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吉林·双阳锡伯国调查(赵国强)(二)
吉林·双阳锡伯国调查(赵国强)(二)
发布时间:2023-04-16 21:03
932

七、元代鼎盛的北方“大国”

元时从大绥河以西、伊通河以东的移离闵河与苏完河流域,只有锡伯国和苏完部,元代中后期的锡伯国东界为今吉林松花湖湖心岛古城遗址,那时称苏瓦延岛城;西界最近处为今伊通县城,那时称古苏完地,也称乌苏城。

记载苏斡延岛城较早的史料有《盛京通志》和《永吉县志》。《盛京通志》对苏斡延岛城这样记载:“刷烟岛城,城北一百一十里,混同江中有岛,岛上有城,周围一里,南一门。”《永吉县志》称刷烟岛为苏斡延岛城,“苏斡延岛城,旧志作刷烟岛,在县城北一百二十里混同江中苏斡延岛上,周围一里,一门。”并称“岛高一千营造尺,其极巅有哈达城。南北长百二十营造尺,东西阔一百营造尺,城周土墙高八九尺,相传谓为辽主洪基所建,用以镇守乌拉国云。”

苏斡延岛城应是鼎盛时期的元朝锡伯国部众修筑。

元朝的双阳锡伯国东界在“混同江中苏斡延岛上”,那么西界在什么位置呢?在《吉林通志》里又找到了答案:“伊通境内古城:乌苏城,周围二里,门濠莫考,城南曰乌苏古辰路,纳殷路北,即古苏完地。”

乌苏城位于今伊通满族自治县城所在地的伊通镇内,地势低洼,伊通河从镇区流过,故称伊通盆地。遗憾的是如今已找不到古苏完地的确切遗址。

从吉林松花湖湖心岛,到伊通县城,我们不难看出,元代的双阳锡伯国疆域较为辽阔,已经成为北方的“大国”,疆域最大时从吉林市松花湖往南一直到磐石、桦甸,东至苏斡延岛城,西至伊通乌苏地,都是锡伯国的版图。正如《扈伦四部研究》记载的那样:“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

八、锡伯王城周围的遗迹

今天的双阳,是一个古迹遗存遍地的地域,至今发现的一百六十余处古代遗址中,辽金时期的占了一半之多,仅古城遗址就多达七个。这些古城面积虽然不大,每个周长均未超过两千米,但在当时有的城郭已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有的处于河岸要地,兼有军事城堡作用。

为了避免逃逸、反叛事件发生,金朝廷对锡伯人实施赈助措施。《金史》记述:“天辅七年二月……诏谙版勃极烈曰:‘郡县今皆抚定,有逃散未降者,已释其罪,更宜招谕之。……可令所在有司,深加存恤,毋辄有骚动。衣食不足者,官赈贷之。’”又述:“天辅七年四月,赈上京路、西北路降者及徙岭东之人。……癸酉,发卷州粟,赈降人之徙于上京者。戊寅,诏诸猛安赋米,给户口在内地匮乏者”金朝廷的扶持政策,让“黄头女真”度过困难时期,并修筑了今南城子古城和二道梁子遗址等屯落。

南城子古城遗址呈正方形,每边墙500米,方向35度,南北二墙东部各一城门,北门距东北角180米,并有瓮城痕迹,南门距东南角121米,两门宽均为10米。

从遗留的断面可见城墙为夯土板筑,南北二墙于城门两侧各有两个马面,相互对称,马面高出墙约一米左右,向外凸出。此城四角均见角楼迹象,墙外未见护城河痕迹。

1984年长春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普查时发现,在距此3000米的贾家屯和山咀子有两处辽金遗址。距东墙2000米又有二道梁子遗址。另外,在东南4500米的将军岭屯有一处辽金时期的大型古墓,墓前现存残缺的石人、石羊各一对。

二道梁子遗址位于二道梁子煤矿砖厂东北,遗址东西200米,南北100米。因烧砖取土严重,造成地表大面积塌陷。1980年4月,砖厂工人挖土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挖出六耳铁锅、三足铁锅各一口,铁镰四件,菜刀、铁锹、铁凿、铁锛各一件,均上交文物部门。

