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锡伯族从伯都讷、齐齐哈尔等地迁至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不久,就自己筹集银两,在盛京城外攘关门外(现址是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一段太平里21号)建立了锡伯家庙,从此,锡伯族有了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
一、锡伯族的精神家园
(一)家庙的建立及布局
锡伯家庙,又称太平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据太平寺的满文碑文记载:“康熙四十六年,锡伯部众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太平寺初建时,只有五间青砖瓦房。乾隆十七年(1752年),扩建了大殿三间、两厢配殿三间及正门三间等主要建筑物,成为一座较为完善的家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葺一次。
太平寺整座寺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为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殿房三十五间,建筑面积为958.59平方米。院内布局整齐,修建较好。东西两院,中间由一道1.5米高的花墙隔开,花墙中间修有两座月亮门,使寺庙院中有院,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有前殿、中殿、后殿。前中两殿之间,东西两侧有配殿。后殿西侧有关帝庙,东侧有文昌殿和龙树殿。龙树殿东边有三间禅房,是寺内住持喇嘛居住的地方。靠东边的墙有十间僧房,称为连十房,每间大小与民房相同,是寺内喇嘛僧徒们居住的地方。其北有一小门,通往实胜寺。靠北边的墙边有一间房,是寺内的厕所。
前殿,又称天王殿,位于家庙的南端,比中殿略小。殿内东西两侧相对而立泥身彩塑丈高四大天王像。中间为过道,前后都有门。此殿前门平时不开,只有节日或举行较为隆重的集会时才打开通行,日常出入都走旁边的正门。
正门,三间,位于前殿东侧约15米处,与前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中间为门洞,门外面正上方砖上刻有“太平寺”三字。平时出入均由此门。
前殿门的正上方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黑漆木匾,匾额上横刻“锡伯家庙”四个贴金斗方字,字体雄浑遒劲。匾额的偏左上方竖刻着“会末”二字,左下方竖刻有立匾人的官职姓名,从右至左分别为:“镶黄旗协领色普鉴额、正白旗协领常庆、正蓝旗协领连寿、锦州佐领希郎阿、兵部员外郎锡临泰、刑部笔帖式嵩年。”在官职姓名下面的中间部位,有“等敬立”三字。均阴刻。匾额的左边,自上而下竖刻“□□年榴月吉日谷旦”等字,系立匾时间,字亦阴刻,因磨损严重,其年份字迹已无法辨认。该匾长250厘米(被锯掉一部分,被锯部分只有“锡”字的“易”部分,没有别的字),宽98厘米,厚5厘米。原匾保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复制一块,悬于修复后的前殿南门的正上方。
中殿位于前殿与大殿(后殿)之间。位于前殿之北约25米处,东西长11.3米,南北宽9.7米,高约8米。南面有门,门前铺砖为台。台之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三层。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铜像,高约80厘米。两侧斜排八大菩萨铜像,制作较小。靠墙两侧,存放经书。
后殿,又称大雄宝殿,位于中殿北约22米处,比中殿略大,是家庙的正殿。其南面有门,门前铺砖为台。台之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三层。
大雄宝殿内,正面供奉木刻释迦牟尼盘腿坐像,高约2米。两边有过去、未来两佛像,高约2米。两侧有泥塑3尺高的十八罗汉像。后墙上方悬有“大雄宝殿”之匾额,左右各有竖联一条,其文不详。在过去、未来两佛像前,各有长方形木牌一块,上面用汉字刻写了修建家庙时捐银协助人的姓名、官职及其捐银数目。
关帝庙,位于后殿之西,两间,与大殿相连。门楣正上方悬挂兰漆木匾,上刻“浩然正气”四个金色大字(匾长约1米,宽约50厘米,咸丰年间立)。殿内正中供高5尺关公半坐像,由藤条制成骨架,外塑彩色泥身,工艺精细,神态威武。两侧有关平、周仓4尺高站像。在关公坐像的后上方悬挂“威震华夏”之木匾。
文昌殿,位于后殿之东,两间,与后殿相连。殿内正中供5尺高泥塑文昌坐像,西边供4尺高日公坐像,旁边站童怀抱太阳;东边供4尺高月公坐像,旁边站童怀抱月亮。门楣上方悬挂“文光普照”之木匾。
