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们在陕西西安学习,在当地高校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在古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集合所有在西安学习、工作的锡伯族干部和求学的锡伯族学子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西迁节庆祝活动。
古城西安,新雨初晴,空气格外清新。
1984年5月20日,在陕西学习、工作的锡伯族同胞,兴高采烈地汇集到陕西师范大学会议室,隆重纪念锡伯族西迁220周年。
陕西师大的校园里,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笑迎八方贵客的到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的记者闻讯后,也特地前来采访。陕西师大电教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忙碌地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
参加纪念会的有陕西省民委副主任安于吉、陕西师大党委书记张肇民、西北政法学院院长王陆原、陕西师大顾问李期绵、校长陈立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蒋炳煌等数十名各单位的来宾。
纪念会由西安铁路局机械筑路处副处长、锡伯族干部关永刚同志主持。教育部干部进修班学员、锡怕族干部关世忠同志系统介绍了西迁节的来历,以及锡伯族人民的生活现状,他的讲话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他说:1764年,满清政府为了充实和巩固西北边防,从沈阳抽调了一批锡伯族壮丁,令他们携带家眷,远赴伊犁,屯垦戌边。经过长年跋涉,披荆斩棘,来到新疆伊犁,定居在今天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此锡伯族人民作出重大牺牲。此后,百余年来,锡伯人民一直和天灾、人祸以及外来破坏进行着顽强斗争。在各种艰难困苦坚守使命,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统一和稳定。有与生存环境恶劣,锡伯人人口数量不断下限。解放后,锡伯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一样真正获得了新生。不但人丁兴旺,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也都有了巨大发展。
陕西省民委副主任安于吉致辞,他首先对勇敢的锡伯族人民的西迁节日表示热烈祝贺之外,还特别强调了胡耀邦总书记所说的:“谁注意民族团结、党的团结,就是有觉悟、有水平、有党性的表现。谁要损害这个团结,谁就要在政治上犯大错误!”
陕西师大党委办公室侯应云代表师大党委致辞。他对锡伯族同胞开发祖国边疆、建设祖国边陲,维护祖国统一,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所贡献出的智慧和牺牲,给予了高度评价。
西安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张逊斌,热情洋溢地回顾了五十年代初期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时与锡伯族的青年学员结下的深厚友谊。
教育干部进修班主任李钟善,激动地表示了自己的三个祝愿:一愿锡伯伯族同胞幸福、安乐!二愿锡伯族同胞在四化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三愿锡伯族同胞在维护祖国各民族大团结中,继承光荣传统,继续作出新贡献!
曾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工作,贡献了自己二十三年青春现在陕西高陵第一中学任党支部书记李右谋同志也专程前来祝贺西迁节。
陕西省音协主席、锡伯族干部关鹤岩发言。首先,他对各界来宾致以衷心感谢,然后以长者身份,对正在各大专院校学习的锡伯族青年提出希望,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统一祖国的大业,为振兴中华大计,贡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听到老同志的谆谆教诲,在座的锡伯族青年都激动不已,都表示一定听从教诲,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学成后早日服务桑梓。
纪念会上,陕西省歌舞团和民族乐团等文艺团体用精彩的节目助兴;锡伯族青年也演唱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歌曲,为纪念会增添了节目的欢乐。
纪念会结束时,与会代表全体合影。这是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尊重的象征。
大家又相互珍重道别。锡伯族青年对参加纪念西迁节的活动,都深受教育和鼓舞,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建设边疆,保卫祖国、实现四化学到过硬的本领。
有许多人还题诗题辞:“今日盛会庆西迁,回忆历史路艰辛。三十五年进步大,四化建设再贡献。”这首诗代表了各族各界同胞对锡伯族的同胞的良好祝愿。
关于纪念锡伯族西迁节的活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师大校刊等都在头条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陕西电视台也连续两天播出实况摘要,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学子求学掠影
时至1984年,仅西安市就有三十九名锡伯族青年在各大专院校学习。他们在各高等院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孜孜以求学习勤奋,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陕西师范大学,校园犹如花园,图书馆静静悄悄,锡伯族学子和其他同学在绿荫丛中的石桌上埋头苦读,吮吸着知识营养。
西北轻工业学院有十一名锡伯族学生。他们在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师的亲切指导下,正在进行刻苦买习。院长魏俊杰、副院长沈良、高御臣正和锡伯族同学亲切交谈,融洽无间,关怀备至。
在交通大学,锡伯族六名学生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操作实验。
西北政法学院的锡伯族学生和其他同学一道,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正在车祸现场进行劫查摄影实习,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年轻的锡伯族一代新人在陕西健康地成长着……
三、回眸与励志
早在1942年,二十一岁的锡伯族青年关鹤岩,就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和工作,现成长为陕西省音协主席。
