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宗教信仰篇
>
锡伯家庙――太平寺的历史变迁(李云霞)(二)
锡伯家庙――太平寺的历史变迁(李云霞)(二)
发布时间:2023-04-17 10:41
406

(二)全面修复和重建

锡伯家庙是我国仅存的锡伯族文物实体,是珍贵的历史遗迹,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锡伯族同胞心中的圣地,凝聚着所有锡伯人的感情,牵动着所有锡伯人的心。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锡伯家庙的破坏程度令所有的锡伯人痛心。故里寻宗,东西一源,新疆的锡伯族同胞每当回到第一故乡――沈阳时,都要去家庙拜谒。目睹家庙的破败景象,无不痛心疾首,感慨万分。多年来,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一直强烈呼吁和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锡伯家庙尽快给予全面修复,还家庙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由于占用太平寺的沈阳市缝纫机零件一厂(后改名为沈阳市包装机械厂)是集体所有制单位,沈阳市地方财政部门难以解决工厂的迁厂费用,因此全面修复尚有许多困难。同时,在原锡伯家庙区域内除沈阳市包装机械厂外,还有和平区房产局第一房产经理公司北市管养站,以及居民81户。

锡伯族二百多年的期盼――修复锡伯家庙,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19843月,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锡伯族历史和文化古迹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呼吁应抢救锡伯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尽快修复锡伯家庙。为此,1984419日,《光明日报》总编室编的《情况反映》(机密)第75期(总第2785期),专门编发了驻辽宁记者站的苗家生所写的题为:参加锡伯族古籍编辑整理工作讨论会的专家呼吁应全面修复沈阳太平寺,希有关部门在财力上给予支持的文章。《情况反映》中说: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历史遗迹――沈阳太平寺(锡伯家庙)应全面修复,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从财力上给予支持,并把其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1985924日,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文件的形式向国家民委文化司打报告,要求国家民委能积极采取抢救措施,为尽快全面修复锡伯家庙在资金上予以必要的资助。

1997年,原沈阳市副市长、人大副主任全雅山,辽宁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常务副主任委员、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理事长关在汉等沈阳市各界锡伯族代表38人联名给沈阳市政府、沈阳市人大常委会、沈阳市政协、中共沈阳市委统战部、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写信。19971210日,沈阳市市长批示:

①将包装机械厂搬迁或与其他企业合并,将占地全部腾出,动迁费由区里筹集或解决。

②尽快恢复原锡伯族家庙,建设费主要由市里出,同时号召锡伯族集资,共同建好,并交由锡伯族选出的联谊会负责管理。请抓紧定方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市长的批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锡伯家庙的修复一再搁浅。

为此,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代表多次协商,共谋解决之计。已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吉庆,《锡伯族简史》的主要编写人员肖夫,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司长关鹤童,民族出版社社长德林,以及《锡伯族源流史纲》的作者、沈阳市文史馆的白友寒,沈阳市的鄂永昌、关文跃等许多锡伯族同胞都十分关心锡伯家庙的修复问题。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辽宁省及沈阳市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也多次上书、提案,大声疾呼,要求修复锡伯家庙太平寺,但都未能如愿。

20021月,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常务副主任委员、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理事长关在汉在辽宁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重视保护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文化古迹》的提案。他在提案中说:

锡伯家庙是锡伯族迁徙的历史见证,是锡伯族仅存的早期历史遗迹。它是锡伯后人心中的圣地,凝聚着全国锡伯人的感情,牵动着全国锡伯人的心。锡伯家庙历经沧桑,已遭受严重破坏,属地逐渐被蚕食。从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和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就一直在强烈呼吁,要求政府全面修复锡伯家庙。2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沈阳市高楼鳞次栉比,而锡伯家庙之破败景象却依然如故。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特别是阵守祖国大西北边陲的锡伯族子孙,每回故里沈阳都要去家庙祭祖,看到祖庙此情此景,心情何等沉重。锡伯族仅存的历史遗迹,不仅是锡伯族的历史遗产,它和所有民族的文化古迹一样,是人们应该珍视的中华民族瑰宝。除了沈阳,再也寻觅不到锡伯族具有这样悠久历史的遗迹,可谓凤毛麟角。那么,我们不仅要问,锡伯家庙问题为什么一拖再拖,迟迟得不到解决?是经济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重视问题?总之,我们要求有关部门能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文物保护法,尊重锡伯族同胞的感情和多年的企盼,还锡伯族家庙以本来面貌,让锡伯家庙为改革开放的沈阳展现出新风采。

