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锡伯族的关帝崇拜
关羽,是汉民族的神祗。本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史书里的关羽只是一个“侯”,并未变成一个神。据陈寿的《三国志》载,关羽的一生中被封过两次,一是在为曹操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还有一次是在死后被蜀国追谥为“壮缪侯”。到隋唐时期,关羽开始被“神化”。唐代《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述了关羽帮助兴建玉泉寺的传说,说关羽“生为英贤,没为神明……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至宋徽宗时封武安王,以后屡次加封。小说《三国演义》诞生后,关羽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古今第一将”。明万历加封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清代,清朝统治阶级对关羽崇拜有加,有记载称“伏魔呵护我朝,灵异极多,国初称为‘关玛法’(mafa)。玛法者。国语谓‘祖’之称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记载:“(清朝)宫内还很重视关羽,称他为关圣帝君,不准直呼其名”。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清朝曾十次加封,清顺治帝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历代皇帝都加封号,直至清末,关羽的封号长达26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终于完成了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由人而神的改造过程。
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他又受到道家、佛家的顶礼膜拜,“关帝”在我国佛教和道教中均予供奉,佛教把关羽列为护持佛法的伽蓝神之一“伽蓝监坛”;道教尊他为伏魔降妖的“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
由于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关羽地位显赫,受到官民的普遍祭祀,被称为“武王”、“武圣人”,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关羽为什么如此受人尊崇呢?关羽集众美德于一身,成为世人的典范,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品德。“关帝”在锡伯族人民当中也有广泛的信仰,可谓威名远扬,妇孺皆知。关羽以其忠义神勇、英勇刚强的性格,义重如山的品德以及他与刘备、张飞三人之间坚贞不二的君臣之义与生死不渝的亲情,使锡伯族人民视关羽为心目中的英雄,推祟备至,喜爱有加。《三国演义》之“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等情节都是人们非常熟知、反复吟诵的故事。
锡伯族信奉关羽当始于清初,与后金(清)满洲新兴贵族集团的大力推崇不无关系。史载,早在满洲入关以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就对《三国演义》爱不释卷,《三国演义》在满洲贵族间亦甚流行。桃园结义式的团结,诸葛孔明式的智慧,关羽、张飞式的忠勇,最适合当时新兴的满洲贵族集团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入关以后,凡是清朝统治的地区,都普遍建起关帝庙。顺治元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大帝”,乾隆三十年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察布查尔县靖远寺院内悬挂的铁钟上的铭文“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关圣帝君”就是清朝皇帝对关羽的封号。就这样,随着清政府给予关羽至高无上的“神”的地位,“关帝”也就逐渐融入了锡伯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锡伯族对它有了特殊的偏爱,以至百读不厌、百听不厌,很多人甚至目不识丁的老妇人都能背诵其中的许多章节。锡伯族的文人们还以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创作了再现三国故事的《墨尔依丽哈》、《索丽依尔哈》、《赵子龙救阿斗》、《小乔哭周郎》等统称为《依兰固伦舞春》(《三国之歌》,亦名《颂关公单刀赴会》)的锡伯文唱诗歌和叙事歌,用锡伯族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朱伦呼兰木比”(念说),使其传播到锡伯族居住的每个村落,每个家庭。据老人们说,一部手抄本的锡伯文《三国演义》可值一匹马,可以想见其在锡伯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关帝作为汉民族的神祗,在锡伯族人民当中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全民族广泛崇信,以至于崇信程度高于汉民族,确属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研究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产生、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在调查中,老人们都是尊称“关老爷”或“老爷庙”,从来没有听到一句直呼为关羽,可以感觉到对关羽非常信仰,非常尊重。关羽在锡伯族百姓心目中占有其他神祗不可比拟的地位。
