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调查报告(葛丰交、永梅兰、锋晖)
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调查报告(葛丰交、永梅兰、锋晖)
发布时间:2023-04-16 20:55
287

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群体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它通过一定的指标和数据反映出来,如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每万人口中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受国民教育的年限,科技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等。人口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是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锡伯族历来有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人口文化素质也得到较大提高。本文将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比例、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文盲、半文盲、平均受国民教育水平、主要行业构成、妇女受教育状况六部分,对各个文化层次上的锡伯族文化水平与全国、新疆、部分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以便更加具体,全面地阐述目前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优势对锡伯族发展的拉动效应,提出进一步提高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锡伯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及分布情况

根据全国第一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把全国锡伯族人口发展变化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53年至1964年,锡伯族人口由19,022人增加到33438人,增长了75.19%,平均年增长率为5.26%;第二时期为1964年至1982年,锡伯族人口由33,438人增加到83,629人,增长了150.10%,年增长5.23%,同第一时期基本持平;第三时期为1982年至1990年,锡伯族人口由83,629人增加到172,932人,增长了106.7%,年增长9.50%,[1](p.300)这一时期锡伯族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主要是恢复和改变民族成份造成的,而不是自然增长;第四时期为1990年至2000年,锡伯族人口由172,932人增长到188,800人,增长了9.20%,年增长0.85%,[2]增长速度较之前三个时期比较缓慢,主要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结果。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新疆,其余散居在其他一些省、市。新疆的锡伯族人口4.05万,主要分布在北疆,占98.69%,集中化程度较高,其中,主要分布于伊犁州直,占整个锡伯族人口的79.65%,其次,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口占到锡伯族总人口的9.51%,塔城地区还有4.46%的锡伯族人口。[3]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主要分布于辽宁省沈阳市、铁岭市、朝阳市、锦州市、大连市、丹东市,占全省锡伯族人口的98.96%。[2]

二、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定量分析

(一)每万人口中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及比较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是反映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标志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颁布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使锡伯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下面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民族做一比较分析。

(二)每万人口各类学校在校生数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从纵向比较,据自治区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56.00人,均低于1980年至1995年16年,高于1997年至1999年3年,其中1980年至1990年均在66人以上,最高时是1985年为82.58人。1991年至2000年期间,最低是1998年为37.18人,最高是1991年为81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呈逐年有所下降趋势;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人数为75.0人,在1980年至2000年20年中低于1985年(82.9人),均高于其他年份;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40.75人,低于1980年至1991年12年,这一时期最高年份是1986年为438人。从1992年起逐年稳步上升;初中在校生为527.75人,仅高于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低于其它年份;小学为953.00人,[4]均低于1980年至1999年20年。

(三)每万人口中的各类学校在校生数与新疆、少数民族平均及部分民族的比较

从横向比较, 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高于新疆平均和少数民族平均数,在新疆被比较的九个民族中位居第四位,次于乌孜别克、塔塔尔和汉族,比1980年,1990年分别减少了13.6%和16.8%;每万人口中的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也高出全疆平均、少数民族平均数,被比较的九个民族中位居第三位,次于塔塔尔、乌孜别克族,比1980年、1990年分别增加4.3%和17.5%;每万人口中的高中在校生数同样高于全疆和少数民族平均数,在被比较的九个民族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族,但比1980年、1990年略有减少;每万人口中的初中在校生数高于全疆平均数,低于少数民族平均数,在新疆被比较的九个民族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维吾尔族,但与1980年、1990年相比,均有明显减少;每万人口中的小学在校生数低于全区平均数和少数民族平均数,在新疆被比较的九个民族中位居第六位,与1980年、1990年相比减少幅度较大。

 

(四)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及比较                                                                          

这里主要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及比较,来反映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从表4可以看到,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为大学(包括大专)1,207人,是自治区平均数的2.35倍,在被比较的十三个民族中位居第四位,次于满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中专895人,是自治区平均数的1.98倍,在被比较的十三个民族中位居第四位,次于俄罗斯族、满族和塔塔尔族;高中1,547人,是自治区平均数的2.15倍;在被比较的十三个民族中位居第三位,次于满族和俄罗斯族;初中2,859人,在被比较的十三个民族中位居第五位;小学2,469人,在被比较的十三个民族中位居第11位。[3]不难看出,新疆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在十三个民族中也是比较高的。

从纵向看,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人数均比1990年有较大增长,其中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的人数由1990年的548.6人,上升到2000年 的 1,207人,增长了120%,年均增长8.2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含中专)人数由1990年的2016.2人,上升到2000年2,442人,增长了21.12%,年均增长1.9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90年的2,649.8人,上升到2,859人,增长7.89%,年均增长0.76%: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90年的2,783.2人,下降到2000年的2,469人,下降11.29%人。说明进入新时期以来新疆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锡伯族文盲、半文盲的人口状况及比较