2001125日,《沈阳日报》发表关于北市地区改造招商的公告(以下简称“12·5”公告),此公告发表后,在沈阳市乃至全国的锡伯族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按照此方案,锡伯家庙并不能按原样恢复。对此,锡伯族群众难以接受。家庙,是锡伯族祖先的私产,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锡伯族同胞期盼多年的心愿、多年的等待,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这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个公告的发表,极大地伤害了锡伯族人的感情。而锡伯族的族内领导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不断地做锡伯族群众的安抚工作。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地向和平区及沈阳市政府反映情况。为此,2002130日,在辽宁省农工民主党会议室召开了沈阳市锡伯家庙管理委员会、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领导干部会议。

会议由关宝学主持,关宝学首先介绍了家庙恢复问题的工作进展情况。他说:

家庙的恢复是锡伯族同胞多年的心愿。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此很重视,主要领导曾作过多次批示,发过纪要。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支持家庙按原貌恢复的态度是明确的。2001年年末,和平区政府就北市地区改造也召开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锡伯族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关在汉等同志就家庙的恢复问题充分阐述了我们乃至全国锡伯族同胞的意见,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肯定和赞同。根据和平区政府领导的意见,希望锡伯族能尽快上书给陈政高市长,请求多给和平区一些政策倾斜。我们按时将信送上,为领导的决策及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

同时,他还就锡伯族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作了介绍,接下来,与会人员都积极发言,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形成一个会议纪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向沈阳市民委和沈阳市政府反映情况。

对于这次会议,由关在汉整理形成了一份关于恢复锡伯家庙――太平寺问题的会议纪要。在这份长达8页的会议纪要中,与会的各位锡伯族代表对于家庙的恢复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1)此纪要作为对《沈阳日报》12.5公告的反馈,立即上报沈阳市民委,并请沈阳市民委能将此纪要如实上报市政府和陈政高市长。

2)关于家庙的恢复,我们再一次阐明必须按历史原貌恢复,寸土不让,不留历史遗憾。

3)为尽早求得此事的解决,强烈要求约见陈政高市长对话。

200237日,全国政协委员关在汉等三名委员联名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强烈要求重视保护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化古迹》的提案(第1357号提案),被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政协信息》要目第11期采用。

200281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关在汉等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第1357号提案给予了答复。答复中说:

2002年沈阳市政府决定对北市地区实施全面规划改造中,和平区已将其列为北市地区改造的重点工程进行研究,区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对北市地区改造和恢复锡伯族家庙问题的意见。市规划局对锡伯族家庙按初始格局进行规划,恢复全部建筑用地3300平方米。同时考虑锡伯族集会方便,在规划中门前还设有1200平方米广场,在原锡伯族家庙东侧又增加了一块地,约1000平方米,三块地总面积有5500平方米,但锡伯族代表对此有异议。他们坚持按原初始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进行恢复。

鉴于委员提出的此庙用地面积涉及今年北市地区综合改造规划,沈阳市政府将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明确规划和投资后,由和平区政府组织北市地区开发改造的企业进行操作。

对于以上的答复,2002828日,关在汉委员在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中表达了他,也是全体锡伯族同胞的意见:

锡伯家庙原占地面积为12400多平方米,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全国锡伯族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唯一留在世上的锡伯族早期历史遗迹。现在考虑经济因素把锡伯家庙占地削减一半,锡伯族不能接受这个方案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求按12400平方米一次性解决或考虑实际困难分两期解决,不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再形成一个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实际上,全面恢复锡伯家庙所用资金有限,关键是动迁占据家庙的扰民的集体企业和居民,这笔账怎能算在锡伯族头上呢?锡伯族虽小,也是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特别是捍卫祖国疆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还全国锡伯族同胞多年的夙愿。

