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新疆锡伯族饮食服饰和居住习俗(佟克力)
新疆锡伯族饮食服饰和居住习俗(佟克力)
发布时间:2023-04-17 11:24
480

一、起居

锡伯族跨入农业民族较早,居住地多选择平地,且有丰富的水源,还能泄洪的地带作为村寨地址。村寨基本上沿袭了清朝时期伊犁锡伯营八旗的村寨形式,八旗由八个牛录组成。八个牛录即八个嘎善(嘎善:锡伯语村庄、故乡),一个嘎善(牛录)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作战单位。牛录规模基本相等,新中国成立以前,每个牛录住有二三百户不等,各个牛录周围有许多空闲地,没有人耕种。过去为了防止外敌的入侵,每个牛录都围以高大的城墙,墙高近5—6米,宽4米左右,墙上面人可以来回巡逻。墙上有女儿墙,上有垛口,可以架设武器射击防敌。墙上每隔一程有一隐蔽堡,墙外的掘土坑没有填平,起着护城壕的作用,城墙一般长4—6里不等。过去,按规制,在牛录墙外附近不可种树栽木,以免成为敌人的隐蔽物。在墙内近前也不准挖渠引水,不准挖墙土,人人有保护城墙的义务(过去在民间有挖墙土者遭雷轰电劈、报应的咒语)。如果谁破坏了城墙,谁就要受旗下档房的严厉惩处和牛录群众的痛斥。每一个牛录有四个大门,夜闭昼开,日夜有专人看管。看管者一般为老人。每个大门上都祭有门神(大门神)和其他神佛。牛录的街道,基本上是东西南北呈网状。其中呈南北走向的街道相隔的距离较宽,在一个牛录里有三四条不等。而呈东西走向的街道相隔的距离较近,一个牛录有十余条。每个牛录都有两条十字大街。其他街巷都和它相通。街道有的较宽直,有的较窄曲,但都能通过大车(马车)。街道两旁都植有杨树、榆树和柳树,各家各管自己的范围。锡伯族有个良好的传统习惯,选地盖房前先种植树木,因此,凡是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使人心旷神怡。民间有句谚语说:“来水前打坝口,盖房前先栽树。”在民间,评价农夫的勤懒,往往以种树的多少作为标准。

锡伯族爱整洁。过去牛录的每条街道要定期进行打扫,街道上不准让牲畜家禽乱窜。农家肥必须堆在隐蔽之处,一年的肥料,春季必须清除掉。饮马者不可把马牵到水渠边上去饮,须用水桶接水,离渠几十米处去饮。如果谁家的猪跑到河里去拉屎撒尿,一旦被发现,主人就会受到严厉惩处,或者当场把猪处死。因此,牛录的街道都非常干净。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卫生,又避免了各种病虫害的繁衍。新中国成立后,每个牛录的城墙、大门都已不复存在,因人口增多,村寨不断向四周扩建,过去的城墙遗址,只有一些零星的残垣。同时居民的民族成分也发生变化,由单一的锡伯族变为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杂居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的村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行统一规划,对主要街道进行拓宽,铺成柏油路面,路面宽而平坦。马路两侧都有绿化带,并且有了路灯。农村改水工程的实施,农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有三四亩,有的则有七八亩地。庭院都呈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水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蔬菜(韭菜、辣椒、茄子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矮墙,并按上小巧的木门。有的人家为图抱柴出入的方便,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里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死棚,安炉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有水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厕所等修在后院。

住房在古代为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这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地理气候环境等有关。游猎、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帐篷得到发展,渔猎时须搭草房居住,就是锡伯族所称的“托博”,这在锡伯族民间古老的渔猎歌《雅其那》中就有反映。如冬天打猎住地窝子。随着历史的发展,锡伯族逐渐转为定居的农业民族,这些居住形式已成为历史。

清朝时期,住房形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平房(马架子)多向东(这和本民族信仰的萨满教有关,锡伯族萨满教认为,初升的太阳代表生机,因此,住房向东,具有祈祥求安之意。另外,向东的房子可以充分采取午前的阳光)。房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厨房,两耳间是卧室。窗户较小,房内光线不足,较阴暗,但冬季暖和。墙壁均用湿土打成。这种房屋造价低,用工、用料少,一般穷户都能造得起。

