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社会文化调查(贺文君)(二)
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社会文化调查(贺文君)(二)
发布时间:2023-04-16 20:57
555

五、人生礼仪

婚姻。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妻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过去,个别富有人家,有因妻室不育而纳妾的现象。锡伯族本民族内同姓不婚,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均可通婚。这是因为重视亲上加亲、亲戚相续。与外姓通婚也讲究辈份,一般辈份不同的不能通婚。

订婚。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择偶主要是考虑经济条件,讲究门当户对,其次注重女方母亲的人品和脾气。有句谚语说:买牛犊要看母牛,娶媳妇要看母亲。往往以母亲的人品、为人去衡量其儿女的品德。

订婚方式。当儿子长到成婚年龄时,父母开始多方托人为儿子物色配偶,并将物色的对象在自己家族范围内先进行评议,若大家都同意,则两家通过媒人接触,商议这门亲事。

说亲时,男方从本家族内聘请一位德高望重、能说会道、与女方家长关系密切的或男或女作为媒人登门求亲。第一次登门,须带一瓶酒,作为登门礼。若女方家长接受礼酒,说明没有反感,可提亲,可再次登门求亲。否则再不能踏进这个门槛,更不能提亲。经媒人多方说合,女方家又征得家族同意,才择日许亲,举行许亲仪式。

许亲仪式。男方根据女方的意见,同媒人带羊只、彩礼等到女方家举办中型宴席,招待女方的直系亲属。女婿对女方父母等亲属行跪礼,听女方父母的许亲,并敬献彩礼。一般送女方父母姑舅每人一套衣料,给未婚妻的比其他人多。从此标志着双方缔结了婚姻。之后,男方同媒人去女方家,请求许婚日期,叫请命。吉日定妥,各自筹备嫁女和娶亲的筵席。

婚礼前夕,男方聘请亲戚中较有声誉、未丧偶、子女多、能歌善舞的男女各一名,担任奥父奥母(意为迎亲爹迎亲娘),由他们主持和帮助交涉迎亲事宜。

婚礼。婚礼一般举行4(男方为主)。第一天早晨,男方派奥父奥母等,带着礼酒、肉食和迎亲的喜篷车前往女方家,男方的近亲、邻居街坊的老人都前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称之为送喜车。这天,女方家是小宴,并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接受男方的礼物时,必须由女方的舅姑一一过目、点清。此时,奥父奥母边说笑话,边给女方舅姑敬酒,若他们没有意见,就把礼物收存起来,若另外提出要求,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并给予满足。婚礼的第二天,女方家举行嫁女安巴萨林(大宴)。女家盛情款待四方来客。新郎盛装前来,满面春风,照应所有新娘的亲朋好友,并给长辈行跪拜礼,敬喜酒。来宾们都送新娘礼品。这天,女家把陪送的衣柜、衣被、绣花枕头等嫁妆送到新郎家。嫁妆由新娘的哥嫂送往新郎家。嫁妆车驶来时,新郎的父母主动迎上前去,向他们热情敬酒。然后把嫁妆抬到新房门口。新娘的嫂子打开衣柜的锁,新郎父母往衣柜里投放钱币,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柜、富裕终身。新娘嫂子再将衣柜锁好,将钥匙交给婆婆,以示大权转交给婆家。晚上,奥父奥母率十几名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到女方家,举行迎亲晚会,称之为打丁巴打丁巴的人们,在女方家与女方的亲朋好友对歌对舞,彻夜不眠。

婚礼的第三天,是男方的大宴(安巴萨林)。上午必须将新娘迎到家。这天,新娘精心梳妆打扮,穿上新郎送来的颜色鲜艳的衣服鞋袜。由奥母率领的迎亲队伍必须早早就到达新娘家,奥母依次给新娘父母、姑舅等亲戚敬酒,并商议新娘上车时间。此时,新娘亲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给新郎家主要亲戚脸上抹黑、倒骑毛驴、翻穿皮袄,而且让他们讲笑话等,否则不让把新娘接走。迎亲人们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新娘由伴娘(新娘的未婚女友)奥母陪伴,坐在喜篷车上(现在大部分用汽车接),新郎和打丁巴的人们,一路上热热闹闹地将新娘接到家中。

