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自1980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锡伯语言学会之后,在新疆和东北三省相继成立了学会、研究会和联谊会,对社会调查、纪念西迁节、学术研究和交流往来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感情的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锡伯族同胞打破了西北与东北两地隔绝百余年的历史,曾以不同形式、身份离开察布查尔县到乌鲁木齐和内地学习工作,或回老家探亲寻宗,或进行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学术交流、以及进行联谊活动等。在频繁的交往中,锡伯族各项事业取得了共同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东西两地同胞交往增加,民族情谊深似海,原因就是同生一条根。新疆——东北锡伯族在国家大好形势下,无论在人才培养、教育、民族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研讨,谋求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热心于民族事业发展的工作者,在各条战线上都有锡伯族精英的身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锡伯族的光荣。
一、新疆锡伯族人才辈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在北平(今北京)召开,赵德林担任新疆特邀代表团的翻译和汉文秘书出席了会议,同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的全过程,圆满地完成了代表团书面和口头翻译的重大任务,并于10月1日荣幸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团长赛福鼎·艾则孜向毛主席赠送民族服装时,赵德林作为翻译一并参加了合影。他的事迹对全国锡伯族都是极大的殊荣,对东北锡伯族有很大影响。
1949年9月21日我国初建人民空军时,缺乏俄语翻译,有关部门便派人到新疆特招俄语人才,当得知何玉英曾任过毛泽民秘书、翻译后,招聘人员专程到伊犁她家动员何玉英入伍,随即到北京南苑航校工作。同时入伍的还有在苏联留过学的福寿。1956年何玉英转业,随爱人到沈阳第三十一中学任俄语教员,直至离休。自此,沈阳有了来自新疆锡伯族同胞第一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到新疆招生,锡伯族有佟连保、关春振、顾永昌、韩忠玉和郭惠昌等5人被录取,于1951年2月到天津入学。同年6月,傅惠兰参军入学,赵福庆从新疆军区司令部调来任翻译。1953年9月,关春振、顾永昌、韩忠玉、郭惠昌、傅惠兰等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第三军医大学本科学习。佟连保毕业回疆,关春振任156野战医院院长,并授予大校军衔。
1951年,曾麟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何春英被选送中央戏曲学院舞蹈专业学习,她后来成为中国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著名舞蹈编导。
1951年夏,中共新疆分局书记兼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同志,带领专家去伊犁勘定军用飞机场地点时,舒慕同也随前往当翻译。一天,锡伯中学校长何全喜对舒慕同说:中学第一班学生毕业了,因为汉文成绩不好,没有升学机会,请他想个办法。舒慕同当即给王震同志打个报告,王震的批示是: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舒慕同拿这个批示见包尔汉主席,经他联系,中央民族学院答复:今年招生已完毕,请送西北民大。后来这个班的44名学生,由校长何全喜、教员伊克津太带到西安西北民大学习,1953年36人又保送到成阳机械学校学习3年,这就是为新疆培养出的第一批锡伯族人才。
1951年7月,又有托永寿、何文清、佟文清、常立善、塔琴台等8人到西安西北艺术学院学习,于1954年毕业。后来常立善、塔琴台、托永寿成为锡伯族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托永寿、何文清等多次到东北调查访问、寻根问祖。
1952年,班吉苏、关原生、史广义、佟新保等4位同学考入中央团校第一期少数民族班学习。班吉苏后来任自治区民委副主任。
1952年6月,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学毕业生28人,被征召到新疆军区办的俄语系学习(后改为新疆俄语专科学校,1956年改为新疆语文学院,现为新疆大学)。
1953年9月,察布查尔县中学保送男、女学生30名,到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预科。后合并到新疆八一农学院。1953年11月15日,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成立。
