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吉林省锡伯族现状调查(佟靖飞)
吉林省锡伯族现状调查(佟靖飞)
发布时间:2023-04-16 21:05
394

1980年7月至1981年7月两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县大坡镇老河深村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清理出中层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汉代古墓葬129座,最为文物考古工作者惊叹不已的是6件完整的拓跋鲜卑鎏金神兽牌饰,经鉴定表明了长春市是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重要的祖居地之一,早在东汉初期鎏金技术就已被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所掌握。这次发掘工作成果得到全国锡伯族同胞们的认可,把长春出土文物的“鲜卑神兽”改称为“锡伯瑞兽”,成为锡伯民族惟一鲜明的族别标志。《魏书》上记载的“飞犀”传说在吉林省长春出土文物中第一次得到了证实,史学界一些人把吉林省长春市称作“飞犀故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现有锡伯族人口3452人,长春市685人。吉林省锡伯族乡村有:吉林省扶余市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该乡有两个锡伯族村,即东达户锡伯村、西达户锡伯村;此外,还有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吉林大地岁月不居,地杰人灵。早在唐代锡伯族先人便在这里沿嫩江、松花江而居,繁衍生息,晋奉“军粮贡”。至后金末期,锡伯族纳尔浑部、苏完延部、卦勒察部先后奉命在伯都讷集结,南迁辽宁、北京、内蒙古等地。这里民俗风情,名胜可观。有纳尔浑弘远寺遗址,苏完延古城遗址、卦勒察古贡遗址分布省内各处,锡伯族纳尔浑古琴、苏完延古琴、卦勒察古琴的发现和修复使之古代文化大放异彩。

     长达上千年的锡伯族贡品文化几乎涵盖了吉林省内所有的土特产品。据史料记载,公元661年(唐朝龙朔元年),应唐王朝募兵拜将之邀,黄头南室韦西北部佟、关、苏、富、杨五大氏族军事联盟从今蒙古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南麓的肯特山脉、克鲁伦河流域的不儿罕山峰地区起兵助战东征的唐将薛仁贵,一举攻克扶余。公元667年南下攻克今吉林省伊通境内(古称“金山”)的高句丽三座山城,即南苏、木底、苍岩三座城池。此后留居在吉林大地,担负起屯垦戍边“军粮贡”等一系列贡品文化的历史使命。经研究表明,吉林省水稻栽培技术不是近代因为朝鲜族或日本人迁徙而引入的。锡伯族祖先经过上千年的选育良种,自唐代至清代都曾经是历代皇室的贡品——锡伯贡米而享誉遐迩。除上述锡伯贡米以外,贡品还有鳇鱼贡、欧李贡、锡伯茶叶贡、石蜜贡、柳叶贡、御耳贡(即木耳)、参茸贡、辛夷贡、林蛙贡、山珍贡(包括坚果、菌类、山野菜等)、东珠贡、郁金香贡、雪菊贡、美女贡等。吉林省锡伯族留传下来的独具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有锡伯玉足文化(因为无字达意,所以男方对女方行“吻足礼”,即“闻足择偶,亲足定亲”,用这种奇特的方式求偶婚配)、锡伯瑞兽文化、锡伯医药文化等;吉林省历史上锡伯族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有玉足节、欧李节、柳叶节、辛夷节、鳇鱼节等。吉林省长春市于2009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七日)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春首届锡伯族玉足节,新疆、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派出代表团前来观摩。

2014年3月18日,由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牵头,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文化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艺术团、吉林省锡伯贡文化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参与,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玉潭镇锦竹社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签署了为期10年的《关于共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协议书》,拟定在净月玉潭镇辖区内的锦竹东路路段上共同打造“锡伯族文化产业一条街”。当消息传出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部门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前来考察,观看了由吉林省锡伯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锡伯瑞兽》、《锡伯鳇鱼贡》樟木木雕工艺品,对该公司具备设计、加工能力表示赞许,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联手在长春打造国内首家锡伯族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基地。上述两件木雕作品还参加了2013年吉林省第四届旅游商品博览会评选活动中获奖。

2014年7月20日至22日,大连医科大学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派出以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辅导员李瑞琦老师带领的14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服务团,前来长春市考察以锡伯佟氏仁德堂为代表的中华锡伯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对全国迄今惟一民间研究机构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其所属的长春市佟氏仁德堂锡伯族医药文化研究所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给与了高度的肯定。在净月玉潭镇锦竹社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通过教学、成果展示和亲身体验,一致认为:方法简便、疗法独特、疗效可靠、应当保护。

