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黑龙江省锡伯族历史与现状(何志鹏)
黑龙江省锡伯族历史与现状(何志鹏)
发布时间:2023-04-16 20:58
2504

锡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十个世居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锡伯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对黑龙江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黑龙江省锡伯族的来源

锡伯族先民居住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世代以狩猎、渔猎为生。清初,锡伯族迁居嫩江中下游。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依附科尔沁蒙古的锡伯族赎出,驻防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等地,之后多次调防。如,哈尔滨市何成的家谱记载:康熙二十六年由新城伯都讷拨往凤凰城西小四台子,编入牛录,为正红旗,居兵。之后,这些地区的锡伯族奉旨南迁,驻守盛京(今沈阳)、京师(今北京)等地,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减少。

乾隆和嘉庆年间,北京、沈阳、复县、金县、岫岩、凤城、彰武、法库等地的部分锡伯族奉旨迁出,北返黑龙江地区,主要驻守在双城、阿城、拉林、肇源等地,黑龙江锡伯族人口增加。如,双城市康宁大队于殿全的家谱记载: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奉谕拨至双城;公正满族乡吴安平家谱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拨往吉林双城充丁;农丰乡兴城大队马秀俊、吴永福的家记载从辽宁凤城迁来双城;民和大队吴永革的家谱记载:嘉庆二十五年拨驻双城堡充丁;乌克通阿的家谱记载嘉庆二十五年辽宁金州迁驻双城堡,等等。跃进满族乡宏升村傅安平之祖父傅英,光绪二十八年(1902)回复州雅化屯祭拜父亲。幸福满族乡庆宁村锡伯族何英波、何英杰的老家是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三道河子大索鹁沟。

现在生活在黑龙江省的锡伯族,大多是这个时期北返锡伯族的后裔。

二、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的历史记载不详。据历史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驻守齐齐哈尔的披甲、附丁共3600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地区锡伯族人口1万余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仅双城堡(现为哈尔滨市双城区)地方旗属户口统计记载,锡伯3896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的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统计数据空缺。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仅有锡伯族人口41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2646人。不过,1985年《黑龙江民族志.锡伯族篇》编写组在双城县调研时的不完全统计,仅双城县锡伯族人口1870户,740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918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8886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常住人口7608人,双城市锡伯族常住人口仅为1998人。

三、黑龙江省锡伯族行政建制

截至201412月底,全省建有14村,即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双利满族锡伯族村(原名为新镶白旗四屯),公正满族乡康宁满族锡伯族村(原名为正蓝旗三屯),水泉乡大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村(原名为镶黄旗二屯),兰西县榆林镇林强满族锡伯族村。

双利锡伯族村有404户,1446口人,其中有锡伯族102户,418口人。该村位居农丰镇正东6公里处,地势高而平坦。现有耕地9064亩,人均6.3亩;有草甸子2200亩,是打草放牧的好地方。2001年农丰镇人均收入2496元,双利村人均收入2561元。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善养奶牛黄牛。村中有米面加工厂、机械修理部、服装经销店,还有搞运输和远在俄罗斯搞经商的等,社会经济活动活跃。

康宁锡伯族村坐落在双城市区北部,距市区18公里,在乡政府正西,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它与农丰双利锡伯族村相邻。康宁锡伯族村有580户,1916口人,其中锡伯族132户,550口人。该村于、吴、佟、赵、刘、莫姓锡伯族居多,他们的先祖是清朝嘉庆年间从辽宁的金州、凤城等地迁来的。该村有耕地12116亩,人均6.3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水稻等。全村养奶牛400多头,黄牛200多头,还有一个存栏300多头的猪场。2001年公正乡人均收入2460元,康宁村人均收入2490元,在乡人均收入以上。

大义锡伯族村位于双城市区西部偏北,距市区27公里,距水泉乡政府2公里,处在乡公路边上,通公交车。全村有410户,1560口人,其中锡伯族52户,210口人。这个村满、汉族人居多,还有20多户蒙古族。60%是满、锡、蒙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锡伯族老户有白、刘、赵三大姓。该村现有耕地8865亩,人均5.6亩,有400多亩草甸子。2001年人均收入2490元,在乡人均收入以上。该村有奶牛140头,其中锡伯族有30户养奶牛40头。该村由于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多,有500多名男女劳力外出打工。

其余散居于哈尔滨市、齐哈尔市、大庆市、鸡西市和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宝清县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四、黑龙江省锡伯族姓氏