喜篷车到新郎家门口,新郎父母早就等候此处,给奥母敬酒,表示洗迎亲路上的尘土。然后由奥母和伴娘陪伴,先让新娘踏着红毯步入新房。把其他人(称为娘家客)挡在大门外,给每个人两大杯酒,实在不喝酒的,在脸上抹蛋黄或者给蛋黄吃。否则不让进,而且把煮熟的羊胆拌酒吃,表示亲家对亲家的诚意。到了房门前,还给两杯酒才让进屋。把娘家客迎进屋后开始盛情款待,他们上席之后其他宾客才能入席。席桌上少则十几道菜,多则二十多道,习惯上洋芋菜不上桌,菜必须是偶数,最后上抓饭。宴筵结束,娘家客临走时还私藏新郎家的碗碟、筷子。等他们坐车出大门后,给新郎出示,新郎跑去拦车要求归还所的碗筷等,给他们唱歌、行跪礼。或敬酒后才肯把碗筷还给新郎。如此反复数次,最后还足带走一双筷子,一对碗。次日,新郎带着洒来看望岳父母时才把碗筷转交给他。

第四天,新娘早起给公婆点烟、敬茶。新婚夫妇在父母带领下,上坟地祭祖。并请女方父母、姑舅等亲戚前来吃顿完婚饭。第九天新婚夫妇到娘家省亲。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婚后生活。婚后妻随夫居,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解放前,锡伯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家庭中,大事小事,没有发言权,更无财产继承权,只能侍候公婆和丈夫,为他们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孕妇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重视加强营养。怀孕害口时,要精心照顾,要想吃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弄到。

婴儿出世后,先给洗身,用布片和襁褓包身,然后放在热炕上。等脐带脱落后用吊床(悬在房子大梁上)带养。婴儿到了周岁,宴请亲朋好友,给婴儿过周岁,所有客人都带礼物前去。主人宰鸡、宰羊,用酒肉盛情款待来宾。席间父母抱上婴儿给每人敬酒,称为婴儿周岁酒,实在不沾酒者也得饮下此杯酒。

哺乳期的妇女,讲究营养,多为流质食品,常用鸡、蛋、羊骨头补养身体。因此,照顾哺乳期的妇女已成为社会的风尚。子成亲数年后,父母给另盖新房,分给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另立门户,让他们单独过日子。但他们和父母仍保持密切的关系。

丧葬。锡伯族实行土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还保留火葬和天葬的习惯。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须与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认为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亲人团聚。

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每个哈拉皆有一块固定的墓地,一般选择在牛录外高坡地或干燥处。因为阳坡地不为农民开垦,不长杂草,不积雨雪水,也不会因天长日久而棺木朽腐而墓堆坍陷(锡伯族叫房塌)。因为这里的哈拉没有分出莫昆,所以其墓地由小到大。过去坟墓的排列基本上按家谱的顺序,不能互相混杂,故即使过了几代,人们对自已前辈的墓位也会一清二楚。

未婚男女的丧葬处理。未婚的人,锡伯族称为只有房子,t3t~f房顶,因此,未婚男女天折后,其棺材无底,用苇杆代之。男人的尸体要葬本哈拉的茔地里,女子的尸体要另选阳坡地葬之,不得葬入本哈拉的茔地。棺材有底其灵魂被牢固于墓中,不能投生。只有无底的棺材,才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自由出入。