1954年3月l 7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新疆党政代表团以舒慕同、赵德林为副团长,出席成立大会。沙陀当选为自治县第一任县长。其后的继任县长依次为郭基南、吉庆、关朝进、郭建忠、扎玉升、安文、佟瑞清、王春光等。自治县人大主任依次为肖昌、安彭龄、管树声、永德光、关桂珍等。
1955年,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赛福鼎·艾则孜、包尔汗等新疆领导人,赵德林任翻译。同年赵德林被任命为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社长、翻译局局长,主持和参加《毛泽东选集》各卷、党代会、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等维吾尔、哈萨克文字重要文献的翻译、审定工作。他被选为全国第三、四届人大代表。
1955~1959年,察布查尔县在沈阳水利交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贺昌、涂其顺;1957~1961年,有华英布、巴忠成、哈镇敏、安丰录、焦树旦、盖荣和杨保力。
1956年1月,空军成立战斗飞行航校时那启明调到该校工作,同时调去的福寿是锡伯族。福寿有较高的俄语翻译水平,其爱人赵娟娘随军后,那启明与福寿这两家锡伯族来往更加密切。1986年1月那启明到沈阳拜访韩启昆老师时,他请来了何玉英大姐,在这里又认识一位在空军当过翻译的锡伯同胞。
1956年察布查尔县中学共23名男女学生、考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今石家庄铁道学院)铁道经营专业学习,1960年8月毕业,多数分配到新疆铁路系统工作。
同年8月,新疆各族各界参观团成员中有著名诗人、民间文艺家管兴才和苏德善、富里善、阿勒克、纳勤泰等锡伯族同胞,他们到沈阳时受到市民委热情接待并合影留念。贺昌、涂其顺到沈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韩启昆(锡伯族)老师家去看望。他们到长春参观时,受到原吉林省副省长关俊彦(锡伯族)热情接待。他得知代表团里有5位锡伯族时,在欢迎宴会上致词时说:我也是锡伯族。大家听到后特别高兴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管兴才和苏德善向关省长敬酒,宴会后关省长又单独接见了锡伯族代表并亲切交谈,管兴才看了关省长用满文写的家谱后说;是苏完部瓜尔佳氏。他们又去吉林市拜访了副市长关鹤童(关俊彦之子),受到宴请并合影留念。
同年9月,在中央团校学习的新疆班一行40余人到沈阳参观学习,记者发表消息说代表团中有锡伯族成员,第二天韩启昆老师前往住处看望文林、关生福、李淑珍(女)等3人,他们能在沈阳见到锡伯族同胞都特别高兴。文林后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56年12月,西安成阳技校的锡伯族同学36人,到沈阳第一机床厂实习,沈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韩启昆老师受市民委委托前去看望,同学们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族各界参观团看望他们时的合影赠给韩启昆留念。之后他们又到长春第一汽车厂参观,受到关俊彦副省长的接见。
1957年3月,在长春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学习的吴豪敏和在长春军医大学工作和学习的赵福庆、郭惠昌、顾永昌等受到关俊彦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吴豪敏后来任伊犁军分区顾问。
同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界各族参观团赴东北参观,在长春,关俊彦同志接见了克西春和多林。
1958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领导到沈阳后,在李力陪同下,看望了在水力交通学校学习的学生。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观看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红霞》后与演员关坤凡等亲切交谈。
1959年,赵福庆和夫人傅惠兰在离开长春前拜访了关俊彦并合影留念。
1959年5月至9月,吉庆、肖夫二同志,为编写《锡伯族简史》赴东北对锡伯族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在沈阳时,辽宁省民委推荐安文溥(省文史馆副馆长)、郑川水(辽宁大学历史系教师)参与调查,李力、韩启昆参加了调查初稿的讨论。经李力介绍发现了锡伯家庙的石碑,并将其满文碑文译成汉文。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该碑铭刻有锡伯族原居地、编旗及迁入盛京的经过等,此碑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他们到吉林省、吉林市调查时,受到关俊彦、关鹤童的热情接待,并亲自安排他们的调查;回沈阳后返京前,韩启昆、安文溥宴别并合影留念。
