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沈阳市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于洪区迅速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全区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马三家街道文化站站长于滨在东甸子村发现了一位83岁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他会讲多部其家族传承下来的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在附近十里八村很有名气,这一线索反馈上来,立即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何钧佑其人及其故事传承谱系
据了解,何钧佑是锡伯族人,1924年,原籍吉林省扶余县,祖上迁移到盛京北倒树子村(现沈阳市于洪区平罗街道青堆子村),当时村子里仅三户人家,均为锡伯族,何钧佑后来定居在于洪区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何钧佑出生于锡伯族官宦家庭,其祖父曾是盛京得胜营的骁骑校。据何钧佑介绍,其高祖父曾用锡伯文字记述“喜利妈妈传奇”故事,并经常讲给家中的孩子们听。在其高祖父讲故事的时代,都是用锡伯语讲述的。到了何钧佑这一代,在他很小的时候,一到晚上,祖父就用锡伯语和汉语相夹的语言,把儿时曾经听到的这些故事讲给何钧佑和他的兄弟姐妹及村子里的孩子们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何钧佑的父亲也曾给他讲过家族传承下来的这些古老故事。由此可见,何钧佑的高祖父以锡伯文字记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传奇”等故事,在其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此外,还有何钧佑的大爷(其祖父的大哥)讲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鲜卑医圣传奇的“黄柯与神袋子”等,这些故事每部都长达十几万字,堪称我国北方民族口承文不中的珍品。
何钧佑对锡伯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抢救濒危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从2005年开始,便自觉地动手记录、整理其家族祖辈承传下来的反映本民族先民时代生活的长篇叙事。由于他晚年定居的农村买笔纸不方便,他就用小外孙女的作文本记录。为了节约用纸,他的字写得很小,而且每张纸的正反面都写的满满的。日积月累,数年下来,他记述的故事一共写了密密麻麻的五十多本。用何钧佑的话说,这几年来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回忆这些故事、吃饭、睡觉。老人急于把自己家中传承数代的故事留下来,在马三家中心小学校长韩恒顺的帮助下,他的一部分手稿已经变成厚厚的打印稿了。据粗略统计,他记述的这些由其家族传承下来的锡伯族长篇故事检有120余万字。在老人记录这些故事的2005年,他并不知道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做这些不为别的,就是缘于一种民族使命感,这种文化自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我们为之动心动容。
何钧佑有三个弟弟,都是农民,还有一个妹妹。何钧佑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三个孙子、两个孙女、一个外孙女、一个外孙子。晚年有了闲暇以后,何钧佑意识到,他本人年事渐高,家族后代子孙传承他的故事兴趣不大,即使有兴趣,传承故事的“质”“量”都是有限的。老人在记妹下这些珍贵的书稿后,一直遗憾这些锡伯族口传故事后继无人。
二、“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采录始末
在我们发现何钧佑老人会讲锡伯族长篇故事这一线索时,老人已经83岁高龄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加之其承传的反映锡伯族先民族群生活的长篇叙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于洪区政府本着“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开始着手对老人的故事进行调查采录。为保护这项工作的科学性,沈阳市于洪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特地聘请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教授江帆为《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采录与编纂工作顾问。2009年7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乌丙安在于洪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郭连城的陪同下来到何钧佑家中探访踏查,充分肯定了何钧佑家族传承数代的这些锡伯族长篇叙事的文化价值。在这期间,“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相继于2008年7月和2009年4月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该项目正式命名“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沈阳市于洪区花城学校对何钧佑及其家族传承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展开了系统的校园传承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锡伯族民间故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多种方式学习校本教材,全面开展“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校园传承工作。这意味着“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可能。
从2008年6月起至2012年9月,于洪区文化馆在江帆教授的指导下,先后组织了四个由民俗学、人类不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采录组,经地培训后,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以专业的水准,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进行了采录。
这几次采录,需要老人将已记录下来的故事文稿恢复成口语讲述的风格,再重新系统地讲述一遍。我们发现,由于何钧佑老人文化程度较高,本人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他在讲述家族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老叙事时,不仅带入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品评,而且喜欢将这些带有“野史”性质的口承叙事情节与文献记载的所谓“正史”进行比对考评。若据此采录,显然与何氏家族世代传承的那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叙事文本呈现出人为性变异。为保证我们的采录能尽可能地接近何氏家族保存下来的古老叙事的原初样态,江帆教授向老人反复讲解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性质与特点,同时,建议我们带领何钧佑老人“走出去”,让老人亲自感受和参与活态的民间故事讲述活动。2008年6月16日,江帆教授和于洪区文化馆馆长陈维彪亲自陪伴何钧佑老人赴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参加“非遗”传承人故事家谭振山、杨久清走进校园讲故事活动。在活动现场,何钧佑老人聆听了谭振山、杨久清这两位国家级故事“大王”讲述的传统民间故事,这些质朴而又精彩的乡野故事,对何钧佑老人触动很大,收获颇丰,使他对锡伯族民间故事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真正意识到:今天我们要保护的是锡伯族自先民社会一直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原法原味的民间叙事,而不是某个人有意地加工和改编的个人“写本”。在返程途中,何钧佑老人风趣地说:“这回我算明白了,你们要的不就是我爷爷讲的那些“土故事”吗?我就照着当年我爷爷讲的那样给你们讲就是了!”果然,在此后的采录中,老人努力进入记忆的深处,自觉避开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对这些家传叙事的冲击与影响,基本按照家族长辈所传讲的故事样态,以传统的方式再到了这些故事的原貌。
