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宗教信仰篇
>
锡伯家庙诉不尽 骨肉绵绵三百年——讲述锡伯家庙历史(叶永成)
锡伯家庙诉不尽 骨肉绵绵三百年——讲述锡伯家庙历史(叶永成)
发布时间:2023-04-17 10:42
268

讲述者言:今天,沈阳锡伯族家庙迎来300岁寿诞,这座占地面积仅1.8万平方米的家庙,见证了锡伯族古往今来的悠悠历史。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和平叛内乱,清廷将驻防在盛京的锡伯族勇士,西迁至新疆伊犁。万水千山隔不住浓浓骨肉亲情。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留在沈阳的锡伯族人,都要在家庙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年深日久,演变为锡伯族重要的“西迁节”,西迁戍边的故事,也在锡伯族儿女中世代相传。

2007年4月2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全国18万锡伯儿女共同的“家庙”沈阳锡伯族家庙,迎来了自己的300岁寿诞。

“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一年一度的‘西迁节’,我们这些沈阳的锡伯族后裔,要齐聚家庙,隆重庆祝家庙300岁生日!”4月1日,原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叶永成教授记者。

“去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锡伯族家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锡伯族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激动地哭了。”叶永成说经历了300年沧桑的锡伯族家庙,承载了锡伯族儿女太多的民族情感和悲欢离合,现在已不仅仅是锡伯儿女的“家”庙,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财富。

一、“九部之战”后归附清廷

   “要想了解锡伯族家庙,首先得知道锡伯族的来龙去脉。”叶永成说。作为全国仅有的一座一院两进式的家庙,踢伯族家庙具有独特的锡伯族风格,同时兼容汉族和蒙古族的建筑风格。这座占地面积仅I.8万平方米的家庙,见证了锡伯族古往今来的悠悠历史。

    汉魏年间,北方东胡族的一支--鲜卑开始崛起,并问鼎中原,建立比魏王朝。而留守在其原住地大兴安岭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鲜卑遗民,则更族名为锡伯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发生了清朝建立前著名的“九部之战”,锡伯族作为九部中的一部,与努尔哈赤率领的部队,对决于浑河上游的古埒山,最终,九部溃败。此后,锡伯族和其他部族一样,全部归附了清朝。

二、南迁沈阳参与驻防

据统计,现在,全国大约有18万锡伯族人,其中13万多人分布于辽宁,尤以沈阳锡伯族居多,有5万余人,这其中多集中在新城子的几个锡伯族自治乡镇。

为什么沈阳的锡伯族人最多?他们为什么会从世代居住的大兴安岭,迁移到沈阳来?叶永成教授的讲述,揭开于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锡伯族人编入满州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分别安置在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和吉林乌兰三城驻防。不久又将这三城的锡伯族人分别迁到京师(今北京)和盛京(今沈阳)。这次迁移历时3年,其中伯都讷和齐齐哈尔两城的锡伯族人分三批迁到沈阳。

清政府为什么要将锡族调入北京和沈阳?据文献记载,清朝迁都北京后,不断从东北抽调官兵驻守全国城镇要塞,致使盛京沈阳兵源不足,兵力单薄。而原为游牧民族的锡伯族,骁勇刚强,善于骑射,正宜补充八旗弱甲。

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迫大规模迁。在锡伯族家庙石碑上,凿录了这段“南迁驻防”的历史。这些被迁移到沈阳的锡伯族人,除大部分驻守外,其余被分散到开原、铁岭、兴城、辽阳、海城等23个盛京所辖地区。从此,迁至盛京的锡伯族人,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据考证,锡伯族原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少锡伯族人还通晓蒙古语、满语。南迁沈阳、北京后,锡伯族人被迫普遍使用满语,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三、凑白银60两建锡伯家庙

    康熙四十六年(I707年),在沈阳的锡伯族人凑了60两白银,在现在的北市场购买了5间民房和一片空地,建起了锡伯族家庙,作为祭祖宗教活动场所,同日挂匾太平寺。

    锡伯族家庙是什么人倡议建的?据叶永成教授介绍,清皇太极时期,锡伯族将领鄂伦布,骁勇而屡仓战功,然而摆宴封赏时,却被排斥在外,鄂伦布激愤难当,当即掀桌离席,回家后竟活活气死。其子沙里金为拒绝朝廷追赏,在北塔法轮寺出家剃度。后来,就是这位在锡伯族人里德高望重的沙里金,发起筹款建锡伯族家庙的号召,并为其命名“太平寺”。