清代对关帝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满族是历史上的女真族发展而来,是我国历史上兴起比较晚的一个民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下令创制老满文之前,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万历十一年(1583),当努尔哈赤以父、祖遗家甲十三副起兵时,他并没有从先人那里继承一套治国、治军方略。于是,他的目光投向了汉族的文化宝库。在戎马倥偬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族历史文化。《三国演义》特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了他。史书说他“好看《三国》、《水浒》”。他经常随身携带一部《三国演义》,在战斗的间隙玩读,从中汲取政治、军事谋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在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吸收、融会贯通了历史上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和谋略,给人以智慧的启发。这些正适合努尔哈赤的口味和政治需要,《三国演义》里许多政治、军事谋略,成为他行动的指南。他奋战近四十年,统一了东北地区,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清朝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喜读《三国演义》的爱好,也对后来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皇太极继努尔哈赤为后金(清)汗后,也喜欢读《三国演义》。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政治、军事谋略的。《三国演义》里的许多谋略,也为后金(清)统治者所利用,有人认为“皇太极之去袁崇焕,即(周)公瑾赚蒋干之故智”。清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记载了这个史实:
本朝自攻抚顺后,明人望风而溃,无敢撄其锋者,惟明巡抚袁崇焕固守宁远,攻之六月未下。高皇(努尔哈赤)拂然曰:‘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因罢兵归。故文皇(皇太极)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北京),崇焕千里入援,自兹恃功高。文皇乃擒明太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作私语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复阴纵太监归。明庄烈帝(崇祯)信其间,乃立磔崇焕。举朝以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间也。
这是明清之际一个著名战例,说明皇太极设反间计去除袁崇焕,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启迪,其手法与“蒋干盗书”如出一辙。
入关以后,凡是清朝统治的地区,都普遍建起关帝庙。察布查尔县靖远寺院内悬挂的铁钟(镶红旗关帝庙所悬之铁钟)上的铭文“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关圣帝君”就是清朝嘉庆皇帝对关羽的封号。就这样,随着清政府给予关羽至高无上的“神”的地位,“关帝”也通过《三国演义》逐渐融入了锡伯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锡伯族对它有了特殊的偏爱,以至百读不厌、百听不厌,很多人甚至目不识丁的老妇人都能背诵其中的许多章节。锡伯族的文人们还以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创作了再现三国故事的《墨尔依丽哈》、《索丽依尔哈》、《赵子龙救阿斗》、《小乔哭周郎》等统称为《依兰固伦舞春》(《三国之歌》,亦名《颂关公单刀赴会》)的锡伯文唱诗歌和叙事歌,用锡伯族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朱伦呼兰木比”(zhulun hulanmbi,念说之意),使其传播到锡伯族居住的每个村落,每个家庭。
清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平定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后,统一了新疆。清政府从内地移徙满、汉、锡伯、蒙古、索伦等各民族军民到新疆各地驻防屯田。以后,又有大批内地的商人、农民以及遣犯、废员等各种人员进入到天山南北各地从事各项活动。内地各族军民大批进入新疆,把内地的文化,包括对关羽的崇拜活动带来新疆,而修建关庙正是其重要表现。
伊犁是清朝统治新疆前期的军政中心,有大批内地官兵驻防屯田。乾隆二十八年,在伊犁将军驻地惠远城修老爷庙一座,“北向正殿三间、左右廊房各三间、大门三间、外石狮二。殿中初设画像,于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仲夏,将军、内大臣阿桂始命满营佐领格(琫额)率工塑圣像”。是年,御题“神佑新疆”匾额和“春秋志在威名远,戊己屯开庙貌新”对联。在满族官兵驻扎的惠宁城中,也建有老爷庙。“惠宁城之老爷庙在城之北门内,凡大门三间、正殿五间、前观音阁三间,左为山神、右为土地庙各二间,门内碑亭二座,殿后东西住持房各三间”。乾隆三十五年(1770)伊犁将军伊勒图撰《惠宁城老爷庙碑文》,叙述了建庙缘起:
伊犁为新疆总汇之地。惠远城东七十里为惠宁城,前将军明公(瑞)之所筑也。今年初,移西安八旗官兵来驻于此。于是,置府库、立廨舍,筑室万堵,列市百重,工作既兴,乃相度城北面高爽之地,建立老爷庙,未逾年而庙成……惟神之忠义浩气,充塞于宇宙之间,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无乎往而不在也。我朝发祥以来,神乃昭显应,是于岁时报享典礼綦隆,而天下郡邑州县,以及荒远徼外之民,亦无不立庙祀神。盖神之保佑我国家、宁靖我边陲,非一朝一夕之故,百余年于兹矣。往者,天兵西指,电击霆诛,准噶尔之众,不崇朝而耆定,规方二万余里,无不宾服向化。外则哈萨克、布鲁特各部落,皆延颈面内,愿为臣仆,唯恐后时。自古声教所不通,政令所不行,我皇上肤功迅奏,殊方重译,罔有不庭,此岂尽人力也哉!即以兹城之经始也,其地僻处荒徼,曩特为准夷回部驻来游牧之场耳。今一旦焕然与之更始,建城郭、立制度,同文共轨,人物嬉恬,商贾辐辏,四郊内外,烟火相望,鸡犬相闻,一转移间,遂称极盛。斯固由圣人在上,祯福锡极,独能过化而存神,要其潜期启默,俾万里之外,军民安堵,年谷顺成,无一物失所之患者,岂非神威布获有以襄此太平之盛烈也乎!