1959年10月,韩启昆带涂其顺等9名学生,到于洪区马三家子乡边台村看望锡伯族父老。韩忠康、何玉奇等,当老人们见到新疆锡伯族的亲人后泣不成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满文老档案200余万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开办满文班,培养整理满文老档人才。第一期于196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开办,21名学生中有3名锡伯族,即关孝廉、安双成和扎英梅(女),教员特从察布查尔县请来锡伯族赵玉麟、涂长胜和钟棣华等老师任教;第二期于1975年在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举办,21名学生中有6名锡伯族学生,即吴元丰、赵志强、关精明、郭美兰(女)、郭春芳(女)、赵玉梅(女)等。
1963年,伊犁文工团赴东北演出,在长春演出后受到副省长关俊彦接见,并与部分演员合影留念。
1964年,察布查尔县火箭公社下乡知青孟金莲,出席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并随新疆代表团到东北参观访问,在长春受到副省长关俊彦的单独接见并合影,这是关俊彦第8次接见新疆锡伯族同胞,可见这位锡伯族革命老前辈对新疆锡伯族的关怀。
同年,新疆艺术团名誉团长赛福鼎·艾则孜、副团长何全喜,率团到北京参加观摩演出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等的接见并合影。
二、东西同源锡伯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新疆与东北锡伯族交往不断增加,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是西迁精神把东西两地锡伯族凝聚在一起。新疆锡伯族同胞回老家寻根问祖、进行文化历史考察、学术研讨和文化经济交流,对东北锡伯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民族史的研究和联谊活动做出了贡献,充分反映了新疆与东北锡伯族是同根生、心连心的民族深情。
1979年4月,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的吴元丰、赵志强,他们在清代满文档案中,发现盛京及黑龙江地区对锡伯族记载的有关资料后,从北京到沈阳找到韩启昆。在韩启昆陪同下,他们寻访了锡伯家庙太平寺旧址,考察了仅存的中殿,发现了“锡伯家庙”匾额,对保存锡伯家庙做出重要贡献。后到哈尔滨,并对双城县锡伯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安俊又考察了双城县,并著《黑龙江双城县的锡伯族》一文,收入《锡伯族史论考》一书中。
1979年5月,肖夫再次到东北调查。在沈阳由韩启昆接待,组织部分锡伯族同胞见面座谈,陪同到沈阳市农村调查。肖夫以沈阳为中心,走访了东北三省20多个市、县和几十个锡伯族聚居村屯,历时4个多月,为编写《锡伯族简史》调查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在涂长胜、吉庆等的参与下,完成了《锡伯族简史》书稿,在时任国家民族出版社社长赵德林的帮助下于1986年出版发行。
同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府为编写《锡伯自治县简介》,伊克津太与谢善志(汉族)到东北搜集资料。在沈阳与韩启昆相见。该书于1986年10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春,辽宁省组成贯彻民族政策赴西北三省区考察团,以统战部部长章岩为团长,率厅部委领导重点考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次考察对辽宁锡伯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城子区黄家乡乡长关庆华随团前往,他是沈阳市锡伯族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看望亲人的第一人。
同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生活考察组托永寿、塔琴台、扎鲁阿和佟博锋等赴内蒙古和东北三省考察,在哈尔滨市受到何生林、吴克尧、吴成年的热情接待,后又到长春、吉林考察。在沈阳时受到沈阳教育学院韩启昆、辽宁大学关在汉等及省民委领导的接待并合影,考察组由韩启昆陪同访问了东北工学院关绍宗教授,在苏家屯区北营子和新城子区等地参观考察。
自1980年起,新疆锡伯族学生开始到大连工学院(今理工大学)民族班学习,25年来共有150人在该校学习并毕业。葛俊凤成为锡伯族第一位女博士。2005年在校博士生郭文强、赵兴、韩冬明等。各地锡伯族荣获博士学位的还有关志强、高向群、关守平、那贤昭、吴晓红、那杰、永学荣、平安、赵玉谦、陶国华、陶国宏、王湛、关雷军、郭永红、关伟、关迎辉、郭立新、何威(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教授)、苏承志(现在日本)、吴晶(现在美国)等。博士后有吴学华、安志刚、傅金生(现在英国)、夏彤等。博士的增多反映了锡伯族青年文化素质的提高。博士生导师有: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韩冬雪教授、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家祥教授、甘肃工业大学那成烈教授,北京大学诚静容教授,新疆医科大学吴明拜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吴伟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安志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葛耀中教授等。葛耀中于1962年荣获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期间获“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陕西省教委“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称号。同年,为编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涂长胜和林昌到东北搜集资料,在沈阳由韩启昆介绍情况。
