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社会文化调查(贺文君)(一)
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社会文化调查(贺文君)(一)
发布时间:2023-04-16 20:56
769

一、社会历史概况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锡伯族人口为27364名,其中塔城为932人,主要分布在塔城市和喀拉哈巴克乡。据不完全统计,在喀拉哈巴克乡有100多户500余口人,占塔城地区锡伯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为清代从锡伯营调往索伦营的锡伯族军民的后裔,后由索伦营进驻塔城地区。

清代驻扎在伊犁河北的索伦营,由于频繁差役、瘟疫等原因,人口发展较缓慢,自乾隆四十年起即呈现兵源枯竭的现象,选披甲时只好降格以求,以身材稍壮者来充数。到嘉庆元年,索伦营更因天花病流行,死亡很多,本来就元气不足的索伦营更是一蹶不振,人口与征兵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嘉庆二年清政府决定从锡伯营拣选160户编入索伦营,从此一部分锡伯族从伊犁河南岸移居到索伦营,与索伦营军民共同肩负起守卫边卡和建设家园的重任。锡伯营军民补充到索伦营,加强了索伦营的战斗力。在道光初年平定张格尔叛乱中,索伦营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伊犁将军于道光六年和十年两次抽调索伦营官兵奔赴南疆参战,官兵阵殁者达230余人,索伦营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损。同时,嘉庆元年天花病所造成的巨大内伤,还未康复,索伦营再度出现兵源短缺的现象。于是,道光十三年(1833)伊犁将军特依顺保决定从锡伯营。抽调闲散和幼丁100户,补充到索伦营以备挑选兵丁。清政府前后两次从锡伯营抽调了260户共计l279人编入索伦营左翼四旗,使索伦营再度振兴起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争相瓜分中国。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斗争也日益激烈。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了反抗清王朝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各封建统治者。但起义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封建割据势力所篡夺。同治五年(1866)索伦营受到封建割据势力的攻击,锡伯、索伦等3695人被迫流落到俄国境内。早已觊觎中国的沙俄对这些流民进行百般刁难,胁迫他们入俄籍,但他们始终没有向沙俄妥胁。清政府与沙俄当局几经交涉,经过许多周折于同治七年(1868)回到塔城地区屯驻。他们在塔城地区利用肥沃而广阔的土地,引用天然水源,开荒种地,1870年左右在塔城的西北部开凿了阿布都拉布哈。

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拥兵收复了沙俄霸占lO年之久的伊犁,同时清政府又恢复了四营制。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防务,光绪九年(1883)清政府决定将驻扎在塔城的索伦营兵131员留驻塔城,其余撤回伊犁。在131员中,包括锡伯、达斡尔、鄂温克族。他们于1890年被编入新满营,其中两旗为锡伯族,即齐齐罕和图尔根两旗(牛录)。新组成的新满营仍然是一个军政合一的特殊机构。营设领队大臣一员,八旗又分为左右两翼(四旗为一翼),每翼设总管、副总管各一人(又叫协领),各旗设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员。披甲按时到牛录值班当差或进行操练。

新满营的主要任务是驻守台站和卡伦。除了防守塔城地区的边防之外,还远到阿勒泰的乌鲁木河、禾斯托洛海、布林、乌图布拉克、克拉托海(黑山头)、乌伦古尔、额尔齐斯河、巴拉巴盖、阿勒泰等卡伦和驿站换防。

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旗制的废除,塔城城内的锡伯族披甲纷纷弃甲归田,到喀拉哈巴克一带占荒开垦,仍利用自己开凿的阿布都拉布哈的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衣食住行

衣饰。年轻妇女和男青年的穿着基本上和汉族同,老年妇女的打扮却和哈萨克族同,如穿长筒袜,长年戴头巾,多穿皮鞋,冬天穿长筒皮鞋,夏天穿短腰皮鞋,从不穿自己缝制的鞋子。因此,从穿着上分辨不出锡伯族和哈萨克族。伊犁地区锡伯族的穿着现在虽然接近汉族,但最大的特点是穿自己缝制的鞋子,冬天有棉的,夏天有单的,鞋底厚又结实,开口有圆有方,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饮食。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的主食,主要是面食。每顿饭都喝茶,有没有菜无所谓,有些人一次能喝一壶茶。有奶牛的喝奶茶,没有的喝清茶(放盐)。一年四季多吃馍,少吃面条。家家都做蒸馍,蒸一次馍少则吃几天,多则吃一个星期。现在伊犁地区锡伯族每天早饭须做叫发拉哈额分的发面饼。这一习惯在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中已消失。伊犁地区的少数家庭还做俄罗斯族的列巴。在室外专门砌了列巴炉子,做列巴时在炉子里加火,等炉子加热了,用烤盘把发面放炉子里的炉条上,上面抹清油或牛奶,然后将炉盖盖掩,不到十几分钟就熟。吃饭时,把蒸馍和列巴用刀切成小块摆在桌子中间。

