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族文化考察组,于2009年7月1—8日前往伊宁市、巩留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对上述地区锡伯族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组成员为:组长:李维青(新疆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成员:贺灵(新疆人民出版社汉文编辑部编审)、张惠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处处长)、安康(新疆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郭德兴(新疆人民出版社锡文室主任)、王洋(新疆人民出版社美编室编辑)、周李杰(特约摄影师)、拜合提亚尔(司机)。
新疆人民出版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一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六种文字出版的综合性出版社。几十年来,该社在抢救和保护锡伯族语言文字和其他非物质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出版了数百种这方面(包括锡伯文和汉文)的图书和资料。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接受汉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用锡伯文锡伯语的人群日渐萎缩,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于对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专门组成锡伯族文化考察组,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以及伊犁师范学院进行了考察,广泛了解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现状和文化,搜集了不少资料,对本社制订锡伯文出版规划提供了参考。
2009年7月1日下午,考察组一行到达伊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根据上级指示,指定自治州文体局新闻出版处处长李芸陪同考察组考察。该处受托制定了较详细的考察路线,考察行程严格按照锡伯族文化主题制订。当日下午,自治州文化局局长及相关领导与考察组进行工作接触,相互介绍有关情况。新疆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维青较详细介绍了新疆人民出版社目前六种文字的出版情况,尤其是着重介绍和分析了本社锡伯文和哈萨克文编辑出版现状及遇到的种种困难。希望在以后的出版工作中,自治州各文化部门为哈萨克、锡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文化局领导表示积极合作与帮助,并要求以后多做些这方面的调研,以促进双方的有效合作。李维青总编辑代表新疆人民出版社给文化局领导赠送了本社部分精品图书。
7月2日上午,考察组在伊犁师范学院考察。该院系伊犁州最大的综合性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伊犁州乃至全疆哈萨克文化研究中心。十多年来,该院与新疆人民出版社紧密协作,将本院各民族教师和学者的有关哈萨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本社出版,先后出版《哈萨克文化研究》、《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哈萨克文学研究》、《哈萨克文化新论》、《哈萨克文学简史》、《中国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伊犁研究》(主要以哈萨克族历史文化为主)、《新视野新窗口》等近十部成果;2009年出版了《锡伯族文化研究》、《锡伯语语法通论》等院级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双方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20多年来,伊犁师范学院立足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在加强研究本州主体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又为锡伯语言文字的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该院利用本院师资优势,先后开办了两届锡伯文专科班,已培养出60余名锡伯文专科生,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有关锡伯、满文文化部门输送了有用人才。2009年又决定招收25名该文种学员,为保护锡伯语锡伯文进一步做出贡献。考察组在考察院图书馆、艺术学院的同时,重点考察了人文学院,并与院副院长时建中、人文学院院长贺元秀、学生处处长、退休返聘的锡伯文教师苏德善、佘图肯等,就锡伯文教学情况进行了座谈。时建中和贺元秀分别介绍了20余年来两届锡伯文班的教学以及两届学生的就业、继续深造等情况,还介绍了下一届锡伯文班专科生的培养计划。在座谈中,李维青总编辑在介绍新疆人民出版社各文种出版现状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本社锡伯文编辑室的出版历史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寻求院各级领导给本社锡伯文出版在稿源、人才等方面予以协助和合作。在会上,新疆人民出版社汉文编辑部编审贺灵,就本院培养锡伯文专门人才的文化意义作了阐释,并为本民族培养专门语文人才表示了内心的感激。他指出,虽然本院培养的锡伯语班学生在就业上存在困难,但是,将学生培养出来推向社会,就实际上在保护锡伯语锡伯文方面已经做出了贡献。贺元秀还介绍了人文学院目前的科研情况。会后,李维青总编辑代表新疆人民出版社向院图书馆赠送了新疆人民出版社部分精品图书。