人字形大屋顶房是从满族学的住房形式。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房屋的造法,先是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石灰。斜顶房一般也是三间,房顶很陡斜,廊檐很宽,门窗都用小格木制作,制造时需要较精湛的手艺。窗户有左右开启式的和往上开启式的。左右开启式的和现在的窗户相似。往上开启式的窗户轴和合页钉在上面,因此,开窗后必须把窗芯钩到在房梁上吊着的木(或铁)钩上。斜顶房的窗户都很大,有的几乎整个南墙都是窗户,窗户上都糊上白纸和油光纸、蜡光纸。门也大,门槛有的高出地面30—40厘米。这种房屋有钱人才能造得起。

杜喀包(门房或厢房)。一般盖在大门旁(有的大门两旁都有),为平房,有钱人常常把它出租给穷人或让长工、短工居住。房内阴暗潮湿。

哈什包(库房)。每户都有一到两间。平顶,较低矮但要求干燥。哈什包里一般放粮食、农具、燃料和其他经常不用的什物。一家的家产多少,平常从该房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房屋的地基都比较高,故住房都干燥,以防患疾病。房屋顶棚的造法也很特殊。在垒好的墙壁上先放几根大梁,上置碗口粗的椽子,上面铺用麻线扎的整齐的苇子 5—7厘米厚),其上铺一层麦草(有4—5厘米厚),在麦草上面又铺3—4厘米厚湿土,并踩实。由于新疆气候干燥,房顶坡度都小,没有特殊的防雨措施。房屋墙壁大部分土打泥抹,有的用土坯垒成后抹泥粉刷。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打墙基时就多打半堵墙,它实际上就是挡风的屏障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锡伯族有的叫“大廊檐屋”(即大屋顶房)。宽廊檐可以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浇。

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对传统的住房进行改革,开始兴建“来兰皮”房屋。来兰皮房屋较特殊,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5根(奇数),把剥皮的苇秆5、6根一把,用苇子扎在横椽低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锡伯族人民群众多建盖这种房屋。

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的房屋以砖混结构居多,窗户用采光较好、高而宽的钢窗,而且一般都不盘火炕。室内采暖也发生了变化,大都用铁炉,部分家庭还安装小型锅炉,利用土暖气进行采暖。地面铺瓷砖,顶棚吊顶,房屋的装修也与城市里的装修相差无几。

民居的建造程序。锡伯族选宅基地,没有什么讲究,一般兄弟分家,将祖宅的前院或后院划出一块,盖房居住。或者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由村委会划拨。将整个庭院规划后,进行打地基。新中国成立以前打地基时要放红尺。用一把长一尺的尺子,一面为红,一面为黑,盖房丈量时,用它来丈量整座房屋长度或单间房的长、高度,以丈量出红面为取。盖房用的椽子,以“九”为一个单位,即采用9的倍数。这种房屋称之为放“九”的房子。当前此讲究已不复存在。盖房一般都由泥瓦匠来承担。唯独封顶是件隆重的大事,请来亲朋好友义务帮忙。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这是整个盖房过程最隆重的一幕。封顶择日有一定的讲究,择好吉日(双号),将派人去邀请亲朋好友,被请者有资者出资,有力者出力,几十人聚集在盖新房者庭院里,齐心协力,上大梁,放椽子,铺苇子,上房泥封顶。最后宰羊举宴盛情款待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

新房落成搬进新居之后,邀请亲朋来盛情款待,称之为“暖热炕”。邀请范围比较小,限于直系亲属。被邀请者要将新碗、碟等炊具作为礼物赠送对方。现在礼物不受此限。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有爷辈的由爷辈住,没有爷辈的,由父母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没有高超的技术是打不好的。盖完一幢新房,打炕是关键,也是人们最操心的事宜。火炕一旦不通烟,就得重打,又费力又耗神。因此,打炕高手往往受到人们的器重,一般给打炕的人送礼物或钱,并受到聘家的盛情款待。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西屋的摆设。摆设要求朴素,为适应老人们的心意,也较讲究,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设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高有一尺左右,有数个抽屉,抽屉里放鞋袜,在被柜上面叠放被褥。炕上铺有苇席和毡子。新中国成立前穷人做不起苇席,就把高粱米熬成的稠饭汤抹炕面,使之光滑,不起灰。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过去很多厨房里没有过道,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准”(小隔墙),以防小孩发生意外。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最多有一条凳子、一张八仙桌、一个大柜等。一般房屋有五个窗户,南面三个,北面两个。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黏土、牛粪、蒲帮(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炭取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按传统习惯,老人普遍都和最小的儿子度晚年,故由父母建造的房屋都归小儿子继承。父母在世时,儿子们不能自行分家,只有经过父母允许后才能分,否则几个儿子都得和父母一起住。父母有义务给每个儿子亲手操办盖房子。为了求得儿子、儿媳之间长期和睦,做父母的等儿子成家后都分给一些生活资料