锡伯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凡客人来家,都热情款待。招待方式,首先摆饼干、糖果和茶。随之宰鸡、炒菜,同时煮肉,做面片子,一边炒一边上桌。上鱼时把鱼头、鱼尾对准客人,寓意为叫客人喝鱼头鱼尾酒。喝此酒前,其他人不能动筷吃鱼,须由喝过鱼头鱼尾酒者第一个动筷吃鱼。上鸡也是同样,先让客人喝鸡头鸡尾翅膀酒等。肉和面片子熟了以后,家主把水盆、毛巾端到每个人前面,按顺序洗手,洗完不能甩手,而必须用毛巾擦干,否则认为对客人和主人的不尊重。接着,把盛有面片、肉、骨头的大盘子和拌上大蒜、洋葱、盐水的一碗肉汤搁到桌子中间。主人把刀子递给客人,递刀时刀把必须朝客人,且双手递。客人接过刀割下几块肉后再转交给主人。主人接过刀削肉。拌上盐水,再把肥肉或羊尾巴割下给每个人尝尝。同时请客人们用饭,有的用手抓,有的用筷子吃,但提倡用手抓,这就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招待客人的那仁面。若煮了羊头。则把羊头递给客人,客人用刀从羊头上割下几块肉后把刀还给主人,这是对客人尊重的表现。主人深怕客人吃不饱,因此,千方百计让客人吃饱喝足,如果盘子里还有面片,主人便分给所有的人,叫大家吃完。最后喝肉汤,依次给每个人敬酒,称此酒为饭后酒或压饭酒。吃完饭要重新摆饼干、糖果和茶,边吃喝边闲谈,稍息,便拉起手风琴唱迎宾歌

打开明亮的窗户,

洒上那喷鼻的香水,

在高贵的客人面前,

袒开那诚挚的胸怀。

这时,其他人也接着唱:

万元金钱易得哟,

碰上那高贵的客人难,

饭桌上动听的迎宾歌哟,

打动了客人的心。

……

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每逢节日,家家户户自做饼干。其做法是:将面粉用清油、鸡蛋、砂糖和水和成面,用烤箱烤,加工出来的饼干脆又甜。秋天,每户都将胡萝卜、青萝卜、芹菜、青辣椒等囫囵腌制,等吃时洗净、切细。

每年11月底开始,家家宰牲准备冬肉。届时专请几位年轻小伙子,一面宰,一面做熏肉,其具体做法是:剔出一部分春节包饺子的肉外,其余的连骨头撒上盐,拌上大蒜和各种调料后用皮子包上,放上2-3天,等盐渗入肉后,把肉拿出来用烟熏,等水分基本蒸发后,再储存起来,以使长期不变质。

熏肠也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长年食用的美味佳品。准备冬肉的同时,几乎每家都做熏肠。其做法是:将牛羊肉剔骨后切成小片,再拌上蒜泥、盐和各种调料,把肥、瘦肉拌匀装入牛、羊肠子里。装满后系好肠子两端,再用烟熏,等肉里的水分完全蒸发后,挂在库房里保存起来。熏肠可以炒菜,也可以煮做那仁面。熏肠的特点是味美、不腻、存放几年不变质、携带方便,可谓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的特产。

居住。住宅都筑有围墙,房屋一般都在中间,并将庭院划成前后两院。前院修有马厩、牛、羊、猪圈和农具棚等。有的前后两院都种植树木,有的前院种菜,后院种其它作物,有的后院种菜,前院种树。住房多为向南,讲究对称,一般三间,不起屋脊,因冬天北风大且冷,住房不开北窗。房顶多朝南倾斜。住宅两边修有哈什包(库房)哈什包比住房低矮且平顶,但是要求干燥。哈什包里一般存放粮食、农具、燃料和其它什物。住房中间为厨房,厨房北面左右砌锅灶,用于做饭兼暖炕。西间为长辈住室,东间为儿媳住室。西间打火炕,一般高为60-70厘米,造法也很特殊,由三个或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没有高超的技术是打不好的。盖完一幢新房,打炕是关键,也是人们最操心之事。火炕一旦不通烟,就得重打,又费力又耗神。因此,打火炕高手往往受器重,一般给打炕的人送以重礼,并受到聘家的盛情款待。火炕为一面炕,以北为多。老人睡火炕。冬天,不象伊犁地区用薄铁皮炉子取暖,而是都砌火墙,有火炕的住房就砌在火炕上面,没有火炕的砌在地上。用砖砌炉子。1980年以前,冬季用羊、牛粪和木料取暖,1980年后才开始烧煤。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年提高,人们开始修以石头垫地基、上下包砖、有的还修建一砖到顶的新式房屋。

