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纪事篇
>
乌鲁木齐锡伯族百年纪事(佟加·庆夫、顾克明)
乌鲁木齐锡伯族百年纪事(佟加·庆夫、顾克明)
发布时间:2023-04-16 21:40
427

  编者按:笔者在编写《乌鲁木齐锡伯族志》的过程中,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采访、调查等方式,编写了本篇文章,以反映乌鲁木齐锡伯族百年以来的状况。               

  乌鲁木齐(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称迪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区1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6.8平方公里。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国际化都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

  在乌鲁木齐,工作和生活着47个民族成分、13个世居民族,总人口约312万。各少数民族人口中,2012年统计数,乌鲁木齐锡伯族的常驻人口为5422人,在乌鲁木齐总人口中占极小的比例,为该市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乌鲁木齐的锡伯族来源始于清代伊犁锡伯营和索伦营,从清末民初始,伊犁锡伯营和索伦营的锡伯族人通过各种渠道迁居乌鲁木齐工作或学习,逐渐成为该市的常住居民,迄今已有约100年的迁居历史。                     

 新疆的锡伯族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西迁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以来,有清一代基本上在伊犁地区生活和居住。从辛亥革命以后的杨增新统治新疆初期始,北疆地区的一部分锡伯人开始迁居乌鲁木齐。在杨增新、金树仁、盛纪才统治新疆时期,迁居迪化的锡伯人主要来自于伊犁锡伯营、霍城索伦营和塔尔巴哈台新满营,人员基本构成为公职人员、士兵和前来就学的学生。期间,许多精通俄语的锡伯族人担任中华民国驻中亚五边领事,多批锡伯族青年留学沙俄和苏俄,多名锡伯族青壮年被征调来迪化当兵,多批锡伯族学生考入迪化各学校。在从上述各渠道进入新疆首府迪化的锡伯人,他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逐渐成为新疆首府迪化的常驻居民。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大中专院校招收锡伯族学生,毕业后就地分配工作,以及军队招生,自治区相关部门因业务需要调配一部分锡伯族干部。通过以上多种渠道,迁居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口逐年增长。除常住锡伯族人口外,还有上万名非常住人口在乌鲁木齐学习、打工或与子女一起居住。目前,乌鲁木齐已成为除察查尔锡伯自治县之外新疆锡伯族的第二大居住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乌鲁木齐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就学、就业机会的不断拓展,农村锡伯族人口开始出现向乌鲁木齐流动的趋势。

   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口,1949年以前仅33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多年之间,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口由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而从1980年代起,人口总数开始突破1000人,出现快速增长势头。至2012年,已达5422人,已占到新疆锡伯族人口42790人的9.51%。他们当中1—14岁少年儿童占25%;15—59岁人口占68%;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7%;年龄中位为22.01岁。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文化程度较高,据统计,每10名锡伯族人当中就有1名大学本科生,居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前列。目前,在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当中,厅局级(含副厅级)领导干部有8名,正处级领导干部有50多名,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60多名,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100多名。他们广泛分布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的教育界、医疗卫生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和企业界等多个领域。

  在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当中,先后有7人当选为全国、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党代会代表;有18人先后当选为18全国、自治区和乌鲁木齐人代会代表;有22人先后当选为全国、自治区和乌鲁木齐政协委员。有14人先后当选为全国、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有10人成为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运动健将。在企业界,涌现出1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乌鲁木齐成为新疆锡伯族中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各类专业人才荟萃之地,他们在新疆锡伯族各项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乌鲁木齐锡伯族和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形成崇拜多种神灵的民间信仰。锡伯族不但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而且自清代以来接受儒家和道教文化,形成诸如关羽崇拜、娘娘神崇拜等现象。时值当代,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其宗教信仰观念已经淡漠,但宗教信仰及其文化事象和民间行为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价值观念和民俗事象中得到遗存。诸如坊间依然可追寻到自然崇拜(狐神崇拜、喜利妈妈崇拜、海尔堪玛法崇拜、土地神崇拜)的遗迹;依然可看到民间信仰(祖先信仰、关羽信仰娘娘神信仰)的相关仪式;有关萨满教和后期信奉的喇嘛教及其文化遗存,已初步得到发掘和整理。

    锡伯族的经济生活,在清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兼及家庭养畜业,土地制度实行“旗地制”。至清末民初,公有制被私有制替代,这个时期无工商业可言。辛亥以后,一部分锡伯人开始与苏俄进行易货贸易。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此后的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生活在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和全市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经历了战乱时期的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相对稳定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等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在中华民国时期,乌鲁木齐锡伯族人过着“日日闹粮食的恐慌,日日闹油盐的缺乏,市民最低限度的暖饱都不可得”的生活。