幼儿死尸的处理。幼儿(三个月以内的婴儿)是天真无邪的,故遗体既不能火葬,也不能土葬,而置于野外任凭飞禽走兽噬食。认为这样才能使灵魂很快升天,很快再投生。

儿童死尸的处理。男童的死尸,装入木匣子,在本哈拉,,茔地不起眼的角落里掩埋。

少女死尸的处理。少女死去要火葬,骨灰撒在高点的阳坡地,或另选一块地掩埋。认为女子不属于本哈拉,因此,让她升天再转世回生,寻找自己的归宿。

死于异乡者遗体的处理。出本牛录外死去的人,不管何因去世,尸体不准拉入本牛录,可绕道拉到村外搭一个草棚安放尸体。其入殓、送葬仪式和一般送葬仪式同。

夫妇合葬。在锡伯族丧葬习俗中夫妇合葬是一重要形式。夫妇合葬不是同棺,而是同穴合葬。这是由於锡伯族人认为,人活着有阳间,死后有阴间,到了阴间照样和人间一样生活。所以夫妇死亡后必须合葬。夫妇棺材的排列男左女右,且妇棺略低于夫棺,丈夫仰卧直肢,妻子为左侧卧,面向丈夫,有依附侍候丈夫之寓意。此外,夫妇棺头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

安葬过程。锡伯族人死后,从洗理到出殡,经过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既有跟别的民族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死者的洗理。人即将断气之际,禁忌大声喊叫,不能摇动他,让其安然离世,否则认为增加对死者的痛苦。等把死者洗理(洗澡、剪头发、剪手脚指甲等)、穿寿衣后,方可大声哭喊。

设灵堂停尸。灵堂设在死者常住的房问,或者在西屋西墙边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旁设一架无挡拦的板床,床上先铺一层白纸、纸钱,其上铺寿褥(一大一小)两床,上面的小而薄,灵床四周围以色彩艳丽的绸子,尸体必须头朝西,男的仰卧直肢,女的曲肢左侧,头朝八仙桌。头上盖以自纱巾或丝巾。桌上点长明灯,供以点心、水果、鱼肉、油饼、煮熟的羊胯骨或肩甲骨、一碗米饭、一盘菜、一双筷子(竖插在饭上)和一把刀子(插在肉上)。灵床脚后置一小炕桌,点长明灯,桌旁放一个烧纸钱的盆和水酒瓶,地下铺麦草,灵堂内不让猫、犬进出,年轻人在灵堂炕上不能随便躺卧,也不可随便说笑。

吊唁仪式。人们得知噩耗后,携带纸、洒和钱来吊唁。吊唁者所带的东西有专人登记。吊唁者进大门就放声大哭,门外有专人守候。吊唁者进灵堂后跪在死尸的脚后,由死者的儿子将点燃的纸钱递过去,边烧边哭,并在纸钱上奠酒,此时,死者的儿女们和亲属都跪在灵床两边陪哭。

锡伯族出殡选单日(具有防患避祸的寓意)。停尸时间一般为3天、5天,多则7天、9天。出殡忌申日和午后。前一天,死者家属派人向四处报知出殡日,准备好马车、皮绳,指定挖墓坑人员(请本哈拉年长的或对本哈拉茔地较熟悉的人先去茔地确定墓位,并挖第一锨土)

出殡时,送葬的人们都来哭灵。接着入殓。入殓前,给死者擦脸净容,随之连同寿褥一起抬,尸体脚先出门(其意是用头出世,用脚离世),须用毯子遮光,棺材四周用白纸糊上,白纸上还糊剪制的日月星辰。尤其是北斗星不可少。棺盖不能立刻钉死。随后,年轻人抬棺材到大门外,死者的子女齐跪在大门外,长子扛佛多、次子扛方子。同时,死者的亲属将一火烧旺旺的瓦盆甩到门外,叫甩盆,接着把棺材抬上车。之后,佛多方子引路,随后是拉棺灵车及其他送葬人员。扛幡者边走边撒纸钱,其意给引路神留引路费。送葬路上,马车、行人都让道一旁,让灵车先行。棺材拉到墓坑旁,由长者指挥慢慢放入墓坑里。死者亲属入坑,最后看一眼死者的遗容,并把盖在脸上的纱巾取掉放在旁边,然后把棺盖钉死。第一把土由死者的亲属下,以表敬重和致哀。下完土把两杆招魂幡插到墓堆中间,在墓堆前进行祭祀。死者子女行跪礼将送葬的人们请到家,送殡回来的人们必须跨过大门前放的火(叫净身,把灾难都用火烧掉),并且,死者的子女在大门旁端盛有碎馍和方糖的大盘,进院者须拿一样吃。然后,盛情款待,挖墓坑者入上席。席间死者子女行跪礼敬酒,表达谢意。至此,送葬仪式告结束。