双阳殡仪馆南遗址与锡伯国王城遗址紧邻,面积为40000平方米,发掘认定并非古城池,而是辽金时代的屯寨。

锡伯国王城周围的城池和屯落还有许多,比如后跨家屯古城、庄家屯古城、贾家屯辽金遗址等,都是同一时期的遗址。

东营城子古城位于双阳城北新安乡向阳坡子屯,是双阳较大的辽金时期的古城,周长达1920米,在长春地区也算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城池。

城址坐落于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漫延的高岗顶端,东、南两面为开阔的平原,向东一公里许,双阳河自南向北流过。古城的北端,紧临新安至奢岭的乡道。

双阳的古城大都呈方形,且夯土版筑,东营城子也不例外。

因古城较大,现存城墙尚有2—2.5米之高,且有马面12个。不同的是城外设有一道护城河。可见,当时的城池已经具有了战略功能,尽管现已干涸平整为耕地,但护城河遗痕尚可辨认。

这些均载于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写的《双阳文物志》。为了进一步印证史实,小客车把我们带到了双阳文物管理所。双阳文物管理所所长钟玉福和资深文博员杨波向我们介绍了管理所收藏的辽金时期文物实体,如罐、瓮、盆等生活用具,它们大多为陶器、瓷器和铁器,陶为泥质灰陶轮制,烧制工艺较高;瓷碗底部带假圈足,饰白釉,外施釉不到底。

结合古城形制特点,佐以出土文物,不难断定东营城子遗址为辽金时期的古城旧址。

走出双阳文物管理所,我们驱车一路向东,不到十分钟就到了一座小山前面,这里是双阳城区东部地势最高处,名为“东山”。看上去不过是个平缓的山包,但爬到山上放眼望去,整个双阳城尽收眼底。

为了探究双阳锡伯国,我曾十数次地站在这里。为了让于建青了解这里,我指向南面那一大片静静的民房,向人们描述当年锡伯国王城城池的规模。在我的思维空间里,无数次地浮现出小黄头室韦人不畏强敌、顽强抗争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

九、将军岭墓葬探究

我曾无数次地翻阅《金史》“古里甲石伦列传”,脑海中早已印下了古里甲石伦的刻痕:“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为人刚悍颇自用,所在与人不合。宣宗以其勇善战,每任用之。”

隆安即现在的农安。据《东三省舆地图说》载:“农安、龙安皆沿隆安,而易其字者也。”隆安辖雅达濑水,古里甲石伦即为雅达濑水的锡伯国将军。

在金代,古里甲氏是室韦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金代的古里甲氏就是元代的瓜勒察氏(也称卦勒察氏)、明代瓜尔佳氏和清朝以后的关、赵、金等姓氏的先祖。

古里甲石伦一生战功赫赫,屡屡得到重用升迁,长期驻守西北地区与蒙古兵作战。正大八年(1231年)以武军节度使之职赴河南与元军作战,兵败自尽。

那么将军死后葬于何处?在位于双阳太平乡将军岭村石羊屯西0.5公里的光屁股山东南缓坡上,存有一处当地俗称的“将军岭墓葬”。据《双阳县文物志》记述:“1980长春地区文物普查队首次在此发现残砖、石块和石人二尊、石羊两只。石人、石羊头已被砸掉。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石人站在一长方形底坐之上,残高1.6米,底坐长59厘米,宽34厘米,高10厘米。”

从雕刻手法上看,石人、石羊均采用圆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方法,石人上身内穿圆领衫,外着方领肥袖朝服,膘复宽带,两手交于胸前,紧抱笏板,足登方头翅尖靴。

考古专家曾惊奇地发现,这组石像生雕造工艺技巧以及雕刻形象与舒兰县小城子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群的同类造像基本一致。

