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俄罗斯文化对塔城锡伯族文化的影响
1865年,绥定索伦营锡伯、达斡尔等兵丁退入俄罗斯境内避难两三年。滞留俄国境内的索伦营锡伯等族军民,因与俄罗斯军民直接接触和交往,对俄罗斯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十月革命后,在民国9年(1920年)左右,沙俄白卫军将领巴奇赤率败兵一万余人进入塔城,同时,俄国难民大量流入塔城。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由苏联归国的大批华侨,经巴克图卡入境。
清末民初,大批哈萨克族涌入国境,带来俄罗斯的运输工具。六根棍、单驾马车,双驾马车,把俄罗斯的生活生产方式带给塔城人民;民国时期,俄国签订塔城通商贸易协定,在塔城开辟俄商贸易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扎拉丰阿(出生于索伦营,9岁便跟随父母于1866年流落到俄国),从俄国引进了优良树种俄罗斯白杨、橡树、优良顿河马、阿拉套牛及农具、车辆、日用品,为两国的贸易做出了贡献。影响最大的要数生产资料的进口,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农牧业生产工具:单、双刀马拉犁铧、铁制耙子、手摇杨风机、马拉打草机、马拉耙草机、马拉割麦机等,为塔城地区农牧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引进麦种如帕尔托夫卡、乌克兰因、黑麦、阿克比代等小麦麦种,提高了小麦产量;引进了新的玉米品种、苜蓿种子等。
十月革命战争和苏德战争期间,逃荒或避难的俄罗斯族人曾达到2万余人。据2000年统计塔城有俄罗斯族人近3000人。虽然人数不多,对塔城锡伯族人的影响也非同小可。20世纪40年代中下旬的三区革命时期,三区政府军队的教官全是俄罗斯军官,训练时用俄语口令,唱歌唱俄罗斯歌曲,如唱哥萨克军歌等。受此影响的锡伯人群里涌动唱俄罗斯歌曲,穿俄罗斯服装的一股小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发展到最好时期,全国掀起学唱俄罗斯歌曲的浪潮,一本“俄罗斯歌曲200首”也占领了塔城锡伯人的听觉世界。学拉俄罗斯手风琴“阿德那拉特卡”舞曲,跳“踢踏舞”成为锡伯族青年人的爱好。这一切,都给塔城锡伯族人接受俄罗斯文化创造了条件。比如巴雅尔家族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巴雅尔·永庆的父亲法乡约不但爱好音乐,还掌握了制作提琴、吉他、曼陀林的手艺,他制作的提琴、吉他仍保留至今;巴雅尔·永庆用业余时间练就弹奏吉他、手风琴的好功夫,誉满全疆。俄罗斯的“舌尖文化”也已渗透锡伯族人群当中同,“瓦列那”很早就摆在锡伯族人的餐桌上,接着 “苏伯汤”、面食如列巴、“皮切尼”、“托尔特”、“卡特列特”、“拿破仑”、“皮咯可”等都摆上锡伯族人的餐桌上。不少锡伯族人还自制“啤瓦”饮用。1963年,时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队演员的春英来塔城出差,捎带帮助塔城的俄罗斯族编排一个踢踏舞的节目,在文化宫召集一拨俄罗斯男女青年教踢踏舞,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教不好。春英老师说了一句很生气的话:“踢踏舞是你们俄罗斯族的舞蹈,还不如塔城锡伯族跳的好”,由此可看出俄罗斯文化对锡伯族人的影响之深。
六、塔城锡伯族对现代摔跤运动的贡献
摔跤和骑射是锡伯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塔城地区除摔跤外,叼羊还替代了骑射。锡伯族人到塔尔巴哈台驻防和后来重建满营时期,弓箭已很少使用,而代之于鸟枪和毛瑟枪。1864年伊犁动乱发生后,冷兵器基本上被淘汰。塔城锡伯族人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重视摔跤运动的。塔城锡伯族摔跤运动的群众基础良好,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当中相继出现摔跤项目的四个国家级体育健将。他们活跃 在全疆、全国、亚运会、国际摔跤赛事中,争得了很多奖牌和荣誉。这是与锡伯族人爱好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塔城地区的锡伯人族喜欢摔跤、角力、赛马叼羊和其他比赛,练就了坚强体魄。
