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双城锡伯族的“打瓦”和“踏熊头”
据笔我们在双城锡伯族调查时得到的资料显示:1985年,高凤阁发掘了锡伯族民间遗产,将锡伯族民间体育项目“打瓦”口述成文,经双城县文化馆馆长田国忠整理出来,六名锡伯族男女运动员在黑龙江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受到重视。我有幸观看了高凤阁发掘的这个锡伯族民间体育项目,下面将“打瓦”的由来和七套动作介绍如下:
打瓦:原名叫“打靶”,由于年久念白为打瓦。这种体育活动源起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为了让锡伯族儿童从小锻炼他们打靶的臂力和眼力,使他们将来成为好猎手,打瓦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打瓦,大人小孩均可以玩,多少人不限。方法是:立一块木片,也有立瓦片或砖头替代,在其一侧两丈开外划一道线,远近大家临时商量,人大则线远,人小则线近。每人手持一块木片,也可用瓦片或砖头替代,站在线前轮流扔打立着的木片(或瓦片、或砖头),打中者为胜,既练瞄准,也练臂力。
黑龙江省双城县锡伯人的打瓦比赛,分甲乙两组为比赛单位,比赛动作为七套:
1.单箭直射:双手开弓式,双腿中蹲裆式,迈左脚,右脚撤左脚后,右手将瓦扔出。口中念道:“白揍”。将对方瓦打倒为胜。3人打瓦如果2胜1负,则可选1人数负者,救成功为1套全胜,失败则全组失败。
2.单腿轮射:先斜身舞蹈大掖步将瓦扔出两步远,然后念道:迈步加10单腿跳上两步“跳瓦”上(跳不上为负),再跳下抬起瓦,右臂轮圆扔出打瓦,打倒对方立瓦为胜。3人有2人胜,1人负可救之,2人负无效。如前述。
3.蹬掬斜射:站“端腿”式,将瓦扔出三步远,然后右脚单跳三步跳瓦上,口念:“迈步加1,里2垫”,再跳下拣起瓦,用右臂抛圆将瓦从左裆中扔出打瓦,打倒对方瓦为胜。3人2人胜1负可请允许救,如上述。
4.大骗马:用“顺风旗”式准备,然后将瓦投出约四步远,念道:“迈步,加1里2垫外2 垫”跳四步跳瓦上,再跳下拣起瓦,换左腿位从右外裆中扔出打瓦,打倒瓦为胜。2胜1负可允许救之,如上述。
5.虚步复原:用“顺风旗”式准备,后将瓦扔出五步远,用右腿单跳五步,念道:“迈步,加1 里1垫、外2垫、卯瓦”,第五步跳瓦上,再跳下用右脚独立踢自己瓦将对方瓦踢倒,然后单腿站原瓦地,将对方瓦卯立起才为胜。2人胜1负可救之,如上述。
6.斜身探海:男站“大八宗”,女打时站“踏步”式准备,然后将瓦扔出六步远,离对方立瓦越近越好,(但要打倒对方的瓦则为负)然后仍用右脚跳6步,念道:“迈步,加1,里2垫,外2垫、卯瓦、前5射。”六步跳瓦上,再跳下瓦拣起自己瓦,后用“探海”式用自己瓦去刮对方的瓦,要刮过起点线,再用六步跳向起点线为胜,刮不过线为负。2人胜1人负可以救,如前述。
7.鹰展翅:男站“大八宗”,女站“踏步”式准备,然后将瓦扔出去七步远,必须扔过对方立瓦线,(打倒对方瓦为负)然后用右脚起跳第六步在立瓦线内,第七步跳过线要跳到自己瓦上,跳下用“老鹰展翅”式将自己瓦拾起,去刮对方立瓦,刮过自己立脚即为胜。2胜1负可救,如前述。以上七套全胜为总胜。3人全胜一套再进行下一套。如果中间进行某一套负了,则给对方卯瓦,让对方打;如果对方在某一套也负了,那么甲组再接着负的那套重来。
打瓦规则是:甲方不应打倒对方瓦而打倒了甲方瓦则扣分或为负;打倒对方瓦时如果甲方瓦压在对方瓦时为负亦可扣分。
踏熊头:1986年,高风阁老人口述了锡伯族民间体育活动“踏熊头”的由来和动作,由我记录下来,下面简明引述:
踢“熊头”:这种活动源起于锡伯族人狩猎熊,清代。锡伯人猎到熊后,用熊的吹泡做球胆,外用皮革缝个球套,将熊的吹泡装进球套,用嘴将吹泡吹足气,扎住口,把球缝好。就可以进行比赛了。
