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大庆地区的锡伯族人(杨满良)
大庆地区的锡伯族人(杨满良)
发布时间:2023-04-16 21:08
311

锡伯族人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兆儿河等流域活动。到了清朝,松嫩两江的鳇鱼(每尾一丈多长重达一千多斤)系清廷贡品,此种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故不准百姓享用。一些锡伯族人被指派为鳇鱼差。大庆的锡伯族人当年主要住在松嫩两江的岸边。现肇源县北端和肇州县相连的莫格登西北(木头西北)和肇源茂兴镇的西北淖尔门(锡伯胡来)的屯落都是当年锡伯族人的水滨驻地或叫锡伯族鳇鱼差驻地。江南的锡伯族人则居住在前郭旗城南25华里的锡伯村、扶余县的双屯子,达户、罗斯和溪良河等村落。每年的5月末或6月初,江水变暖,锡伯族人划着一种两头尖尖,宽不过一尺半的小“快马子”,发现并接近鳇鱼后,便瞄准目标,飞叉射出,击中鳇鱼的叉柄会自动脱落。因为有鱼绳连接,所以逃跑的鳇鱼,有漂在水面的叉柄作为追逐目标。直到鳇鱼筋疲力尽,仰起黄白的肚皮浮出水面时,锡伯族人才接近它,收起绳来,悄悄把鳇鱼遛到船边,看准鱼头前部,举起斧头或棍棒连击数下。鳇鱼立刻昏迷过去,渔人趁机掏出渔刀,刺穿鳇鱼下颌,将一根粗如手指的绳索穿过拴牢,然后把它拴在船尾拖到江汊子边与河道相连且又充满浮游生物的湖泊里,再将通道封堵。“捕到鳇鱼后在鳇鱼圈内养存,随时听候宫廷调用”。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局限,松嫩草原锡伯族人生活习俗除与其他地区的锡伯族人大体同步外,也保留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特色。现今全国锡伯族人口近20万,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黑龙江省约有3万人。散居在大庆地区的锡伯族人,现有870人,其中400人居住在市区,以让胡路区为多,470人居住在四个县。这些锡伯族人较大程度地保持着他们的民族风俗。

大庆地区的锡伯族人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也曾信奉萨满教、喇嘛教,但主要是祭祀祖先。崇拜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宗教崇拜的内容包括部落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动物崇拜,也有自然崇拜。锡伯族人的图腾崇拜是一种似狮非狮的瑞兽,奔腾的四蹄像飞奔的骏马,肋生双翼,鼻子前面还有—个像犀牛一样的弯

角,昂首向天。受北方寒冷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锡伯族人的住房多是坐北朝南,通常是三间(或五间),用土坯筑成,两边有杂物间。也有修建成厢房的;房前屋后有菜园、果园、畜圈和小围墙。住房一般中间是堂屋,西边的大间供长辈居住,东间一般是子媳的居室,冬季烧暖炕。

清代,锡伯族男人服饰与满族男人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男人内穿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扎裤脚口,头戴礼帽。刺绣、贴花、剪纸、绣花是锡伯族妇女的擅长。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图案。此外,锡伯族女人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充分展现出她们的聪慧和才艺。

锡伯族人的婚俗比较特殊,讲究门当户对,还要注意女方母亲的人品、脾气和生活作风。他们的订婚方式,过去分为指腹为婚和一般订婚,而一般订婚要经过说亲、许亲、订婚等一系列比较烦琐的过程。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账,也不收钱。

锡伯族人喜爱骑射。箭和箭靶都颇有讲究,其响箭射出去会发出“嗖”的声响,这种箭的箭头是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而发响。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特制的;用6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红色的。射手射中哪一圈,那个圈便会掉下来,比赛成绩一目了然。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锡伯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他们通过翻译,广泛接触和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学艺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十部著作,几百年前就被译成锡伯族文,而且流传甚广。弦是锡伯族人喜欢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篾,锡伯族语称为“玛肯”。演奏时,

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音。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锡伯族人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每逢重大节日,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做菜肴的调味品。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人们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由于西迁是锡伯族人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所以不论参加或未参加西迁的锡伯族人都过这个节日,并把它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人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舞。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抹黑节”是锡伯族人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去寻找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人还擅长打围,又叫撒围或狩猎,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要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每当捕鱼季节,他们带叉拿网纷纷来到河边,一显身手。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常常以鱼汤和高粱米饭同食。他们把多余的鱼腌制成“腊鱼肉”留作冬季食用。

(本文由大庆市大同区志办提供)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