同时,全国各地的锡伯族有识之士都在为家庙的恢复献计献策,奔走呼吁。经过锡伯族上层人士以及全体锡伯族同胞的共同努力,锡伯家庙的恢复终于有了可喜的进展。和平区将北市地区的改造建设工程交给了李世集团来开发建设,2003年沈阳市和平区区委书记李建安找到关在汉商谈锡伯家庙的恢复问题,并请关在汉担任恢复锡伯家庙建设顾问。考虑到锡伯家庙的修复是关系整个锡伯族的一件大事,因此,关在汉联合关宝学、叶永成二人共同担任恢复锡伯家庙建设顾问。

2004年年初,恢复锡伯家庙建筑工程已全部落实,并将于5月底前全部竣工。唯有家庙殿堂内部装饰的塑像、壁画、匾联、供器等所需的资金尚未落实。为保证2004年锡伯族西迁240周年的纪念庆典活动的顺利进行,2004226日,关在汉、关宝学和叶永成三位恢复锡伯家庙建设顾问联名给和平区人民政府打报告,并将锡伯家庙殿堂内装饰项目所需资金情况一并送上。

2004320日,关在汉又代表锡伯族起草了对全面恢复锡伯家庙问题的认识一文,送交给沈阳市民委、宗教局等有关部门。

关于恢复后的锡伯家庙的管理问题,沈阳市民委、宗教局提出由与锡伯家庙毗邻的实胜寺代为管理。为此,2004325日,由关在汉、关宝学和叶永成三人组成的恢复锡伯家庙建设顾问牵头召开了关于锡伯家庙恢复后拟由实胜寺代管问题座谈会。在座谈中,与会的锡伯族同胞对沈阳市政府、和平区政府以及沈阳市民委、宗教局能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恢复锡伯族家庙问题表达了感激之情,并就家庙的管理、产权及管理机构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1)关于家庙的管理问题,锡伯族完全有能力,也有人才把它管好。考虑到当前宗教活动场所审批程序等问题,尊重并同意沈阳市民委、宗教局提出的暂由实胜寺代管的建议。并提出,经沈阳市民委、宗教局同意,由锡伯族的家庙管理机构为一方与代管方签订代管协议(具体内容由双方协商)。代管期限为5年一届,届满可视其情况终止或续签。

2)家庙内的佛像、供器、各种装饰物及其他用品的购置和制作经费,我们都看作是政府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按锡伯家庙原貌恢复所做的投资。

3)锡伯家庙占地面积为12406平方米。根据当前的情况,同意家庙恢复工作可分两步实施:首先恢复院内建筑;待条件成熟再实施第二步,即按家庙原规模、原貌全面恢复。

4)明确产权为锡伯族所有,依据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5)按产权所有原则,代管方管理锡伯家庙所进各项收入,除用于家庙修缮、更新增添设备、日常生活支出外,应拨付锡伯家庙管理机构一定经费,用于民族活动。

6)家庙东院主要为民族活动场所,西院为宗教活动场所。东院除设办公室,可辟出部分房间作锡伯族文物展示之用。

7)遵照锡伯族先人在太平寺碑额上留下的万世永传遗训,锡伯族后人要进一步弘扬锡伯民族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竭尽全力保护好锡伯家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实体,把它作为对子孙后代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8)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锡伯家庙管理机构,通过一定程序推荐、选拔有深厚民族感情、熟悉本民族历史、德才兼备、无私奉献的同志为管理成员。管理机构拟由911人组成,设顾问若干人。机构领导可安排一位代管方人员。该机构不作为社团组织,其组成人员可在市民委、宗教局备案。管理机构对成员约法三章,要求和代管方人员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遇事通过管理机构协商处理,不得干扰代管方僧人的正常佛事活动。遇有重要问题,及时向市民委、宗教局报告。

