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纪事篇
>
巩留锡伯族故土寻根记(韩富灵)
巩留锡伯族故土寻根记(韩富灵)
发布时间:2023-04-16 21:44
347

 

2004年的春天,是巩留锡伯族最高兴的一个季节。在2004年的“西迁节”期间,东北老家的锡伯族同胞,在辽宁沈阳市要隆重举行家庙“西迁”广场落成大典和举办锡伯族“西迁”240周年纪念活动。东北各地的同胞深深怀念“西迁”后裔。趁庆典之际,为了了却两个半世纪以来,东西两地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得以欢聚一堂,向伊犁地区发出了邀请函,委托原伊犁州人大副主任吉庆老人,组织八县一市锡伯族特邀代表52人赴沈阳参加节庆活动。

20044月初,巩留县锡伯族接到了邀请函。欣喜若狂的人们奔走相告,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根据分配下来的9个名额,每人自筹5000元经费,很快确定了巩留县的参加庆典活动的特邀代表名单。他们是:(关永东、郭佩玲、何忠杰、顾武英、关志亮、付文英、白元梅、关金成、安英明)等9人。

他们是巩留县历史上第一次赴故土寻根圆梦的锡伯人。

此次去东北参加庆典的伊犁特邀代表共52名,代表团团长是吉庆,副团长由郭建忠、吴永胜、关永东组成。

高兴之余,笔者代表巩留1500名锡伯族和全伊犁地区3000名同胞,为52名特邀代表写了一篇“故土寻根记”,留作永恒的纪念。

在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曾经有过一个古老的民族,用独特的柳木摇床养大了一代接一代刚直强悍的男子汉和孝顺贤惠的持家女。他们从小练就骑射,飞马穿梭于林海雪原之中,以狩猎为生。勤劳、勇敢、正直、豪放,已成为铁铸般的民风。这个民族就是现代锡伯族的祖先。

公元一七六四年(乾隆二十九年),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列强不断向东扩张的局势,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朝政府批准伊犁将军明瑞奏折,从盛京调遣精壮锡伯族的官兵1020名及家眷共三千二百七十五人,西迁伊犁屯垦戍边。从此,东北的锡伯族骨肉分离,东西相隔万里之遥,思亲怀故已成为锡伯族人民心中两个世纪的梦。

2004年,东北各地的锡伯族在沈阳举行“西迁”240年周年纪念活动,并隆重举行沈阳锡伯族家庙修复落成大典。为了圆东西两地同胞几代人的共同的梦,沈阳市新城子区人民政府向伊犁的同胞发出了珍贵的邀请书。伊犁的同胞们得此喜讯后,奔走相告,欣喜万分。只可惜名额有限,无法实现每个人“西迁”后裔回故土寻根访祖的愿望。

伊犁的锡伯族人民,从接到邀请函的那一天起,争相报名,每天都在兴奋之中。经德高望重的吉庆老人(原伊犁州人大副主任及察县第三任县长)的精心安排,在伊宁国际旅行社的大力支持和综合部吴永胜经理的全力协调下,到5月初去东北的52名代表名单已经落实。他们由察县13人、巩留9人、伊车嘎善4人、伊宁市26人组成。吉庆任团长,郭建忠、吴永胜和关永东任副团长。

这是240年后,西迁子孙应邀回故乡寻根访祖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团,应将记入东西交往的史册。

去东北参加庆典活动的代表团从成立的那天起,52“西迁”后裔,代表伊犁近三万锡伯族同胞的宿愿,急不可耐,一天天地数起出发的日子,浮想联翩,心中的小鸟早已飞向故乡。

524日,各地的代表聚焦在伊宁国际旅行社,满怀喜悦,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旅程。从古都西安开始,北京、沈阳、大连、青岛、威海、济南等城市,都高挂着“热烈欢迎新疆伊犁锡伯族代表参观指导”字样的大红横幅,使代表们一路陶醉在祖国大家庭的暖怀之中。

根据日程安排,代表团在西安逗留了三天。在当地施行社的热情服务下,代表们饱览了古都各处的名胜古迹。在情不自禁的感叹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博大精髓和当代物质文明及时代风貌。

