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周边生活着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满族,也有少量的锡伯族人口。他们以哈尔滨南部地区为相对集中居住地,形成了以阿城、双城、五常为中心的满族、锡伯族乡村少数民族居住群落。据统计,在哈尔滨南部周边就有16个满族乡,满族乡以双城地区为最多,共l0个满族乡,分别为乐群、青岭、希勒、同心、公正、幸福、新兴、联兴等9个满族乡,其中一个为满族、锡伯族联合乡。其次为五常,有城营子、拉林、红旗、民乐、牛家等5个满族乡。五常地区的满族乡虽然并不多,但很有背景,这一地区的满族先人是赫赫有名的官吏,如和坤、索额图、鳌拜、紫尼、谭泰、付桓等人,他们的子女按各旗方位在拉林地区建立了 "京旗24屯”。阿城仅有一个满族乡——料甸满族乡。锡伯族与满族乡共同拥有一个联合乡,即双城农丰满族锡伯族乡。这些民族村落中的现存文化状况代表了黑龙江地域满族、锡伯族文化存在的基本状态,对它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我们现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周边满族、锡伯族乡村少数民族文化保持现状
双城、阿城、五常地区是东北满族人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满族文化的保留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我们进行民族田野调查时深刻感受到;在这一地区,满族文化出现了两极化倾向:一方面在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中,在文化研究的层面,成果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在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古老文化意蕴的文化在日渐淡化,以至于在年轻一代中已经不太容易找到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人了。也就是说,作为学术的满族文化方兴未艾,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日渐凋零。这是我们在调研中颇深的感受。在我们进入五常拉林镇进行文化调研时,感受不到这是一个满族城镇。在深入到民族村时,感受不到这是一个满族城镇。在深入到民族村时,如是你不是刻意意识到这里就是民族地区,你会感到你就是行走在汉族聚居地中,也就是说,在民族村落中,不论是民族群众的房屋建构、民族语言、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族服饰,你都无法看到具有强烈民族元素。但在深入了解后,你就会感到,满族的民族文化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民间习俗还在保留,艰难传承。五常拉林满族镇为中心的“京旗文化圈”包括4个满族乡,41个满族村屯,满族人口12万人。这样的人口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满族文化环境与氛围,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但现实是,在城市化强烈冲击下,在汉族文化影响下,满族文化也出现了文化传承的危机。不过在调查看来,民族文化虽然出现了危机,一些文化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但民族文化还没有全部消失,仍然能够看到满族文化的踪迹。如:有拜祖宗——“老影”、饮食风格——喝豆汁、家谱——“妈妈口袋”,还有对长辈的打千、民族语言、在日常语言中京腔味道犹存,这些文化保持并且传承了下来。据《华商晨报》的一篇《和砷的后人在五常》介绍:满族人还有大年三十拜“老影”(祖宗的画像)和喝豆汁的习俗。“拉林中的八旗后裔们没有忘记那段辉煌的家族史。每到大年三十,何氏家族就会跪请出“老影”,族人会从各地赶来,一起祭祖”。东北满族的豆汁与北京的豆汁是不同的“北京的豆汁是加绿豆的,这的豆汁是用黄豆、小米、大糙楂子一起发酵制成,样子像酸奶。比较稠,酸甜可口”。妈妈口袋则是记录家庭成员增加的记录,具有家谱一样的功能。“每生一个男孩就绑一个五彩线或蓝布条,再有儿子再绑布条,然后装在口袋里”叫“妈妈口袋”,此外嫁女时的“领生”也在这一地区流传下来,就是“杀猪前,向猪耳朵倒酒,猪摆头了,就叫领生,说明神灵同意了这门亲事”。这一地区 “经调查发现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包括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19册、谱单41件,清末旗人照片2张,器皿47件,家具33件,宗教祭祀用品57件,满汉家书遗录4册,满汉功德碑2件,满汉两种文字的皇帝诏书2件。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木雕、砖雕、兵器等文物”。这些习俗在民族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满族地区有所保留。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在哈尔滨周边地区的满族文化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也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对哈尔滨周边满族文化的抢救性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
锡伯族是黑龙江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仅在双城农丰满族锡伯族乡以及在个别满族村落中有散居的锡伯族人,人口总数在千人以上。黑龙江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农丰满族锡伯族乡中的双利村、公正乡的康宁村、水泉乡的大义村。以双利村为例,双利村是黑龙江地区最大的锡伯族聚集地,“全村人口2810人,其中锡伯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人口1520人,而锡伯族人口最多,有1206人,占全村人口42.9%,占全村少数民族人口的79.3%”。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锡伯族文化的保留状况不容乐观,基本上文化消亡殆尽,仅有零星的民俗在节目中能够保留,但祭拜祖先的活动在民间还有传承,这是值得欣慰的。锡伯族文化的祖先崇拜超过一切,“祖宗供在四屋墙上,所供的祖宗是三块祖宗板,佛爷、祖宗、喜利妈妈各占一块”。锡伯族的节日有些保留了下来,如农历四月十八过“西迁节”,正月十六过“抹黑节”,婚礼举行三天等。这些节日在锡伯族人口相对较多的辽宁地区有所保留。黑龙江的锡伯族村落,村民每年都要过西迁节、抹黑—节,也祭拜祖先。