    新中国建立以后,生活在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虽然人口较少,但所从事的职业遍布公务、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铁路、钢铁、交通运输、邮电等诸个行业,大都是公职人员或技术人员,其平均月工资在100元以上,略高于农村锡伯族人的生活水平。期间,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同样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之间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和吃粗粮、布票购布料、定票购物、定量供应粮食、肉食等经济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乌鲁木齐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活在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衣讲美观、食求营养、住看舒适、出行便捷已成为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普遍需求。目前,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已完全融入现代大都市生活,全部入住设备齐全的楼房,购买小车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乌鲁木齐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已提至1320 元,增加城乡低保标准至每月360元和180元。公务员和科研人员序列中,锡伯族厅级(含副厅级)干部和高级职称(含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月工资保持在6000——7000元左右;普通职工月工资保持在4000——5000元左右。凡是公职人员、企业职工均可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和公费医疗。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和锡伯文。锡伯语和锡伯文是由新疆政府部门管理的6种语言文字之一。在现阶段,锡伯语文应用于本民族内部交际、科学研究与信息处理、名词术语规范、图书教材出版、锡伯文报刊、广播影视、社会用语用字、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成人培训等语言文字的重要领域,是锡伯族的重要交际工具、文化教育载体,也是锡伯族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 

   新中国建立以来,锡伯语言文字工作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兴盛期、60—70年代的中断期、80—90年代的恢复期,2000年以来的衰退期等不同演变阶段。

   居住和生活在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身处乌鲁木齐的双语场及多元一体文化环境之中,其语言的使用也出现多元现象。他们对母语的态度使用现状、母语代际传承以及家庭族际婚语言情况、族际婚内语言的代际传承等,都明显地出现向汉语转化的迹象。这些迹象折射到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出现与语言态度有关、与职业有关、与居民新老有关、与年龄有关、与杂居程度有关、与家庭不同成员有关、与文化程度有关等一系列的演变现象。在现阶段,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处于双语和多语环境下,他们对母语的学习和使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翻译局),主管全自治区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语言文字工作。锡伯语言文字工作列入自治区民语委的工作序列,安排专门编制和人员从事锡伯语文的管理、研究和规范工作。

   1989年10月10日~15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鲁木齐市昆仓宾馆召开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宗汉良、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加强锡伯语言文字的基础建设和理论研究,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建设、加强社会应用、加强图书出版工作,完善小学阶段锡伯语文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材编写、课时安排和师资配备等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相关政策措施。

   锡伯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许多科研成果出现,先后有《锡伯语语法》《汉锡简明词典》《锡伯语(满语)详解词典》《锡伯语语汇》《锡汉会话》《现代锡伯语》《汉锡词典》《锡汉教学词典》《满汉词典》《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锡伯语、满文口语基础》《锡伯语语法通论》《锡伯语通论》《锡伯语文规范化与信息化研究》等论著问世。有关锡伯语言文字的研究文章,散见各类杂志和报刊,内容涉及锡伯语语音研究、口语和书面语比较研究、词汇和语法形态研究、锡伯语领属范畴研究、双语与多语比较研究、锡伯语名词术语规范研究、锡伯语言文字正音正字研究、信息处理应用研究、锡伯文(满文)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研究、锡伯语言文字现状研究及田野调研等多个领域。

  锡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作为自治区语言文字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已初步建立其规范化体系。现已有《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词典》《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音法》等规范性文本公布或出版。锡伯语名词术语的规范工作,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自1983年以来的30 年当中,先后组织规范、审定和公布锡伯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新词术语和日常用名词10000余条。

      锡伯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广泛应用,自治区民语委将锡伯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面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多年来组织锡伯语文科研人员,实施相关课题(项目)研究,先后制订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 锡伯文(满文)编码字符集、锡伯文(满文)点阵字型强制性国家标准(12款)、信息技术 信息处理用锡伯文(满文)TrueType字型标准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上标准已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

 锡伯文(满文)的应用软件研发,通过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先后研发出锡伯文(满文)文文字处理与轻印刷系统、汉锡伯语名词术语数据库、锡伯文(满文)传媒电子出版系统(含办公系统和排版系统)、锡伯文输入法等软件,应用于锡伯文报纸、锡伯文图书排版和锡伯文教学领域。目前,正在建立锡伯语有声数据库。

   乌鲁木齐锡伯族的文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相关作品、作家文学及作品(分中华民国时期和新时期两个创作阶段)、翻译文学及作品(含汉文演义小说的翻译、苏俄文学名著的翻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三类)等。艺术部分包括歌舞音乐、歌曲、绘画、书法艺术、工艺美术的创作或演唱、演奏等。影视作品包括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等。