在北京,代表们游玩了4天,52位锡伯族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故宫、毛主席纪念堂、王府井大街、天安门广场等处。尤其在登八达岭长城时,由于精神作用和激动的缘故,7080岁的老代表们各个谈笑风声、不知疲倦、如行平地、不知不觉中,都登上了长城的最高处。今日的北京,是中华的缩影。她给代表们最深的印象是雄伟壮观、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64日,代表团终于来到了昔日的盛京——故乡的怀抱。

从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起代表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彩旗飘扬的故乡路,手拿鲜花载歌载舞的少年儿童队伍、热血沸腾的故乡父老、夹道欢迎的欢呼人群、前呼后拥的车队、数百名记者的闪光镜头、高挂的“欢迎西迁亲人”大幅红标,千万双故乡人的热烈亲切的目光,使代表们热血阵阵上涌,幸福的泪水一次次蒙住视线,只见人人双手乱舞,都不知在喊什么,顿失了往日的清醒,就像久别的孩子扑进了母亲的怀抱,又好比远方的游子回到了温馨老家,陷入了无限荣耀和幸福之中。

65日下午,沈阳市委主持了“西迁”240周年纪念大会。吉庆老人被扶上主席台中央就座,52位代表胸戴“贵宾”证章都被请上了主席台。看着台下欢腾的人群,看到新建成的“西迁”广场,看到广场中心用红线标出的“西迁”英雄路线图,看到破土动工的“西迁”博物馆,看到刚落成的锡伯族学校,看到花数千万巨款修建的锡的族家庙,看到来自其他地方的近3千名锡伯族志士仁人,在这锡伯族人民东西分离的悲壮的土地上,如此隆重地纪念240年前的历史壮举,是件多么震撼人心的事情!52颗思绪万千、澎湃如潮的心怎么能平静下来?52颗激动的心头一次体味到了血浓于水的感觉。

故乡的亲人,世世代代思念着远离故土屯垦戍边的将士,为有“西迁”英雄们的丰功伟绩而自豪,又为“西迁”骨肉们的爱国主义忠魂和英勇顽强的“西迁”精神所鼓舞,把“西迁”英烈们的光荣当做自己的光荣,树碑立传鼓励和教育后代永远继承“西迁”精神,永远不忘锡伯民族是56个民族中的优秀民族。多年来,故乡的有志之士们,为本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济南、乌鲁木齐等地来在加沈阳庆典活动的三千“西迁”后裔和52名伊犁代表亲眼目睹了故乡亲人所做的一切,个个欣喜万分,人人赞不绝口。

65日的庆典大会上,沈阳市委副书记(锡伯族)讲话,声情并茂,激动人心,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她提到“西迁”英雄的壮举,“西迁”路上的艰辛,“西迁”将士屯垦戍边血与火的岁月,“西迁”英烈们可歌可泣的不朽事迹时,把伊犁代表们的思绪身不由己地带到了那前人刻骨铭心的岁月——240年前的阴历418日,就是在此地此时,三千多名“西迁”锡伯族人,与家人吃罢离别饭,祀完祖先,肝肠寸断,分别骨肉亲人,为边疆的安宁,毅然擦掉眼泪,踏上万里征途。他们赶着牛车,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战严寒酷暑,斗风沙血雨,遇水搭桥,逢山开路,风餐露宿,熬过饥饿与疾病,掩埋死者,抚摸新生,经历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以顽强的毅力,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了伊犁。

“西迁”到解放,西部屯垦戍边的锡伯人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锡伯人民的子子孙孙,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西迁”锡伯人能够生存繁衍、发展到今天,全靠先辈们的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勤劳智慧。如今人们所说的“西迁精神”,一是锡伯族对祖国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英勇顽强、顶天立地、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人间千难万险的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奇迹般地传承和发展了濒临消失的本民族语言文字,无比崇尚文化教育,把知识作为发展自我的自强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东西两地锡伯族人民歌颂的主题。

