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纪事篇
>
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见闻实录(葛丰交)
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见闻实录(葛丰交)
发布时间:2023-04-16 21:44
315

2009年7月,令我终生难忘,我有幸与新疆四十多名各民族专家学者代表一起,应邀到云南昆明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盛会——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这次国际顶级的学术盛会上,我作为一名锡伯族学者,不仅宣读交流了题为《新疆锡伯族百年教育历史进程、特点及基本经验》的论文,宣传了锡伯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还结识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同他们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提升了自己的学识水平,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对我后来的学术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于2009年7月27日至7月31日在中国昆明云南大学隆重举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的国际学术团体,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具有世界性影响。联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世界大会。200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民委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名义,申办成功第16届大会在昆明举办。原定2008年7月举办的大会调整到2009年7月27日至31日。中国是第三个举办大会的亚洲国家,也是举办大会的第三个发展中国家。本届大会由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协办,主会场设在云南大学。这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学术盛会,素有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奥林匹克大会”、“文化奥运”之称,是继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又一盛事。这不仅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在参加这次盛会之前和参会期间获悉,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大会圆满成功。国家民委于2003年12月就成立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委员会,由国家民委主任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并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民委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将此次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按照世界大会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好有关工作,推动本单位、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世界大会的学术准备工作,并为参会的专家、学者提供必需的便利条件和经费保障。还成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开展相关工作。

2007年,我精心准备了一篇论文《新疆锡伯族百年教育历史进程、特点及基本经验》,共12000多字,并翻译成英文,于当年9月份寄到北京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教育专题组秘书处,经专家审阅并经大会秘书处审核同意,2007年底,我收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先生签名的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给我的,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的邀请书,这使我感到万分高兴和自豪。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终于迎来了大会将要召开的时刻。在我们即将启程的时候,2009年7月21日下午,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召开乌鲁木齐地区参加云南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刘振强书记、木合塔尔副主任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了讲话。来自新疆社会科学院、自治区党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和自治区民委(宗教局)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及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研所的部分干部参加了会议。刘振强书记在讲话中首先介绍了这次世界大会的意义、全区筹备参加这次大会的基本情况,并希望参会人员珍惜机会,虚心学习,加强交流,向世人展示新疆学者的精神面貌。刘振强书记还宣布,经研究决定任命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木合塔尔同志为新疆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代表团团长,新疆社会科学院吴福环院长任副团长,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研所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葛丰交所长任秘书长。 

2009年7月26日,新疆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部分代表乘南航航空公司的班机,途径西安,于当天下午约四时抵达昆明市,入住经贸宾馆。随后,来到云南大学体育馆大会报到处报到,领取参会证和相关资料。每位参会者还领到一个精致的印有大会会标的皮制公文包和一把灰色的雨伞。新疆部分代表还在报到处合影留念。

7月26日晚上,我从晚间新闻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会见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对瓦格斯一行来华出席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16届大会表示欢迎,并感谢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为促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所做的努力。

7月27日上午,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开幕式在云南大学庆来堂举行,我和新疆代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4000多名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一起参加了盛况空前的大会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和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先后致辞。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中国政府的讲话十分精辟和重要,其要点摘录如下。他说,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渊流长的中华文化。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相辉映,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一个宝贵财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民族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始终坚持和积极推进。

回良玉强调,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积极推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吸收、借鉴、创新和应用研究,其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学方法不断创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良玉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大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希望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把本届大会办成一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大会,为促进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全面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人类学包含四个领域的研究,即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本届大会的专题会议对上述内容均进行了充分研讨。联合会共设27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都召集了工作会议,并围绕各自的主题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

这届大会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这个主题涵盖了人类学民族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大会包括开幕式、主旨发言、名家讲座、专题会议、影视展映、文化展览、学术考察、文化活动、闭幕式等多种形式。本届大会共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4000余名代表参会。大会期间共组织156个学术专题会议、19个影视专题会议、23场影视展映和6个展览活动,有5位国际权威学者和16位知名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和名家讲座。此外,还安排5个学术考察点供与会人员参观考察。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的主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并就人类发展路径的选择、文化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发表了《昆明宣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次大会是一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国际学术盛会。中国以坦诚的胸怀面对世界,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令国内外学者为之惊叹,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赢得了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倡导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引起海外学者的强烈共鸣。

从七月二十五日开始,大会开展了“研究机构及个人学术展”、“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60年回顾展”、“多彩中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展”、“中国人类学百年展”、“人类学民族学图书展”、“世界各国本土文化展”等六个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云南最高学府——云南大学举办。其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60年回顾展”,对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60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和世界其他国际人类学家的关系在不断增进加强。展览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作为世界重要的人类学研究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也反映出联合会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些展览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情。展览形式非常吸引人,而且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也很到位。新疆文联参展的《中国新疆民间文化遗产》,以反映新疆风土人情的大量图片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目光,纷纷驻足观看。