塔城的锡伯族人当中出现过许多力量过人者,如努克图,哈斯胡里氏,身材高大,1米8几的个头,一身的肌肉,巴掌比一般人大一半,力大无比。努克图年轻时生活在俄罗斯在塔城开办贸易圈里,在俄罗斯贸易圈里的洋行打工,俄人工头蛮横狡诈,经常借故欺负中国人。有一次两个俄国人在粮库准备动武教训努克图,愤怒的努克图一把摔倒两个,一手按住另一手提起装满小麦的麻包压住俄国人,几个麻包压得不能动弹。从此,贸易圈里没有哪个俄罗斯人敢欺负锡伯族人了。努克图和姐姐小宝儿家住得不远,努克图准备了过冬的干草堆在房院旁的墙圈里,姐姐家的牛常来墙外爬墙吃干草。那头牛赶出去时间不长又回来吃草。努克图一气之下用铁叉子挑起那牛举过头顶扔了出去。又如孔古尔•开英阿,是一位出名的猎人,身材不算高大,但力大过人浑身是劲,也是一流摔跤好手,敢于和达斡尔、哈萨克等各民族摔跤手交手而且很少被摔倒。1952年,正直土地改革,政府组织群众秧歌队、文艺表演队、大型运动会配合土改运动。有一次在喀拉哈巴克小学旁举办运动会,各个个乡区都选派运动员参加摔跤、赛马比赛。摔跤场子上,经过一番较量,开英阿扳倒其他运动员,拿到第一名。还如阿萨尔拜,瓜尔佳氏,力大无穷,在自治区体委刚成立时就被选取当摔跤运动员。再如皮普尔,巴雅尔氏,是运动健将郑林的父亲,一米八九的个头,100多公斤的体重。郑耀祖回忆说:那时皮普尔开水磨,两人上塔城买来十把切面准备日后慢慢吃。当天,吃第一顿切面时,下了一锅又一锅,停不下来了,结果十把切面一顿就吃完了。皮普尔虽然不喜欢出头露面参加摔跤比赛,但没有人敢较量。这外还如福色力,哈斯胡里氏,聋哑人。身材中等,动作极快,力量过人。1958年大炼钢铁时,参加托里库普土高炉炼钢,塔城、额敏、裕民、托里四县三千余人参加炼钢,福色力在其中,福色力很聪明,全库普练出第一炉钢铁,获得地区表彰。指挥部休闲时搞体育活动,举办摔跤比赛,观众人山人海。经过一番较量,托里一位100多公斤女摔跤手获胜,获胜感言说:谁能摔倒自己就嫁给谁。为此全场轰动,呐喊声此起彼伏。喀拉哈巴克的锡伯族人知道福色力力气大,连拉搡把福色力推到场子中央那女摔跤手身边。女摔跤手根本没把小个头的福色力放在在眼里,露出不屑一顾表情。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福色力一个箭步上前一手抓腰带,另一手抓住衣领,飞速扭动臀部一个“江巴斯”(背麻包),仆的一声,透过飞扬的尘土依稀见到女摔跤手这个庞然大物已趴在地下。
锡伯族人居住的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是运动之乡,1992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从该乡出去的摔跤运动员有顾景林、郑林、马凯、谷茂盛、郭小江(女)等。顾景林、郑林、马凯、谷茂盛等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奖。1980年至1993年该乡共举办摔跤比赛27次,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次),先后为地市、自治区输送了50余名男女运动员。该乡出了省级教练员4人,地市教练员各一人。
七、塔城地区锡伯族的语言研究学会
1913年,在伊宁市成立了“尚学会”,塔城地区也成立了尚学会分会,提出革命民主主义,以期改变锡伯营的封建旗制,尚学会的宗旨确定为创办学校、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1939年10月,新疆省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简称锡索满文化促进会)在迪化成立,在塔城成立了分会。民国初年和中期成立的塔城尚学会分会和锡索满文化促进会在塔城兴办识字班扫盲,兴建满文学校,为塔城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复兴和提高锡伯族人的文化素质,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5年以前,塔城地区没有锡伯族自己的语言学会,锡伯族的西迁节纪念活动,每年都是每年临时自愿组成纪念西迁节筹备小组,举办当年的西迁节纪念活动后就自动解散。