在金代,石人、石羊是墓葬常见的陪葬品。据此分析,这里应是一处金代墓葬。因金史缺失《凶礼》,有关金代墓志等级制度的记录难得一见。

事实上,金代丧葬制度也继辽、宋制,遵循非品官不得用墓志的规定,二品以上高官的墓内往往既有墓志,又有墓碑,中下级官吏墓内只有墓志,平民墓内则多置买地券。

按《宋史》记载的形制:“诸臣丧葬,坟所有石羊、石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由此推断,双阳将军岭墓葬应为古里甲石伦的墓葬。

十、锡伯王驸马纳齐布禄

从古里甲石伦传记,到将军古墓,不由想到当年的将领和兵士抛头颅洒鲜血,为完颜家族打下的江山社稷值得吗?这是一个一百个人能有一百二十个答案的难题。仅从大金海陵王完颜亮的点滴足迹就可略见一斑。海陵王完颜亮为金代第四位皇帝,是完颜阿骨打庶出长孙。他继位之后怕宗室不服,便残酷屠杀完颜氏。

阿骨打四子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为开国名将,功高权重,但年事已老,此前担心祸事飞到子孙头上,也解除了兵权,以信王(金史作沈王)爵位安置在原宁江州,即今乌拉古城北。

宁江州经过战乱,城池遭毁坏,后又被江水淹没,宗弼只有另筑新城,选择宁江州古城西南靠江处筑城一座,名乌拉洪尼勒城。定居在这里的宗弼子孙完颜氏家族支派繁盛,已经析置散居。还有一支北迁倭罗孙地方,姓也改为倭罗孙氏。但最后还是被蒙古人赶了出来,举家逃往辉发河流域。

这一支后来出了位杰出的人物,就是乌拉国的始祖、扈伦四国的奠基人纳齐布禄。

据赵东升著《扈伦四部研究》一书记载:“纳齐布禄,他改姓纳拉。纳拉氏为金代拿懒氏的转音。纳齐布禄虽然称拿懒氏,但也是金朝皇族完颜氏的后代。始祖宗弼,俗名兀术,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

较早记载锡伯族活动的是近期发现的《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家谱档册》,在记载女真乌拉部始祖纳齐布录时,告诉我们,纳齐布录的祖父曾栖身于锡伯国,纳齐布录父亲曾娶锡伯女。这一史实,佐证了元朝中后期的双阳锡伯国仍势力很大,否则生活在辉发河河谷之地(今吉林桦甸境内)的纳齐布录祖父不会归附于锡伯麾下。

据《太祖纳齐布禄生平简略》记载:“太祖讳纳齐布禄•倭罗孙。……太祖少有勇力,善骑射,年十八,保锡伯王,并娶锡伯王女,为驸马。”纳齐布禄之父与锡伯女结姻生下纳齐布禄,时为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纳齐布禄出生后的第二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坐殿,即皇帝位,时为太祖高皇帝,年号为洪武。洪武十七年(1384年),纳齐布禄来到锡伯国,通过比武招亲娶锡伯王公主瓜尔佳氏为妻,成为锡伯国驸马。那一年纳齐布禄刚好18岁。

纳齐布禄成为锡伯王女婿后,全力辅佐锡伯王,使锡伯国得以复兴并再度崛起。

十一、苏完部归顺建州部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纳齐布禄“脱离锡伯王,进入松花江与辉发河交汇处的金沙河一带建国称王。在锡伯王的重兵包围下,至乌拉洪尼勒(今永吉县乌拉街一带)重建家园。此时的锡伯族先人已形成为部落联盟,从事农耕与渔猎。”这是《吉林省志·民族志》记载的史实。“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太祖脱离锡伯王,立国号为固伦,据有定国军,辉发、牛头山、东京城一带等处,并王吉外郎,据十二年。” 这是《太祖纳齐布禄生平简略》记载事件。毫无疑问,纳齐布禄的逃离使双阳锡伯国势力大减,逐渐败落。