据《新疆识略》记载,惠远城有:万寿宫、老爷庙、八蜡庙、刘孟将军庙、火神庙、老君庙、城隍庙(司聪明正直)、龙王庙、风神庙、社稷坛(社以报功,稷以祈谷)、先农坛、文昌宫、文昌阁、真武庙、魁星阁、祠堂、节孝祠、喇嘛寺(初名兴教寺,后称普化寺。先建于绥定城,后迁移到惠远城)各一座。清代惠远为新疆的统治中心,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府衙所在,因而各种寺庙道观林立在所难免。
伊犁锡伯营由于其经济条件以及其他原因不可能如数修建各种庙宇,只能选定与锡伯族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密切的佛道诸神予以供奉。锡伯八旗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建造过关帝庙,现仅乌珠、依拉齐、孙扎齐、纳达齐等牛录遗址尚存。其中,尤以纳达齐牛录乡的关帝庙保存较为完整。
无论在东北故土,还是在西域新疆,凡是锡伯族聚居的地区,都建有老爷庙以供奉关羽、关平、周仓。据《沈阳锡伯族志》记载: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锡伯族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其大雄宝殿西侧是关帝庙(两间),门楣上方悬挂兰漆木匾,上刻“浩然正气”四个金色大字。殿内正中供五尺高关公半坐像,藤做骨架,泥身彩塑,工艺精细,神态威武。两侧有关平、周仓四尺高站像。关公坐像后上方悬挂“威震华夏”的木匾。
这应该是我们所知的锡伯族第一座关帝庙。
锡伯族民间传说中提到的关公显灵的故事,在《清实录》中亦有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清军在平定大和卓后裔张格尔之乱中,关公显灵助清军大败叛匪。文曰:
我朝定鼎以来,关羽屡彰灵佑。昨据长龄等奏,上年张格尔煽乱,遣其党扰近阿克苏,当官兵冲击之时,陡起大风,尘沙飞扬。该逆等遥见红光烛天,遂被歼擒。又长龄等督兵进剿,师次浑河沿,该逆等竟夜扰营,风起猛烈,官兵乘风冲贼,俘馘无算。次早接仗时,据活贼佥供,又见红光中兵马高大,不能抵敌,即各窜逸。此皆仰赖关帝威灵显赫,默褫贼魂,用克生擒巨憝,永靖边圉。
解放前,锡伯族聚居地区每年祭祀关公两次,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祭关公单刀赴会,这天,用羊后座摆在关公像前,摆上馒头、水果等五供,还摆上六个酒盅,酒用火点燃,焚香叩头,名曰替关公磨刀;再次是六月二十四日,是关公的生日,供品及祭祀方法同前。
全国的老爷庙尽管数量很多,但锡伯族的关帝崇拜和老爷庙却有着独特的特点。锡伯族对于关老爷的崇奉主要体现在其忠义、神勇方面。不像中原地区许多不相干的行业也生拉硬拽奉为行业崇拜神,可谓五花八门。如皮革业、烟业、香烛业、酱园业、豆腐业、屠宰业、肉铺业、糕点业、干果业、理发业、银钱业、典当业等等。
近查《清史编纂通讯》(内部资料)2010年10期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编委会委员、图录组组长,也是笔者的国家级清史项目《图录·清代新疆图像资料》的联系专家刘潞女士在发言中谈到的内容,是对本文最好的注解,笔者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现在都说是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可以从多重角度来理解。作为历史工作者,我认为图片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一段文字的信息量,用图片来补充历史,这一点我们可以实践。……还有就是伊犁的庙(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关帝庙——笔者),庙里面的壁画上有满文的三国演义,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多文化融合有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