新疆解放不久,1951年,由锡伯中学校长何全喜、教师伊克津太,带领一批锡伯族男女知识青年,赴内地求学,他们在西安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同年九月,他们中有45人进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编成民族斑,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他们学习刻苦,自强不息,重视民族团结,给广大师生员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1953年5月他们学成毕业,毕业后他们都返回家乡在新疆各条战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教育好锡伯族新一代,由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刘端、四部主任刘若曾,一部主任杨典、西北轻工业学院副院长高御巨,以及民族班兼职教师杆辛可、张馨、许昭爕等各方面工作人员七八十人,相约在西北政法学院聚会,共同回忆昔日锡伯族青年学习的动人情景。
会议由西北政法学院院长王陆原主持。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是西北政法学院的前身。老战友济济一堂,又有锡伯族青年一代参加,大家心情格外高兴,气氛至为热烈。
七十四岁高龄的原民大校长刘端芬,深情地回忆了在建国初期是怎样用革命精神培养干部的,特别强调不能丢掉这个传统,还反复强调:一定不能忘记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定要关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原民大四部主任刘若曾已是古稀老人,现在湖北省工作,他对当时锡伯族同学认真刻苦、朴实活跃的学风留下深刻印象,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而记忆犹新。他看到锡伯族新一代在健康成长,感到很欣慰。
七十一岁的原民大一部主任杨典,仔细地回忆了民族班同学五二年春节期伺,不乘火车,自愿徒步去华清池旅游,往返二百多里,既了解了社会,又锻炼了自己。他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赞扬。
西北轻工业学院副院长高御臣,对锡伯族青年及其他少数民族同学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生活活跃,给学校增添了新血液,表示非常赞赏。
干修班学员关世忠,代表全体锡伯族青年学生讲了话。他对如此之多的老领导、老同志在百忙中专门举行这样的盛会,非常感动。他表示绝不辜负老一辈的关心与教导,一定要为加强民族团结、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四、名胜游览
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一个朝代古都,文物古迹驰名国内外。
半坡遗址是五、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遗迹,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秦始皇陵,是平地隆起的一座山。在“秦始皇帝陵”碑石前边,原西北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离休干部王云解说了秦始皇建立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的历史功绩。原政法学院副院长、离休干部吴仲璧向锡伯族学生和家长生动地介绍了秦始皇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动用七十万人修建陵墓的奢侈情况。
兵马俑博物馆,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组成部分。烧制的陶俑,身高1.78公尺到1.87公尺,身穿铠甲,威武雄壮;陶俑双耳直立前倾,栩栩如生。这些珍品,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参观的人,川流不息。
1980年发现的铜车马,工艺精良,天衣无缝,造形生动,栩栩如生,令观者叹为观止。
在兵马俑馆前,王云、吴仲壁等老同志和锡伯族同学、家长一起谈起这世界第九大奇迹,为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创造天才所叹服,都为我们能有这样卓越的艺术瑰宝而自豪。王云等同志特别要求老同志要发挥余热,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共同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为创造中华民族新奇迹而献身!
华清池有著名的温泉,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锡伯族青年与家长,对殿前陈列的大型陶瓷鱼缸非常喜欢。鱼缸上彩绘着腾飞的巨龙,给人以鼓舞和力量。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要为东方巨龙腾飞于世界贡献一切力量!
“九龙汤”对面有龙头石舫,石舫上有宫殿式的建筑,大家指点评说,流连往返,都为美景所陶醉。过去是历史王朝享乐场所,今天成为中外友人的游览胜地。
“贵妃池”是当年杨贵妃和唐玄宗沐浴的地方。“贵妃池”一九五二年春节在西北民大学习的锡伯族同学曾在这里合影留念。民大老工作人员和新一代的锡伯族青年,故地重游,畅谈当年那种艰苦奋斗、徒步旅游,深入实际,以苦为乐的高尚风格。大家更加深了各民族间的兄弟情谊。参观过贵妃池后,又去看了“五间厅”。“五间厅”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居室,也是他当时坚持内战、反对抗日统一战线的临时指挥部。杨虎城,张学良将军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活捉蒋介石的骊山顶上,对锡伯族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登骊山,到捉蒋厅,大家都决心要亲自看一看。
下山时,他们搀扶着七十九岁高龄的原西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离休干部王云,缓缓稳步下山,一路上与大家谈笑风生,他们既没有年龄、隔阂,又没有民族的界限,充分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兴庆公园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居。公园里的各种设置,既有利于大家了解我国的历史,又可以赏心悦目,得到充分的休息。
大雁塔在大慈恩寺内,建于公元六五二年。唐代名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曾在这里翻译佛经,宣传佛教教义,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锡伯族青年对大雁塔旁边的和尚墓塔,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和进行探讨,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在陕西学习的锡伯族青年,除了攻读专业以外,还有着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他们与各族青年一样,都受到各级党政的关怀,又有良师益友的教导和帮助。
时间飞逝,转眼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今天的西迁节无论规模、人数还是内容形式都远远胜于当年。然而,又有谁能忘记,1984年那些留在西安人民心中美好记忆,又有谁能忘记,那些在庆祝活动中被激励青年投身祖国建设贡献青春的重要作用呢。
(本文由作者根据油印刊物《学会通讯》1985年2期——总第23期所刊原文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