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新金县(原属金州)大刘家镇生家村达子屯的调查
刘巨福(时86岁)说:“这个达子屯就是刘姓西伯达子。”老伴黄连英(汉族)说:“姓刘的都是西伯达子,是西北达子人。”刘巨福说:“达子屯是正黄旗,原来从复县元台子来的。从谱单上始祖到现在为9代。”这说明刘姓是后迁入金州的。
韩姓:七顶山满族乡傅家村韩长水(时63岁)说:老人传说迁移问题,是从西北蒙古叫西伯额牛录(是地方的简称)迁来的。当时很穷,据说是从旅顺挑担迁到傅家村来的,至少是5辈以上。供的祖宗在西北角,像装烟的口袋叫子孙袋。”三十里堡乡梨树沟村一支韩姓,是从宫家迁去的,有70-80年,韩长山对韩贵宝的妻子(婶母)林贵凤说,韩姓是锡伯。林贵凤听婆母讲,报的是满族,其实咱们不是满族是西北人,叫西北达子。这支韩姓恢复了族籍,很可能是复县老虎屯乡三家村的分支。
以前,一直以为在旗的都是满族,而石城的赵姓是在旗的,户口上报的都是满族。自从1986年,大连市政府编写民族志时那启明来石城搞民族调查后,才确认石城的赵姓是锡伯族,和葛麻、达子屯(永锋)、三家子、前石砬子的赵姓以前是一支,同属于锡伯族。
为了让大家对锡伯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锡伯族的形成过程,除为讲述清清朝以前的历史外,还要讲述锡伯族在清朝迁驻齐齐哈尔、伯都纳(扶余市)、乌拉(吉林市)的情况,向他们说明我们这支很可能属于伯都纳的那部分。大约在雍正四年(1726)或雍正八年(1730)迁到金州三十里堡一带,以后又逐渐分布于亮甲店一带。据清史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金州“增设锡伯兵一百五十九名”。《清朝文献通考》(卷一八二·“兵考四”),由于金州的锡伯兵都编入满洲八旗之中,过去误认为“在旗的”就是满族,这部分锡伯人都误报为满族了。
据辽宁省化工研究院葛鹏举工程师,锡伯族,系大连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会员,在出席政协会议时,听当时民政局干部吴再兴(长兴)对葛说:“向应乡三家村的吴姓不是满族是锡伯族”。笔者与葛鹏举去三家村调查,找到了吴再兴的叔父吴金锡(82岁),他说:我们是西北鞑子,是锡伯鞑子族绝对没错。根据他们的提供,查清了分布在房身、羊圈子、北三家子和果木房的吴姓。
在大连水泥厂找到吴万风之子吴国馨,他介绍说:“小时随爷爷去大石棚老赵家走亲戚,一进门,爷爷指着挂在西北角的“子孙妈妈”(是喜利妈妈的汉译)说:“这是民族的标志。要记住。”并提供石砬子、葛麻、广宁(二十里)的赵姓都是西北(锡伯)鞑子。然后到金州区民委采访了文主任。他说:“大连市纪委副书记赵学聪就是亮甲店镇三家村人,”访赵书记,他说:“赵姓是西北鞑子,在西屋西北角供一个三角口袋(指喜利妈妈而言)。”亮甲店镇民政助理刘培言说:“泉水大队泉水村、南三家子赵姓是在旗的”。
我们先到泉水大队泉水村,采访了赵维民村长(39岁),他说:“赵姓供的他还见过,是一个三角形的,外边包的纸。”访关云阁(71岁),他是赵家的外甥,他说:“老赵家供在西北角,关姓(满族)供在正西墙上。” 赵义令(41岁)农民,他说:“我们是从抚顺市新宾县老城公社来的,已有十六辈,那边还有人。我们是依力根、觉力哈拉、长太牛录,镶黄旗。”当时是五个老太爷,有一个下落不明,这四个座落在泉水屯、老虎洞(在三十里堡)、都家、登沙河三家子。都家一支修水库时迁走了。赵姓有喇嘛爷,是第三代人。原来有石碑。