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修建新住宅时必须举行几种仪式:选择屋基必须请年岁大、会看风水的长辈来指点。主人准备酒肉、菜等,给父母遗像前还摆一桌饭菜。上午所有的人一起吃喝,下午开始选择屋基,禁忌房院迎着水渠,否则认为以后要受灾难。房院的围墙,形状不能呈梯形,更禁忌前面比后面宽,必须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否则认为是棺材式的。挖地基时,若出现尸体,就要另择新址。选好地基后在父母遗像前祭祀,祈求父母的在天之灵保佑平安无事。

以前大部分地基是打夯,现在一般都用石头起基,先挖宽3040厘米、深5080厘米的沟,再用石头起基,边砌边灌浆。起完地基后,主人要在地基的四角洒上酒,并点上三根香,以示给父母和祖宗敬酒,求其保佑。

上大梁时,必须举行一次隆重的仪式。请来亲朋好友,准备酒、肉、菜和鞭炮。开始上大梁时,主人用1米左右的红布或红绸将少则十几元、多则几百元钱绑在大梁中间(此大梁先上,且必须置中间房屋),之后大工一声喊:!站在墙上的小伙子同时拉系在大梁两端的绳子,此时点燃鞭炮,呐喊声、鞭炮声联成一片,呈现出一片热闹场面。大梁上完后,大工解下红布取钱(锡伯族盖房,禁忌在垒墙时有人把布娃娃、铜钱和用木头做的小车夹在墙中间,以为这些东西会作祟,使家宅不安),把红布仍绑在大梁上。此日,家主盛情款待亲朋好友。因为锡伯族把盖房子看成一生当中的大事之一,就象老人讲的:人生在世,没有房子就象死了没有棺材一样。在酒桌上,必须每人尤其是长者要讲吉利的话(锡伯语叫做费力默布米),如:愿从你房子里拉走百具尸体等等。房顶的造法很特殊。在垒好的墙壁上先放几根大梁,一般5根、7根或9根,上置碗口粗的椽子。椽上面铺上3-4厘米厚苇箔,其上铺4-5厘米厚麦草,在麦草上抹上2-3厘米厚的泥,在泥上面又铺3-4厘米的土,最后再抹上3-4厘米厚的掺麦草的泥,在半湿不干之际又踩实,以免起裂缝而漏雨。

喀拉哈巴克乡大部分锡伯族房屋都单顶棚,最近几年才开始盖双顶棚的房屋。下面的顶棚叫来兰皮来兰皮造法大致如下:房墙垒完,大梁、椽子都上完后,每问房子拉8号铁丝2026(必须用紧线器拉紧)。铁丝一端绑40-50厘米长、直径为4-5厘米的榆木棒(必须结实),把铁丝从预先留好的小孔里串到房屋里头,另一端串到外面后,用同样的木捧把它缠一圈再串到房屋里,接到紧线器上,用紧线器把上面铁丝拉紧,然后把一端紧紧拧在木棒上。这样把每间房的铁丝拉紧后,在铁丝上面铺一层稀稀的苇子,上面抹麦叶子泥(以泥往下掉出为准),同时,里层再抹麦叶子泥,等里层泥干透之后,抹第二遍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实际上它是简易的天花板。来半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室内的布置,每家都有四方桌,称八仙桌,有的摆在窗户前,有的摆在西墙处,主要是吃饭时用。方桌旁边摆小方凳。