东西配殿,位于中殿与前殿之间。大小与民房同,西配殿三间,红柱青砖,木板地,殿内供有金刚护法佛、五方护法佛、大威德护法佛等诸尊佛像。东配殿四间,是喇嘛诵经堂,殿内藏有康熙年间请的秋密经、诸品经、大宝积经、华严经、第二大般若经、律师戒经等经文。东西配殿相距约25米。
胡仙堂,俗称小庙,位于太平寺的西南角,坐南朝北,高约2.5米,长约2米,宽约1.5米,为青砖仰瓦。里面供有胡仙(即狐仙)牌位,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上供。
太平寺围墙高约2米,厚约40厘米,周长约250余米,墙头呈阶梯状。院内遒劲挺拔的苍松翠柏,枝繁叶茂的古槐亭亭如盖,每到槐树开花之季,缕缕清香,随风飘洒,沁人心脾。院外杨柳依依,枝叶婆娑,整座寺院肃穆、静谧。
太平寺有喇嘛七人,达喇嘛一人,负责全庙事务。庙内供奉神佛像79尊,甘珠尔经108部,礼器(供器)11件。小宝塔、石碑、匾额、石狮子等文物16件。
(二)太平寺石碑
在家庙的正门前两旁立有石碑两块,其一刻以汉字,今下落不明;一刻以满文,二碑内容相同。该满文石碑,今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此碑高144厘米,宽57.5厘米,厚20厘米并附座,座长78厘米,宽、高各为50厘米。碑身四周刻有花纹,座为须弥纹。该石碑刚被发现时,尚完好,并有人将碑文抄录拓摹。但后来,却断裂为两段,个别字迹已残缺,但多数字迹仍清晰可辩。
碑的阴阳两面均镌有满文。碑阳额首刻有满文两行四字:tumen jalan enteheme ulabuha,汉文译为“万世永传”。碑身刻有五行二十四字,译文为:
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恭立
袭爵领催 柱林泰
庙 祝 花山保
领 催 阿丹珠
领 催 明 保
碑阳记录了立碑的年月和立碑的锡伯族人的官职及姓名。据此可知,该碑立于清朝嘉庆八年(1803),农历七月十六日,距今207年。
碑阴额首也刻有满文两行四字:tumen jalan enteheme ulabuha,汉文译为“万世永传”。碑身刻有满文十三行,二百二十字,现残十六。译文如下:
集三世无量诸佛之典,推广三乘教义,光大释迦牟尼佛法,青史世传之锡伯部,原居海拉尔东南扎兰托罗河流域,后于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讷等地被编为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年。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施与高恩厚典,将锡伯人等编为三队,于康熙三十六、七、八年移入盛京,分驻各地效力。康熙四十六年,锡伯部众集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从京城请来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包,每年四季集合众喇嘛,诵经不已,其愿永偿。乾隆十七年,协领巴岱、佐领殷德布、阿富喜等,众锡伯合力修建大殿三间、两侧配殿三间、正门三间,供奉三世佛。四十一年,协领罗卜桑、喇西、特固素、卓第等众锡伯合力修茸寺庙,设立宗喀巴佛、五通天神、四天王像,并增请般若经,每年四季诵之不绝,永无穷矣。
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梨树沟边门章京加一级记录二十一次华沙布敬立。
该石碑以满文记载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地域及南迁盛京的历史事实,及太平寺的修建等,是至今保存和发现的有关锡伯族历史的重要文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太平寺的喇嘛白光武(白光武是最后离开锡伯家庙的蒙古喇嘛,汉语说得很流利)介绍说,太平寺正殿前面东西立石碑各一块,西边的是满文的,东边的是汉文的,内容一样。石碑高3尺5寸,宽1尺9寸,现仅存一块。1959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派吉庆、肖夫、温银山、李子谦等诸同志前去辽宁省进行锡伯族社会历史调查时,在东北的李力、安文溥等锡伯族同胞的指引下,去太平寺访古,在该寺大门外发现这一满文石碑并当即抄录下来,肖夫将其译成汉文,于1981年发表了《太平寺碑文》一文。关于此满文石碑,还有王钟翰的《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铁玉钦的《沈阳太平寺锡伯碑考略》,赵展的《锡伯族源考》,赵志强、吴元丰的《锡伯家庙碑文考》等多位专家学者的译文及考证研究。
(三)主要宗教活动
