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直对门墙上有:
1.布尔刊巴克西(Бурхан-бакси);
2.阿里亚巴鲁(Ария-боло);
3.鄂克托西付奇合(Октосифуцихи);
4.阿里亚巴鲁(Ария-боло)及其所在地;
5.宗喀巴(Цзонкава)的两种画像;
6.宗喀巴(Цзонкава) ;
7.萨克萨冷库尔杜(Саксарыйн курду);
8.查甘苏库尔泰(Чаган-сукуртай)。
左边侧墙上的画像有:
1.亚曼达嘎(Ямандага);
2.乌辛腾格里(Укинь(应为усинь—译者)-тэнгэри);
3.亚曼达嘎(Ямандага);
4.宗喀巴(Цзонкава)。
右边侧墙上的画像是:
1.亚曼达嘎(Ямандага);
2.(多克什特)阿尔斯兰特里古图(Арсылан тэригуту);
3.布尔刊巴克西(Бурхан-бакси)及其弟子们;
4.鄂克托西付奇合(Октосифуцихи)。
门对面墙上在布尔刊巴克西像下面挂的是小木屋中的乌辛腾格里的小画像。
原件开头的第一种版本(英文——译者)。
了解我对佛教很感兴趣的锡伯和汉族熟人们早就建议去一趟五牛录,看看新建成的佛教喇嘛庙。说寺庙建筑很不错,有很多佛像,且保存有全套甘珠尔经。尽管我想去看佛庙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因为至今我只有书本知识),想了解锡伯农村生活、他们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的兴趣多么浓厚,但因工作繁忙,我的这一计划一拖再拖,拖到现在。只是到了今年的8月份,我才把这一行程安排到9月底至下月初。的确也就这样,10月1日,我就到了绥定。在这里我拜访了中国行政当局的代表,他们爽快地批准我前去锡伯农村,并安排好让地方当局给予我各方面的协助。于是10月4日等一切路途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我便前往目的地。我离开绥定的时间是约早上8时。离开绥定之后,拥挤肮脏的街区、操着各种不同语言、前后拥动着的人群留在了后面。空气清新多了,烧煤和胡麻油的气味也没有了。除固尔扎翻译学校的学生И.Л.阿萨诺夫外,和我同行的还有塔兰奇阿克萨卡尔哈力里、东干阿克萨卡尔伊布拉依木,另外两个随从、塔塔尔车夫和塔兰奇厨师。我和阿萨诺夫两个人坐普通马车,其他人骑着矮小的吉尔吉斯(应为哈萨克——译者)马跟随我们的两边或车后行进。离开城区约一里左右后,路的两边开始出现灌木丛,其后面便开始了漫长的缺水少雨、到处是厚厚一层松土的道路。路边灰土覆盖的草丛因干旱缺水发黄枯萎,眼前为一片被太阳烤焦的景象。路上,我们不时碰上迎面而来或从后面追上我们的骑马的满族人或卡尔梅克人,也有步行赶路的塔兰奇人和喀什噶尔勒克(人);有时还能碰上三面封闭的圆篷中式两轮车。赶车的是中国小官吏或商人从绥定雇来的车夫。来来往往的人各忙各的事。马一走或车子一压上,便升起一团尘雾。谢天谢地的是没有刮迎面风,要不然无论坐什么样的车或如何掩盖,我们都会被窒息的。行进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新城。
新城是俄军撤出伊犁地区以后才建造起来的城市,现在是伊犁将军及其军队的驻地。街上不时能看到无所事事的士兵,其中更多的是喝醉酒的卡尔梅克人。看到这种游手好闲的军人和尤其是那些衣衫褴褛的酒鬼,不由地想到这里大清帝国的军队中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军纪。新城街道和卫生比起绥定,甚至也比固尔扎城都要宽广也干净。对了解中国人生活的人,说起清洁干净是件可怕的事情。然而,说起新城的干净,这很好解释,因为这里是纯粹的军营,根本不准许非满族的平民百姓居住。新城有少数汉人的商铺,其主人是绥定的商人。俄商、萨尔特、东干和塔兰奇商人也同样都不准许到新城经商。然而,集市活动最终还是为自己赢得了一小块天地,好像这地段在北门边上。这里露天买卖的有西瓜、甜瓜等,还有叫卖烤饼的,也有移动叫卖羊肉串和各种小吃的。