外大门东边的墙上立有土地之神位,并严禁在此处大小便。每逢清明节要祭祀土地神,尤其是大年三十还点面蜡烛,昼夜不熄。

三、社会生活

牛录。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从伊犁地区迁移到塔城后,凭借这里肥沃土地、丰富水源,开荒造田,为发展塔城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891920日新塔城建成后,锡伯官兵才进入城内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锡伯族出城占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原来新城内的两旗(正红、镶蓝)又称为齐齐罕图尔根牛录,仍保持了他们驻防地名的称谓。并且他们出城占地时也保持了这两个牛录的分住形式。现在,喀拉哈巴克乡西南一带(现在的光明大队)齐齐罕牛录,东北部分(现在的前进大队)图尔根牛录。所以,现在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主要聚居在这两个牛录。这两个牛录居民由于以占地为目的而居住,所以形成了居住分散的局面。这跟伊犁地区的居住形式很有差别。如图尔根东西长7-8公里,宽不到1公里;伊犁地区的锡伯族以牛录为单位聚居一起,而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基本上按姓氏聚居在一起。如图尔根牛录的一村以葛枝尔哈拉(葛姓)为主,二村以谷姓为主,三村以佟姓为主。齐齐罕牛录的三村以哈姓为主,……这样一个村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家族群。

哈拉莫昆。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的姓氏有图克色里()、哈斯胡里()、何叶尔()、郭尔佳()、吴扎拉()、孔古尔()、永妥里()、葛枝尔()和张等姓。从伊犁地区迁到塔城地区的一百多年来,这些哈拉中还没有分成莫昆

家庭。一百年来,这里的锡伯族按传统习惯要求在本民族内联姻,现已到了亲上加亲、在本民族内不能再联姻的地步了。男女青年年龄相当的,辈份不相符,辈份相符的,年龄悬殊太大.所以,出现了跟其他民族联姻的现象,同时,锡伯族的姑娘也嫁给其他民族。据不完全统计,娶汉族姑娘的有24名,占锡伯族总户数的251%,娶达斡尔族姑娘的有8名,占86%,娶俄罗斯族姑娘的有4名,占4.3%,娶蒙古族姑娘的2名,占2.1%。因此,组成家庭的民族成分极为特殊,一个家庭中,父辈和子媳两代人中,纯属本民族的为极少数,少则两个民族,多则四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家庭。在一个家庭中,有爷辈的,父亲也没有多大权力,他就只管田间等外面事务,在家须服从其父亲的指使。没有爷辈的,父亲成为一家之长,内外事务都得他一手包办。如果父亲早逝,长子成为一家之主。父亲在世时,长子也有一定的权力,家里遇到重大事情,和长子协商后,让长子决断。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中有这样的谚语:大哥是接替父亲的大哥是父亲的右手。舅舅在家庭中有和父亲同等权力,一旦家里有什么要事,如婚丧之事,必须请他来商议,因此,锡伯族有人之源是舅舅之谚语。在锡伯族家庭中,最小的儿子常受到爷奶、父母亲的宠爱,称他为两布长尔,任何人不能打骂。有的家庭儿子多、闺女少的,最小的女儿也同样受到宠爱,称她为罗胡女

在喀拉哈巴克锡伯族家庭中,不管是几代人同堂,不管是几种民族组成,各民族都能平等、和睦相待,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作为一家之长,极力使大家互相体贴、互相理解和爱护。如俄罗期族是个大方、活泼、喜唱爱跳的民族,在锡伯族家当儿媳后,在公婆面前也可以唱歌跳舞,而老人也不计较这些。又如他们兄弟姐妹互相见面可以亲吻、拥抱,等等。

喀拉哈巴克乡锡伯家庭中,除父母亲被称呼为老爹老娘外,侄子、女称呼伯父为达达,称呼姐夫为悟夫,在兄弟之间相互称呼时,弟弟直呼兄名,而哥哥也不生气,外地锡伯族初次听见,觉得很别扭。这是由于长期受哈萨克族影响的缘故。伊犁地区锡伯族互相称呼时,把父母、哥哥、姐姐呼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禁忌直呼其名,否则受到长辈的严厉训斥,说:没有教养不如禽兽等。

取名。给儿孙取名,不拘家庭成员来自何族,有取锡伯语名的,有取汉语名的,也有起哈萨克语名的。锡伯语名有:吴索力、车车力、富祝力、莫拉力、尔德额、吴路山、柯依额、伊里阿、吴尔根图等。汉语名有春永昌、春永坚、佟明、吴金刚、哈文清、哈文彬、郭拜、郑英等。哈萨克语名有索长拜、鄂拉克拜、木居拜、唐长依、铁木里长力、阿依达尔、玛马依、柯长等。还有几个民族名字联在一起的,如塔其默布克等。许多人同时有几个民族的名字,如春永昌是汉语名.又同时叫他图合里(锡伯语名);佟保是汉语名,又叫他鄂拉克拜(哈萨克语名);又如,柯长是哈萨克语名,又同时有汉语名万金林……不知底细的人,把他们看成是两个人。