太平寺每年举行两次祭祀关公的活动,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三,祭关公单刀赴会;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四,祭关公的生日。
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四月初八至十五,举行庙会。这时,北塔法轮寺锡伯喇嘛(法轮寺的喇嘛都是锡伯族),辇载法轮寺释迦牟尼铜佛像,由两名小男孩扶着,经小北门、中街,来到太平寺。一路上,鸣放鞭炮,甚是热闹。初九、初十念经。会毕,送回释迦牟尼像,其仪式如之。
最隆重的庙会是农历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这天大开庙门,锡伯族群众拿着供品、香烛到太平寺,举行祭祖活动,锡伯族喇嘛念太平寺经文,为大家祝福。锡伯族西迁新疆伊犁后,这一天更成了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怀念亲人和思乡的日子(后来,这一天成为民族传统节日――西迁节),每年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
农历六月十五至八月初一,举行念经活动。念完一部甘珠尔经,听者捐钱。此外,每日午间还举行念太平经之典。逢年过节,锡伯族人(还有其他民族)络绎不绝地来到太平寺,听喇嘛念经。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焚诵不绝。
太平寺是一座喇嘛教寺庙,但它并不是一座纯粹的喇嘛教寺庙,庙内除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外,还供奉关公、周仓、文昌等,说明锡伯族早就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此外,还供奉龙王、胡仙等。太平寺供奉的诸佛像,反映了当时锡伯族的宗教信仰。锡伯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喇嘛教等,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这反映了锡伯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和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
二、家庙的记忆
太平寺远非一般的宗教寺庙,它是锡伯族的家庙。从建庙之日起,它便由锡伯族人经营管理。锡伯家庙是锡伯族早期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今,锡伯家庙是全国众锡伯心之所系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这里都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锡伯族同胞,共同祭祖,畅叙亲情。
(一)家庙的记忆
锡伯家庙何以成为全国锡伯族同胞心中的圣地?这要从锡伯家庙所承载的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锡伯族西迁说起。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辽宁沈阳)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锡伯族官兵连同眷属共计4295人分两批出发迁到新疆伊犁去屯垦戍边。在农历的四月十八那天,就是第二批锡伯官兵即将西行的前一天,锡伯族同胞们,聚集在锡伯家庙――太平寺,为即将西行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猪宰羊祭奠祖先,焚香祈祝平安,依依惜别的酒,难分难舍的情,“要带好路上用的吃什,装好保佑子孙平安的喜利妈妈和保护六畜兴旺的海尔堪玛法。”到了遥远的西北边陲,要为今后的生计着想,“bana i langgū be gaisu ,wargi abka de tariki”(带上故乡的南瓜,种在西天)。翌日凌晨,勇敢、倔强的锡伯人,带着亲人的嘱托,踏上戍边的征程。“骨肉同胞再见吧,不要难过悲伤,擦干你们的热泪,祝福我们吧”。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赶着牛车,扶老携幼,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经过了一年零四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于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二日到达了新疆伊犁。这次西迁,使锡伯族从此分居东北和西北,遥遥万里长达二百五十年。