双阳锡伯国败落的原因还有王族内部“争雕翎忿气离居”。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席北,珠察由瓦尔咯,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后复迁苏完。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莽喀尼。莽喀尼生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又据《佛满洲苏完瓜尔佳全族宗谱》记载:“原生长在松阿里乌拉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世居(今吉林省双阳境内),因此为苏完人氏。其一父生三子,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争雕翎忿气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西僰(伯)地方,以后成为席北、卦尔察祖;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尔渡口(或日迁明朝的喜乐温卫),复归苏完。珠察生一子,名曰素尔达(约生明洪武二十一年左右),被定位瓜尔佳氏关姓始祖。珠察六世孙索尔果为苏完部长,世系颇详。”再据《开原大湾屯锡伯族关氏世谱》记载:“我辈发源之处,名曰多尔济逼拉束湾哈达,由一祖所生三人:长兄名曰佛尔果,次曰尼(雅)哈奇,三曰朱撒。兄弟三人,经征大明时(此句经专家更正,应译为“因斗鹏翅,彼此反目”,长兄在束湾(尼)哈达住留(落户),次弟曾(迁)往西伯(地方),三弟朱撒(来)到西尔卡西口处驻防。”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多个族谱记载同一件事,只是因为音转导致姓名和地名略有差异,进而说明这一家族“离居”情况为史实。这些史料表明,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左右“争雕翎忿气离居”后,必然导致锡伯国势力明显削弱,同时也为双阳历史上存在的锡伯国提供了依据。

到了明朝后期,因双阳锡伯国的国主佛尔和后继乏人,致使本族的珠察后裔回归锡伯国,接替了锡伯王位,组建了苏完部。后来,“珠察六世孙索尔果为苏完部长”,势力日益壮大,一度辉煌。但终因乌拉和叶赫两部落发展较快,处于中间地带的苏完部时时受到两部落威胁、侵扰。恰逢此时,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部迅速崛起,深谋远虑的锡伯国后裔苏完部部长瓜尔佳·索尔果面对现实,不得不做出一个历史性的选择,毅然决然率领次子费英东等五百户部众投奔到建州部努尔哈赤麾下。那一年是万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88年。

对努尔哈赤而言,苏完部的归附绝对是件极其利好的大事,势力的壮大意味着离他设想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所以对索尔果一行“优厚安抚”,费英东获“太祖使佐理政事,授一等大臣,”并“以皇子阿儿刚兔土们(褚英)贝勒女妻之。”

后来,这一家族也没有辜负努尔哈赤的期望。我在撰写《<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苏完瓜尔佳氏研究》时曾详细作了统计,苏完瓜尔佳氏1369位人员中,仅获得勋爵者就有377人(次),其中额驸就占了6人,其他各品爵位人数众多,获得皇上赐号15人(次),配享太庙2人,御书碑文勒石6人。

由于索尔果的归附,致使苏完部落举家迁徙而离开故土双阳,移居到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境内),双阳锡伯国从此走到了尽头。自1122年建国算起至1588年苏完部解体,尽管后期的苏完部取代了历史上的锡伯国,但终因是一个家族权力更替,仍属锡伯国。这样算来,双阳锡伯国共历时467年。穿越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我们不难看到,历时400多年的附属国并不多见。

十二、感悟“国”与“部”

在中国历史上,称部或称国没有统一标准,就像台湾学者陈捷先在《满洲丛考》说的那样:那个时代“国字和部字常常互用”。所以我们称锡伯部为锡伯国也不算错。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也论述了“国”与“部”的关系:“古时所谓‘国’本是等于部落的意思,所谓‘封建藩卫’也不过是建置大小不等的各种殖民部落而已。”这也是称锡伯部为锡伯国的理由。

据《重修家谱序前言》载录:“纳齐布录保锡伯王,旋回绥远(应为哈)城,建立哈达国为单于,历史上称为‘胡’。是明朝初期塞外一个部落式国家。”又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王宏刚所提供的布占泰家谱(1964年重修的)谱序中写道:“那其布禄……回到绥远城建立哈达国为单于。历史上称曰胡,是明朝初期塞外一个部落式的国家。”依此,也可推定称锡伯部为明朝初期塞外一个部落式的国家。

为打造吉林双阳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双阳、走近融入双阳、发展建设双阳,将历史上确为双阳管辖的锡伯部称为双阳锡伯国值得理解。

