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市是黑龙江省锡伯族主要聚居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锡伯族l7万多人。其中黑龙江为8886人,仅少于辽宁、新疆,排在全国第三位。双城市锡伯族为3011人,占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的33.88%,也就是三分之一还强。
据考证,双城市锡伯族人,绝大多数是清朝嘉庆年间分批从辽宁、北京、吉林等地迁入屯垦的后裔。他们世代居住在农村,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现在双城市设有满族锡伯族镇一个、民族村三个。兹将我们随同省政府参事室同志对三个民族村访谈调研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三村的基本特点
我们先后访问与调研的三个锡伯民族村是:公正满族乡康宁村、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双利村、水泉乡大义村。其主要情况是:
1.公正乡康宁村,老地名叫正兰旗三屯。该村坐落在双城市区北部,距市区1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市乡之间有沙石路通公交车。访谈得知,康宁村有580户,1916口人,其中锡伯族有132户,550多口人,于、吴、佟、赵、刘、莫6姓居多。他们的先祖是于嘉庆年间从辽沈地区的金州、凤凰城等地迁来的。该村现有耕地12117亩,人均6.3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约占耕地的70%以上,其次是大豆,约占耕地的20%左右。此外,还种有270多亩水稻和部分杂粮。鉴于该村地处偏僻,副业门路较窄,传统的家庭副业是养奶牛、黄牛。全村120多户养奶、黄牛200多头,迄今形成一定规模的养奶、黄牛,种元葱、运输、果菜等专业户20多家,还有一个存栏300多头的猪场。村民们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好。别看种的是玉米、大豆,可吃的是大米白面,早就喝上了深井自来水。广播电视家家户户都有,有些年青人骑摩托车下地干活,适龄儿童普遍入了村办小学,砖木结构住房已达90%,有10多户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可与全国各地通话。去年公正乡人均收入为2460元。康宁村为2490元,在乡人均收入以上。由于该村人多地少,劳力富余,有120多名男女劳力外出打工。公正乡领导告诉我们,这个村在乡里属中上等,已进入小康村行列。
2.农丰镇双利村,老地名叫新厢白旗四屯。该村地处双城市区北部,距市区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它与康宁村土地相连,往来密切,村落仅距二里多。该村有404户.1446口人,其中有锡伯族102户,418口人。他们的先人多是清嘉庆年间从吉林乌拉迁移双城垦荒的。双利村现有耕地9064亩,人均6.3亩,另有草甸子2200多亩,可以打草放牧。该村与康宁多有相似之处,如地处偏远。信息不灵,都是耕种玉米、大豆为多,都是善于养奶牛、黄牛,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儿童普遍上了小学,吃的是大米白面,喝的是自来水等。该村除了养牛专业户、运输专业户为多而外,还有米面加工、机械修理、服装经销专业户,外出打工的也不少。有的远在俄罗斯经商,设有几处网点。去年农丰镇人均收入2496元,双利村人均收入2561元,在镇人均收入水平之上,我们访谈了解认为,双利稍好于康宁,在调查的三个村中它排于首位。
3.水泉乡大义村,老地名叫厢黄旗二屯。村址于双城市区西部偏北,距市区27公里,距乡政府2公里,村在乡路边上,通公交车。全村有410户,1560多口人,其中锡伯族52户,210多口人。这个村满、汉族人居多,还有20多户蒙古族。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满、锡、蒙三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互相帮助。并告诉我们,他们的祖先是“清·嘉庆”年间从京师(北京)草帽子胡同迁来这里扎根落户的。锡伯在该村的老户有白、刘、赵三大姓。大义村现有耕地8865亩,人均5.6亩,还有400多亩草甸子。80%以上的耕地是种玉米。这里岗地多,其气候的特点是十年九旱,怕旱不怕涝。水泉乡有14个行政村,大义排名第十位。去年人均收入2480元,在乡人均收入之上,属中等村。除农耕外,副业发展迟缓。该村有奶牛140头,其中锡伯族有30户养牛40头。全村形成规模的养牛专业户只有3家,由于人多地少,富余劳力过多,所以有500多名男女劳力靠外出打工找出路。
