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吉林省锡伯族社会调查(佟咸亨)(二)
吉林省锡伯族社会调查(佟咸亨)(二)
发布时间:2023-04-16 21:05
416

五、吉林省锡伯族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锡伯族人民过去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恶霸地主的残酷压榨之下,生活的重荷夺去了锡伯族人民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锡伯族学龄儿童90%以上不能就学,上中学和大学的更是廖廖无几,在成年人中90%以上是文盲。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锡伯族人民的文化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和关怀下,锡伯族居住的村屯普遍设置了小学,增加了教师和设备,使得锡伯族劳动人民的子弟获得了充分的就学机会。扶余县达户屯早在1952年就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其他地方也如此。据1959年8月末统计,前郭与扶余锡伯族小学生已有26名,比解放前增加2倍到3倍以上,大学生从无到有,已有8名中学生和1名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人民政府助学金的补助。党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发展,1958年开始在扶余的达户屯小学特为锡伯族的学生增设了蒙古语文课程。加强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普及和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水平,在锡伯族人民居住的村屯中普遍成立了冬学、夜学、识字班等,在青壮年中扫除文盲。经过几年的努力 ,吉林省锡伯族人民的扫盲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锡伯族青壮年现已基本上脱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锡伯族人民的农村文化生活也逐步丰富起来了。在锡伯族居住的村屯都组织了业余文工队(小组),结合每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村中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前郭尔罗斯锡伯屯的文工小组自1950年成立以来,在村、乡、县作了百场次的演出,并且得到了各族观众的一致好评。另外,这些村屯都建立有线广播网。如前郭尔罗斯锡伯屯到1959年春已有广播喇叭40余个。锡伯族人民订阅的报刊杂志数量和种类也在逐年增加。过去几乎没订阅报刊杂志的农户,现在锡伯族人民从脱盲那天开始就订阅报纸。扶余的达户屯现在每个生产队都订阅了人民日报、吉林日报、扶余县报、红色社员报等刊物。解放前散居在农村的锡伯族人民根本没有看过电影,而解放以后县里的电影放映队时常到农村放映电影,从而大大丰富了锡伯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保健卫生方面,解放前锡伯族人民居住的村屯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更谈不到医疗设备。有病就到城里去治,但是贫困的锡伯族劳动人民又哪里有钱医治疾病呢。解放前死于霍乱、鼠疫、天花、麻疹等各种流行病者颇多。前郭尔罗斯锡伯屯清朝末年发生了一次霍乱,死亡者达到30多人;扶余双屯子伪满时候发生过一次伤寒,几乎每家每户都没有幸免。许多人因病在床上躺了半年多。扶余达户屯解放前儿童死亡率达50%以上。解放后许多锡伯族居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都大大改善了。各级政府还着手保护和挖掘锡伯族土医土药,对有灵验的锡伯族医药拟报批锡医师和锡药师。为了杜绝传染病,几年来在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下,锡伯族人民无论大人小孩都按时注射了牛痘和各种预防针。党和政府贯彻了医务工作面向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锡伯族村屯中建立了医务所,积极培养锡伯族的医务人员,为锡伯族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条件,使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此外,各村屯都实行新法接生,婴儿死亡率现已大大减少。

在党的领导下,锡伯族人民积极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前郭尔罗斯锡伯屯,仅1958年一年就捕鼠6 700余只,流行在锡伯族人民中间的各种主要疾病,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和杜绝,从而保证了锡伯族人民的身体健康。

在新时期现阶段,吉林省锡伯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正在建设小康社会,编织美丽的中国梦,锡伯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在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锡伯族人民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着自己的贡献。吉林省锡伯族的政治地位也明显提高。

六、吉林省锡伯族历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委、青联、妇联委员名单

吉林省锡伯族历届各级人大代表:

关靖寰(吉林省水利厅原厅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家祥(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吉林省人大代表)、关学英(女,前郭县吉拉吐乡妇女主任、吉林省人大代表、前郭县人大代表)、佟连发(余县四马架乡东达户村生产队会计、吉林省人大代表)、付国臣(余县四马架乡西达户村生产队长、吉林省人大代表)、佟学广(余县四马架乡东达户村农民、吉林省人大代表)、关承时(吉林省歌舞剧团副团长、长春市人大代表)、关品三(吉林大学物理研究所副教授、长春市人大代表)、关振荣(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二小学教师、吉林市人大代表)、关守兴(扶余县四马架乡民安村党支部书记、扶余县人大代表)、苏文毓(扶余县三岔河一中副校长、扶余县人大代表)、苏发(扶余县大洼乡双屯子村农民、扶余县人大代表)、关守才(扶余县四马架乡西达户村生产队长、扶余县人大代表)、刘湘彬(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党支部书记、前郭县人大代表)、高光霁(长春市朝阳区防疫站站长、长春市朝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胡爱萍(女,长春市第82中学教师,1983年调往新疆,长春市二道区人大代表)、关清康(吉林省林业厅助理巡视员、高级工程师、长春市南关区人大代表)、那中凯(吉林省医保专家门诊部主医药研究员、长春市朝阳区人大代表)、何纬寰(长春市宽城区文教局副局长、长春市宽城区人大代表)。