就这样,我便斗胆推定,金元明三朝历时467年的吉林·锡伯国是存在的,其王城位置在今吉林双阳东山,国主在金代为古里甲氏;元代为卦勒察氏;明代为瓜尔佳氏。

十三、发掘吉林·双阳锡伯国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由此,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俄罗斯时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是的,河流没有源头不成其为河,支流不发达容易断流干涸,不穿越峡谷险滩难展大河雄姿。有人曾问:发掘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直到今天才在脑海中略略体现:让吉林的双阳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让吉林双阳人不忘本来,是想让吉林双阳人发扬吉林·双阳锡伯国先贤精神,让吉林双阳人民更加自信自强。一个地域如果没有地域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支撑,就很难实现自信、自强、自立。多少年来,双阳人总是说,双阳历史没有什么可书写的。且不说近些年新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仅仅翻开1986年出版的《双阳文物志》,我们就能看到,双阳自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从遍布肚带河北岸的青铜时代遗址,到沿着双阳河分布的辽金时代古城和屯落,无不透露出吉林双阳历史文化的厚重。可这些文化到底是谁创立的一直都是谜。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揭开了吉林双阳历经金元明三朝467年的面纱。透过这层面纱,我们看到了以古里甲·石伦、卦勒察·尼雅哈奇、瓜尔佳氏·费英东为代表的吉林·双阳锡伯国是勇敢、顽强、英勇、善战、聪明、智慧的民族。那些豪杰志士创立的可歌可泣英雄事迹,将成为吉林双阳文化自觉之根、文化自信之本和文化自强之源。与此同时,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也为发掘辽代完颜部族历史文化和合苏馆女真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让吉林双阳人吸收外来,是想让吉林双阳人吮吸吉林·双阳锡伯国后裔营养,让吉林双阳文化更加灿烂辉煌。文化是没有边界的,文化也是没有种族的。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不仅仅是双阳的,也是长春市的,也是吉林省的,甚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过去,很少有人关注长春地区锡伯族迁徙情况和无人关注长春双阳历史上的锡伯人迁徙情况。通过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锡伯国后裔、历史学家、考古专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文学艺术家走进吉林双阳、了解吉林双阳、认识吉林双阳,把传统的锡伯文化、域外的先进文化带入吉林双阳,不断完善、提升、传承双阳锡伯国文化。与此同时,把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并把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打造成文艺产品,让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让吉林双阳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让吉林双阳人面向未来,是想让吉林双阳人汲取吉林·双阳锡伯国文化精髓,让吉林双阳经济更加繁荣昌盛。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可持续的生产力。传统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发掘、丰富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汲取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围绕双阳东山、北山、双阳河、苏瓦延街及其两侧地域打造吉林·双阳锡伯国文化园区。该园区将由东山锡伯国文化疗养区、北山锡伯国益智区、中部锡伯国水文化区、西部苏瓦延街文化区、南部现代商务娱乐区构成。毋庸置疑,吉林·双阳锡伯国历史文化必将促进吉林双阳经济更加快速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后记

2014年9月17日,有幸参加由双阳区政府副区长王醒时主持双阳锡伯国座谈会。双阳区旅游局、文广新局和人大教科文卫会各相关人员两个多小时的座谈发言,将座谈会推向了高潮。最后,副区长王醒时叮嘱,要抓紧时间找寻双阳锡伯国后裔,为深入开展双阳锡伯国文化发掘和赋予双阳锡伯国文化底蕴的经济建设做出努力。

走出会议室,我脑海中猛然闪现出曾经在电脑中收藏过一个金元明三朝双阳锡伯国后裔费英东后代的文件。没有午休,便对电脑全部“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与QQ昵称“尼马贝勒”的聊天记录。

那是2013年12月2日10时42分,昵称为“苏完瓜尔佳氏协会”的我在QQ里向“尼马贝勒”推介道:“双阳是辽金元三朝锡伯国和鳌拜的祖籍就在双阳。有研究兴趣的请拨打手机13944965268。”

