不愿离开家去打工挣钱,有些人抱着“一天一个馕一碗茶就行”的思想。二是用人信息比较少,用工单位少,择业难。另外还有消费方式、从业结构以及财富积累观念、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也造成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如果经济贫困、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问题长期存在,将会造成民族间、群体间的隔膜,及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当地的民族关系。
(二)生产方式不同和利益分配的矛盾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由于居住环境不同,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也有不同,有些民族以农业为主,有的以放牧为主。由于农牧经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草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如兵团与地方的土地纠纷,其中爱新舍里镇和67团就因土地资源而产生一些纠纷,无意中会对各民族心理产生隔膜。因利益分配的矛盾而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争土地上。税费改革前原居民不要原来的开发地,税费改革后,对土地的占有欲望强烈,开始争土。2004年汉族承包的土地比较多,有的达200多亩,本地居民就有意见。2005年进行了调整,重新把开发地进行承包,主要给贫困户。这是因利益分配而造成的各民族心理的不平衡,无形中也会对民族交往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
(三)少数民族就业难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隐患
察布查尔县是一个边境县,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占全县的35%。重点扶贫乡5个,37个村,人均纯收入低于944元。贫困乡基本在山水灌区和井水灌区,占全县面积92%,贫困人口数9372户,4.8万人,占56%的户,54%的人。2005年人均2459元,贫困地区1126元。农牧民文化程度低,作物结构单一,农牧业生产缺乏专业技术,增收缓慢,脱贫渠道单一。
工业不发达.缺乏起带动作用的工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程度低;乡镇企业的发展尤其落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内地农民工的到来,少数民族就业压力增大。一方面,由于当地少数民族择业观念守旧,想进党政机关的多,不愿从事艰苦行业。有些人宁愿吃低保,也不愿出去打工挣钱。当地民族出去务工的人员很少。锡伯族重视教育,但缺乏经商观念。正如劳动社会保障局胡局长说的:锡族是吃皇粮的民族,八旗制度保持到1937年,传承久的是比较顽固的,从商的人少,吃皇粮的习惯,要固定工作。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单一,在与内地民工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业生存压力大。下岗职工技能单一,年龄大,不愿干艰苦工作,不进企事业机关单位不算就业。认为灵活就业、弹性就业不算就业,他们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过去维、哈族在企业的多,下岗后,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打工、商贸、包地等。农村缺乏产供销一条龙,农民从事养殖或种植,很难找到销路。
长此以往,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就不了业,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势必造成影响,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隐患。
(四)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使用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与文化保护是民族感情的一部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锡伯族习俗文化,反映着锡伯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包括了锡伯族的语言、文化、地域、社会组织形态、经济形态、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植根于民间,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生命力一直非常旺盛,显示出很强的继承性。然而受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和锡伯族自身的不够重视,锡伯族民俗文化中很多具有积极健康意义的东西正在丢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很多富有特色的成分,正在失去其原有形态,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环境正在恶化。在问卷调查时,被调查人的94.0%表示目前锡伯族文化需要保护,锡伯族的比例达到96. 9%。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而锡伯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保存面临着严峻挑战。伊克坦台(70多岁,锡伯族,原县语委会主任)介绍说:现在的干部都懂锡语,但锡文、锡语差别太大,必须掌握书面语才能懂,保存文字很困难,语言环境大大改变了,锡伯文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语言消失不了,年轻媳妇都和孩子们说锡话。对我们锡族,双语实际是指学锡语,目前学汉语是没有问题。人们从小就认为锡语不重要,幼儿园、小学都说汉语,不学锡语,认为没用。县人大主任永德光(曾为全国第八届人代会代表)说:要关心锡伯文的使用。我们走过弯路。1962年取消锡伯文,直接过渡到汉文,现在许多县里干部不会锡伯文,很遗憾。原来我上小学时,锡文是母语,用母语学习汉文,是工具,现在很多人汉文成为学锡文的工具。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也发现很多锡族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锡文教育,县里的锡伯族人都会说锡语,但很多人看不懂锡伯文,更不会写。
七、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协调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我们在肯定察布查尔县民族关系主流非常和睦稳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各民族密切交流的因素。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渐消除影响民族交往的隔膜的土壤,使各民族交流畅通无阻,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快发展,使各民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问题。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经济发展是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最根本的途径。经济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和经济实力做后盾,民族的发展只能是一纸空谈。江泽民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加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关键是要靠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改变“等、靠、要”的观念。单纯的照顾和救济解决不了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要变“输血式”为开发式扶贫。另一方面,因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不够的,需要国家、自治区加大对当地的政策、资金扶持。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察布查尔县是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虽然各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但是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独立发展的结果。由于民族特点、民族间差异、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长期坚持自治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可以“以五月促全年”。
(三)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才能使各少数民族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与自治区的其他地区和全国人民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具体来说,可以采取组织劳务派遣,培育和扶持在就业基地,引导和鼓励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加大对少数民族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少数民族的就业能力等措施。
(四)要保护和发展锡伯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字
当今,保护和发展锡伯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继承和发展锡伯族的优良传统,做好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制定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工作目标。所谓保护就是尽力保护现有的文化形态和生存环境,使传承文化的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致使其人为地流失或毁坏。以此为基础,对其残缺部分进行弥补,尽力恢复其原来面貌。对于已经失传和正在失传的部分,则尽量进行搜集、整理,做好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将其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和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资料。所谓发展,就是保护好现有民俗文化形态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挖掘并充分利用锡伯族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市场,为自治县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服务。
(李艳荣,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硕士,助理研究员。本文原载《目前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调查文集》二,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7年2月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