  锡伯族民间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载体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歌谣等多个种类。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乌鲁木齐得以整理和出版。

    锡伯族的作家文学(创作文学)涵盖纪实、诗歌、散文、小说等若干种类。由于锡伯族的作家和诗人大都汇集在乌鲁木齐,自中华民国以来,他们创作或翻译了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随着出版条件的不断完善,大部作品得以出版,极大地进了锡伯族作家文学的繁荣发展。

  锡伯族的翻译文学,包括汉文演义小说的翻译、苏俄文学名著的翻译、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等,生活在乌鲁木齐的锡伯族翻译工作者,多年来翻译并出版了为数众多的汉、俄、维、哈等文字的文学作品,为各民族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在乌鲁木齐锡伯族的作家和诗人中,涌出许多即用锡伯语创作、同时用汉语创作(还包括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创作的作者)的双语作者和作品,在国家和自治区各种文学刊物上经常看到锡伯族的作家和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等体裁的作品。同时用母语和汉语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乌鲁木齐锡伯族作家和诗人的一个创作优势。

  锡伯族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图案设计、刺绣及影视作品等种类。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当中涌现出一批音乐人、艺术创作人员、影视导演和节目制作人,他们多年来创作了数量众多的音乐舞蹈、歌曲、书画艺术、工艺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许多歌唱演员及各类艺术作品和影视作品荣获国内和国际奖项。

    乌鲁木齐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锡伯文图书出版、非物质文化遗名录保护、文化艺术的集成以及相关企业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在锡伯文图书出版方面,1953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设立锡伯文编译(辑)室,1956年,新疆教育出版社设立锡伯文教材编译(编)室。这两个编译(辑)室先后经历了1954~1963年第一阶段(1963年以后被下放)和1980年代初期以来(得到恢复)的第二阶段等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这两个阶段,先后翻译或编辑出版了数百种锡伯文综合类图书。体裁包括汉文四大名著的翻译、民间文学、民族古籍、历史文献、乡土文化资料整理(大多为孤本)、小说、诗歌、散文、纪实、以及“东风工程”现代作品的翻译出版等。与此同时,描写锡伯族的汉文图书出版数量也达到上百部以上。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译(辑)室,在这两个阶段先后编辑出版的锡伯族小学1—6年级语文课本,达50000余册。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文化的精华,锡伯族智慧的象征,锡伯族精神的结晶。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其内容涵盖口头传统及媒介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005年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启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以来,设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嘎善文化中心,会同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先后申报了锡伯族西迁节(含西迁节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民歌,满文、锡伯文书法艺术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得到立项。除国家级名录项目外,在乌鲁木齐地区已立项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锡伯族汗都春、锡伯族全羊宴、锡伯文书法艺术(乌鲁木齐市群众艺术馆)、锡伯族民歌、锡伯族东布尔艺术、锡伯族杭西、锡伯族蝴蝶舞、锡伯族射箭、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拔火罐传统疗法等15个名录项目。之外,还有锡伯族服饰、锡伯族礼仪、锡伯族丧葬等3个地州级(乌鲁木齐市)名录项目。

   锡伯族人在乌鲁木齐兴办企业或公司的过程中,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宝钢集团八钢公司现有近300锡伯族职工,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基本上保持着本民族的风情习俗,大部分家庭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一部分锡伯族人自学锡伯文,创作锡伯文根雕、绘画及“西迁图等作品,成立贝伦舞蹈队,创作和演出本民族的文艺节目。设在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61号的大西迁酒店,餐饮、健身、娱乐于一体,着力打造锡伯族特色风味饮食,成为宣传和推介锡伯族饮食文化和各民族消费者品尝锡伯族特色菜肴的场所。设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广场A座22层H室新疆北方箭达贸易有限公司,积极倡导要做生意首先要做文化的理念,着力向新疆消费者群体推介格鲁吉亚葡萄酒文化和欧洲文化,并向国外客商宣传和推介新疆文化和锡伯族文化,现已开办玛拉尼酒壮、玛拉尼红酒馆等经济实体。设在乌鲁木齐的新疆伊俪光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着力开发中华传统弓箭第一品牌— “锡力旦”系列产品,现已有10余种弓箭产品走向市场。

  之外,在相关国营、私营企业或公司中也不少锡伯族企业人员,从事着企业管理、服务、营销、翻译等项工作。上述企业或公司及其锡伯族员工,都把锡伯族文化做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在企业中着力打造锡伯族文化的氛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组织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等五套集成、两套志书之新疆卷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总称为七套集成)。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以上七套集成现已全部出版。在七套集成中均收录了有关锡伯族的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内容。