到新城后,加入我的队伍同行的还有固尔扎翻译学校的满语教员——锡伯人巴里善。他是一位善良温和的人,我的锡伯口语完全是他教出来的。我们约好,巴里善要比我早从固尔扎出发到新城等我。从这里我们一起向伊犁河行进,他答应在那里能给我找到旧满文书籍,并帮助我联系拜访梅音安班、伊犁将军的翻译官富善和牛录章京伊尔嘎春。到上述官吏所在衙门的街道非常狭窄,在这里,我坐的车根本无法转弯,我只好弃车骑上伊布拉依木阿克萨卡尔的坐骑前去拜访。
梅音安班告诉我说,伊犁将军已经安排好了我的这次行程。当我们谈起有关满译佛教书籍时,他给我送了一本题为(略)(原文如此—译者)的书,并告诉我,在佛庙能找到许多我感兴趣的翻译书籍。我从梅音安班那里出来后,去看我的老熟人伊尔嘎春和不久前见将军时才认识的富善。伊尔嘎春在同乡中威望很高。他熟知医道,人很善良,又精通满语和汉语。伊尔嘎春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说服锡伯人种痘。过去天花不知夺走多少锡伯儿童的生命。最近伊尔嘎春为锡伯人订购了(此处缺字——译者)。
注:
1.此文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资料。
2.此文的五张锡伯庙附图,估计是俄人所画,锡伯人予以一一注释。
第一张(115页)是总图,图上直接书写锡伯文,图下是英文。第二张至第五张,即原文第116—119页为总图之解析图,每图下面是锡伯文的转写和英文翻译。第二张图(116页)的锡伯文注释分别为:大殿东边的三间佛堂(上面);三季大佛坐落的佛堂(下面)。第三张图(117页)的锡伯文注释分别为:大殿东边的翼殿(阿斯哈保);大殿西边的翼殿(阿斯哈保)。第四张图(118页)的锡伯文注释分别为:东侧塔楼(左图),这是喇嘛们每日为天下生灵念经的殿堂(中图);西侧塔楼(右图)。第五张图(119页)的锡伯文分别为:东边小门(左图);大殿门的玛哈兰扎所处位置(中图);西边小门(右图);刘将军庙(上左图);土地庙(上右图)。
3.另又有两张即120—121页锡伯文附页,以下括弧中的转写均为译者所写。
第一张(120页)所列佛名如下:阿玉西(Ayuxi)、亚曼达嘎(Yamandaga)、曼珠阿西里(Manzowaxiri)、布尔刊巴克西(Borhan bakxi)、布尔刊巴克西(Borhan bakxi)、达赖喇嘛(Dalai lama)、布尔刊巴克西(Burhan bakxi)、宗喀巴(Zongkaba)、毕萨玛(Bisama)、阿里亚巴鲁(Ariya balu)、达拉鄂克(Dara eke)、买达里(Maidari)、达赖喇嘛(Dalai lama)、扎旦照(Zadan zhao)、奇甘达拉鄂克(Qigan dara eke)、奇甘西库尔泰(Qigan xikurtai)。
第二张(121页)是四个玛哈兰扎(Maharanza)的称谓:西边前面的是地尔地里斯达里(Dirdi risdari);后面的是伯鲁达嘎(Berudaga);东边前面的是伯鲁巴克查(Berubakcha);后面的是毕西尔瓦尼(Dixirwani)。
附:作者简介
克洛特科夫(1869—1919),俄国人。189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汉满班。曾任俄罗斯驻吉林、齐齐哈尔和伊宁领事馆秘书。后升任俄罗斯驻乌鲁木齐领事。自1910年起为俄罗斯研究中亚和东亚委员会通讯院士。他在任俄罗斯驻伊宁领事馆秘书和乌鲁木齐领事期间,在伊犁、塔城地区作了萨满教、喇嘛教和社会历史考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一是搜集了有关锡伯族民间文学、历史、萨满教、喇嘛教方面的资料,其中基本为满文;二是撰写和编纂有关论文及辞典等,如《1899年秋锡伯佛教寺庙考察》《伊犁塔城地区锡伯族萨满教现状简述》(1911—1912)、《俄满辞典》(手稿)、《满语语法资料》(手稿)、《关于伊犁地区和锡伯族的历史、统计和民族志资料》(手稿)、《有关克洛特科夫领事活动的资料》(手稿)等;三是留下了其他有关伊犁地区锡伯族资料。此外,又拍摄了不少塔尔巴哈台锡伯族萨满罗国及其扎里(助手)和伊犁锡伯营靖远寺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