除此以外,还有根据婴儿的肤色来取名的。如皮肤较黄,起名为萨尔(哈萨克语,黄色之意),如皮肤较黑,取名为亚琴(锡伯语黑色之意)

根据小孩祖父的年纪取名,也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的一个特点,如小孩降生时其祖父60大寿,就取名叫六十,如果是6 岁,就叫六十一,如果是76岁,就叫七十六;等等。

四、社会文化

语言文字。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由于长期跟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杂居以及种种历史原因,除极少数老人通晓锡伯语外,中青年人都不能流利地讲锡伯语了,有些词汇直接从哈萨克语翻译过采讲,所以听起来不顺耳,如将请坐说成temak dudu;吃饭,说成zhemak dudu;割草去,说成orho saqime genembi;又如东方,说成shun tuqireergi(太阳出来的地方);西方,说成shun tuhere ergi(太阳落山的地方)。跟伊犁地区锡伯语言的最大差别是,在每句话的末尾都加个dudu(正在进行式)20岁以上的人以哈萨克语为主,家里没有老人的,其子女一句锡伯语也不懂。由于他们天天跟汉族孩童在一起,从小学就会讲汉语。因此,在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中,在讲锡伯语方面,按年龄可分为三个层次:35岁以上的会讲锡伯语,年龄越大锡伯语越熟练。第二个层次为从15岁到35岁年龄段,这段年龄的大部分能听懂,但讲得不流利,讲通顺的为数甚少。他们主要以汉语和哈萨克语为主。第三个层次是15岁以下的,除家里有老人的外,也听不懂,更讲不出一句,而全部用汉语、。1944年伊、塔、阿三区革命爆发后,在喀拉哈巴克乡曾有过锡伯学校,专教锡伯语言文字。现在少数懂锡伯文的就是那时上的学。1962年锡伯学校被解散,学生有的上汉语学校,有的上俄罗斯学校,有的上哈语学校。

民间歌舞。锡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结婚典礼上,逢年过节,或老人过大寿时,常对唱,一旦一方输了就罚酒,或者边敬酒边对唱,但都用哈萨克语唱,他们把这种唱法叫做吉尔拉(jirla)。他们不仅能唱,而且都会跳舞。在这种场合,手风琴伴奏是现成的。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的民间舞蹈(锡伯语叫贝仑)与伊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不同之处,他们吸收了哈萨克、达斡尔,俄罗斯族的舞姿特点:有的手和肩摆动大而有力,脚步移动缓慢;有的手臂摆动轻快而脚作踢踏动作,有的手、脚并用。有的还跳俄罗斯的民间舞蹈波尔卡踢踏舞,这种舞蹈,他们人人会跳。老年人不能下炕的,就在炕上合,给年轻人助兴。

民间体育。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青年个个都是摔跤能手,而且在国内外还有名声,曾经为新疆和祖国争夺过荣誉。摔跤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从小学生到农民,利用闲暇时间训练,尤其学生们劲头最足,冬天下雪后,整个校院都是摔跤训练场。有趣的是农民以村为单位,晚饭后在村长的主持下,自发地进行比赛。一般赛场选择在田头打场的麦草上面,各村的男女老少聚拢一起,为本村的摔跤手呐喊助威,经过激烈较量,最后,由两村青年组成的裁判员宣布冠亚军。输方不服,当场决定下次再赛的时间、地点。各村为了下次的比赛,对运动员进行严格训练。每次比赛给冠军发奖品或纪念品。所以,每天晚饭后,各村青年都聚集在一起,研究对策,进行训练,有时专门请有经验的老年人当教练员。这样,摔跤活动成为锡伯族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代代相传,而且摔跤技术也逐年提高。

赛马。是青年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之一。骑马不仅是个爱好,马也是交通工具。由于居住分散,至今有的地方还不通班车,所以,串门、走亲戚都离不开马,男女老少都会骑马,也喜欢骑马。这样,骑马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项目。

乡政府根据锡伯族青年的骑马爱好,动员青年,在各村之间组织赛马活动。如每年5月端午节前夕,通知各村委会抽出一定数量的公益金作为赛马的费用,从本乡抽出几匹快马,跟兄弟民族乡进行比赛。每逢塔城地区组织赛马,主要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小伙子的马去参赛。如198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组织的赛马中,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小伙子的马得了名次,奖给了一条毛毯和地毯。

嘎尔出克游戏。这是713岁男孩的游戏。嘎尔出克是牛羊后腿膝盖中间活动的骨头,俗称比石。现有几种固定的玩法:阿拉西玩法,萨克玩法,穆克、去克玩法等。其中阿拉西玩法最为常见。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