二、饮食

锡伯族是以粮食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麦、稻子、玉米,高粱、黄米、小米等。这和本民族的生产形式有关。明末清初,锡伯族放弃游猎、游牧、渔猎等非定居的生产形式,转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开始种植稻谷、小麦等,饮食结构由食肉为主转变为以粮食为主。部分锡伯族迁到新疆以后,其生产形式仍以农业为主,其饮食结构在以粮食为基础的情况下,主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疆的锡伯族主食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次之,而东北的锡伯族主食以水稻、高粱为主,小麦、荞麦、玉米为次。这是因为伊犁地区适宜种小麦。而东北地区适于种水稻、高粱。

饮食种类。面食有发面饼(称之为“发拉哈额分”)、死面饼(千层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小米稀饭(分三种:一种为清水煮,一种为肉汤煮,一种为牛奶稀饭)。

发拉哈额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其做法:面和得较柔软,面发之后,将面团擀薄,贴在锅底,三翻九转即熟。其大小因铁锅的大小而异,一般直径约30厘米左右,厚度为1厘米左右。烙发面饼,一般用生铁锅,掌握火候是关键,把握住火候,烙出的发面饼才酥软可口。

锅盔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分发面的和死面的两种。无论是死面的还是发面的,里面都要掺奶子、清油、羊油、奶油、鸡蛋等,有的还加糖,这样烙出来的锅盔酥、软、脆,时间长了也不易发硬,适于当做旅行食品,其大小和发拉哈额分差不多,厚度则为2—3厘米,要用微火烤熟。

索络霍额分,将发面揉成巴掌大(厚度有4—5厘米)以后,贴进灶膛壁,借灶膛中热灰的余热将其烤熟。这样做出来的额分不会烤糊,也不会死心,是外出劳作者的好食品。

百层死面饼(或称千层死面饼),将白面用清水和好,擀薄,上抹一层猪油或清油后卷起来切成块,然后再擀薄贴到锅里烙熟。做此饼需要高超的技术,把握好火候,否则就会做得干硬不好吃。

果子额分是过年过节的上等食品。其做法是在发面里掺进油炒烂的南瓜泥、砂糖或蜂蜜、清油、鸡蛋等,等发熟后,将面团擀薄并切成条,再揉成比小指头还细一些,长约5—6厘米,在油锅里炸熟。其特点是酥软、香脆,保存时间再长也不会干硬,始终保持酥脆的特点。

锡伯族的包子和饺子与汉族的差不多,只是馅儿的构成成分各有民族特色罢了。

韭菜盒子为春秋两季吃的季节性食品。春天用第一茬韭菜,秋天到阴历八、九月,最后一茬韭菜又比春天的韭菜还要嫩,每到这两个季节,家家都烙韭菜盒子。韭菜盒子呈半圆形,分油炸和素烙两种。韭菜馅里掺清油、肉末、鸡蛋、辣面子等。

肉馅饼是将炼油后的油渣(包括猪、牛、羊油)里掺皮牙子(葱头)或大葱等,然后照烙韭菜盒子的方法进行加工。

南瓜饺子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其做法是将甜质的南瓜切成绿豆大小的碎块,里面掺少许皮牙子、清油或油渣,然后包成饺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其大小比一般饺子要大两倍,皮儿为死面。相当于维吾尔族的薄皮包子,只是馅不同而已。

肉馅烤南瓜是锡伯族最富有特色的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南瓜打一个小孔,把南瓜瓤全取出来,然后把肉馅从孔里塞进南瓜肚里,然后把口子用面糊好,把南瓜放进灶膛里烤熟,其味道鲜美。