2005年4月,吴扎拉·春盛、赵铨柱、郭静、哈斯胡里·定邦、哈斯胡里·宁邦等人组成塔城市庆祝锡伯族“4.18”西迁节筹备小组,当年在喀拉哈巴克乡组织举办了 “4.18”锡伯族西迁节庆祝活动。200余名锡伯群众参加了聚会,规模空前。继而,在庆祝锡伯族“4.18”西迁节筹备小组的基础上,推举郭静为名誉会长、赵铨柱为会长、哈斯胡里·宁邦为小组组长,自发成立了塔城第一届锡伯协会。2007年,赵铨柱卸任。郭静、哈斯胡里•定邦等自发组织了第二届塔城锡伯协会,推举郭静为名誉会长,哈斯胡里·定邦为会长。当年,经向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锡伯协会改名 “塔城地区锡伯语言研究学会”。2010年,在上一届锡伯语言研究学会的基础上,谷正祥、吴林寿、春永和等人自发组织第三届“塔城地区锡伯语言研究学会”,以自荐或推举方式郭静为名誉会长,谷正祥为会长,由吴林寿、春永和担任副会长。2013年,郭静卸去名誉会长职务,指定吴桂荣为第四届学会名誉会长,郭卫东为会长,指定学会秘书长、会计出纳等人选。自此始,塔城区锡伯语言研究学会负责组织举办锡伯族西迁节纪念等文化活动至今。
八、塔城地区锡伯族举办西迁节和开展文化活动情况
1981年,哈斯胡力·镇明、葛英福、孔开宝、郑光、顾庆海等人自发组织举办了塔城地区的第一次锡伯族西迁节纪念活动;2005年5月25日,成立塔城市锡伯族协会筹备小组,由郭静主持,在喀拉哈巴克乡举办了锡伯族西迁节纪念活动;2007年,由哈斯胡力·定邦主持,在喀拉哈巴克乡青冈村举行了锡伯族西迁243周年纪念活动。
2007年8月12日,锡伯族组团参加自治区项目推介会,把将锡伯族人员管理的青冈村作为旅游景点向塔城地区推广。同年,应塔城地区锡伯语言研究学会邀请,察布查尔派锡伯族贝伦舞教员两人,来塔城为西迁节排练贝伦舞和萨满舞;同年10月17一19日,塔城地区锡伯语言研究学会参加首届群众艺术节;同年7月出刊内部资料《塔城锡伯族文化研究》;2008年5月23日,塔城市全体锡伯族同胞为汶川灾区捐款3000余元;2009年5月8日,由谷尔佳·正祥主持,在青冈村举行西迁245周年纪念活动;2010年3月20日,塔城锡伯语言文化学习班开班;同年,应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锡伯协会邀请,谷正祥组团12人,前往参加西迁节庆祝活动;2012年1月24日,塔城市锡伯族文艺表演队参加地市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文艺汇演;2012年5月8日,由锡伯语言研究学会会长郭卫东主持,在青冈村举行西迁248周年纪念活动;同日举办首届农民摔跤运动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乡、三乡锡伯族同胞前来塔城进行文化交流;时任锡伯语言研究学会会长谷正祥组团前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与当地锡伯族进行联欢,了解当地锡伯族的风俗习惯;同年5月18日,塔城地区锡伯族同胞参加了自治区文艺汇演;2012年6月25日,辽宁省文化厅厅长率文化系统人员前来塔城走访塔城锡伯族;同年9月,锡伯族文艺表演队参加塔城市蔬菜节方阵表演;同年11月,塔城锡伯族同胞在锡伯语言研究学会的倡议下,为伊犁锡伯族女孩关雪治病捐款2240元;2013年10月,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寨牛录老年协会邀请,塔城锡伯语言研究学会会长郭卫东组团前往参加庆祝活动;2013年6月17日,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锋辉为塔城锡伯语言研究学会捐赠锡伯族弓箭一套。同日,塔城锡伯族人谷英福为塔城锡伯语言研究学会捐赠现金一万元;2014年,塔城地区锡伯族西迁纪念碑建成;同年1月塔城锡伯语言研究学会会员为伊犁同胞阿曼拜捐款1300元。同年5月,吴林寿等赴沈阳参加锡伯族西迁250周年庆祝活动。
九、建立锡伯族西迁纪念碑