踢“熊头”的方法: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人们把用熊吹泡制做的球名称叫“熊头”,踢起来后,不准落地,谁没有接好下落的“熊头”,落到地面上,谁就算输了1次,由输者重新发球,踢高。谁把“熊头”踢得最高,谁就是优胜者。
踢“熊头”比赛都是在冬季,特别是正月里玩得人最多。“熊头”不但可以踢,也可以用头顶,用胳膊肘子顶。花样很丰富,有“鲤鱼打挺”式,“浪子翻身”式,“倒踢紫金冠”式等。这种比赛活动练头脑反应,练腿力,也练手、脚灵活。清未以后,熊少了,人们多用猪的吹泡做“熊头”内胆,叫法仍叫踢“熊头”,不叫踢“猪头”。
二、呼兰县锡伯族调查
呼兰县是黑龙江省世居锡伯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县。为了搞清这里世居锡伯族的情况,笔者曾多次到这里调查。在调查中查阅文献史籍,发现呼兰地区,在清乾隆七年(1742)就居住有锡伯族人。而且并不止一户。
《黑龙江志稿》记载:“锡伯,打牲部落,本鲜卑遗种,属科尔沁,献之,编入八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纳两城。乾隆间迁入呼兰,分居邵家各窝堡,本氏无考。汉姓有关、付、何三姓,言语、衣服与达呼尔同”。这段历史记载为寻访调查锡伯人的踪迹提供了线索,但在时间上显得笼统,只谈到是在“乾隆间”,具体年代不得而知。
查《呼兰县志》,其记载的年代较《黑龙江志稿》更为精确,《呼兰县志》写道:“锡伯族分驻齐齐哈尔、伯都纳两城,乾隆七年迁于呼兰,分居邵家各窝堡”。
那么,史籍记载着的呼兰地区锡伯族人是否属实?具体情况怎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特对呼兰地区锡伯族进行调查。
据《呼兰县志》标记:呼兰地域过去共有三个带邵字头的地名:一谓临近呼兰河的“邵家窝堡”;二谓其东北约五里的“邵家船口”;三谓其西北约十里的“邵家堡”。
请教了呼兰县委统战部和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得知,过去的邵家窝堡一带现在乃为乐业乡所辖。有了较明确的地理方位坐标,使民族调查少走了弯路。
邵家窝堡一带,早在二百多年前,还很荒凉。那时呼兰“幅员广漠,居松花江之北岸,扼边塞之要衡”,“地势平坦,土肥膏腴自雍正十三年移屯设庄,日肄开阔”,邵姓的满洲人便在这块依临呼兰河的地段设立了屯落--邵家堡。随后又设立了邵家窝堡和邵家船口。
经实地调查,邵家窝堡一带确实居住有史籍上所说的关、傅、保三姓。呼兰邵家堡一带关、傅、何三姓人过去报的民族成份是满族,但何以能说明他们为锡伯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可做为判断理由:一是从邵家窝堡一带关、傅、何三姓人被相对分割,“分而治之”的状态,可以判断他们为锡伯族人,而不是满族人;二是乾隆七年(1742年)清政府将关、傅、何三姓锡伯族人迁往呼兰邵家窝堡一带定居,不让他们集中住到一块,反映了清政府的一贯政策,对锡伯人不放心,采取“分而治之”。清太宗就曾提心骁勇骑射的锡伯人对清朝的统治会构成威胁,命令对“锡伯众人民,分散各境,万不可使居一国,恐生后事。”乾隆年间对锡伯族的多次迁调即为证明。后来从盛京一带迁调的大批锡伯人到双城堡屯垦,使用的也是同一手段。在每个屯24户中安插4户锡伯族。当然对于迁居呼兰的锡伯人是不会例外的。是不可能让关、傅、何三姓人住到一起的。而是让傅姓的锡伯人分到呼兰河畔打鱼、摆渡;让关姓、何姓的锡伯人分别从事农耕,使他们都处于邵姓满族人的控制,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造成锡伯人分居三处,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邵家窝堡一带的关、傅、何三姓是锡伯人的后代;三是从一份家谱上,可以判断。这是傅姓人的家谱上面标注的辈数与史籍上记载的锡伯人迁居邵家窝堡一带的时间大体吻合。家谱记载的为十二辈:
第一辈:讷布第;第二辈:德勒虎;第三辈:阿音保;第四辈:阿萨太;第五辈:依成阿;第六辈:傅梁阿;第七辈:傅海;第八辈:傅德玉;第九辈:傅景元;第十辈:傅振杰;第十一辈:傅永超;第十二辈:傅兴旺。
为省略篇幅,姑且每辈只选取一个名字为代表。如一辈按二十计算,十二辈即为二百四十年。因此,可以推算出关、傅、何三姓锡伯人与“乾隆七年”迁移来的锡伯人在时间上是相符合的。从关、傅、何三姓人的风俗来看,他们虽然多年生活在满族人中间,受到满族风俗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他们并不供奉满族的“索罗杆子”即神。《竹叶亭杂记》中载:“神杆上有锡斗及肺肚、生置其中以饲鸟。盖我祖为明兵追至,匿于野、群鸟复之,追者以为鸟止处必无人,用是得脱、故祭神”。《满洲实录》也载:“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因此,满族有个老规矩:各家均立神杆子庭院,日置米谷,称为供神。祭神祭天时,著肉于斗中,谓之享鹊的肉。
供不供奉“索罗杆子”,这是区别满族与锡伯族的一个明显特征。关、傅、何三姓人不供奉“索罗杆子”,说明他们并不是满族。
锡伯族有供奉独特的“喜利妈妈”的风俗。据呼兰县富强村65岁的傅景臣老人讲:傅家人供奉“喜利妈妈”。虽然和“喜利玛玛”在名称上有出入,但供奉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供奉弓箭、布条和绳索。
锡伯人从古代时传下来一种独特的祭祖方式,即每家准备一条绳索,若生一男孩,则在绳索上拉一支小弓箭,若生一女孩,则在绳索上挂一束小布条。这样,在无文字的情况下,数数绳子上有多少个小弓箭,就知道有多少个男孩,数数绳子上有多少束布条,就知道有多少个女孩。这种祭祖的习惯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傅家供奉绳索,小弓箭和布条,证明他们不是满族,而是锡伯人。
从严守同姓不婚的古俗上来判断。锡伯人有一条严格规矩,即同姓不婚。这种古老的风习,呼兰邵家窝堡一带的关、傅、何三姓都是遵守的,即三姓可以互为婚姻,同姓之间则无有通婚。
锡伯人在历史上曾长期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征服和控制。使用过蒙语蒙文。到了清代,满洲人崛起,又征服和控制了蒙古,遂蒙古科尔沁王公台吉又把依附于自己的锡伯人进献给清王朝,编入八旗。这样,锡伯人又接触到满语满文。因此,锡伯人的语言文字受到了蒙古、满洲两大民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所以有的学者称锡伯语为“夹古稗语”意思是两合语言,满、蒙都有。这种“夹古稗语”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满族人的满语则不是二合语。
在呼兰邵家窝堡一带收集到了傅姓锡伯人从先人那里学来的“翻活”。如:“坐一会儿”、“翻活”叫“烧达烧达”蒙语则叫“说达说达”,说明锡伯人过去所用的满语曾受到蒙语的影响。再如:“要走了”、“翻活”叫“腰达腰达”,蒙语则叫“压吧压吧”。这同样可以看出锡伯语受到蒙语影响的痕迹。因此,从使用过“夹古稗语”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做为一条判断是锡伯人的理由。