   锡伯族的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自清末以来,其教育事业先后经历了由母语(单语)向双语(满汉、锡汉)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由传统医药向现代医药转变、传统射箭向现代射箭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些领域中的锡伯族精英人才汇集在乌鲁木齐,实展着各自的才能。迁居乌鲁木齐的锡伯族人,原先大多精通锡汉双语,有的还学习过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等民族语言,他们迁居乌鲁木齐以后,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经常交叉使用双语和多语,其双语或多语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当中,拥有一批医护人员,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医疗系统及各医院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他们当中涌现出多名主任医师级的著名专家,医术精湛,医疗和研究成果斐然。

   在新疆的现代射箭和摔跤竞技项目中,拥有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锡伯族教练员及运动健将,他们在国内外多项赛事中取得优良成绩,在国际、国内多项赛事中获得多枚金、银、铜牌,刷新了许多全运会和亚运会记录,曾经创造一段箭坛神话。

   锡伯族历来就有通过建立文化团体来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在辛亥革命初期和20世纪30~40年代,就曾经建立过诸如兴学会、尚学会、锡索满文化促进会、锡索文化协会等群众团体。盛世才执政新疆时期,在六大政策、八大宣言和九项任务等施政方略和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组织下,19377月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简称锡索满文化促进会)在迪化成立,成为那个时期开展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半官方组织机构,在其后的时间里,积极开展了诸如投身于抗日宣传和募捐、送寒衣、献金以及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开展的新生活运动等各项运动;创办了锡伯族历史上第一份进步杂志《曙光》杂志,进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锡伯文新文字方案的改革尝试;在新疆锡伯族居住区兴办民族的新式教育,建立了多所会校;组织动员多名锡伯族学生来迪化就学或参加各类培训班,着力培养优秀人才;组织开展了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本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12月,在乌鲁木齐成立了乌鲁木齐锡伯语言学会,1993年改名为新疆锡伯语言学会至今。新疆锡伯语言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组织本会会员开展有关锡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方面的研讨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加强同区内外相关学术团体和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合作实施相关项目研究;宣传和推进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双语教学,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锡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抢救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协助有关业务部门开展整理研究工作;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联谊活动,组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开展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宣传推介活动;编印学会通讯,出版研究文集,开展学术交流;评选和奖励学会会员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向有关部门推荐,表彰优秀学会工作者等。   

   新疆锡伯语言学会成立35年来,先后召开了“锡伯族爱国历史研讨会”、“中国锡伯族双语教学研讨会”(联合)、“首届全国锡伯族古籍文化研讨会(联合)、“锡伯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锡伯族文化经济研讨会(联合)等若干个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了学会成立25周年、30周年座谈会等。组织学会会员研撰出版多部著作,完成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研究课题(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抢救锡伯族濒危文化遗产,制作出版电子音像产品等。组织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先后与北京、东北三省、北疆地区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的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建立联谊和合作关系,加强相互往来,起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作用。之外。组织举办各类慈善活动,为困难学生提供赞助,救助重危病人,募集赈灾款,支援灾区等。

    新疆锡伯语言学会的又一项职责就是丰富乌鲁木齐地区锡伯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自1981年以来,就承担起组织举办乌鲁木齐地区西迁节纪念活动的职责和义务,每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举办西迁节活动,促使西迁节与时俱进,节日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使之成为锡伯族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传播空间,成为乌鲁木齐地区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当举办西迁节活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党政领导都前来祝贺。除西迁节活动外,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学每年还组织举办诸如春节联欢会(大年初五举行)、“三八妇女节”、青年联谊会等活动,并开展各种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射箭、摔跤、野游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文化娱乐生活。

   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当中,涌现出许多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当中有已不在人世的历史人物,有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现当代人物。《乌鲁木齐锡伯族志》对为本民族的各项事业作出杰贡献的历史人物和现当代人物均予以记录。

     新中国建立后,大批锡伯族学生走进内地和乌鲁木齐的大中专院校,接受现代教育,他们毕业后都进入自治区的党政机关、政府各厅局委办。从事党务、政务和翻译等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钻研业务,努力工作 ,成为各单位的骨干,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综上所述,百年以来,迁居乌鲁木齐的锡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乌鲁木齐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乌鲁木齐锡伯族志》就是充分着眼于上述事实,真实地反映自中华民国以来锡伯族迁居乌鲁木齐的百年历史沿革、人口变化及其居住、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较全面地反映锡伯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工商经贸等事业在乌鲁木齐的发展情况。力求写出一部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地方性志书,以传播有关乌鲁木齐锡伯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区内外、国内外人士对乌鲁木齐锡伯族的百年情况有所了解。这对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传承和发展锡伯族的语言文化教育事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锡伯族志》第三稿改编)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