锡伯族西迁纪念碑位于新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青岗村橡园中心。始建于公元2012年,2013年竣工。是全国首座锡伯族西迁戍边屯垦纪念碑。纪念碑的策划与设计,以纪念锡伯族西迁戍边屯垦壮举为主题。碑体总高17.6 4米,寓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锡伯族军民奉命从东北西迁至新疆戍边屯垦;碑身高10.20米,表示1020名锡伯族西迁戍边官兵;碑帽为沈阳市锡伯族家庙造型,象征东北和新疆锡伯族同胞血脉相连;碑顶的标志“詹德勒”矛长3.275米,意指西迁锡伯官兵眷属3275人;碑座宽3.5O米,代表西迁征途中出生的350名婴儿,台座高1.40米,意喻西迁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碑座四周浮雕图案,生动展现西迁进军路线图和西迁场景,纪念碑简纪念碑的策划与设计,以纪念锡伯族西迁戍边屯垦壮举为主题。碑体总高17.6 4米,寓意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锡伯族军民奉命从东北西迁至新疆戍边屯垦;碑身高10.20米,表示1020名锡伯族西迁戍边官兵;碑帽为沈阳市锡伯族家庙造型,象征东北和新疆锡伯族同胞血脉相连;碑顶的标志“詹德勒”矛长3.275米,意指西迁锡伯官兵眷属3275人;碑座宽3.5O米,代表西迁征途中出生的350名婴儿,台座高1.40米,意喻西迁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碑座四周浮雕图案,生动展现西迁进军路线图和西迁场景。纪念碑的文字内容: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戍边文化、包容文化和传承爱国奉献的西迁戍边精神,特立此碑。纪念碑方案策划:郭静李明谦;纪念碑外观效果设计:永红;纪念碑建筑设计施工:郭林、李世民;纪念碑碑名锡伯文、汉文题写:格吐肯;纪念碑碑文撰写:郭静、郭卫东、吴桂荣、郭卫民、赵艳;纪念碑锡伯文译文:佟高慧、关俊辉等。塔城锡伯族西迁纪念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第一座纪念锡伯族西迁纪念碑,也是锡伯族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十、塔城锡伯、达斡尔骑兵排
在伊犁三区临时政府的军队中,有一支英勇顽强、屡建战功的锡伯、达斡尔骑兵排。骑兵排先后参加过夺取三台,攻战额敏,直捣塔城,攻陷和丰,直取布尔津,解放阿勒泰等战役,战斗中勇猛顽强,屡建战功,受到上级的多次表扬和奖励。现将骑兵排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塔城锡伯、达斡尔骑兵排的组建
伊犁三区临时政府列斯肯骑兵旅配合塔城地区的地下组织和南山游击队解放塔城后,为了尽快解放和布克赛尔、布尔津、阿勒泰等地,配合中部指挥部进军乌鲁木齐,在塔城组建了一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部队,前去攻打乌苏。这一增援部队中有12名锡伯族、达斡尔族青年,由郭忠详(塔巴克巴依)带领,编人以纳拉·巴彦图为连长的锡伯独立骑兵连。列斯肯骑兵旅中,有从塔城参军的36名锡伯族、达斡尔族战士,他们是:松林巴尔、沙得尔汉、哈拉、白享安、多福、多寿、阿吉阿吉、哈尔科克、乔兰、达克吉、达尔玛、玉春巴尔、开音阿、塔巴克拜、奥敦拜、加瓦、英宝、吾尔根图、阿吉哈吉、玉寿、金寿、哈镇国、莫罗热衣、沙兵卡、巴衣布克、景寿、白连、托汉青才音、南吉、乔玉、青布克、阿也尔加甫、尔登阿、荫寿等。这批锡伯族、达斡尔族青年素质较好,不仅懂汉语,还会讲维、哈、俄语。因此,各连队都抢着要,但为了保留原锡伯、达斡尔骑兵排的编制,旅首长没有使其过于分散。锡伯、达斡尔排当时被编人二台骑兵团的库伊莫夫连,临时排长是开敏(达斡尔族);副排长兼一班长为哈镇国;二班长为祁富善;三班长为莫尔丁(俄罗斯人)。由于新补充的这批青年有文化,接受能力强,仅在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中,就基本上掌握了有关实战方面的军事知识和各类武器的使用方法,他们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操场上不时传来他们嘹亮的歌声,给军营生活带来一派生机。