太平寺的名字,有两层含义。汉语里的太平,是保佑锡伯族人从此过上太平生活,而佛教对太平一词,则解释为“公正”的意思。后人推测,沙甲金可能要借太平寺之名,替父亲鄂伦布以及所有为朝廷卖力,却得不到公平待遇的锡伯族,讨要“公平”的意思。

锡伯族家庙建成后,一直添置庙产并不断修缮,直到乾隆四一十一年(1776年)才臻于完善。作为锡伯族的家庙,太平寺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寺庙,所以建成后,一直由锡伯族人推选族内有威望的官员为会首,负责管理。道光、同治年间曾任盛京八门提督的名将色普鉴额,光绪年间曾做过保定知府的锡朗阿,都曾做过锡伯族家庙的会首。直到沈阳解放,家庙会首仍由两位名将的后人担任。

    自从有了家庙,每逢重大节日和锡伯族传统节日,锡伯族人都会聚集于此。家庙香火旺盛,热闹非凡,甚至一度超过了东侧紧邻的实胜寺。

四、西迁新疆伊犁戍边屯垦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和平叛内乱,清廷决定再一次将驻防在盛京的锡伯族勇士,西迁至新疆伊犁。

万里边关,路遥艰难。锡伯族人知道,在当前条件下,这些锡伯族将士一旦踏上西去这路,今生恐怕再难相见。于是,农历4月18日临行那天,锡伯族人在家庙举行了最隆重的一次祭祖活动。洒泪如雨和酒饮,收敛悲情放声歌,在父老乡亲们的干声叮泞、万句嘱咐里,在父老乡亲们的千声叮咛、万句嘱咐里,4000多名锡伯族将士和随军家属,扶老携幼,赶着牛车,从沈阳出发,踏上了西迁新疆的漫漫征程。

    1年零4个月的长途跋涉,锡伯族人顶严寒,冒酷暑,克服了饥饿、劳顿、寒冷、暴雪、瘟疫等困难,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新疆伊犁,成就了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屯垦戍边”壮举。

    抵达新疆后,锡伯族人和当地各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来人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带去的先进技术和工具,促进了边疆的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发展,他们开凿的察布查尔大渠,现在还灌溉着新疆的万顷良田。人泊火讨

五、寻根家庙200年后重牵手

   万水千山,隔不住浓浓骨肉亲情。自从锡伯族勇士西迁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留在沈阳的锡伯族人,都要在家庙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年深日久,演变为锡伯族重要的“西迁节”,西迁戍边的故事 , 也在锡伯族儿女中世代相传。

   1958年8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参观团来沈,其中有5位是锡伯族人。沈阳市民委特别安排了他们与沈阳锡伯族代表会面。通过家谱记载,离散了近200年的骨肉同胞,终于重新恢复了联系。此后,两地锡伯族同胞往来不断,叙亲情,寻根源,新疆锡伯族同胞每来沈阳,必去家庙参观祭拜。

锡伯族家庙曾于嘉庆年间凿刻满、汉文石碑两通,分立于正殿前东西两侧。碑文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迁徙情况以及锡伯族家庙的建成过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解放后,锡伯族家庙先后被小学、工厂占用,破坏严重,满文石碑也被砸断,垫了机器,汉文石碑则去向不明。直到1962年,满文石碑才被挖出,收藏于沈阳故宫。1982年,这块石碑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其复制品仍矗立在锡伯族家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落实民族宗教政策,锡伯族家庙终于迎来了空前的辉煌。1983年,市政府投资3万元,对毁坏严重的锡伯族家庙进行局部修缮,首先复建了中殿。1985年,锡伯族家庙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全国爱国教育基地”。次年,锡伯族家庙修缮告竣,沈阳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西迁240周年系列活动,远自新疆赶来的锡伯族同胞,向沈阳赠送了一袭当年西迁将士穿过的战袍。

2006年5月,锡伯族家庙再度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现在,为了保护和内部修缮,锡伯族家庙暂不对外开放。据叶教授介绍,太平寺虽然规模不大,却布局整齐,前殿、中殿和大殿都位于一条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殿和中殿之间,东西两侧有厢殿各三间。后殿西侧有一座关帝庙,东侧有文昌殿和龙树殿。龙树殿东边有三间禅房。北侧有一扇小门通往实胜寺。太平寺的东西两院由一道1.5米高的花墙隔开,花墙中间有两座月亮门,使得家庙院中有院,古朴静谧。

    据悉,今年,锡伯族家庙将按照原貌进行内部装修。有关部门还计划在锡伯族家庙新建民俗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的历史,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

 (本文原载《沈阳晚报》2007年4月2日第19版)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