邵家窝堡一带的关姓锡伯人,在这里生息了一百多年,后来迁居到了呼兰河北部,时间距今约一百年前。迁居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邵家窝堡一带常闹大水灾。据当地八十三岁的孙连喜老人回忆:在他小时候,听爷爷讲,当时这里居住着关姓人,后来老闹大水就搬走了。在他十二岁和三十二岁的时候,就闹二次大水,把前街都淹了,房子冲倒了不少。其中,十二岁时的那次水更大。解放后,这里也闹水灾,为了安全,修筑了一条大坝。
八十三岁的老人没有见过关姓人,而是听他的爷爷讲的,从这里,可以推算出迁离这里的关姓锡伯人的时间当在百年前。
邵家窝堡一带的傅姓锡伯人繁衍最盛,人口约三百多人,甚至曾经导致了一个地名的改换。
二百多年前,当邵姓满族人定居呼兰一带以后,曾在呼兰河边开设了一个渡口,《呼兰县志》称为“邵家船口”、“乾隆七年”当傅姓锡伯人迁移到邵家窝堡一带时,他们在呼兰河边以打鱼为生,后来随着呼兰人烟日益稠密,运输繁忙,他们又逐渐转化成边打鱼边经营摆渡。据当地老者孙连喜讲,民国年间,满洲人势力日浙衰竭,在“邵家船口”经营摆渡的傅姓人,势力则越来越大,他们添置了大型的摆渡船,可以同时摆渡好些大车和行人。经营的方法也很灵活,有现钱的可以交摆渡费,没现钱的或钱不够的,可以交粮食来代替。随着傅姓人摆渡的名望日盛,随着清朝的终结,邵家满族人的地位下降,人们渐渐把过去的“邵家船口”改称为今名“傅家船口”。邵家窝堡一带的保姓锡伯人,比傅姓锡伯人要少,如何忠家、何臣家、何有家、何景泰家等等。何姓人口不多的原因是外流较多。如迁居吕家窝堡的何勇等户,迁居穷棒岗的何当等户、迁居开封的何峰等。
据查阅文献呼兰锡伯族混报满族的时间史有记载。“乾隆七年”关、傅、何三姓锡伯人迁居呼兰后,他们仍然报锡伯。但在三十八年后的一次人口统计中,户籍部门却把他们混放到满族人之中。《呼兰府志》关于乾隆四十五年的民族人口统计是这样的:“满洲男口七百零八,女六百五十。达呼尔男口二百七十,女二百六十三。汉军男口六百五十一,女六百二十四。蒙古男口一十六,女一十二。索伦男口六,女十二。瓜尔察男口三百一十二,女三百一十七。巴虎尔男口二十二,女一十八。他贲男口五十八,女四十五。另户旗丁男口九十六,女七十八。水师营男口一百五十四,女一百零八”。
到了宣统元年,呼兰府进行的另一次民族人口统计中,仍然没有把锡伯做独立民族统计。请看当时是这样记载的:“有满洲户八百八十六、男女口五千二百八十七。索伦户四,口一十七。达呼尔户三百二十二,口一千二百六十二。瓜尔察户二百一十,口一千二百一十一。巴尔虎户九,口五十六。额鲁特,户一,口一。他贲,户十五,七十五。蒙古户二十四,口一百二十六。回民户六十余13”。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关、傅、何三姓锡伯人逐渐被认为是满族人而报满族了。
1982年,笔者在呼兰乐业进行民族调查后,傅姓人在哈尔滨工作的傅伟同志就提出改报锡伯族的要求。1984年傅伟同志参加了黑龙江省锡伯族干部代表团到新疆访问。1985年7月和12月,笔者二次到呼兰县进行民族调查,傅伟同志都主动参加。从调查中了解,不少傅姓人有改报锡伯族的要求。而且,居住在乐业的一部分何姓人己经改报了锡伯,并由县民委主任李耀飞带队,在1985年参加了哈尔滨市第二届锡伯族四一八纪念活动。
三、其它市县锡伯族调查
笔者除对锡伯族人口较多的双城、呼兰等地进行重点调查外,还到其它一些市县进行局部调查,现择要如下:
齐齐哈尔市,调查前原以为能有早期世居的锡伯人,结果大失所望。了解到的锡伯人都是从辽宁回迁的。如锡伯人温博超,祖辈住辽宁瓦房店附近的温家屯。于光绪九年(1883)开荒移民来到望奎。1951年由望奎搬到齐齐哈尔。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这里的锡伯族,由于长期与蒙古族接触,一般都会蒙语蒙文。锡伯族人韩家福,存有家谱。谱序中有下列字样:上高坎,下高坎(辽宁省)原姓白奴想入谱姓韩。长白山错草沟博德奈老家。