吉林省锡伯族历届各级政协委员:

关俊彦(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原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常委)、关靖寰(吉林省水利厅原厅长、吉林省政协常委)、关鹤枫(吉林省广播电视厅音像管理处处长、吉林省政协委员)、黄俊峰(吉林工学院基础部立体研究室副教授、吉林省政协委员)、关清康(吉林省林业厅助理巡视员、高级工程师、吉林省政协委员)、关今(女,民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吉林省政协常委)、关正红(女,长春铁北劳改队干部、长春市政协委员)、佟靖飞(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长春市政协委员)、关雅兰(女,长春· 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春市政协委员)、赵玉谦(吉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市政协委员)、韩瑛(女,吉林省三星金银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长春市政协委员)、王夏冰(长春市宽城区农业局副局长、长春市政协委员)、石一凡(长春市社会保险局分局局长、长春市政协委员)、关越(辽源市工商联干部、辽源市政协委员)、苏文毓(扶余县三岔河一中副校长、扶余县政协委员)、关惠君(图们市卫生防疫所医师、图们市政协委员)、关振生(扶余县四马架乡西达户村农民、扶余县政协委员)、刘湘彬(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党支部书记、前郭县政协委员)、关振国(扶余县地马架乡西达户村会计、扶余县政协委员)、关维民(扶余县四马架乡民安村农民、扶余县政协委员)、何纬寰(长春市宽城区文教局局长、长春市宽城区政协委员)、何炜(吉林大学副教授、长春市宽城区政协委员)、张苓(长春市公用局供应处处长、长春市二道区政协委员)。

吉林省锡伯族历届各级民委、青联、妇联委员:

关鹤童(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局级)党组书记、吉林省民委委员)、佟靖飞(中共长春市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长春市民委委员)、关荣华(女,吉林市公安局科长、吉林市民委委员)、关雅兰(女,长春·中国一汽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吉林省青联委员、长春市青联委员)、安建(白城市武装部政工科干部、白城市青联委员)、关惠君(图们市卫生防疫所医师、图们市青联委员)、关振荣(女,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二小学教师、吉林市青联委员)、关正红(女,长春市铁北劳改队干部、长春市妇联委员)、胡爱萍(女,长春市八十二中教师、长春市妇联委员)、关莉(长春市公安部干部、长春市妇联执委)、关靖文(女,长春市电子衡器厂厂长、长春市第十四届妇代会代表)。


七、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服饰:清代时,本省锡伯族男女多穿着蒙古族服装,但不镶边。每逢节日或外出时,多数人都穿色泽鲜艳的“紫大袍”,系上青色腰带,再穿上靴子(女人蹬木底鞋),显得格外漂亮别致。不过因为这些衣服不适于从事于农耕生产。后来由于锡伯族人民与各族人民,特别是与汉族人民间的长期的共同生活密切联系,现在锡伯族人民所着用的都是简便的短衣便服。

饮食:锡伯族人民在狩猎的畜牧经济时期,主要食品是肉类和奶类,其中特别是“牛奶炒米”、“锡伯鞑子粥”、“南瓜发面饼”、“桑椹饼”、“花花菜”等,更是锡伯族人民所喜爱的食物。锡伯族人民常吃牛、羊、猪肉和鱼类、鹿肉、狍子肉等。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时期后,粮食作物逐渐成为主食,常食大米、小米、小麦面、荞麦面等,是人们的经常食物。面食的种类也是和汉族相同。锡伯族喜爱喝茶水、饮酒等。但绝对禁忌食狗肉和马肉。

住宅:锡伯族人民最早居住于帐蓬中,其后住草房,然而两种住宅形式目前已不存在。现在住宅的主要形式是“马架子”和“正房”。马架子和正房都是用泥抹墙,座北朝南,屋顶上多有“气眼”。马架子造价低,用的人工和木料少,屋内狭小,冬暖夏闷,窗小而光线不足。正房造价则较高,用的人工和木料较多,屋内宽敞,光线充足,外表美观,夏爽而冬暖。在解放以前,由于锡伯族人民生活贫困,住马架子者较多。在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正房者为多。居住的房子西北角不准堆放杂物,更不能放脏乱东西。正房大部分以一排三间组成,但也有两间的。其形式与东北汉族的房子大致相同。在正房的东侧,有园形或方形的仓库。