20045月,锡伯家庙的恢复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锡伯家庙的主体建筑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展现出昔日的风采。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锡伯家庙与它东边的实胜寺前的广场上竟然摆放了清朝12个皇帝的高大铁铸坐像,这种构思和设计实在是令人费解。锡伯族及广大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如果是为了宣传满族文化,这里既不是故宫,也不是清朝皇帝陵。这里东侧是喇嘛寺庙――实胜寺,西侧是锡伯家庙――太平寺。如果说锡伯家庙前想摆放点什么,那么摆放锡伯族为屯垦戍边而西迁的历史群雕不是更符合情理吗?而且也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如此,也会让群众意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宣传和弘扬锡伯族的西迁精神,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为此,2004516日,关在汉代表锡伯族以沈阳市民的名义,分别给沈阳市委宣传部和沈阳市文化局写信反映这一情况。但是,锡伯族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清朝12个皇帝的高大铁铸坐像仍然矗立在那里,着实与恢复后的锡伯家庙前的广场有些不相匹配。现在,清朝12个皇帝坐像已经被移走。

200465日(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24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沈阳市人民政府、和平区人民政府以及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共同举办了沈阳市纪念锡伯族西迁240周年大会。这是首次由沈阳市政府牵头主办的锡伯族西迁节,也是锡伯族历史上由政府牵头主办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西迁纪念活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省及沈阳市的领导到会祝贺。辽宁省内大连、辽阳、丹东、抚顺及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都纷纷赶来,参加这一盛会。纪念活动进行了三天,举行了锡伯家庙修缮竣工典礼及大型祭祖活动,并演出了大型的文艺节目及具有传统锡伯族特色的歌舞。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研讨会

至此,锡伯家庙的修复工作暂告一段落。但尚未完全恢复历史原貌,恢复后的家庙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不足原建筑面积12400多平方米的一半。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是留存于锡伯族人心中的,全国的锡伯族同胞还在积极呼吁能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锡伯族同胞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

锡伯家庙的全面恢复是锡伯族同胞多年的夙愿和期盼,也是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全面恢复后的锡伯家庙,不仅是锡伯族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重要场所,也将是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主要领地,更是锡伯族教育子孙后代,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弘扬西迁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20033月,锡伯家庙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5月,锡伯家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锡伯家庙默默地述说着250年前的西迁壮举。它是一个民族三个世纪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守望了三个世纪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祖先的记忆,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认同。如今的锡伯家庙,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正以崭新的风貌,期待着锡伯儿女的归来。

近年来,很多飘泊在新疆的游子集一生的积蓄,自费回到老家盛京。2009年春节期间,新疆锡伯族贺元福率领全家老少三辈共17口人,从万里之遥的新疆专程赴沈拜谒家庙、祭祖,这也是锡伯族西迁近250年来的首次举家几代人同来祭祖。当贺老先生点燃香烛,率领全家为老祖宗磕头之时,场面着实令人动容。这次能够从新疆回到老家来祭祖凝聚了他们贺家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2009512日(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245周年的纪念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专门组织了一个由68人组成的回乡祭祖旅行团(自费),旅行团的成员多数是退休的教师和干部,年龄最大的79岁。他们带来了献给家庙的礼物:有这次旅行团所有成员签名的黄绫子一块;手工制做的绣花布鞋两双(男鞋、女鞋各一双),因为当年他们的祖先拜别家庙西迁新疆时就是穿着这样的绣花布鞋走的;伊犁老窖酒两瓶。他们还准备了锡伯族服装、精心编排了传统的锡伯族歌舞为故乡的锡伯族同胞演出。后来听说,这次回乡祭祖旅行团中的一位老人不久前去世了,他在临终前含笑说,他回到老家了,祭拜过家庙了,这一生没有遗憾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早已精辟地阐明了人的欲望。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从低到高的几个不同的层次。他说,衣食住行和安全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归属、成就和自我实现这类较高层次的超物质的需求便出现了。是啊,上面的那位老人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属。

(本文原载《满族研究》2011年第1期,有删改)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