2013年12月2日15时25分,“尼马贝勒”回复道:“族弟,安好!您的瓜尔佳氏协会是立意聚合族人否?我的汉名:关轶之,祖上居住吉林永吉。曾祖父承受皇恩尚拥有俸禄,世袭三品,骁骑尉。我的祖父关吉罡,您百度尚可搜索到。我家在清末居于瑷珲。曾祖父与寿山将军交好,且与黑龙江副都统,白胡太老爷亲眷。“九一八”之后,祖父随马占山江桥抗战。兵败后,流亡关内,终老未归。我今年已经50开外。家父去年故去前声声呼唤:“我怎么握不到祖先人的手呢!”想来心痛!您汉姓也姓关吗?我的爷爷告诉我,我家是费英东后裔,在文革中审查他的档案中,他念念以此为荣,是硬汉子!”

面对这样的记录,我惊喜交加,为什么把这样的交流中断了呀?慢慢得出答案:那期间,因调入新单位、使用新电脑、熟悉新环境,便将这段聊天记录隐入脑海深区。

情急之下,我不停地向十几个锡伯族大家庭、察布察尔锡伯风情、瓜尔佳氏家族等二十几个QQ群和博客发出帖子,找寻“尼马贝勒”。

2014年10月16日下午,手机响起寅次郎《故乡的原风景》,看着不熟悉的手机号码,我漫不经心地说:“你好!哪位?”对方却答:“你不是找我吗!”我惊喜若狂:“你是‘尼马贝勒’?”“对!没错!”“天哪!可找到了您!”于是,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交谈起来。……我们足足谈了一个小时。谈到最后,他答应我,近期将一些证明他家是费英东后裔的资料寄给我。

2014年10月29日,接到了关轶之汇寄的邮件。我迫不及待地我打开邮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封信:“国强弟:践电话之约,现将我家及关吉罡先生资料奉寄。在网络上亦看到您的文章,感知您是有责任且有历史感的人!对双阳及我瓜尔佳氏族的沿革敝人知之甚少。我家及祖父关吉罡的一些史料亦未必能为家乡起多大作用。谨此见谅!祝好!

关轶之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随信附有关轶之提供四件资料:《关吉罡50岁生活年表》(复印件);关长庚《深深怀念》;抗战时期的《反攻》杂志两部合订本(历史文献原件)和《关于关吉罡历史问题审查报告》(复印件)。

急忙捧读《关吉罡50岁生活年表》,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是满族镶黄旗人,关吉罡出生时,自己家庭败落’。据考证,‘瓜尔佳·费英东(1562年—1620年)清初开国功臣,满洲镶黄旗人。’两者隶属旗籍一致。”

在翻阅关长庚《深深怀念》时,看到:

“关吉罡原名纪纲,是满族镶黄旗瓜尔佳氏,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的后裔。父名崟安,在清代任骁骑校。关吉罡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幼孤,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姚福升是黑龙江瑷珲副都统。按照清朝军制,瑷珲不设将军,副都统就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

可见,关吉罡为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的后裔可能性更大了。

在翻阅《关于关吉罡问题的审查报告(初稿)》时,找到了依据:“他还恶毒的说:‘我组织过武装打过天下,不过失败了,如果我的独立王国搞起来,我就是皇帝,今天即是输了,也是赌博场上有资格的人’。还说:‘我是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人,飞鹰东的子孙是英雄好汉,在我的字典中没有“罪”字,只是因为你们现在占统治地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我出生在封建的官僚家庭,一生出来就是统治阶级的儿子’”。

对《关于关吉罡问题的审查报告(初稿)》(复印件),关轶之在其最上端用红色字注明:“本资料来源:中共南京师范学院委员会,师委字(73)第89号。” 足见资料可信。结合“审查报告”全部内容和关吉罡性格特点,在那样的环境下,他说出的语言是心声。无疑,这份史料值得信任。关吉罡在审查报告中记录的“飞鹰东”就是指清朝开国功臣费英东。两者音同而字不同,属满语音转汉语所致。无疑,关吉罡家族确确实实是清朝开国功勋费英东后裔。

从此,我便踏上了找寻双阳锡伯国后裔的道路。

 

(本文原载《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49--55页)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