婚姻:锡伯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在旧社会里男女婚姻不能自主,都是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制度。习惯上本族同姓不结婚,父系亲族绝对禁止婚姻,唯母系婚姻可允许。此外,由于锡伯族和蒙、满、汉族等民族长期杂居,常常彼此通婚结亲。不过在习惯上,与蒙、满族通婚者为多。历史上与苏联人通婚,避于和汉族通婚,只是到近年来与汉族通婚才逐渐增多起来。锡伯族把结婚称作“小登科”。在古代锡伯族男女相亲定婚有行“吻脚礼”的习俗。在过去,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头着青色园形大帽,穿蹬青色靴子,身系腰带。在腰带的结上,带着一朵用红绸缎编制的喜花,并有两条白色飘带。这腰带称作“忠孝带”,在它的上面还佩着荷包和刀剑。迎亲的时候,新郎骑马,新娘坐车,路过之人甚至是官员兵丁也都得让道。新娘入男家下车后,夫妻向西北方向扣头,是为祭祖敬天“拜天地”。当日开宴时,新婚夫妇必须为客人们把盏敬酒。解放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彻底摧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婚姻法颁布之后,男女婚姻都是自己作主,婚姻仪式也较简单。

丧葬:锡伯族行土葬。只有喇嘛、产妇和痨病、姑娘为死者的采取火葬。人死停放在西屋中间,头西北脚东南。全家举哀,邻里亲友皆携纸箔吊唁。近亲邻里彻夜不归,坐谈通宵,谓之守夜。3日领魂至土地庙,叫做报庙。第4天上午入殓,停棺堂屋内,请喇嘛念经超度亡魂。晚辈皆用白布缝孝衫,腰束白布带,不披麻。男子穿青布鞋,不戴帽;女子头加白布包头。在出殡前,男女带孝穗皆垂胸前,均在墓前举哀脱孝服,只系白带,带穗按男左女右挽结腰际。百日孝除,男子在百日内不剃头不刮脸,女子不施粉和涂口红。3年后方准穿绸缎和彩色衣服。

宗教信仰:锡伯族最早信仰萨满教,以后信奉了喇嘛教。解放前扶余达户屯就有1座喇嘛庙。另外,锡伯族人民也因为和汉族接触频繁,在汉族的影响下大多信奉佛教。锡伯族与苏联人联姻者信仰东正教。在解放以前,每户锡伯族在西北角墙上都供奉佛像,点着佛灯。

习俗:“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崇拜祖先神,带有迷信色彩的原始习俗。在以前家家都供“喜利妈妈”。用长约二丈多的丝绳。上系小弓箭、小鞋、箭袋、摇车、铜钱、猪羊嘎拉哈(背式骨)、小布条等物。平时装入纸袋里,挂在屋内西北角的墙上。新年时由袋取出,从屋内西北墙角,斜挂于东南墙角上,并烧香磕头,到“二月二”再装入纸袋内挂于原处。“喜利妈妈”每一辈更换一次,到生一辈的第一个孩子3、4岁时,即立新的“喜利妈妈”。旧“喜利妈妈”烧毁或挂到野外的老榆树上。新的“喜利妈妈”所用各种物品,做摇车的桦木用钱买,其余如布条、铜钱、嘎拉哈、弓箭等物,都是在村邻中选择人口全、辈数多的户中寻找,并邀请人口兴旺,子孙满堂的人家中年纪最长的老人制作“喜利妈妈”。其后每生一子添一弓箭,每生一女添一布条。借此以记本家出生男女人数和辈数,并设想一种神灵保佑孩子们平安的意思。忌夜晚睡觉将鞋、袜放在头部前上方。锡伯族女人不裹脚。过去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为女性“晾脚日”,又称:“玉足节”,这一天年轻女性裸足,任凭男性观足、闻足、评足,形成了“闻足择偶”、“亲足定亲”的奇异习俗。这一陋习现已废除。由此也说明了在游牧和打猎经济时代锡伯族的生活形态。

(本文根据佟咸亨1959年9月著《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锡伯族社会调查报告》改编,该报告是全国建国初期较早、也是较翔实的锡伯族史料。佟咸亨曾任原中共东北局沈阳机关干部、东北税务总局税政三科科长、中国民主同盟吉林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于1995年2月15日逝世,享年73岁)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