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骨肉同胞的生离死别。锡伯家庙见证了锡伯族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记载了这次西迁壮举。从此,这里成为东北、西北两地同胞思念亲人的圣地。尤其是对于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及其后裔,家庙的意义就如同麦加对于穆斯林的意义一样,它是锡伯人神圣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心中神圣故土的象征。每年农历四月十八的西迁节都有新疆的锡伯族同胞前来拜谒家庙。新疆的锡伯族同胞,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锡伯族老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老家――盛京,为家庙上一柱香,磕三个头。
(二)家庙的经管及被毁
留在故乡的锡伯族人,为了使家庙得到不断地修缮和香火不断,众人又集资购买了一些土地、房屋作为庙产租赁。据《沈阳锡伯族志》记载,有资料可查的有:在小西关(现沈阳市小西路4段32号)有一栋二层小楼,上下各三间,后院有三间青砖小瓦房,这些房屋当年出租给“馥兰东”糕点店。在小西关大井沿(现沈阳市小西路3段72号),买门房五间,后院瓦房五间,厢房三间,当年出租给一家磨房。又在大西什字街(现沈阳市沈河区祥云南路)买瓦房九间出租,1944年不慎失火,七间正房被烧毁,仅存两间厢房。另外,还买了一些土地,如家庙西边的共和商场(现北市菜市场),原是一片菜地。这些房地产每年可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用这些收入作为锡伯家庙太平寺的一切经费支出。
由于锡伯家庙日趋完善,庙产增多,所以设立了会首,负责管理太平寺。会首一般都由锡伯族中有威望的官员充当。会首名曰经管太平寺,实则只是过问一下家庙的修缮、保护,经济收支等一些大事情,并不是事事都亲自管理的。经常管理寺内一切产业与经济收支的是太平寺的住持,住持是由会首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锡伯家庙太平寺已遭破坏停止了一切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15日,沈阳市北市教育局占用锡伯家庙――太平寺办学,共占庙内七间东西配殿,十间东厢僧房,还有正门三间,名为太平寺群众小学。1953年,为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小学校奉上级指示,搬出太平寺。但1955年,太平寺庙内的十间东厢僧房又被北市区第一车辆零件生产合作社占用办厂。1958年,改厂名为沈阳市摩托车厂,并占用三间前殿(正门)、三间中殿、三间后殿和七间东西配殿。1959年占用禅堂,并开始拆毁四间东配殿。1967年又拆毁西配殿,在原地建厂房,前殿(正门)及门房(侧门)也先后被拆除,在原地建二层楼房。1972年改厂名为沈阳市缝纫机零件一厂。两块石碑被搬走,汉文石碑不知去向,一些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被荡涤一空。1974年,拆毁大殿、关帝庙和文昌殿、禅堂等,在大殿东西关帝庙和文昌殿的地基上盖起了二层半楼房,作为车间及库房。在近三十年中,随着工厂的变迁,寺庙建筑除中殿留个骨架作为车库没有被拆除外,其余三十余间全部被拆毁改建。
太平寺的庙产由房产部门管理,小西路的二层六间小楼被小西公社占用,楼下为建华金属编织厂,其余房屋均被房产局出租给居民住用。
三、修复和重建
(一)中殿的修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东北、新疆两地锡伯族群众要求修复太平寺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锡伯族人士说要求修复太平寺是为了保护历史遗迹,把它变成研究锡伯族历史和对锡伯族子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1983年,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3万元,对太平寺仅存的三间中殿进行了修缮。1985年6月,依照原样复制了满文石碑一块立于中殿东侧。殿前2米围有铁栅栏,以便保护。
锡伯家庙太平寺的中殿修复后,中殿暂辟为锡伯族文物陈列馆,陈列着“锡伯家庙”匾额、弓箭等兵器、喜利妈妈等。此外,还有太平寺介绍、西迁介绍及鲁迅美术学院安迪(锡伯族)所绘制的西迁图等。每逢锡伯族聚会或有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同胞到沈阳,往往都要前去太平寺瞻仰参观。
1985年3月,锡伯家庙――太平寺被沈阳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