丧葬用具。锡伯族人去逝后,马上请木匠做棺材,许多木匠也自愿来帮忙。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棺材形状跟伊犁地区一样,棺材呈木匣子状,但颜色上有区别。伊犁地区涂以红漆,喀拉哈巴克乡的有红的,也有黑的。

寿衣、寿鞋、寿褥等是生前为老人们最受重视的东西。人上60岁,就开始为自己的寿服操心,老年妇女亲自动手为自己和老伴制作寿衣。寿衣、寿鞋、寿褥等的制作式样,伊犁地区和喀拉哈巴克乡的同。如男寿衣有衬衣、长袍、马褂、礼帽、腰带;女寿衣有白或浅色衬衣、单袍、裤子、裤脚带、白袜、绣花鞋、白头巾等。

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招魂幡有两杆,纸做的叫佛多,全用白色纸制作。佛多上面是六角形(可把两个三角形并在一起),各个角上都糊上白纸,长17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中间有白纸做的花,辈数用白花来区分,一朵代表一辈。六角形中间的花稍大些,制作简单,颜色单一。另一杆为方子,制作跟伊犁地区相同,而且在吊丧期间,青年们争相去抢,意为抢到者可以长寿。方子要放单数:3条、5条、7条等。

守孝形式。锡伯族人去逝后,从亡故之日起,以7天为一七,过一七二七三七。头两七,每晚都由子孙到茔地送灯笼。一七这天,做好祭供饭,备纸钱、香等到坟地上祭奠,哭灵。三七隆重,上坟祭灵,化钱烧香,共致哀悼。

到七七四十九,除邀请直系亲属参加仪式外,还请旁系亲戚和死者的亲朋好友,来者携带钱、酒、白纸、蔬菜、食品等。在坟地的举哀仪式上将孝衣脱下,在烧着的纸钱上摇晃三下。同时,还烧阿拉顺(音译)。所谓阿拉顺是在一张16开纸上,写上死者享年、去逝年、月、日、亡故原因、治疗经过、生前好友、祭品名称以及亲戚朋友所送祭品数目等。写完由亲属念给大家听,并当众焚烧。

百日尽孝仪式规模和四十九差不多。这一天,子女脱百日孝衣。以后,每逢清明节和节庆日,都去坟墓烧香磕头,祭酒供食,扫墓培土。

长辈去逝,儿女、子孙穿孝衣。孝衣有男女之别,但均长达脚面,袖口掩过手背,右衽。男孝衣前后开衩达胯部,女孝衣不开衩。此外,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辈孝衣各不相同。第六代以下穿全红孝衣,叫喜孝。按传统习惯,守孝期可以缩短,即可以提前脱孝。死者的亲属一般不能这样做,只有到百日,后方能脱孝。尽孝期间,不能到娱乐场合去跳舞唱歌。

六、礼节

尊老爱幼。尊重老人是锡伯族古往今来的美德。在锡伯族家庭中,都把尊重老人作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如果晚辈跟长辈顶嘴,会受到大家的严厉训斥。遇节庆和红白喜事,都先让老人坐上席,在大街上遇到老人,骑车的下车问好,有的还前去打千请安,等老人应声后才离去。见老人进门,晚辈不可抢先,等长辈进去后,才能尾随而进。老人谈话时,晚辈不可随便插话。不瞻养老人的人,在社会上难以抛头露面,并受到众人的斥责和非议。晚辈不能直呼老人的姓名,也不能说。每当春节,一家成员先给父母亲拜年,然后才到别处去叩拜。

爱幼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最美好的风尚。成心欺负小孩儿,拿小孩儿出气的人,认为是无能之辈。

此外,在锡伯族中,有句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父母之谚语。所以,老师受到特别尊重。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孙时时处处要尊重老师,把老师和父母划等号。打骂老师,被视为大逆不道,受到全社会的斥责。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都要行礼。