经该研究中心挖掘、制作、恢复生产的以白桦、岳桦嫩叶制作的“锡伯茶”、“锡伯高山茶”,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锗的成分,具有清理血液中毒素垃圾的作用,欧洲医学家称之为“21世纪的救世锗”,近年来发现其氨基酸含量每升可达17579.4㎎,北茶保健养生功能高于南茶。以柳树的嫩叶、嫩枝、嫩芽为主要原料的“锡伯贡茶”,各自独领风骚。“柳叶茶”具有清肝利胆、预防肝病功效,“柳芽茶”用于祛湿散风、防治风湿性关节炎,而“柳枝茶”则用于壮骨利尿、利于跌打损伤的恢复。这些早已失传的吉林省锡伯族传统产业正在重现人们的视野,重上人们的餐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吉林省涌现出关俊彦、关靖寰、关鹤童、傅雨田等知名人物。吉林省先后有21名锡伯族人被选为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23人担任省、市、县级政协委员。散居在长春、吉林两市的锡伯族故乡在辽宁,又以祖籍沈阳、开原居多,具有人才优势。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公布的按照新的国际通用的(PQLI)人口素质衡量标准统计结果,锡伯族人口素质质量居于全国各民族之首。仅在长春市居住的685名锡伯族中就有正、副教授18名,正、副研究员6名,占长春市锡伯族人口3.5%。近年来有39名锡伯族学子留学旅居海外,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1989年10月,经长春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单一民族的社会组织“长春市锡伯族联谊会”;2005年10月,吉林省扶余县成立了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2007年先后成立了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文化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艺术团;2009年9月9日,成立了迄今国内惟一的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吉林省锡伯族民间社会组织多年来开展对北魏以来近两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整理,锡伯族民俗文化、锡伯族断代历史研究、锡伯族医药文化遗挖掘整理、开发相关产品等工作(现已开发佟氏仁德堂系列医疗产品),编写出版了《锡伯先祖传记》、《谈古论今话锡伯》等著作。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锡伯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频繁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省、市、区的锡伯族进行交流往来,增进了民族团结,学到了外地锡伯民族工作的先进经验。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锡伯族先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组织下6次进疆,开展联谊活动。并在吉林省内开展了“三个好地方”(即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是个好地方、察布查尔是个好地方)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吉林省民委和长春市民委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省锡伯族同胞通力协助,于2004年5月由吉林电视台(卫星频道)录制完成了七集专题片《锡伯之歌》。播出以后,反响良好。全省锡伯族同胞一致认为,这部电视专题片成功播出,是吉林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反映锡伯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经典之作,是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活跃锡伯族人民文化生活办的一件大好事。协助长春电视台摄制的《锡伯族人民欢欢喜喜过大年》等电视专题片。此外,由吉林省锡伯族词作家赤云、音乐家关伯衡创作的《喜利妈妈之歌》、《插稻秧的锡伯姑娘》、《长春》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于1995年由吉林省文化厅、省群众艺术馆专辑成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省锡伯族搜集整理纳尔浑、苏完延、卦勒察三个古老部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的热情十分高涨,自发地将已经整理出的传说故事和民族古俗改编成舞蹈、民乐合奏曲和古装神话电视连续剧脚本。如长春锡伯族艺术团原创舞蹈,主要有《欢乐的玉足节》、《雅琪娜》(鲜卑语“相思黑土地”之意);长春雅乐艺术团原创作品有:民乐合奏《苏完延欢歌》(原名《瑞雪丰年美长春》)、舞蹈《东珠女》、《御耳阿侬》(即“采木耳的小阿妹”)等。此外,大家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出流传近千年的锡伯族古琴辞:《纳尔浑》《祈愿苏完延》。对现已挖掘整理出的传说故事正在着手制作锡伯民族动漫产业作品;有《鳇鱼坟》《仙鹤神女雅琪娜》《锡伯娃娃》《西北天宫的传说》《采珠女与珍珠仙女》《锡伯瑞兽传奇》(又名《取尔特》)、《纳尔浑白塔的传说》《相思谷传奇》等等。又如,开展独具吉林省和长春市地域特色的锡伯族影视剧创作的历史题材,有《白大将军》《旺增活佛》《觉罗公主》等;现代题材有《将军屯里的新鲜事》(又名:《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六月椴花香》等;古装神话题材,有《净月潭传奇》(又名:《净月女神》)、《姊妹潭传奇》等,其脚本均在构思中。吉林省锡伯族传承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3年2月1日,受到现任吉林省级领导、原长春市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吴兰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