乡村两级干部认为,大义村是已经脱贫,解决了温饱,正在寻找致富之路,总体上它是接近小康村标准的村子。
二、分析三村共性
从访谈调研中,除分别听到看到三个民族村的主要特点外,我们综合分析其共性,有如下几点:
第一,三村均以满族、锡伯族为主体的民族村。他们的先人都是清朝嘉庆年间迁入双城,开荒种地,至今已180多年。这些北返屯垦的先民及其后裔同清末民初从关内移入的汉族农民,和睦相处,没有民族分争。多数人家老守田园,代代相传,迄今仍靠耕种土地,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发展副业生产,外出打工挣钱,还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
第二,都是“小康村”,发展不平衡。按“小康村”标准衡量,从总体上讲,三村经济都进入了小康村行列。但水平不齐,有的好些,有的差些。据调研分析,三村相差无几,比较而言,农丰镇双利村较好,属上等村;公正乡康宁村属上中等村,水泉乡大义村属中等村。
第三,以种地为主业,副业发展缓慢。这三个民族村,多为一马平川,有少部分坡耕地。适于玉米、大豆生长。他们把种地当回事不虎弄,祖祖辈辈精耕细作,靠地打粮生活。但副业生产比重小,效益差。村民们说,现在我们认识到,种地靠天吃饭,只能解决温饱。要想发家致富,还须从实际出发,把家庭副业发展起来。
第四,地少人多,劳力富余。这是三个民族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三个村富余劳力千人左右,加上脱贫时间较短,家底尚不厚实,所以他们把外出打工、作小本生意,视为脱贫致富的一条出路。特别是今春大旱,灾年欠收已成定局,种地少,劳力差的人家可能返贫,因之外出打工的人要比往年增多。
三、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三个民族村的特点与共性,提出几点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巩固提高小康村水平的建议,仅供乡村与有关部门参考:
第一,发展专业村。据了解,这三个村养殖奶牛、黄牛经验丰富,可谓轻车熟路;种植元葱、果菜产销看好,前途广阔,但农民苦于缺乏垫底资金。去年省、市有关部门到康宁村考察后确定在该村搞元葱生产试验基地,承诺投入打机井费用。农民企盼早日兑现。至于购买奶、黄牛资金,建议农行信用社,应有扶贫政策,支持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第二,要想富修村路。除大义村靠近乡里沙石路晴雨通车外,双利、康宁两村与乡沙石路相接,都有几公里村屯土路,没有沙石路面,雨季出不来进不去,影响农业生产的产、供、销。鉴于村里财政拮据,多数贫困户有外债,路又急于整修,建议乡里通盘考虑,从长计议,最好乡镇与村屯合资兴修。乡镇多出资金,村屯多出劳力,变泥土路为沙石路,保证四季通车,以利城乡物资交流与乡村经济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由于三村信息不灵,传统农耕几十年一贯制,一代接一代的种植玉米、大豆。所以其经济比城区、城郊相对滞后。在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今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绿色产品(不用少用化肥、农药),经济作物(粮、豆除外)方面,想方设法大上,使其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有把握、有效益的发展,形成生态效益型产业,以巩固提高小康村水平,让农民真正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
第四,把教育子孙后代放在首位。据调查了解,这三个村对教育后代都很重视,不仅都有村(民)办小学,而且办的较好,颇受村民拥护。所以适龄儿童入学率几乎百分之百'这是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县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学普遍集中由乡办’小学毕业再升初中,学校不在本村、本土,需到乡镇中学上学,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劳力少而弱的贫困户子女上不起初中。为此建议放宽政策,政府适当贴补,尽量减免贫困学生的食宿费与学杂费,使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小学毕业不辍学,有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