锡伯族姓氏很多,据史料记载有九十多个姓氏(哈拉)。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有锡伯族姓氏63个,如何、佟、傅、吴、于、关、安、白、莫等。据20世纪90年代学者研究,称锡伯族姓氏503个。这些姓氏多为锡伯族姓氏的读音简化为相近的汉姓,并非是原姓氏。根据考证,锡伯族原姓氏有:瓜尔佳氏(简化为关姓),吴扎拉氏、吴雅氏(简化为吴姓),何叶尔氏、何舍哩氏(简化为何姓),安也勒氏(简化为安姓),哈斯胡里氏、胡西哈里氏(简化为胡姓),图克色里氏(简化为佟姓),完颜氏(简化为王姓),永妥里氏(简化为永姓),贺在尔氏(简化为贺姓),扎斯胡里氏、张佳氏(简化为张或扎姓)杨吉尔氏、杨佳氏(简化为杨姓),那拉氏(简化为那姓),伯佳氏、巴雅拉氏(简化为白姓),苏穆录氏(简化为徐姓),蔡佳氏(简化为蔡姓),苏穆尔氏(简化为苏),宁武图氏(简化为刘姓),郭尔佳氏(简化为郭姓),莫图里氏(简化为莫姓),等等。还有一些姓氏是锡伯族女子与汉族通婚,民族随母、姓氏随父演变而来的,如田、林、孟、郝、谷、李等姓氏。

五、黑龙江省锡伯族经济社会事业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黑龙江省锡伯族的经济社会经历了渔猎时代、畜牧时代、农耕时代。多次的历史大迁徙,对锡伯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东北,更使锡伯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常的民族成份都不得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锡伯族人才得以扬眉吐气,当家做了主人。从此,黑龙江省锡伯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确立了新型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黑龙江省锡伯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与地方的管理,在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1980年黑龙江省政府确认锡伯族为黑龙江省世居民族之一,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同,并作为专门一篇,写进了官方志书——《黑龙江省志·民族志》。

黑龙江省锡伯族与全省各兄弟民族一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锡伯族人组织起来,不断发展生产力,经受了计划经济的磨合,又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锡伯族逐渐积累了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身素质。锡伯族还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分布在农村的锡伯族,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重视乡镇企业和副业的发展,努力使锡伯族的产业形成多元化格局。城市的锡伯族人创办了哈尔滨锡联工贸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涌现出温安禄、赵秀芬、赵英伟、张立军等一批企业家。

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锡伯族地区建立了完备的教育网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锡伯族教师队伍。部分地区锡伯族考生中考时实行加分录取政策。2005年省人大决定锡伯族考生高考时实行省属高校降低分数段录取政策,现在实行省属高校加分录取政策。一批锡伯族文化名人脱颖而出,著名农民作家高风阁创作的的小说《垫道》受到原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的称赞。著名石上微书专家关柏春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作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并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为深圳工艺美术大师。作家张卓桥、何久成的多部文学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省级和市级奖项,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记者王绍枫发表多篇新闻通讯并出版作品文集。2015年由中国作家协会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锡伯族卷中,何久成的小说《美丽的复仇》、王绍枫的散文《啊,达子香你为什么悲伤?》和诗歌《嘎仙洞前有条河(外一首)》,被选入其中。卫生医疗人才队伍中,李为民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治疗心脏病方面的知名专家。安兆一创建了兰西锡伯族博物馆,成为展示锡伯族独特魅力、传承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锡伯族的民族体育事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重视。如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瓦”,先后在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和比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锡伯族中有于世春、蔡纯生、付明彧、温晓君、何生林、关仲云等3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妇联委员参政议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锡伯族各级干部和各类技术人才510人,按照单位性质分,行政参公单位200人,包括厅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27人,科级干部91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10人,高级84人,中级52人,初级174人。各级领导干部都得到培养使用,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各自领域的业务骨干。

六、黑龙江省锡伯族社会团体

黑龙江省以及部分市的锡伯族有识之士先后成立了多个锡伯族社团组织,广泛联系同胞和其他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开展学术研究和联谊活动。1988年成立了“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1988年成立了“齐齐哈尔市锡伯族联谊会”、1996年成立了“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会”、“鸡西市锡伯族联谊会”,利用多种方式开展黑龙江锡伯族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和锡伯族的联谊活动,成功举办了几次大型学术会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锡伯族今昔》作为会刊,至今已出19期,在省内外锡伯族中产生了很大反响。黑龙江省锡伯族学者和研究锡伯族的专家,已经出版了10余部专著、合著,100余篇学术文章见诸各级报刊,对研究、了解和宣传黑龙江省的锡伯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锡伯族社会团体以及锡伯族同胞,频繁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内蒙古、吉林、北京等省、市、区的锡伯族进行交流往来,增进了民族团结、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外省市区锡伯族的先进经验,提高了民族素质。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