西迁节在2008年在哈尔滨曾经举行过。“2008年5月22日,农历4月18日,是哈尔滨第二十四届锡伯族纪念西迁节,来自哈尔滨、长春等地的300多名锡伯族同胞集结在南岗区工岗镇永红村锡伯族风情园,欢度自己的节日”。这是黑龙江哈尔滨地区锡伯族还在坚守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他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农丰满族锡伯族村,我们实地踏盘调查结果是:除了祖先崇拜(在一户高姓锡伯族家中的屋中墙上还能够看到正中央供着祖先牌位),在村子中的关于锡伯族其他文化流传的调查结论几乎都是回答“没有什么流传下来”。对比锡伯族另一个聚集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保持状况时,我们深刻感到,由于新疆地方政府重视,民族群众自觉,借助打造锡伯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契机,民族文化保持有声有色。而在黑龙江地区,能够传承下来民族文化微乎其微,这次调查我们感到,锡伯族民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几乎要消失殆尽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锡伯族文化情况,2013年4月19日,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王岗镇永红村的锡伯族风情园。在风情园中,能看到的民族文化只有在院墙上斑驳的宣传画,昭示着这是民族文化宣传场所。走进园区,与看门的老人攀谈,了解到风情园仅为夏天开放,而且文化园已经变成度假村式的饭店。由于这里远离闹市区,客源也不多。院子中冷冷清清,没有任何客人,只有几个园丁在栽树种花。问及有无锡伯族饮食文化在此能够见到时,老人说,在这里,民族文化的东西什么也看不到,也没有相关展示。但这里曾经举办过两次锡伯族文化节,最近的一次为2008年。我们见到,院子中的藤架长廊中有宣传锡伯族的文字与绘画资料,经过风吹雨淋,有些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痕迹了。除此之外,院子中再也找不到任何具有民族文化因素东西丁。可以说,锡伯族风情园就是一处以弘扬锡伯族民族文化为形式的度假村,问及是否像其他度假村一样,多少钱一位时,老人说,现在还不到那种程度,没有什么人来这里,只有零散的客人到这来吃饭钓鱼。至于文化与民族风情,只是在墙上斑驳宣传画有所显示。由于没有多少人了解锡伯族文化,因此即使有客人,活动中也就没有锡伯族文化的内容了。在民族风情园中没有见到锡伯族文化,这就是锡伯族文化现实存在的困境。但从双利村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对锡伯族民族文化保持所做出的努力,正在“十二五规划”中,双利村“要以锡伯族老式民居为原型,正在做锡伯族风情园的规划,以此彰显锡伯族独有的民俗文化魅力”。
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得出的结沦是满族文化保留得比锡伯族要好些,相对来况,锡伯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面临的考验要严峻得多。
二、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困境剖析
1.城市的诱惑,导致民族人口相对减少。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一些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离开了农村,离开了民族村落,进城务工、升学,融入到现在文明之中从而脱离原文化土壤。以锡伯族、满族为例,一些民族群众脱离了原来的民族村落,也就脱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习环境,要谈到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持来说就会增加难度。加之其他民族,尤其是汉差,族文化的冲击,现代化时尚的影响,致使现代民族群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兴趣不浓厚,导致了民族文化保持与传承乏力。
2.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现在到处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民族乡村的民族文化氛围,致使已经就很淡化了的民族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使民族文化的保持雪上加霜。因为民族文化要想继续保持下去,必须在相对封闭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环境中才能够得以继续保持并且传承下去,而城市化的脚步打破了民族乡村民族文化传承链条,破坏了原有文化生态系统,致使传统文化在蜮市化的冲击下难以为继。
3.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淡化了对文化传承的内驱力,致使乡村民族文化氛围淡化。现实乡村百姓的生活还是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方面,在文化方面考虑不多。一些农村的文化业余活动也是围绕着现代人们追求的口味。在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时我们就深感农村文化生活恤调乏味,几乎千篇一律以打麻将、看牌九、喝酒为农闲时打发时光的定要方式。而文化的提倡与坚持在普通民族百姓中还没有应有的位置,在乡村民族文化保持与传承方面,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要让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之火在乡村重新点燃,还要政府与民族群众共同努力。
4.集体财政的弱势,没有资金投入到文化保扩:厂作之中去。民族村的经济不可一概而沦,但大部分的民族村文化墓础建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发展。以锡伯族双利村为例双利村集体经济薄弱,仅农民村欠集体侦务就高达102万元,村里没有能力有效开展锡伯族村保护与发展工作”。其他村落也面临着同样的文化资金保护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乡村文化保持对策与策略
