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有近4万居民,锡伯族有1万多人,约占全镇人口的27.6%,锡伯族在当地总人口中占如此高的比例,这在全国其他乡镇中是难得一见的,是名副其实的锡伯族镇。这一地带,留下了大量的锡伯族文化遗迹:家庙、寺院、民居、民俗……连附近的一处辽河渡口,都有着刻录着民族记忆的久远名字:锡伯渡。
历史上的锡伯族能征善战,尤其在清代,国家哪里战事,哪里就有锡伯族将士的身影。锡伯人善于射箭,箭法精准。这一基因传承到近现代,成就了无数体育领域内的神箭手。来自沈北的锡伯族射箭运动员汝光,曾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30多块金牌,被授予全国体育运动健将的荣誉称号。
在民间体育方面,已成为无数北方人儿时美好记忆的嘎拉哈游戏,如今在沈北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2009年2月7日,“2009年沈阳市‘神州一欻’锡伯族嘎拉哈节”在沈北新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召开,此次活动共有200余人参加,“空中揽月”、“深海探宝”、“生财有道”等一系列高难度技法的亮相令观众大饱眼福,这项活动已被列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兴隆台镇的锡伯人聚居区,是沈北稻米产区。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兴隆台镇原文化站站长、朝鲜族人崔中哲说:“以前兴隆台镇只产一些玉米杂粮,后来我们请来擅长种水稻的朝鲜族兄弟,如今这一带的大米闻名全省,每斤大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至少贵几毛钱。”
锡伯族人食用奶茶、酥油、牛羊肉等,其饮食文化颇具特点,在重大场合和招待贵客时,锡伯族人推出“全羊席”以示尊崇。“全羊席”被锡伯族人称为“莫尔雪克”,意思是“碗里盛着的菜肴”,是用新宰的羊的心、肝、肺、羊肚、羊舌、羊蹄、羊血、羊肠、羊头肉等切碎做成,分别盛入16个小瓷碗中,每碗要撒些香菜末、葱花、小红辣椒,外形五颜六色,品味起来鲜美异常。
在兴隆台镇,赶上节日,锡伯族人常去“吃六碗”,就是六种风味不同的汤,非常好喝。据说,如今在沈城饭店中颇受欢迎的素烩汤,即源自锡伯族人独创的“六碗汤”。
锡伯族的面食,尤其是面条堪称一绝,如二汤面。做法是先用菜籽油将切好的新鲜羊肉、土豆、辣椒、洋葱等炒好,然后倒进出锅的面条里,汤碗里立刻便泛起一层诱人的红油,面条有小孩子小拇指那么粗,但入口筋道儿,十分耐嚼。相对而言,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做的二汤面比辽宁锡伯族做的二汤面好吃,这与水土有关。伊犁诗人阿苏讲,来辽宁兴隆台锡伯族老家探亲,没几日就思念新疆的二汤面,从沈阳飞回乌鲁木齐,下飞机,他就点了两海碗二汤面解馋!
察布查尔锡伯族待客常做的椒蒿炖鱼,辽宁锡伯族人不会做。因为这种椒蒿是新疆伊犁河边的特产,炖鱼放椒蒿,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
不过,辽宁锡伯族的特色煎牛肉,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也做不来。在开原庆云堡镇的锡伯村——老虎头村中,有家小店做的“锡伯煎牛肉”远近闻名,连沈阳、铁岭、开原一带的人都专程开车来这里一饱口福。老虎头村一年销售的鲜牛肉高达两万五千斤!这里的煎牛肉好吃,原因有二:一是原料纯净,二是做法独特。先把牛肉用调料、洋葱喂好,放在圆锅里煎煮,再放入各种配菜,不一会便香气满屋!不喝酒的话,花五十元,就够四五人海吃一顿!
锡伯族人善饮酒,边喝边唱,之清唱,不用配乐伴奏,坐在饭桌旁张口就来。锡伯族人喝酒不逼不劝,但客人经常被洋溢始终的火爆的宴会气氛所感染,再腼腆也终归引吭高歌,而这感情酒,越喝越多,到最后,不劝便干!