回顾二百多年“西迁”壮士们战斗历程,使人感慨万千,催人泪下。在这段历史中,锡伯人一代接一代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尽管总人口不足一万,不但坚守了千里边防及18“卡伦”,而且,以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平息了多次内乱外患。平定了江格尔之乱、大小和卓之乱、七和卓之乱,抵抗了“苏旦汗国”之乱,抗击了沙皇的侵略,参加了推翻国民党的“三区革命”战争。锡伯营的将士转战南北疆,奋勇杀敌,以一当十,所向无敌。如额尔古论、萨凌阿、德格图、纳颂阿、舒光阿、马克他春等等都是战场上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锡伯民族的优秀男儿,其事迹将流芳百世。

在沈阳“西迁”240周年纪念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和新城子区领导的讲话,不但充满激情地回顾了“西迁”壮举,“西迁”伟业、“西迁”精神,还高度概括了今天的全国锡伯人民的发展成就与历史责任。讲话感动着“西迁”广场上的每一个锡伯血性的人们。民族的壮举、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自豪感,把东西分离240年的情怀都变为激动地泪水,滴洒在当年发生这个故事的土地上。

焦建成热情洋溢的讲演刚结束,庆祝大会掀起了一个高潮,就是为锡伯家庙的竣工落成剪彩。随着主持人的宣布声,伊犁代表团的吉庆老人被扶上站台剪彩。他剪了好几下,都没有把彩剪断,无论如何这仅是一种仪式。彩没断,就算是表示两地的锡伯人民的感情是永远剪不断吧!

剪彩仪式结束后,大家走进大殿拜祀祖先。52“西迁”后裔跪在蒲坛上,一种真正回老家拜见祖先的感受油然而生,止不住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滴落在故土的大殿上。此时此刻,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祖先啊!故土啊!你远方的儿女来给你磕头了!

走出大殿,蜂拥而至的记者采访各位代表,问这问那,虽然回答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说明共同的主题我们是回故乡寻根访祖来的。

庆典活动结束后,四面八方来的东北老乡,把52位代表团团围住,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问这问那,有的问姓关的是哪一位?姓安的来了没有?姓韩的在哪里?甚至很多人手拿家谱来认自己的祖人。看吧!这就是民族情、骨肉情、人间最美的亲情!

有些人很幸运。伊犁代表团的何文奎、何文林、何双要、何忠吉找到了自己的祖人。被同姓人接到家里,在大堂上隆重的拿出何家的家谱给他们看。黄绸做的家谱,前几代人的名字全是用锡伯文写的,后来几代人用汉文所写,族谱中意外地发现注明派往伊犁的先人正好是伊犁何文奎等人的祖先。高兴之余大家举杯畅饮,续下了东西两地的家谱。在此行中,也有许多人找了本姓祖人。

“西迁”伊犁代表团给东北亲人赠送了一件战袍和三幅弓箭。这些礼物都是“西迁”勇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用过的贵重遗物,表达了伊犁3万锡伯人民深情厚意。东北亲人给伊犁代表的礼物很有象征意义。即六个羊髀石放一颗铁蛋,还有一副箭和香囊。箭和羊髀石等物,皆为古代锡伯族的“喜里妈妈”记载家里传种接代的标志物。六个羊髀石围一颗铁蛋,将表示全国锡伯族永远团结一心,都是同根同祖的内容。锡伯族几代人的梦,终于得到圆满实现了。

千里塔彩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4天之后,伊犁代表团即将离开沈阳了,每天都处在高度兴奋中,不免都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脑海里不断浮现那家庙、西迁广场、西迁雕群、激动万分的欢迎人群,故乡亲人们的热情面孔……看到其它地方来的锡伯族同胞都不约而同带把土回家,也是52“西迁”后裔最后的心声。

离别故乡沈阳,代表团游览了大连、烟台、青岛、威海、济南。一路走来,看不完的奇景,说不完的话题,叹不完的感慨,表达不完的快乐,给52位伊犁代表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甜蜜记忆。

从伊犁到沈阳,又从沈阳到伊犁。代表们在兴奋与幸福之中,不知不觉度过了20多天。回到伊犁,将要返回各自县乡之际,除了兴奋、激动、幸福、甜蜜之外,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打算,为家乡、为民族、为国家,准备做些什么呢?到此,有诗云:

西迁后裔去寻根,东西几代梦成真。

问君一路何所得?满载亲情比海深。

故土家庙热炕头,古风豪情不改本。

劝君莫醉幸福中,西迁精神传后人。

(本文原载《巩留文史》第四辑)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