1.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觉与白信。民族文化的传承依靠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在文化变迁与文化转型时期,民族文化的自觉与白信对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在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中寻找文化自觉,这需要保持高度的理智和自信心”。保护民族文化,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白觉的基础上的,应该“是当地人们一种内发的需要”,在民族文化的自觉白信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化坚守的内容,并且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信息,促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
2.政府的重视与扶植力度。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组织者与实践的操纵者。没有政府支持,在现代化的今天,仪靠民间力量很难有所作为。因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化的文明打破了相对占老的传统文化环境,致使民族文化从封闭的自我发展的模式中走向现代化开放的世界。而对环境的变迁,传统文化的生境必然要借助政府的外力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在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政府的投入则是民族文化保持下去的基础。没有政府的投入,没有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氛围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就无法落到实处。
3.民族教育的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民族群众的本民族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民族教育,狭义是指学校中对学生进行的具有民族文化内容教育,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教育是指广义上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中相关的民族文化内容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保持中必须发挥民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宣传中形成综合的实效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如对满族文化,利用科研院所的文化成果,将一些能够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内容注入民族教育的课堂中,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培育丰富的民族文化环境,造成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持与传承的社会氛围。
4.日常生活帅民族文化坚守。民族文化的活力体现在于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的活力源泉在于民族群众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又体现出民族特色,日常生活是民族文化活文化的载体,所以没有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的展现,就没有了民族文化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加强在日常小活中注入民族文化内容,促使民族文化在民族群众心里扎根,在日常生活中要将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贯穿在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始终,并且在民族文化内容方而通过民族群众的生活实践,在文化内容方面进行必要的删减取舍,将一些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不合节奏的文化纳入博物馆体系中,发展能够与社会发展文化转烈相衔接的民族文化。
5.民族村的自我发展意识。民族村的自我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持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村民族村的自我发展,民族文化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也没有发展的基础,要强调民族村落的自我发展,将民族村的自强提到应有的高度,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民族文化村落的自我良性发展,民族文化根本谈不到保持,也无从发展。因此,要坚持民族村的自我发展意识。锡伯族双利村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通过民族村的自我发展,对锡伯族民族文化进行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坚守“以挖掘、保护和改造锡伯族特色村寨、民居为承点,以培育、扶持特色产业为动力,以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的,促进锡伯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和民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建设完成锡伯族标志性牌坊2个;辟建集特色民居、餐饮、垂钓、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锡伯族风情园1处:建设锡伯族文化广场1处,在做好保护和发展锡伯族特色村寨工作,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注意挖掘锡伯族文化,发展旅游项目,培育旅游产品,加入宣传力度,做好锡伯族风情游这篇文章,全面发展民族社会事业”不难看出,民族文化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足民族村落白己应该首先要搞好的建设。只有民族村落建设好了,发展有了后劲,那么,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发展才能够建立在 一个可靠的发展基础之上,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本文作者张广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