赵永久(69岁)说:我们是从黑龙江和松花江之间过来的。编在八旗内,镶黄旗。先到抚顺、昌图、老城沟来的。来时是三个老头,老虎洞(在三十里堡镇)是老大,大石棚是老二,登沙河镇三家子还有一支(经查三家子已无赵姓)。祖宗是匣装的,布条标志是两位祖先。供子孙妈妈也叫子孙娘娘。挂在西北角,子孙娘娘是管小孩兴旺的。供观音菩萨,还供关公,还有佛爷楼。村西二里有喇嘛塔,还有石碑、喇嘛是赵家人,是第三辈人,塔是1985年拆的。
始祖爱新觉罗·沙极,于1647年从依利根决力哈拉干太牛罗(录)(福余县或新宾县),(原稿写为“福”字或许为“扶余”)又有人说是从“齐齐哈拉又顶牛罗”移民来金州。因受皇封,跑马占荒,至1988年已有341年历史了。1927年日本人修建金(金州)城(城子坦)铁路时,因铁路从卧龙脖子上串过(茔地)故于此处立碑。碑文记载至1927年已有280年历史了。
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这支赵姓(肇)从齐齐哈尔或扶余县到达新宾县,然后沙极于康熙年间,率三个儿子来金州繁衍到今为12代。查大石棚村赵姓。据赵成选(39岁)说:爷爷在世时说过,我们村赵姓不是满族,是被征服的,供“子孙妈妈”在西北角,外面包一层纸,贴上挂笺和福字。听说赵姓是官姓,大石棚是占山户,汤家沟是过籍出去的。汤家沟赵洪顺说;汤家沟和大石棚的赵姓是一支,范字一样。赵洪浦说:赵姓是镶蓝旗。来时落脚在三房身,后搬到大石棚。据说:赵姓以前有给皇帝打更的,有羊角号、海罗号,小时还见过。还有诰封。据达子屯关庆余说:是给赵姓老人祝寿写的诰封。赵作臣说:先祖哈尔泰在清乾隆,嘉庆帝间当过官,到我共八辈。
据黑龙江省双城市幸福乡久前村赵文全讲;在金州老家有三处,一甜水眼(即泉水,老地图上标有甜水井),二是独一屯(即都家屯),三是老虎洞。与泉水赵姓的讲法一致。据赵文全家谱记载:
道光17年(1837年)由金州迁移至边外双城堡。满堂自同治五年(1866年)移至双城。回迁双城的时间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从金州、复州、凤城、岫岩等地迁去的,从家谱上看是从金州老虎洞迁去乌力一支,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迁去的。晚于大批迁移17年,而满堂又晚29年。从口传到家谱记载说明,这支赵姓锡伯居住在都家屯、泉水、老虎洞、大石棚、黄庄。
我们采访亮甲店镇三家村三家村支部书记赵学广、赵学升(72岁)、赵学亮(75岁)、赵学成(85岁)等人。赵学升说:过去老人不念书,不知哪来的。赵学亮说:说我们是“西伯鞑子”从西北来的,赵学成说:西伯鞑子可能是西北来的,来时先到三十里堡西马圈子、落脚一年,雍正四年(1726年)过来的。双城有一支。是八旗人,正黄旗。介绍几个村赵姓的关系:三家子和鞑子屯是一支;石砬子和葛麻是一支。后来因石砬子有当官的的,葛麻屯的范字就改了。俺是锡伯或西北人,叫人征服的,是皇上带过来的,三家子是占山户,东到达子屯、北到蚕厂、南到前山、西到华山。“鞑子”是外人叫的。赵学广说:传说原来不姓赵,最早的叫赵日顺,约有160年左右,他的前人叫哈拉木图、哈拉麻、若诺等。
关于供奉,赵学升说:祖宗匣在西墙上,角上是“子孙妈妈”,是纸卷的筒。三角形,一年糊一张纸,未打开过。赵学亮说:西北角上供子孙妈妈,是管小孩的。还供奉佛爷,是如来佛,是画在纸上。我家还有清堂祖,也有叫清堂素的,上面没有人。(写人名的家谱单)。