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锡伯族人民的好儿子松林巴尔,他在协助地方政府宣传动员锡伯、达斡尔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动员群众支援三区革命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近40名锡伯族、达斡尔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使严重减员的原锡伯、达斡尔骑兵排及时得到补充;又是在他的宣传动员下,当地锡伯族人民一次捐献军马40匹,牛20多头,军粮小麦50担,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二)攻打和布克赛尔的战斗
按照伊犁三区临时政府民族军总指挥部的计划,争取在入冬前攻克和布克赛尔,解放布尔津和阿勒泰。为了出其不意地突袭和布克赛尔守军,旅部决定不走大路,绕道翻越塔城北部的阿勒腾一也末勒大坂。这一山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多变,荒无人烟,部队日夜兼程,急行军一天两夜,于8月18日到达和布克赛尔西南部的阿尔格图山,当即遭受到守敌外围的一、二号火力点的阻击。当时若不先拔掉这两个火力点,部队就不能安全通过。整个战役就不能顺利展开。于是旅部将拔掉这两个火力点的任务交给了骑兵三团,团部又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锡伯、达斡尔骑兵排来完成。但考虑到敌人的火力点设在山顶上,由下向上攻取不但速度慢,而且会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面前,易招致很大伤亡,因此决定采取正面佯攻和迂回包围的战术,一个班由正面佯攻,以吸引分散敌人的火力,掩护另一班迂回到敌人的后面,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当部队迂回到敌人一号火力点后面时,太阳已落山,天色渐渐黑下来。骑兵排的战士埋伏在山谷两侧,大约12点左右,失魂落魄的5名敌军出现在战士们面前。“不许动,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这一突如其来的厉声喝令,使早已吓破胆的5名敌人乖乖地跪在地上举手投降了。当夜,二号火力点的守敌也没有抵抗,夹着尾巴逃得不见踪影了。
8月20日,敌守军11师31团及自卫队,利用和布克赛尔地处平原、天然屏障进行顽强抵抗,骑兵旅决定夜间进攻,锡伯、达斡尔排奉命担任主攻部队的尖刀分队,任务是紧跟带路的向导向守敌防线猛冲,插进敌人的心脏,打开缺口。就这一次夜间进攻中,木尔西光荣牺牲,沙兵卡腿被打断,还有轻伤3人,兄弟连队牺牲22人,轻伤5人。总的来说这一伏没有打好,打了消耗战。指挥部总结出进攻失败的原因有三条:一是部队缺乏夜间作战的经验;二是向导迷失方向,与尖刀分队失去了联系;三是过早暴露,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指挥部在总结进攻失利的经验教训后,对整个战斗重新作了布置,一面调来重迫击炮进行轰击,一面命令军队奏乐,用高音喇叭进行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军心。一如前次,锡伯、达斡尔排仍然担任了尖刀队的任务。当晚12点整,三颗照明弹升空划破天空,战斗打响后,全团战士个个像下山的猛虎,向敌人防线发起猛攻,经过近二小时的激战,敌人的防线终于被我军突破,歼敌200多人,俘获敌人2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21日夜,31团团长薛庭芳率残余部队,突围逃亡沙湾,我军攻占和布克赛尔县城。锡伯、达斡尔排在这次攻击中首先冲人敌人防线,起到了尖刀队的作用,松林巴尔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不幸头部和胸部中弹而光荣牺牲。
(三)进兵布尔津