接着,在院副院长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伊犁师范学院历史展览室,深刻了解了本院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了解锡伯文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院方接着安排了在人文学院的参观和座谈。首先参观了人文学院资料室,重点了解了锡伯族历史文化方面各文种图书的收藏以及资料使用等问题。其次与人文学院院长、锡伯文教师以及数名优秀锡伯文学员等进行了座谈。人文学院向考察组重点介绍了本院的师资、招生、教学、科研等历史和现状,并就下一届锡伯文学生招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考察组考虑到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需要锡伯文编辑人才的实际,对已经毕业的三位锡伯文班优秀生进行了面对面考察,李维青总编辑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后,答应这三名学生到本社锡伯文编辑室实习。在中午休息时,李维青总编辑不失时机地向师范学院杨院长等院各领导介绍新疆人民出版社各文种的出版活动,力求得到院各级领导对本社出版的支持,以巩固本院与新疆人民出版社已经建立的良好协作关系。
接着,考察组马不停蹄地到新疆三区革命政府旧址、三区革命历史展览馆、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和拍摄图片资料,搜集了不少有用资料,考察组成员都受到了一次伊犁历史教育,增长了新疆地区历史知识。随后前往林则徐纪念馆、汉家公主馆、伊犁州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拍摄了很多图片资料,与各馆领导、学者和职工进行座谈,相互沟通文化信息,并达成了资源共享。午后,全体考察组成员特意到伊犁州新华书店考察,深入了解本版图书在伊犁州及伊宁市的发行和销售情况,并特意考察本版“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图书的发行和销售。新华书店经理向大家介绍了有关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答应加大对新疆人民出版社本版图书的宣传、发行和销售力度。当晚,李维青总编辑和贺灵编审等同志,向伊犁州副州长叶尔肯、州政府副秘书长叶尔麦克等领导介绍本社图书出版状况,寻求其从各方面予以协助,尤其是希望给哈萨克文和锡伯文出版方面予以实质性的帮助。
7月3日,考察组一行前往巩留县考察锡伯族文化。巩留县系锡伯族聚居地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该县锡伯族总人口为1381人,主要集中在塔石托别等村镇。他们是清光绪末年被伊犁将军派往巩留地区(史称托古斯塔柳、皇工等)军屯的锡伯族军民后裔。他们为巩留县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仍然保存着锡伯语锡伯文以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巩留县的两天期间,主要考察了该县锡伯族文化现状。先是根据县政府的安排,在锡伯族集中的村委会与近十位锡伯族耆老、老教师、老村干部座谈,在听取其对锡伯文化出版方面的建议之后,全面了解他们中间有关锡伯族古籍文献、手抄译本等的收藏和保存情况,考察锡伯语锡伯文的使用现状,并与他们达成了搜集相关资料的意向。同时,又考察了该村的文化发展情况,给锡伯族同胞赠送了《新疆历史画丛》等图书。随后在锡伯族同胞的带领下,考察了两家锡伯族民居。其中一位是老教师关英杰宅院。关氏不仅是一位为人之师,还是一位业余关注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学者,精通锡伯语锡伯文,曾发表《巩留县锡伯族》等文章,目前正在撰写有关锡伯族人物、巩留锡伯族历史等方面的文章。在他家,考察组感受到了锡伯族老一代教师的朴素、勤奋、厚实等品质。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巩留县锡伯族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锡伯族文化的保存情况。之后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清末锡伯族军民的军屯之地、锡伯族军民集资修建的关帝庙遗址,考察组拍摄了不少具有文化意义的图片资料。与考察组座谈的锡伯人,均为当地锡伯族民间的活动分子,他们经常与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7月5—7日上午,考察组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在县政府副县长佟金玉、文化局局长文建等人的带领下首先前往五牛录锡伯族风情园和靖远寺考察。锡伯族风情园荟萃锡伯族历史与传统文化,为该县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基地,在此可以系统了解锡伯族的过去和现在,还可以直观其文化艺术概貌。靖远寺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为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考察组在此搜集到了不少图片资料,感受了锡伯族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该县七牛录和三牛录又考察了处于濒危状态的锡汉文化交流象征的关帝庙、娘娘庙、古墓、图公祠、祈年树和清代城墙遗存,它们都具有厚实的文化价值,代表着锡伯族的传统文化。考察组成员了解到了锡汉文化自古以来不断交流的状况以及锡伯族200多年来保家卫国、屯垦建设的历史业绩。