第一采录组于2008年6月2日进驻何钧佑老人居住的村子,采录组的成员有吕慧敏、张晓莹、李博思、尹忠华。根据何钧佑老人的身体情况,采录组对采录时间 做了几次调整,最后调整为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尽管何钧佑老人精力很好,但毕竟已是84岁的老人,连续长时间的讲述还是有些疲劳。有一次老人闹肚子,但他依然坚持着配合采录工作,得知这种情况后,采录组十分心疼老人,赶紧让老人好好休息。采录组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采录工作。在此期间,采录组吃住在村里农家,克服了天气炎热,生活不便等因素,坚持每天白天采录,晚上整理。经过半年的后续性工作,终于整理出一部20多万字的《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
在这次采录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老人仍有很强的讲述能力和完好的记忆力,他思路清晰、口齿灵活,一些久远时代的生活细节更是历历在心。在他讲述中,注意保持其祖父当年的讲述风格,故事中提及的诸如古代鲜卑人计算时间的长短、物体的长度、重量等用语,都保持了部落时代的生活特色。当我们把整理完的稿子拿给何钧佑老人时,老人看了几遍,满脸笑容,乐得合不拢嘴,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老人说,这部文稿保持了自己家族讲述的风貌,这些古老的故事终于能以老人和我们都满意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了。
2009年2月2日,正月初八,刚刚放过春节长假,于洪区文化馆又组织了第二个采录组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里。第二采录组成员有李博思、王俊昕、宁静。有了上次的采录经验,这次采录历时一个多月,采录组还是每天上午采录3个小时,下午采录2个小时,晚上整理录音。离开采录地点后,采录组又经过了半年的紧张工作,整理出了《黄柯氏神医传奇》《勃合大神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四部长篇故事。
2010年7月21日,由李博思、崔丹、廖子宜三个组成的第三采录组进驻村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录工作。其时正值炎夏,何钧佑老人已经86岁高龄,采录组担心老人的身体,曾建议调整采录时间,每天上午改为2个小时,但老人还是坚持讲3个小时。何钧佑老人笑着说:“我的愿望就是快点儿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留给后人。”完成这次采录后,经过半年时间,采录组又整理出一部近20万字的长篇故事《吾初勒西漫游记》。
2012年8月2日,第四采录组进驻何钧佑所在的村子,开展采录工作,采录组成员有刘佳、仇萌、姜雪、刁长昊、李斯、崔丹。第四采录组同时也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的试点项目组,对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长篇故事《檀石槐统一鲜卑》进行拍摄录制。在何钧佑老人家中不足5平方米的过道上,采录组放置了两台高清摄像机,两个机位同时拍摄。由于采录组成员不能出现在画面当中,于是有的成员从在炕角,有的成员坐在过道,一名负责摄像的成员干脆就站在摄像机后面,空间十分局促。此时的何钧佑已是88岁高龄,身体大不如前,精神状态也时好时坏,于是采录组就根据老人的状态,灵活调节采录时间。经过一个半月,采录工作终于顺利结束。又经过半年的后续整理工作,采录组整理出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故事《檀石槐统一鲜卑》。
长达五年的收集采录整理工作,何钧佑老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难忘,2008年3月,江帆、杨久盛、蔡学勤三位辽宁省“非遗”保护专家首次登门拜访何钧佑老人,对何氏家族保存的这些叙事进行调研与鉴定,目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亟待保护,江帆教授回去即秉笔致函沈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及于洪区委、区政府,充分肯定这些叙事的价值,提出进行保护的呼吁与动议;最难忘,五年中四个采录组的诸位成员,寒暑不辍、披星戴月、忘我工作,一字字、一句句,以心血砌铸了这一宏大的史诗性工程;最难忘,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于洪区文化馆与何钧佑老人之间的无言深情,我们已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当其家庭出现矛盾时,老人一次次满怀信任地请我们前去化解,生活中遇到大小困难,老人首选请我们帮助解决;最难忘,崔颖副区长、申志斌副区长等领导先后到何钧佑老人家中看望,代表地方政府表达对老人的关爱,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最难忘,从国家级到省、市级的诸位专家学者、各路媒体单位对何氏家族承传下来的这些古老的长篇叙事进行保护的关注与扶持……点点滴滴,难以言尽。
遗憾的是,《檀石槐统一鲜卑》这部故事的整理稿我们没能拿给何钧佑老人亲自过目。2012年10月,第四采录组撤出村子不到一个月,何钧佑老人打来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我们马上接他到于洪区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老人身患肺癌。老人患病期间,我们经常探望老人,关心病情,帮助老人解决困难。由于病情发展迅速,2012年11月28日中午,何钧佑老人与世长辞。我们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翌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房伟、于洪区政府副区长申志斌、辽宁大学江帆教授等相关领导和学者都亲自前往何钧佑老人家中吊唁,恭送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人最后一程。
摆放在我们面前的这厚重的四部《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以史诗般的气势及艺术性地叙事记录了锡伯族先民社会的历史与生活场景,勘称可以传世的锡伯族文化经典。我们谨以此书向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生觉守护者与传承人何钧佑老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同时,向文化部非遗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与部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亲切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深感荣幸的是,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联合国教课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朝戈金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令本书增色生辉,我们在此向朝戈金教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回想起来,我们第一次拜访何钧佑老人的时候,老人家院子里的李子树才刚刚栽下,到如今这套丛书出版之时,李子树已经是枝繁叶茂、硕果飘香,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五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五年的风雨兼程,在严寒酷暑中汇聚成四部《何钧佑锡的族长篇故事》,令我们百感交集无比欣慰。当我们掩卷昂首面对浩瀚的时空,眼前映现的是何钧佑老人欣慰的笑容。我们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本文原载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