锡伯族的副食品分肉类和菜蔬类。肉食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猪、鸡肉。吃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清炖,二是干炒。清炖是将新鲜肉或熏肉放清水里煮熟后,把肉捞出来,在肉汤里加些作料、葱花、白菜叶、胡萝卜、洋芋等煮熟,边吃肉边喝汤,或者把煮熟的肉切成碎块,再放到肉汤里吃。肉除清炖和干炒以外,还做回锅肉、过油肉、肉丸子等。在吃猪肉方面,锡伯族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块或碎片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调以作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这种吃法,称作“猪血拌肉”。

锡伯族从事渔猎由来已久,因此,捕鱼也是行家里手,吃鱼的方法也各种各样。除了红烧、油炸、清炖外,还喜欢吃蒸鱼。其做法,将鲜鱼沿脊剖开后,取出内脏洗净,在肉厚处划几道,撒盐末、辣面、作料等,放在通风处晾干,等半干之际放在蒸屉里蒸,一直蒸到鱼刺酥软。吃时竟分辨不出鱼刺,其味道麻、辣兼备,而且香酥可口。锡伯族的“鱼炖子”别有风味,其做法是将洗净的鱼配以作料、辣面、蒿菜炖熟,之后将鱼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在鱼汤里放进韭菜、小白菜,夏季放刀豆,秋季放大白菜、青萝卜,等煮熟后拌入少许麦面糊糊,即成所谓鱼炖子。这种鱼炖子和高粱米饭一起食用更为可口,称之为“尼穆哈鱼炖子苏苏布达”。锡伯族在捕鱼季节里爱吃鲜鱼之外,还制咸鱼和晾鱼干以备冬季食用。

锡伯族爱吃的蔬菜有韭菜、辣椒、芹菜、西红柿、茄子、洋芋(土豆)、白菜、青萝卜、黄萝卜、卷心菜、豇豆、刀豆、香菜等。其中最喜欢吃而且常年吃的是韭菜和辣椒。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哈吐浑索吉(咸菜),也叫花花菜,它是用韭菜(要老的)、红青辣椒、芹菜、黄萝卜、包心菜等做成。由于及时拌以盐并盛入瓦缸里,各种蔬菜原有的红、绿、白、黄等颜色截然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饭桌上有那么一小碟夏季各种蔬菜色调俱全的花花菜,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冬季用花花菜炒兔肉是锡伯族别具特色的野味之一。

副食品除菜蔬外,还喜欢吃奶制品,如奶子稀饭、奶子面条、奶酪、酸奶子疙瘩等;还喜欢喝酸奶、奶茶、伍他茶。伍他茶是将黄豆、玉米等炒熟后磨成的面粉或将麦面用羊尾巴油炒成,食用时用开水冲,放入少许糖、羊油或奶油即可食用。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每年阴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户户都将小麦数十斤发芽,刚发芽后倒入开水锅里煮熟,盛进瓦缸里,放在火炕最热处捂起来,等过几十天后发酵成酒曲状并有甜味,接着在室外晾干,到阴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的西迁节)那天,各家各户都拿到磨坊去磨成粉,称之为“米顺胡胡”。就在同一天,每家每户都调制米顺。将米顺粉倒入瓦缸里放咸盐,边倒水边用擀面杖搅拌,一直搅匀呈糊状为止。调成后放在房顶上晒太阳,数十日即可食用,称之为米顺(面酱)。调制米顺时有很多禁忌,如所用水必须是破晓前打来的流水(泉水、河水),禁用井水,在调制过程中不能说话,妇女有潮时不能制作等。

锡伯族一日三餐,早餐要吃新烙的发面饼、凉菜或者炒菜,喝奶茶,一般在早上9—10点之内用餐。午餐比较简单,一般吃早上的剩饭余菜,喝奶茶。下午多吃面条、米饭等其他食物。锡伯族吃饭时先让长辈入席,长辈未动筷子之前,晚辈不得动筷夹菜。用餐间禁忌用筷子、勺子等敲餐具。筷子不能竖插在饭里。发面饼分天面和地面,上桌时掰成四块,地面不能朝上。不能用筷子打猫。公公和儿媳不能同桌用餐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封建性禁忌都已经不存在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锡伯族和维吾尔、哈萨克、汉等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锡伯族的日常食谱里又增添了上述兄弟民族的许多食品种类,如维吾尔族的抓饭、烤馕、薄皮包子、拉面、揪面片;哈萨克族的“那仁”,汉族的各种炒菜等。尤其是维吾尔族的烤羊肉,无论是家庭便宴或是喜庆宴会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三、服饰