锡伯族的刺绣是其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的大家闺秀必须由其母亲教授学会这一门手艺,自古以来形成为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文化传统已经基本消失。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该传统文化得到逐步弘扬,各牛录都兴起了刺绣文化热,几年前,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将锡伯族的刺绣文化作为保护和扶持对象,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培养刺绣艺人,开展民间刺绣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贺灵编审,数年前便策划了《锡伯族传统刺绣文化》一书,至今已搜集到900余幅传统刺绣图片资料。为了更进一步充实资料,他特别注意考察三个乡镇的刺绣培训和操作基地,拍摄了400余幅刺绣图片,收获颇丰。考察组其他成员也同样收获丰富。三个乡镇的刺绣风格各不相同,互显特点,但都表现出锡伯族手工艺文化的突出特点。五牛录和七牛录多以机绣为主,手绣为辅,具有较明显的商业特点,已培养出近40名艺人。在七牛录,考察组又访问了一个家庭刺绣作坊,手绣和机绣相兼,但保持了传统的花色图案和工艺,文化价值较高,县政府已评选其为文化户。在爱新舍里镇的刺绣培训和操作点,考察组感受到的锡伯族手工艺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在这里,主要以手绣为主,花色图案多保持了传统因素,工艺精细,针法传统,色彩搭配合理,代表了锡伯族传统刺绣文化的特点。考察组一行拍摄了丰富的图片资料。
感受锡伯族民间艺人的艺术风采,也是本次考察的任务之一。在七牛录,考察组访问了一对年逾80的名叫赛枝尔、关金昌的民间艺人夫妇,赛枝尔老太太画画,为本牛录的刺绣点无偿提供花色图案,先后绘制了千余幅底色花鸟图案、水彩风景画、工艺图案等,还手工制作锡伯族传统绣花鞋,所绣图案均以手工完成,已先后制作数百双男女绣花鞋;其老伴关金昌则手工制作小工艺品,包括木轮车、各类农具、弓箭、纺轮等,在本牛录已经小有名气,政府将其评选为文化户。在一牛录,考察组访问了两个已逾七旬的名叫鲜芝、月香的女民间艺人,均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文化户,鲜芝既是绣花能手,又是故事念说艺人,自治区已确定其为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传承人,她为考察组展示了故事念说技艺。月香则是锡伯族国家级民间贝伦舞传承人,她从小习本民族民间舞蹈,多次参加县、州、区内民间歌舞比赛,获得了各种奖项,她和鲜芝着本民族服饰共同表演了精彩的贝伦舞。在四牛录,考察组又访问了年逾七旬的民间女中音歌手李梅,她嗓音浑厚,音色甜润,系本县著名的民间歌手,被评为文化户。她着民族服饰为大家演唱了其拿手的民歌,得到大家的高度赞赏。接着她与另一位民间艺人共同为大家表演了锡伯族贝伦舞。考察组一行都亲身感受了锡伯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彩一面。
在四牛录,考察组访问了两户具有民族特点的民居,使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锡伯族爱生活、爱整洁、勤奋持家的民族风格和习性。
在考察中,考察组还关注各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在爱新舍里镇,参观了其文化站图书室,发现在其图书构成中,多数为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李维青总编辑代表新疆人民出版社为该文化站赠送了本社部分精品图书。在四牛录,考察组又参观了其图书室,也为其赠送了部分图书。在县城(六牛录),考察组在参观锡伯文书法培训班过程中,深刻感受了锡伯文书法艺术气息。数年来,新疆人民出版社退休编辑(锡伯族书法家)格吐肯在此为各族学员教授锡伯文书法,已培养出几十位书法爱好者。学员们着民族服饰现场为大家表演锡伯文书法艺术之后,李维青总编辑代表新疆人民出版社为该班学员赠送了图书,并特意题词:“锡伯文书法班的学员们感动着大家!”
7月7日中午,李维青总编辑代表新疆人民出版社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府赠送图书,并与县长王春光、副县长佟金玉、县委常委王瑞成、文化局局长文建等领导举行座谈,就锡伯文出版、抢救和保护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王县长代表县政府表示,一定要全力支持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出版工作,大力帮助锡伯文图书在该县的发行和销售。下午,考察组圆满完成预期的考察任务启程返回,8日到达乌鲁木齐。
本次考察轻车简行,吃住简单,务实求便,感受文化真谛,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是一次求真务实的文化考察,为基层展示了新疆人民出版社良好的工作作风。
几点建议:
1.建议巩留县锡伯族聚集之村委会建立图书室,并收藏锡伯文、哈萨克文、汉文、维吾尔文图书;
2.清末巩留锡伯族集资修建的关帝庙,建议有关文物部门立项修缮,因为该寺庙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对促进民族文化和谐产生很好的作用;
3.察布查尔县锡伯族风情园历史文化展品较单薄,没有能够反映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在目前民间文物日益流失的情况下,建议县委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搜集民间文物,或者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征购文物;
4.对察布查尔县各牛录刺绣产品,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疏通各种渠道,帮助联系旅游销售点推销;
5.察布查尔县各乡镇图书室已经初具规模,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各类图书的收藏力度,尤其是加强锡伯文图书的采购量,或者设法向有关部门采集闲散图书;
6.向有关部门进一步呼吁将暗藏危机的靖远寺列为国家或自治区维修项目,并把各牛录关帝庙、娘娘庙等纳入修缮计划。
(锡伯族文化考察组200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