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调查篇
>
辽宁义县锡伯族概况(胡江)
辽宁义县锡伯族概况(胡江)
发布时间:2023-04-16 21:10
545

一、基本情况

1949年义县解放初期,全县有锡伯族人口1130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3.7%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锡伯族人口是1368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2%,比解放初期增加了21%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锡伯族人口是2579人,占全县当时总人口的6.2%,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90%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锡伯族人口是108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3.2倍,原因是文化大革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入的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有一部分误报其他民族的又恢复过来,大部分是随母系血统更改了原来父系血统的民族为锡伯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国十三亿人口中锡伯族只有十八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绝大多数人口都在辽宁,全省锡伯族人口共十三万人,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以上。锦州市有锡伯族人口一万六千人,义县就占一万二千多人,占全市锡伯族人口的75%,将近占全省锡伯族人口的十分之一,也是全省锡伯族人口最多县份之一。截止2013年末义县锡伯族人口达到13746人。

全县18个乡镇只有地藏寺和刘龙台2个乡没有锡伯族。其他16个乡镇分布情况:1000口人以上的有4个乡镇;1000口人以下到500口人以上的有2个乡镇;500口人以下到100口人以上的有5个乡镇;100口人以下的有5个乡镇。县城义州镇(1262人)。城关(662人);县城北部有高台子镇(6154人)、九道岭镇(1254人),稍户营子镇(31人),瓦子峪镇(95人);县城东部有张家堡镇(331人),聚梁屯乡(396人),白庙子乡(1992人),大榆树堡镇(377人);南部有七里河镇(634人),大定堡乡(3人),前杨乡(141人);西部有头道河乡(41人),头台镇(371人),留龙沟乡(2人)。

锡伯族干部的培养使用情况

义县锡伯族干部在义`县各行各业的社会发展中贡献着自己力量。在主要岗位工作过的有已故的关玉福副县长。在职的有县民宗局原局长孟庆飞、人社局纪检书记孙远大、劳动监察局长关哲等少数民族干部。义县县委非常关心对锡伯族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锡伯族干部县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均有任职,任职人数27人,均为各级党政机关副职以上领导。

三、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为更好的传播和发扬锡伯族传统文化,20127月,我县成立了义县锡伯族联谊会,通过收集历史资料、民间走访、民俗采风等形式,对我县锡伯族历史风俗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和整理,目前我们正在筹建锡伯族展馆,将锡伯族辉煌的历史,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祖国中所作了的贡献保存下来,以使让后人了解这个民族,让锡伯族在我县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锡伯族村基本情况

我县3个锡伯族村都位于高台子镇,高台子镇原名为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于1985422日由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于19951024日在“撤乡变镇”形势推动下更为高台子镇。“十二五”期间,3个锡伯族村被纳入重点扶持的较少民族村,分别是高台子镇桑土营子村、旧陵村、北砖城子村。

桑土营子村位于高台子镇南部,有耕地6308亩,人口1498人,其中锡伯族人口564人,占总人口比例37.7%,村主导产业为养牛。农民人均收入11359元。

旧陵村位于高台子镇西南部,有耕地6180亩,人口1600人,其中锡伯族人口352人,占总人口比例22%,村主导产业为花生、养猪。农民人均收入11357元。

北砖城子村位于高台子镇中部,有耕地6578亩,人口1512人,其中锡伯族人口357人,占总人口比例23.5%,村主导产业为养牛、棚菜、水稻。农民人均收入11359元。

五、锡伯族在“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我县锡伯族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中,成绩突出。自2011-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资金590万元,锡伯族村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这个有利契机,累计发展各类项目15个,其中生产发展类项目14个,改善民生类项目1个,分别是:桑土营子村肉牛养殖、生猪养殖、非洲雁养殖、大榛子种植5个项目;旧陵村花生米加工、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寒富苹果种植、水毁便桥建设5个项目;北砖城子村千亩水稻开发、高效日光温室小区建设、网箱养鱼、肉牛养殖、生猪养殖5个项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锡伯族村的发展工作,县财政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锡伯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

几年来,在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国家投入、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等多种方式,较好的完成了项止规划,一系列符合当地生产生活发展实际需求的项目依次建成。修油路30公里,实现了油路村村通;扩大了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范围,实现了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电话村村通;打机电井150眼,修方塘4座,发展水养农业面积5000亩;修水毁便桥3座,方便了农业生产;村村建文化广场、图书室、卫生室,不仅改善了民生,也改变了民风。在农、林、牧、渔等多个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各类项目开发后,实现了生猪出栏1.2万头,肉牛存栏3600头、肉羊存栏8000只。项目的建成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而且极大的鼓励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热情,直接受益群众2000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383元增加到2013年的11359元,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生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了贡献。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在文化方面,锡伯族人口和汉族群众比邻而居,被汉化严重。锡伯族本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独特的民族风俗。如今,会说自己本族语言,会书写自己本族文字的族人已经找不到了,民族风俗也大多随了汉民族的习惯。对此,我县计划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深化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以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为工作重心,发展锡伯族文化特色旅游等行业,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本资料由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2014年10月22日)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