大会组委会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云南和中国对大会进行了广泛地宣传报道,也向全世界进行了报道。

学术考察是此次大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云南各少数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优秀民族文化,人文景观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本届大会设了五个学术考察点,即石林县大糯黑村、弥勒县可邑村、通海县纳古镇、红塔区大营街和云南民族博物馆。我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石林县大糯黑村、通海县纳古镇、云南民族博物馆等考察点的考察活动。石林县大糯黑村距昆明市区约90公里,7月28日上午10时,我同200余名中外学者,乘坐5辆大巴到达该村时,受到该村全体彝族村民隆重热烈的欢迎。在村礼堂,村委会主任何文航介绍了村寨基本情况,云南大学教授陈学礼作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大糯黑村的基层政治制度》的学术报告。代表们观看了人类学影片《彝乡石头寨》,参观了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和云南大学田野调查基地,深入彝族家庭进行了家访,还观看了村民文艺表演。该村人口总数为993人,除12人外,其余人口均为彝族撒尼人。彝族撒尼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特色突出,被誉为未经刻意保护而保存彝族文化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撒尼语是村民的主要交际语言,妇女普遍穿着撒尼人的传统服饰。该村较完整地保留着祭密枝(树崇拜)等传统信仰和仪式活动。

通海县纳古镇则是以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建制镇,常住人口8029人,回族占81.5%,离昆明市区有110公里,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7月31日,我们到该镇考察,在镇小学听取了镇长纳锦斋的情况介绍和云南大学冯瑜教授的学术报告《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工业化—云南纳古镇个案研究》,观看了人类学影片《中国穆斯林婚礼》,参观了清真寺、民居和乡镇企业。该镇的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发达,农民人均收入达6000元;二是历史与民族文化深厚,享誉中外的阿拉伯文化泰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荣获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教授等都是纳古人;三是伊斯兰教盛行,全镇有三座清真寺,分为格底母和哲赫林耶两个教派。

7月31日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前主席瓦格斯博士以及新当选的主席纳斯、秘书长小泉润二先后致辞,庄孔韶先生介绍了本次大会电影展播评奖情况,宣布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电影节提名奖的影片及导演名单。大会决定,下一届大会将于20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主题是“人类的演进,新兴的世界”。

大会期间,新疆的专家学者均在自己所在的学术专题会上宣读交流了自己的论文,与世界各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新疆社科院院长、教授吴福环和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迪里木拉提选为大会的学术专题分会主席,分别主持一个学术专题会议。副研究员房若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研究员主持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专题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哈萨克族节气的民间特点及与汉族节气的比较研究》。

我在南开大学陈巴特尔教授主持的“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学术专题会议上宣读交流了题为《新疆锡伯族百年教育历史进程、特点及基本经验》一文,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和极大兴趣。中央民族大学著名的滕星教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对锡伯族及锡伯族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在互动、交流时间里,中外学者就锡伯族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我一一作了解答。我宣读交流的《新疆锡伯族百年教育历史进程、特点及基本经验》一文主要回顾了新疆锡伯族西迁24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梳理并归纳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新疆锡伯族教育发展脉络和特点。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新疆锡伯族教育的基本经验:一、尊师重教之风长盛不衰。注重教育、崇尚文化是锡伯族的传统风尚;二、双语教学独具特色。早在清朝末年,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开始在学校施行双语教学,这样既保留了母语,又掌握了汉语及外语,培养出许多“民汉兼通”的人才。双语教学不仅是锡伯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是锡伯族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三、十分注重女子教育。锡伯族自古就有崇拜母亲的风俗(在祖先崇拜中多半是女性长者),对子女则一视同仁。清末就有女子入学的史料记载。母亲文化素质的提高,对锡伯族子女教育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锡伯族儿童的智力开发,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质,产生了重要作用;五、在兴办教育中,坚持以农养学,以商兴学、民间捐资和勤工俭学的办法。锡伯族民间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人们不仅重视子女教育,而且乐意捐资助学,形成风尚;六、选派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这在锡伯族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锡伯族比较早的认识到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从1901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先后选派八批锡伯族青年70多人到原苏联学习,这批人学成回国后,为新疆经济社会和锡伯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几天时间里,参会的我和新疆的各位专家学者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充分利用世界大会这个平台,向世界介绍了新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成果,宣传了我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区绚丽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这次大会,接触了世界上最专业、最先进的学者,与他们对话,向他们学习,增进了与各国学者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了我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