保持整洁。锡伯族是崇尚整洁的民族。垃圾不能堆积在显眼之处,而必须推积在背阴之处。把客人迎进肮脏凌乱的房间,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平时串门要讲究穿着打扮,破旧的衣服也要补齐洗净。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串门,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好客。好客是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美好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平时客人到家,主人必须出门迎接;客人走时,送到院门。远方来客,不能让空腹离家,必须做一顿好饭。所以,锡伯族有句谚语:吃饭不能害羞,就是指此。

七、节庆

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过元旦(新年)、春节、·一国际劳动节、·一国庆节等全国性节日。元旦的过法,主要做一顿丰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饭菜,全家团聚在一起,或者几家亲戚在一起吃喝玩乐,高高兴兴地度这天。春节。锡伯族叫过年。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在这一节日的活动较丰富,既有宗教色彩,又有民族特色。从农历1224日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庭院室内。家家户户剁馅子包饺子,一家包3000-4000个,放到库房里冷冻起来。还做油饼和年菜。大部分人自己做饼干、列巴,不需要花钱买。煮牛羊肉,做凉菜。大年三十这天,妇女们忙于做三十的萨萨罕索吉车勒,年轻人忙于给亲戚、长辈送年礼(瓶酒、方糖、点心、猪、牛、羊肉等)。晚上一家人先到大门前摆供桌祭祖先、土地神,然后吃团圆饭。主食有大米饭,有各种炒菜、凉菜、卤肉等。吃完饭,套上爬犁,开始拜年,凡是锡伯族的家都去拜,三十晚上彻夜不眠,不分长辈、氏族,家家都拜。主人也给客人摆酒菜(一般以凉菜为主),招待客人,最后煮一大盘饺子。不管什么时辰,到谁的家,都是如此。

初一早晨,家家早起煮饺子,尔后就按辈份、亲近给自己哈拉的长辈和其他长辈家去拜年。在整个正月里都互相请客、吃喝、跳舞、唱歌,表现出锡伯族能歌善舞、活泼大方的民族性格。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欢度的半民族化的节日有:两次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清明节主要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清明节有两次:3月间和7月间,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之为鱼清明瓜清明

端午节。锡伯族叫孙扎拜义车孙扎(五月初五之意),也叫泼水的日子。这一节日,有的自家过,有的组织几家一起宰只羊,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有水草的地方郊游,摆野餐。无论男女老少(除有病者之外)都互相泼水,有时组织各种活动,如举行叼羊、赛马、射箭、摔跤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中秋节。中秋节这天,喀拉哈巴克乡锡伯族晚辈给长辈送月饼,最后,以瓜果、月饼供月亮。

民族化节日。阴历418西迁节和正月16抹黑节是锡伯族具有纪念性意义和娱乐性质的节目。

阴历418是新疆锡伯族从祖国东北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的传统纪念日,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族每到此日集体举行各项庆祝活动,如开庆祝大会,会议上介绍锡伯族西迁到伊犁地区的原因和经过,以及又从伊犁地区迁到塔城地区的原因和经过等。同时进行文体活动,如赛马、拔河、赛跑和摔跤等活动。

正月16日抹黑节。这一节日的历史悠久,到今天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日。正月15日晚12点以后,青少年就开始挨家挨户去抹黑,到谁家太阳出来就在谁家吃、喝、玩,欢欢喜喜度此日。锡伯族在几百年前居住在东北较寒冷的地区,在跟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学会了耕作技术,并转为农业民族,种植小麦、稻谷等。由于天气寒冷,小麦经常挨冻,因而多生黑麦(黑丹)。当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不知道小麦变黑丹的道理,以为天神在惩罚他们。后来,有人想出来用黑麦灰抹脸向天神谢罪。而正月16日,锡伯族认为是天神巡人间的日子,故天神下凡时,以墨面请罪。从此,每年这一天,三五成群争着向对方脸抹黑,但对长辈是象征性的,只是往脸上点个黑点,或者不点,点时也必须行跪礼,对服孝者忌抹。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