达子屯在今永锋村。赵文忠(71岁)介绍:我们和三家子是一支,原来住在三家子佛爷庙(家庙)后头,原说从我爷爷赵永盛开始到这边来的,在这之前这里没有姓赵的。我们是锡伯人,供子孙娘娘。石城赵姓与葛麻近。在其兄赵文龙的儿子赵学仁家的祖宗匣里,收藏着锡伯人供奉的祖宗偶像。该偶像是4条黄绫子布做的,表示4个人,头部顶端贴有貂皮带毛各两块,面部用棉花垫凸起,眼和咀是刻的小孔,双臂以多色布条表示。4人的身长不同,左侧2人身长为250厘米,上端缝在一块340×350厘米的底布上。包好后放在匣内,供有祖宗板上。还收藏有“佛灯”和8个铜盅。它放在佛爷前,有祭祀时,点佛灯。用新棉花做捻,点小磨香油或豆油,盅内供“粳米”,也有说供果品的。
我们访前石砬子村赵明武(58岁),他说:过去叫赵姓西北鞑子,西北角上有个小匣,角上还有纸包,供清堂素。赵明义(74岁)说:赵家是从蒙古一带来的,有祖宗匣,供的什么不知道。在西屋角上供的,每年糊一层纸,是纪念的意思。葛麻村赵明仁(67岁)说:从蒙古来时哥三,旅顺赵屯是老大,三十里堡山后、马圈子老二,老三来葛麻,老三叫嘎尼玛。是‘达子’名,叫白了就是葛麻了。三家子村都姓赵,和石城村赵姓是一支,是先到葛麻的。达子屯是老三,达子人厉害,所以西伯达子住的地方叫“达子屯”。是从三十里西马圈子迁来的占山户。
赵姓不供祖宗,写上名字放在匣里边。供“子孙妈妈”也叫“子孙娘娘”,供在长子长孙家。里边有挑筐挑小孩的,子孙妈妈是管小孩的。其母赵氏(87岁)石城村人,她说:“西伯鞑子”,都供子孙妈妈。赵明仁说:祖辈四代单传:葛尼玛—衣成—启龙—厄林太。
我们采访石城村赵连芳(70岁)时说:先祖‘满’地名叫额德纳(或为伯都纳),不知在哪个地方。来到这里哥五个,是雍正八年(1730年)十月初八来的,走了两个,住石城子一户,听说有去双城的。从文书上看到是正白旗、德故牛录。供的祖宗,在日清战争逃跑时都丢了。供子孙妈妈,在西北墙角,纸包的不让看。还供有佛爷。
依据三家村赵学成和葛麻村赵明仁所说:“是从三十里堡山后、马圈子迁来”的线索,到山后(今四十里堡乡)访赵亭发(79岁)说:赵姓落地户在马圈子,西马圈子和我们是一支,老人说:东边有认户一家。有包袱本传代,供子孙妈妈,是管小孩的,还有报马。还有祖先庙(家庙),供有雷神和闪神爷两种。传说:‘闪电’在困难时把老人救了才供的。赵姓是锡伯鞑子人。
访住在西山后赵亭安(83岁),说:赵姓是正黄旗。下来时在七顶山乡老虎山屯,从那分出西马圈子、西山后和长垅地四个地方。爷爷说过,去葛麻一支,现在西马圈子有赵明(安),马圈子最早叫泉眼窝棚。记事时有个包袱本。赵家供的祖宗庙。听爷爷讲:我们这支人,家庙里供雷神、闪神娘娘,供的是天神。我们这支人是逃难的,闪神救出老祖宗。家庙是一间房子,在我的院内,庙里有两个案子,中间是雷神,两边各一个。不供碗饭,不烧纸,过年上香到正月十五。小孩和妇女不让看。家庙在文革时拆了。
在西墙西北供三个神位,一个是佛爷,叫天地九佛,有仙人龛是木头做的。佛龛前有佛灯,祭祀时点香油灯。还有八个盅,里边装的是“粳米”。二是报马,三是子孙妈妈,是挂的。每年往上糊一层纸。子孙妈妈是用黄布包的,在升(烧)了的时候看到里边有弓箭。听老娘说过叫“喜利妈妈”。我们是西伯鞑子,不是蒙古。赵氏的范字,志连安万福,喜存庆吉昌,家永传世代,为国作忠良。
访西马圈子赵万海62岁),金县农场马圈子场工人,他说:从何地来的不知道,知道赵姓是西伯鞑子。不供宗谱,有家庙在西山后。还有报马,是在一张纸上面画的马。也有迁住长垅地一支,但不知在什么地方。他除了知道有迁往葛麻一支外,又有迁住长垅地一支,不知在何处。我们根据吴国馨提供的华家乡新石村前石砬子赵姓是西伯鞑子的线索,访了赵家元(75岁)。他说:我们来这约有三百年,是从广宁寺(今二十里堡乡)蛤蟆湾搬来的。那里还有一支,范字一样,是‘西伯鞑子’编在满八旗镶红旗。供祖宗匣里边装的先人名单,还装一男一女两个人画像。放在西北角。角上有子孙娘娘,是纸卷的,是毛头纸,一年包一层纸。里边有小摇车,弓箭和骨子。供佛,南海观音,如来佛,上边供关公,还供财神。