文盲、半文盲是指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就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是衡量教育普及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也是反映人口整体的文化素质状况。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新疆锡伯族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945人,占2.95%,其中男性345人,占2.14%,女性600人,占3.78%,比1990年分别降低3.28%、1,98%和4.86%。[3]就全国而言,2000年,全国锡伯族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3,758人,占2.75%,其中男性1,267人,占1.75%,女性2,491人,占3.82%。全国锡伯族文盲率已低于朝鲜族(2.86%),大大低于全国(9.08%)和汉族(8.60%)[2](p192)的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综上反映出锡伯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文盲、半文盲人口之中,女性文盲比例大大高于男性;第二,15岁—44岁年龄段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很低,均在1%以下;第三,文盲、半文盲的比重50岁以下明显低于50岁以上人口,50岁以上年龄段在1.88-29.33%之间,50岁以下均在1.05%以下。

(六)锡伯族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状况及比较

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即平均受教育年数,是把大学、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文化水平按适当的权重综合起来计算的一项综合指数,它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最有效指标。计算结果显示,2000年,新疆锡伯族人口的文化教育综合值为10.45,分别比全疆和少数民族平均水平高2.13(全疆为8.32)和2.29(少数民族为8.16),[3]居全自治区13个世居民族的第四位,次于满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而全国锡伯族受教育水平2000年已提升至8.19年,[6]列于55个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如果说综合均值5为达到小学毕业程度,10为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话,那么新疆锡伯族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达初中毕业程度。说明锡伯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见表7。

(七)锡伯族妇女文化素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锡伯族妇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锡伯族妇女每万人口中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较大幅度提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锡伯族妇女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为研究生4.06人,大学本科207.07人,大学专科456.93人,中专518.15人,高中867.95人,初中1,407.96人,小学1,305.20人,[3]其中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高中、初中每万人口中的比例均高于自治区妇女的平均水平,(见表8)。二是妇女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大幅度下降,2000年全国锡伯族15岁及以上的妇女文盲比例下降为3.78%,[2](p.192)在全国居第四位,仅高于塔塔尔(2.59%)、乌孜别克(3.14%)、哈萨克(3.48%),低于朝鲜族(4.77%),低于全国、全疆和汉族。三是锡伯族妇女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锡伯族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锡伯族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74%(新疆锡伯族为60.1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占锡伯族同类人员的26.07%。

 (八)锡伯族人口职业构成及比较

一个民族人口职业构成和城镇化程度,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概括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从2000年新疆人口的职业构成来看,锡伯族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为12.93%,比全疆的平均比重(8.16%)要高4.77个百分点,在被比较的13个民族中位居第五位,次于塔塔尔族(29.09%)、满族(23.72%)、俄罗斯族(21.26%)、蒙古族(14. 80%)。[3](p.574)而锡伯族的农业人口比重为69.01%,高于全疆的平均比重(61.44%),在被比较的13个民族中位居第六位,属中等水平,次于满族(12.05%)、俄罗斯族(13.77%)、塔塔尔族(30.91%)、汉族(37.32%)、乌孜别克族(32.61%)。[3]据五普资料显示,全国锡伯族第一产业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60.64%上升为2000年的64.50%,第二产业人口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20.36%升为2000年的23.28%,[2]有所升高。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影响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变化。

(九)文化素质优势对锡伯族发展的拉动效应

文化素质优势,是指成人文盲率低于全国和汉族水平,并在5.58%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在7.45年及以上。按这两个条件,2000年,我国已有11个民族入围,锡伯族名列其中(锡伯族成人文盲率为2.74%,受教育水平达8.19年)。锡伯族文化素质优势有效地拉动或抑制其婚姻、生育、死亡、人口结构等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已有明显的成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锡伯族平均初婚年龄高于全国和汉族水平,女性早婚率较低,早育率、总和生育率下降(总和生育率为0.99%)。除政策产生的作用外,主要是人口文化素质拉动的结果。由于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拉动人们的健康和死亡起着积极作用。锡伯族人口死亡率为3.77‰;婴儿死亡率为6.59‰,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还低;平均预期寿命为75.61岁,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进步实在很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全国锡伯族城镇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47.19%下降为41.42%,第一产业(农业)人口也由1990年的60.64%上升为2000年的64.50%,[6]锡伯族农业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减少,城镇化水平较低,今后应加快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


.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问题,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锡伯族重视教育,锡伯族的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和质的飞跃,表现为其整体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文盲、半文盲率最低,与其相联系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比重也较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妇女教育水平较高,其文化素质的各项指标无论与全国、新疆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全国各民族比较均处于领先的地位。总之,由于锡伯族有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建立了较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加之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使锡伯族以较高的文化素质跻身全国优秀民族行列。

四、进一步提高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进一步提高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素质,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要提高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就要继续发扬光大锡伯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加快锡伯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要继续巩固提高锡伯族聚居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巩固提高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提升锡伯族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在锡伯族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锡伯族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提高教育质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锡伯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积极探索提高锡伯族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新标准;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机制;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革新,特别是要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同时,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从根本上改变锡伯族教育质量徘徊不前的局面。四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锡伯族聚居地区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城镇”、“学习型乡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家庭”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五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搞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提升锡伯族的文化素质。六是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数以千计的锡伯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人才。七是抓好农牧民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搞好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开展农牧民扫盲工作,巩固扫盲成果,堵塞新文盲的产生,降低文盲率。八是搞好三语教学。锡伯族教育要在坚持锡、汉双语教育,实现民汉兼通的同时,搞好外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一门外语课。大学毕业时,实现锡、汉、外语三语兼通,使锡伯族青年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原载《 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