1980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学会成立(1996年9月更名为文化协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昌被选为会长,殷登保、春保为副会长,伊克津太为秘书长。舒慕同、赵德林、何全喜为名誉会长,北京向阳化工厂厂长李力(沈阳市人)应邀出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学会的成立,对各地起到带头作用。
同年12月28日,乌鲁木齐市锡伯语言学会成立(1988年1 1月更名为新疆锡伯语言学会),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舒慕同当选为会长,副会长为忠录、何全喜,秘书长为何新民。在其后继任新疆锡伯语言学会会长有:忠录、文林、班吉苏、贺忠德、永志坚等。
1981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语言学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司长关鹤童、国家物资总局军工局局长苏文出席。沈阳市韩启昆也出席了会议,他带着家谱找到了久别的宗亲,与西迁的六世祖达尔扎后代联上了谱,别离217年的哈什呼里氏(韩姓)家族得到团圆。在学会组织下,来自黑龙江、辽宁、北京、乌鲁木齐、伊宁、霍城、塔城、博尔塔拉、巩留、尼勒克等地的锡伯族同胞都参加了联谱团圆的庆贺聚宴。哈什呼里氏家族的团圆,象征着东西两地锡伯族骨肉分离217年之后的大团圆。正如宴席上《祝酒歌》唱的那样:“万水千山路遥远,锡伯人民心相连,东北西北虽隔万里,骨肉同胞一个心愿。日夜盼望啊骨肉团聚,可恨相隔万里征程,今日哈什呼里的团聚,就是咱们民族的象征”。韩启昆听了这动情的歌声,将积久的思念汇成诗句,答道:“乾隆谕令远戍边,骨肉分离二百年,降妖灭魔乾坤转,新疆锡伯有信传。先人想啊今人盼,何时能见亲人面?语言研究来团聚,党的恩情高九天!”这是锡伯族西迁217年后,东北与西北骨肉同胞第一次在察布查尔县相会,开创了锡伯族史研讨的先河,为东北和西北同胞交流民族感情增进友谊奠定了基础。
1981年,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司首次向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文艺团体派出辅导组,吴俊学处长亲自组织将中央歌舞团作曲赵启忠(汉族)、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编导春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演员关坤凡三位老师派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队,对团员进行声乐、表演等辅导。之后关坤凡多次到自治县为文工队辅导,在自治县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年11月,沈阳市民委与沈阳市政协文史委请民委委员、政协委员韩启昆报告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学术讨论会见闻,会上播放了锡伯语讲话、锡伯语歌曲,展示了驻守卡伦图,与会者除政协民族工作组外,还扩大锡伯族近100人。
1982年5月,经吉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赤云(锡伯族)联系,由吉林省民委邀请,韩启昆到长春市为锡伯族同胞讲述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参加锡伯语言学术研讨会时的见闻,播放了带回来的锡伯歌曲,展示锡伯族戍边伊犁边防卡伦图,到会20余人,大家非常高兴。聚会餐桌上,韩启昆向初识的长影锡伯族导演白德彰建议,何不拍一部锡伯族电影?这就是锡伯族第一部电影《现代角斗士》的由来。
同年7月,辽宁师范大学鄂永昌教授向市民委建议,邀请韩启昆为大连锡伯族讲述赴新疆出席察布查尔县锡伯语言研讨会的见闻与观感。会议由民委组织召开,包国相主任主持会议,到会的有统战部门、民族工作及锡伯族共50余人,其中锡伯族只有4人:鄂永昌教授、葛鹏举工程师和工人韩恒信、关松茂等。会上播放了锡伯族语讲话、锡伯族语歌曲录音。韩启昆在沈阳、长春和大连介绍赴察布查尔县观感,在民族内外产生强烈反响。