收复和布克赛尔后,民族军骑兵旅即向布尔津进兵。为了阻止和拖延我军向布尔津挺进,国民党不时出动飞机进行轰炸。在行军途中,我军曾两次遭到轰炸,所幸当时飞机飞得高,分散,没有造成伤亡,只炸死了几匹战马。为了避开飞机的轰炸,我军白天隐蔽,夜间行军,当部队行至布尔津河渡口时,发现渡口的船只已被国民党守军封锁。指挥部下令全副武装连同战马下水游过去,战士们拽马尾巴一起游过了河。9月初,民族军独立骑兵旅一部、吉木乃游击队、和丰游击队联合作战,包围了布尔津县城。因锡伯、达斡尔骑兵排懂汉语的人多,指挥部命令该排占据离敌人较近的阵地,开展政治攻势,劝说敌人投降。骑兵排距阵地离守敌仅有200米左右,战士们用话筒喊话,一面宣传宽大政策,说明我们绝对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一面用重迫击炮向敌人据点猛烈轰击。经过近3个小时的劝降工作,敌守军3师一部和300多人的自卫队终于放下武器向我军投降;守军黄营长被我军活捉,根据黄的交代,阿勒泰守敌已是惊弓之鸟,军心混乱,无心作战。指挥部决定采取迷惑敌人的策略,出动10辆卡车,天黑后开到阿勒泰山山口的开阔地带来回运动,以造成数百辆军车运送作战部队的假象,迷惑敌人。6日包围承化,并派人进城劝降,阿勒泰专员宛凌云、高白玉等拒绝投降,率守军和群众3000余人弃城北逃,企图越境去外蒙古。民族军与阿山游击队于6日夜开进承化县城,并迅速派我连走小路追击。骑兵排不顾疲劳和饥饿,连夜跟踪追击,于天亮前赶到中蒙边界。7日敌军被我包围,经过谈判,高白玉、宛凌去率领的部队于9日缴械投降。阿勒泰和平解放。奉民族军总指挥部的命令,将投降的高白玉、宛凌云等为首的近千人押送到乌苏总指挥部处理。当时阿勒泰的形势仍然很严峻,还有两种势力对阿勒泰很不利。第一种势力是沙俄时代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不满,逃荒来疆的白俄罗斯东正教徒,他们不与外界任何人来往,穿着长大衣,足登长筒靴,留着长头发、长胡子,从外貌看闪闪发亮的两只眼睛,给人一种很凶的感觉。这些人集中居住在穷恩苦尔的村庄,国民党将他们组织了一个连,反对三区部队。这帮人非常顽固,他们活捉我军侦察分队的两名战士,并用刀将人活活刺死,还在脸上划刻了不少字样。这种残暴的行为引起我军部队的严重不满,但是遵着总部的命令,通过宣传,谈判说服,将他们争取过来后,编到三区部队中。第二种势力是多年来搞匪帮活动的乌斯曼,此时跑到北塔勾结国民党反对三区革命。民族军总部命令独立骑兵旅做好乌斯曼的工作,劝说争取他回来就任阿山专员一职。旅部即选派一个排的士兵,其中包括5名锡伯、达斡尔战士携带准备给乌斯曼的备有鞍具的二匹黑马,一件高级将领穿的呢大衣和两枚金质勋章等礼物,由顾问多斯科诺夫亲自率领去北塔山,经说服动员,乌斯曼终于同意下山就任阿山专员一职。
为了庆祝阿勒泰全境解放,并欢迎乌斯曼归来,独立骑兵旅协助地方准备了大型庆祝活动。上级将会场布置、阅兵式演习、马术表演、田径比赛等项目全交给锡伯、达斡尔骑兵排负责准备。骑兵排全体指战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并在马术、田径等项比赛中以优异成绩,一举夺得冠军。在授奖仪式上总指挥达列汉对骑兵排给予高度赞扬,并号召全体指挥员向骑兵排学习。
10月初,民族军总部为了加强中线部队进军乌鲁木齐做准备,调骑兵旅进驻沙湾。锡伯、达斡尔骑兵排也随大部队驻沙湾后与锡伯独立骑兵连汇合。1946年6月,三区临时政府与国民党张治中达成《和平条款》,民族军缩编,从塔城地区参军的锡伯、达斡尔骑兵排指战员,除个别人被指名留部队工作外,其他人全部返回家乡。
1946年8月,乌斯曼本性难改,背叛三区革命,率领亲信逃回原部队,对留驻阿勒泰的玉素甫汉骑兵团发动突然袭击,阿勒泰失守,被打散的玉素甫汉骑兵团的一部分人逃往外蒙境内,大部分逃回塔城。伊犁三区临时政府总指挥部决定再从塔城征集兵员,组建阿勒泰骑兵团。当时从塔城锡伯族、达斡尔族青年中共征集30多名(包括一些原来复员的战士),编入阿勒泰骑兵团二连一排(团长巴德尔汗,参谋长沙拉西,政治部主任丹克)。哈振光被调任二连副连长,排长是白享安(达斡尔族)。遵照民族军总指挥部的命令,阿勒泰骑兵团与塔城骑兵团(团长阿里也夫)集结到额尔齐斯河岸待命。这两个团统由民族军西北指挥部达列力汗指挥。阿里也夫指挥塔城骑兵团,行到额尔齐斯河附近时,遭到几股土匪的袭击,在反击时,骑兵团失去控制,错误地袭击了毡房里的平民百姓,造成不少平民的伤亡。为此,团长及其其亲信连夜逃向北塔山,投奔了国民党。1948年,民族军整编后,塔城参军的锡伯、达斡尔全体战士复员回乡。
综上,锡伯、达斡尔骑兵排的全体指战员,在解放伊、塔、阿三区的战斗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屡建战功。不少人光荣牺牲,为三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他们的功绩和美名流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