锡伯族的服饰,在元代以前一直保持了其祖先—鲜卑的特点。到元代,由于受蒙古族的影响,其服饰特点发生了变化,如男人为了便于骑马射箭,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腰束粗布腰带,头戴圆顶帽,脚穿长筒靴。到明末清初,锡伯族又处在满族的统治之下,其服饰又发生了变化,吸收了满族的服饰优点。在有清一代近300年中,锡伯族基本上保持了满族服饰特点,如男子都喜用青、蓝、棕、黑等颜色布料,而且喜欢穿长袍、马褂等。清朝覆灭以后,锡伯族日益和汉族发生往来,其服饰吸收了汉族服饰短小、轻便、大方等优点。

老年男子内穿对襟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的),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春、夏、秋穿圆口黑布鞋,冬天穿毡棉黑布鞋,其鞋靿春夏的稍高一些,锡伯语称“扎布萨布”),扎裤脚,头戴礼帽。老年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多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穿白袜,春、夏、秋穿绣花黑布鞋(冬季为棉高靿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与汉族坤秋帽相似。

年轻妇女的服饰样式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绣花鞋、坎肩等。姑娘的发式都为单长辫,扎各色头绳。头戴额箍,插簪子、绢花等。结婚以后则盘头翘。新娘也有专门的服饰,其式样和满族的服饰近似。新娘有一种特殊的佩戴物叫“ohojaka”(肢带),佩戴在两边,从腋窝垂到脚底。一边由三至五个荷包组成,每只荷包与丝带的接口上配铜镜、玛瑙、水晶石、琥珀、玉石等各色发光物,这些饰品将各种绣花荷包衬托得更加艳丽夺目。头上要戴六至十二只具有吉祥名称的簪花。无论老年或年轻妇女都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

婴儿刚生下来,不给穿任何衣物,而用襁褓包紧后,放在吊床里抚养,等过半岁后才给穿衣物。其服饰式样也仿照大人的旗袍,右衽,左右开衩。如果前一个孩子已夭折,下一个孩子衣服就要左衽,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保命。

锡伯族妇女一般都精于刺绣,其手艺主要体现在儿童服装上,子女穿得华丽一点,衣服上的花样多一点,是做母亲的荣耀。因此,年轻母亲都竞相把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漂亮一点。童装做工精细,春秋穿的夹袍和坎肩多选用绸料,尤其是夹袍的后背和衣袖上都用丝线绣出各种花鸟、蝴蝶等。婴儿的肚兜儿做工更为精细,上面绣的花鸟、蝴蝶更是栩栩如生。因为肚兜儿是经常穿用的服装,人们往往以它作为评论其母亲缝纫手艺的标准。

清朝覆灭以后,锡伯族的服装特点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不很明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年轻妇女除有的仍穿旗袍外,还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各种翻领、高领短大衣、毛料大衣、西服、皮鞋等。男青年喜穿中山装、翻领衣、西服、加克衫、运动衫、皮鞋、靴子,喜戴鸭舌帽等。但是个别老年男女仍穿长袍、马褂,戴坤秋帽,穿白袜绣花鞋,扎裤脚。

服饰是分别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可以从服饰特点的变化中看出一斑。随着时代的变化,锡伯族人民普遍爱美观、大方、轻巧、利落,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服饰式样逐步进行了改革,而吸收汉等民族服饰的特点,达到服饰的美观、大方。锡伯族人民爱整洁,即使在旧社会,一件长袍缝缝补补夫妻轮换穿近十年,可总是整洁的。孩子穿得邋遢是父母的耻辱。尤其是其母亲会受到众人的非议。即使补丁也要讲究配色、对称。人们若要串门走亲戚,要求服饰整齐、干净。民间有句谚语说:“缺布不乏水”。意思是说即使缝补的衣服也要穿干净的。人们心目中的乞丐,主要是指他们衣服破烂、肮脏。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