锡伯族有很多节日,如抹黑节,但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则是每年4月18日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锡伯语称之为“杜因拜专扎坤节”,这个节日是因大清乾隆派辽宁的锡伯族人戍边产生的。
1764年4月18日,由辽宁各地征调来的戍边的锡伯族将士,由今沈阳市内的和平区青年大街三经街地段出发(后在此地立起一座锡伯族家庙),历经一年零三个月的万里跋涉,远赴新疆平定内乱抵御沙俄入侵,一去二百多年,付出重大牺牲,无一人逃回,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8年西迁节,看到立于沈北兴隆台镇路口高十余米、印有“锡伯之乡”烫金大字的牌楼时,一位从新疆归来探亲祭祖的锡伯族老人顿时泪如泉涌,“当年乾隆皇帝答应我们戍边60年后,就可以返回东北老家,谁想到,这一去就是200多年啊!”
西迁节那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纳”,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此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一天,新疆的锡伯族也齐聚一处畅说家史、追忆先祖,遥望东北老家,洒酒寄乡思。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喜利妈妈”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间的留存之一。“喜利”在锡伯语中意为“延续”,“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但她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上系上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开原歪石砬子石门沟村的何大娘是锡伯族人,她回忆说,她小时候见过“喜利妈妈”,一串东西挂在房屋西北角,不是个具体的物,一般过年挂。过去锡伯族骑兵,进屋就冲喜利妈妈磕头。在辽宁北镇,有民间学者曾对“喜利妈妈”的传承历史做过专门研究。
锡伯族的文化遗存中,目前亟待拯救的是语言。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经改变形成的,目前,在故宫的总共一千万件档案中,有200万件是用满文写成的,国家档案馆满文部从1978年成立到现在,一共只编译了40万件目录,全部译完满文档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利在千秋的翻译工作如今基本都由锡伯族翻译家来完成。
令人忧虑的是,目前锡伯语已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在新疆伊犁地区,有一种说法称:锡伯语过了伊犁河就没用了!据察布查尔县文化馆馆长高俊涛统计,现在搜遍全国,精通锡伯文的不过五六十人,而且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若锡伯语消亡,与之同宗同派的满语也将不复存在,这绝非危言耸听。
为振兴锡伯族文化,尤其是濒临的民族语言,由伊犁察县调回辽宁兴隆台镇老家的肖昌老师与爱人文兰一住就是14年,地方政府也很重视对锡伯族语的保护整理,走在今日兴隆台镇的大街小巷,所有的粮店、饭馆、学校、机关门牌上下均写有锡伯文与汉文两种对照文字。但兴隆台镇真正能讲锡伯语,看懂锡伯文者依然少之又少。
前些年,辽宁省民委出台“星光计划”,每年拨款3万元,让肖昌老师制乐器、服装,展现锡伯族的民族特色。肖昌研制了几种锡伯族的民族乐器:菲特纳(一种弹拨乐器)、鹿头琴(具有二胡、小提琴的双重优点),升华了锡伯族的民间乐器。
这些年肖昌、文兰编排了很多富有锡伯族民族特点的音乐、舞蹈,获辽宁省中小学少数民族“阿吉妈妈”舞蹈一等奖、辽宁省少数民族“喜利妈妈”金奖、“蝴蝶与少年”参加全国首届少儿艺术节获特别奖、“围猎神鼓”获得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精通锡伯语的肖昌被何钧佑老人(已谢世)指定为辽宁地区锡伯文化的继承人,负责继续整理挖掘深厚的锡伯族文化。
何钧佑老人为锡伯族,他的民间故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通过它,可以追溯锡伯族发祥、发展的历史和民风民俗形成,演变的过程,专家称这些“土故事”为“锡伯族活态史诗”,“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入选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沈阳市对锡伯族文化相当重视,在沈北新区兴隆台镇建立了“锡伯族纪念馆”。1956年至1964年8年间,先后有八批新疆锡伯族参观团来到东北老家寻根。
(本文原载南方航空《航空画报》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