同年7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教局局长音登保给沈阳韩启昆来信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学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低,需要提高教师水平,打算送中学教9人到老家沈阳来进修。韩启昆找到在辽宁大学工作的关在汉商量,积极找学校,得到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沈阳教育学院等院校领导的支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先后派3批10位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到这三所院校插班进修,毕业后返回察布查尔县。2005年11月 ,国文到沈阳拜访了韩启昆教授。
1982年秋,长春电影制片厂锡伯族著名演员、导演白德彰和潘德明(汉族)前往察布查尔县,拍摄一部反映锡伯族摔跤的《现代角斗士》电影外景,在县委、县政府和同胞们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1986年5月,沈阳市、锦州市、大连市锡伯族纪念西迁节时看了这部电影,使与会者受到深刻的民族自尊、自强、自豪和爱国主义教育。白德彰同志20年后仍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同胞记忆忧新,他说:“我爱察布查尔,我爱那里的父老同胞,我爱那里的兄弟姐妹,我爱所有的锡伯族人——我的亲人”。
1983年,沈阳市锡伯族韩启昆在市政协会上提出修复锡伯家庙——太平寺中殿的要求,在省市委的关怀下修复了中殿,从此锡伯家庙成为锡伯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时家庙的正殿、前殿、两厢、僧房等30余间庙宇均被工厂占用并拆毁)。
1983年5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在辽宁大学进修的国文老师向韩启昆建议,沈阳市的锡伯族应有纪念“四一八”西迁节活动日。韩启昆将此事向沈阳市民委请示,得到省、市委领导的积极支持。4月18日在北陵公园召开有史以来首次纪念锡伯族西迁219周年大会,到会200余人。会上播放了韩启昆从新疆带回的锡伯族歌曲,韩启昆做了锡伯族西迁戍边的伟大历史贡献的报告,大家非常高兴。次日,《沈阳日报》《辽宁日报》均发了新闻报道。沈阳市少数民族有本民族节日的只有锡伯族。
同年6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射箭队(队员全由锡伯族组成)代表国家队来辽宁集训时,教练英晖率射箭队到兴隆台锡伯族乡为同胞进行汇报与慰问表演,并赠给兴隆台锡伯族乡一面写有“故里寻宗,东西一源”八个大字的锦旗,这面锦旗编入《沈阳锡伯族志》。
同年6月25日,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乡成立。乌鲁木齐市锡伯族代表贺忠德、善吉两同志前来祝贺并赠送了锦旗。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关朝进、政协副主席涂荫柏率团随带文工队一行45人参加大会庆祝演出,他们向大会赠送了写有“手足同根、共振中华”的锦旗;兴隆台锡伯族乡回赠一面锦旗,上面写有“戍边卫国、载誉归乡”。春英与关坤凡受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委托参加指导演出。文工队应邀到辽宁大学礼堂为辽宁大学领导、师生和沈阳锡伯族同胞进行慰问演出。文工队后经大连、天津到北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时,受到关鹤童、苏文和赵德林等同志的接见。
同年10月4日,长春市82中学教师胡爱萍,志愿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任教。6日《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她被评为自治县模范教师,后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1984年3月上旬,辽宁省民委在沈阳主持召开了首次锡伯族文史资料、文化古籍编辑整理工作讨论会。新疆代表赵德林、赵玉麟、涂长胜,北京代表苏文、关鹤童、李力、吴元丰、安俊、赵志强,黑龙江省代表吴克尧参加者会议。同年4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郭建中、赵春生、阿吉·肖昌等到东北搜集民间故事和民间音乐。郭建中时任自治县科委主任,到沈阳时拜访了韩启昆老师。
同年5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组成政法工作考察团,由法院院长安彭龄为团长、检察院检察长赵青为副团长一行10人来沈阳考察,受到副市长张鸿钧及统战部领导的接见。他们考察了新城子区政法部门,拜访了兴隆台锡伯族乡的同胞并参加了在北陵举行的纪念西迁节活动。后到大连考察,由锡伯族代表葛鹏举陪同参观。
同年5月,应沈阳市锡伯族邀请,丹东市锡伯族由市民委组成代表团,市计委副主任许治津为团长一行10人,赴沈阳参加纪念西迁220周年大会。
同年6月20日,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乡成立。之后,继而先后成立了辽宁省义县高台子、辽宁省东沟县龙王庙、黑龙江省双城县农丰等满族锡伯族镇;辽宁省开原县八宝满族锡伯族朝鲜族镇;沈阳市新城子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等。