家谱序记有:自西伯伯册(都)诺四道沟拨金州……鄂力拨伊犁。到广宁寺(二十里堡乡)访县志联络员赵德玉(满族),他介绍:蛤蟆湾也叫红旗营。到红旗营访赵家敏(78岁)说:这里叫蛤蟆湾,以后叫红旗营。我们是镶红旗,以后就叫红旗营了。传说:是西伯利亚、觉力哈拉来的。西伯达子是民兵,复州城有个当防御官的叫赵安福。祖父叫赵玉秀,父亲是赵吉(维)顺。咸丰二年(1825年)坏年头,人都走了,到牡丹江那边。三台子和茶房有一支。
访红旗营村长垅地赵家琪(64岁)时说:红旗营含蛤蟆湾、二道沟、长城地几个自然村,长垅地是土地名,这块地东西地垅很长,后叫成村名。祖茔在红旗营,下边外一支在双城堡。(双城县幸福乡进步村赵德林家谱记载:金州东北二十五里,长垅地迁双城)。说明:长垅地在赵姓家是知名的。
三台村黄家沟(今二队)赵吉山(83岁),说:是从长垅地过房给赵庆珠的。过来几百年了,是在满清时,从大魏家龙凤寺来到刘半沟又到长垅地,到黄家沟约140年。来到红旗是占山户,北到茶房、东到杀马岭、西到刘半沟、南到花茶沟共八百天地。去双城一支叫赵君赏,在我不到十岁时双城来人叫赵吉明、赵吉顺。和华家乡石砬子有来往,大小喜事都不忘。
老人传说从西北过来时候是骑马过来的,往这边跑时马死了,不让忘记这个马,称为“宝马”,以后做个铜马,也用花线缠一个小马装在厘子里,我还见过,以后都烧了。祖先,用一块红绸布将老人的名字填上,装在匣子里,在西北角孤有个纸包叫子孙奶奶是保护小孩的。赵姓是镶红旗。口头上说是西伯鞑子。据赵斌介绍,茶房一队,赵家富、赵家玉、以后另起排行字。即德、奕、世、瑞。
据大连市民委干部关世功介绍:关于‘锡伯雷’也只是在人口普查时听说的,未搞调查,这些人的住址是金县三十里堡乡老虎大队,这个村姓雷的比较多。
访三十里堡乡民政助理雷英和说:雷姓传说是从大兴安岭来的,祖宗供在墙西北角,也听说:雷姓是锡伯达子。
访下达子屯(老虎村)雷喜忠(60岁),传说是从长白山来到三十里堡镇东,因那里土地是黄土地不好,来到民主村,因姓雷的多,就叫成达子屯。从那以后就叫上、下达子屯了。以前姓赵,后改姓雷。姓雷的供的是马,不是驴。有铜佛。“子孙妈妈”也叫子孙娘娘供在西北墙角上。外边包的纸,贴的福字和挂笺。雷姓到这估计有三百年,到我十一辈,到这里是哥四个,祖先叫扎母苏,四个儿子,老大叫客尔库,老二叫得二黑,老三叫阿力珲,老四叫那尔吉母,我们是阿尔吉母后代。以前说姓赵,从第八辈改的雷姓,即从盛字改的,这支人有做官的叫“雷老爷”,从此改成姓雷。
雷英伟说:逢年过节上茔祭祖时,首先到茔地西北角望空拜祭,长辈人讲:我们的老家是西北(指达子屯的西北方),我们的祖先是西北鞑子。
金州的赵姓锡伯从口传到家谱记载不仅证实是锡伯族并根据老人的传说都按其所说的村屯找到了。共分布在二十里堡、三十里堡、四十里堡、亮甲店镇、向应乡、华家乡、18个村,是金州锡伯一大户。特点:
1.“喜利妈妈”汉译为“子孙妈妈”,这是金州锡伯人普遍说法,也有叫子孙娘娘和子孙奶奶的,都知道是管小孩的。
2.对西伯或西北人称为“西伯鞑子”,久而久之,族内外都知道西伯人是西伯鞑子,而将住的村屯叫成达子屯,在金州就有六处。
3.这赵姓都编在满八旗之中,对旗属记的很清楚,伪满时就将在旗的划到满族之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这是锡伯人报满族的原因。
(参加调查和资料整理:那启明、高维华、温贵深、高广金、高玉枝、关玉成,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