韩氏原居于辽宁彰武苏鲁克旗,1931年因闹水灾,投奔姚海富的父亲,迁到杜尔伯特旗白音诺勒。1956年报锡伯族。韩家福曾历任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自治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等职。
韩家福之弟韩家真,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过文书,军械员、警卫营教导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过功。1965年从团副政委转业,任吉林江北火电工程公司副书记。后任水电部第一火电工程局副局长,吉林江北火电工程公司书记。弟韩家录,又名韩石。也是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曾任第二炮兵驻青海西宁师副政委。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湾乡的佟宝玉,敖林西伯乡的佟春喜等人,原籍吉林省扶余县四马架乡达户屯,后迁居杜尔伯特旗。
甘南县,锡伯族人何奎,原居辽宁省法库县喇嘛营子。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实行并屯,扒倒房屋,为寻找生活出路,全家搬到泰来县,1941年迁居甘南县。1970年改报锡伯族。何奎听老人讲,老家在北边兴安岭。家里供千手千眼佛,关公像,铜佛像。
何奎文化大革命前任甘南县县委委员,文化大革命后历任两届县委委员。曾任甘南县文教办主任,县委宣传部长。
龙江县,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合山乡。合山乡位于龙江县正北20里,距嫩江60里。据调查,这里有锡伯族何氏10户,即何锡鹏、何慧文、何锡久、何慧滨、何玉鹏、何永顺、何魁山、何魁深、何锡臣、何慧国。另有吕昌、关义伦两户。
何氏锡伯人原报满族,1979年改报锡伯族。锡伯族人何玉鹏家,原居辽宁省法库县狼洞子村。1960年,狼洞子村发生自然灾害,何氏投亲搬到龙江县落户。
据龙江县发达乡后双龙大队何氏锡伯族讲:老先人名叫鄂尔古纳。过去家里供佛爷。家里有8个供盅,供供果,枣、栗子、花生占、炸伴果子等。年三十晚上到十五供佛灯点油捻,一个捻一般可燃一夜,放半斤油,供盅放在供桌上,上方是祖宗龛和铜佛像。前方有一个香炉碗,里面要放三柱香。农历十月初一,锡伯人要“烧千灯”,供千手千眼佛。
龙江县合山乡泉眼大队二小队锡伯人何锡久家,存有家谱,白布书写,谱序用满文、汉文对照。其中有这样文字记载:盛京正白旗满洲第三佐领锡伯合叶勒氏,原住嫩江奇钦阿金和硕地方,系康熙三十九年拨往充差,汉姓从何。以上三世无坟,在歪脖子山狼洞子村由第四世以下均有坟可证。
笔者很重视家谱中的“原住嫩江奇钦阿金和硕地方”一句。因为这句话涉及到锡伯族古代时的居住地。经请教一些学者,将这句话解释为:奇钦:河的意思;阿金:尊称主、领主的意思;和硕:地名或建制(旗)。
四、锡伯族调查综合情况
近年以来,笔者不但对省内各市县的锡伯族进行了重点调查和一般调查,也对黑龙江地区锡伯族的人口、姓氏及民族人物等有关方面,依据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调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