同年8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离休干部参观团,由察布查尔县政协副主席富春为团长、工会主席锡高、农机公司经理付元寿为副团长一行28人,到东北寻宗问祖,考察访问。
8月22日,为纪念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辽宁省民委副主任关在汉特邀出席。沈阳市组成以市民委主任何国宏为顾问、团长安国纯(新城子区人大副主任)、副团长黄振清(新城子区副区长)、团员关文杰、关庆华、李淑霞(女)等出席。大连市民委主任包国相(蒙古族)和锡伯族代表葛鹏举出席。长春市民委、市教育局、二道河子区政府等组成教育代表团,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民委主任孙景荣为团长,锡伯族干部佟靖飞为秘书长等10人出席。黑龙江省民委组织以省委组织部部长霍方侠率省政府代表团一行8人,以松花江林管局党委书记蔡纯生为锡伯族代表团长、双城县政协主席徐中复为副团长率何成、何肃、吴克尧、吴英敏、吴非、努赛汉、傅伟等出席。北京市赵德林、天津市王惕等也应邀出席庆典大会。
1984年10月起,在东北财经学院进修的察布查尔县财政局青年干部关玉成,在学习期间做了不少民族工作,他首先找到了辽宁师范学院鄂永昌教授、工学院关东媛副教授、政协委员葛鹏举和空军离休干部那启明等联络民族感情。1985年5月,关玉成回义县老家寻祖,同年6月与那启明参与对复州和金州的锡伯族聚居区进行社会调查,为编写大连市锡伯族志奠定了基础。
同年11月,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书记徐延祥(汉)为团长、副县长安少青、政协副主席李英(汉)为副团长率安长福、祁成志(女)、贺灵美(女)等代表团一行15人到东北访问。在沈阳访问后又到黑龙江省双城县,通过协商,自治县与双城县结成友好县。
1985年3月,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5月1日,关玉成向大连市民委申请了差旅费,率理工大学40余名新疆锡伯族学生去沈阳寻根问祖,受到省、市民委的热情接待。他们拜谒锡伯家庙后,到兴隆台锡伯族镇参观,受到同胞们热烈的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关余安充满激情地说:“你们是锡伯族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为我们的团聚、为民族大团结,干杯!”关玉成还帮助大连市民委为锡伯族组织了首届纪念西迁节大会。
1986年,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锡伯族著名画家扎·藏布教授,创作讴歌锡伯历史史诗《西迁》巨幅浮雕壁画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书法、绘画展览”展出时,荣获最高荣誉“大金果奖”。《沈阳日报》特发通讯报道,辽宁省委统战部、省民委领导到扎·藏布教授家祝贺。
同年5月,由年高八旬锡伯族老人白友寒撰写的《锡伯族源流史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同年6月,新疆人民出版社锡文编译室派吴文龄、安鸿义到大连,向出席《辽宁省锡伯族志》编撰会议人员征求关于出版《锡伯文化》锡汉文版的意见。之后,在关玉成陪同下,去沈阳新城子、长春、扶余县锡伯屯及哈尔滨市征求意见,得到东北锡伯同胞的赞同。
同年7月,在新疆工学院工作的关春德到大连那启明家,同时拜会了鄂永昌、关东嫒、葛鹏举等。并向大家介绍了新疆锡伯族的历史与生活状况。
同年8月,由辽宁省民委副主任关在汉、沈阳教育学院教授韩启昆、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关捷共同完成的《锡伯族史论考》,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有史以来辽宁出版的第二本锡伯族史书。
1986年9月15日,伊宁市召开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讨会并成立学会,选出会长耳吉春、副会长苏德善、余吐肯,秘书长关世忠、佟林青、郑琴泰等。出席研讨会的有北京代表赵玉鳞、安俊、春英和吴达文;以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于世春为团长的吴月英(女)、徐大光、王学松、吴克尧等;吉林省代表赤云、关纯等;辽宁代表团在团长铁毓智(沈阳市民委副主任、回族)、副团长关宝学率何兴武、韩启昆、吴作新、关多文、关芳(女)、那启明、关玉福、何凤仪、应云波、吴雅民等参加,80高龄的白友寒也出席大会。会后,赴伊车嘎善锡伯乡访问,又从东到西访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乡镇村。义县政协主席关玉福带领3名技术员帮助自治县建皮毛厂直到投产后他才返回。韩启昆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图书馆获得肖夫所著《锡伯族简史》新版本一本,经书作者同意,由何兴武经办,再印800本在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内部销售。
同年10月,原籍凤城县蓝旗乡的那英响往新疆锡伯族,辞去了在抚顺的工作,告别父母,踏上前辈直过的西迁之路,抵达陌生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安家落户,现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