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锡伯族与满族、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所以受其影响较大,因此,在丧葬风俗习惯方面,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现代锡伯族的礼仪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锡伯族的传统观念也在起变,开始随俗社会潮流。许多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都在逐渐的演变着,一点点在消失,趋向大众化,这已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本人多年来经常参与丧葬活动,眼见耳闻,对锡伯族丧葬礼仪习俗略有见识。从目前状况看,锡伯族生活习俗中,相对而言,只有丧葬习俗保留的较完整,一直沿袭。为了我们的后代了解、认识、传承本民族的丧葬礼仪习俗,我根据寨牛录锡伯族的丧葬习俗进行了一番调查,收集和整理了锡伯族丧葬习俗资料,按问答式秉笔简述锡伯族的丧葬习俗,希望后世借鉴和传承。
一、后事准备
锡伯族人到了花甲之年,就得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准备寿衣。有的先买寿衣料存放,有的自己缝制,或找裁缝缝制。一般做寿衣的料子都有讲究,要求上等的绸料,颜色以青灰、淡蓝和黑色三种为主。男性寿衣有内衣内裤、男式外衣、马褂、白衬衣、坎肩、长裤、厚底布鞋(也有穿黑皮鞋的)、白袜、礼帽、宽边腰带及褥垫等。女性寿衣有内衣内裤、白色或淡素色衬衣、女式长褂和夹里长褂各一件,颜色自选,缠脚带一双、白袜一双,绣花鞋、白头巾以及褥垫等。现在,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个人喜爱,对寿衣料质和款式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和讲究。
二、洗礼、停尸、报丧
当人病危时,向病人的直属亲人通知病情,远近亲戚和亲朋好友都来探望,其活着的时候见他最后一面。有的兄弟姐妹,子女留在病人家照顾和陪伴让病人走完人间的最后历程,家人守在病人身旁。
当人处于弥留之时,不许大声喊叫,更不准啼哭。认为此时如果在旁大声哭喊,或摇动弥留者,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其灵魂就会迷惑于世,不能安然离去。人断气后也忌放声大哭,只能饮泣。认为嚎啕大哭会使正在离去的灵魂重附死体,导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给家人带来不幸。
当人断气后,由族人或亲人给死者洗理,女尸要由女性;男尸要由男性负责,主要是为死者搽洗身体,梳头剪发,剪手脚指甲,然后换上寿衣和鞋袜,设灵堂停尸。人头前供煮熟的引魂鸡,(用针戳其头部致死,忌不流血,保持完尸的全母鸡。)认为鸡是凤凰的化身,鸡具有捡吃害虫,驱赶毒蛇的技能,能引路死者的灵魂通往阴间,所以死者头前供放祭鸡。
摆设灵堂后,家人向死者的亲人,同氏族人、四邻及亲朋好友报丧。过去报丧人远处骑马,近处徒步,由男性晚辈报丧。一般报丧者不进屋,对长辈要行跪礼,幷忌直说“死”字,一般用“没了”、“满百岁了”等词语代替。报丧时也告诉出殡的日期。现在,因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一般近处骑摩托车,远处坐小轿车等交通工具去报丧,在外地的人打电话报丧,报丧不用骑马或骑自行车了。有时人死突起,家里又缺人手,为了方便快捷,可以按区域委托他人互相报丧。灵堂一般设在死者常住的房间,按传统习俗设在西屋。灵堂的布置肃穆,屋里原来的装饰品(可移动的)都揭下来。灵床四周须用布帘围起,死者脸上蒙一块白沙巾或白纸,不让来吊丧的人见到死者的遗容。床上先铺一层白纸钱,上面铺寿褥(必须单数)。停尸也有讲究,停尸有特定的姿势,死者头朝西,脚朝东。男的仰卧直肢,女的曲肢侧卧(也有仰卧直肢的)。头前,脚后都放小炕桌,脚后桌上摆放羊胯骨,一把刀斜插在肉上;头前桌上摆放米饭、水果、点心、油炸饼等,意为死者离开家前,让其吃好人间的水果饭肴。灵床脚后放一个烧纸线的陶盆(丧盆)、水酒瓶和酒杯。头前脚后都点长明灯,现在都用专制蜡烛代替,认为给死者照亮通往阴间道路。
三、守灵
守灵期间,灵床周围地上铺麦草(现在改为铺毯),由儿女们跪在地上轮流日夜守灵。由儿子跪在灵床脚后,门口也安排人迎接来吊丧的人们,引进灵堂。守灵直至出殡,以示儿女的孝敬。
四、吊丧仪式
吊丧期间,每位来吊唁者都带纸钱(必须是单数)和一瓶酒。现在,也有单位或个人送花圈和实物的。吊唁的人进灵堂后,要跪在灵床前,长辈对下辈只跪一条腿,或不跪,必须摘帽子或头巾,行祭祀礼。守灵的儿子为吊唁者跌给纸钱,在长明灯上点燃,放入丧盆中燃烧,然后接过祭酒,划大半圆洒在盆中,然后行三磕头礼,守灵儿女们陪哭,主持守灵的孝子向吊唁者磕头行礼,以表谢意。对方简言安抚,表示慰问。吊丧期间还按时辰在一日三餐之前,三次举行全家哭祭,锡伯语称“布达多布比”。1952年以前,家里有人去世,还请喇嘛念经超度,择辰出殡。
五、方子和佛多的用途
锡伯族人按传统丧俗,人去世后的第二天请艺人制作“佛多”、和“方子”。“佛多”即灵幡,灵幡俗称引魂幡。“方子”,即引魂魄,认为“方子”和“佛多”给死者引路到阴间。大门旁挂方子,一是向人们以示该家中正在举丧;二是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制作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锡伯族先人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死人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所以,人们把制作“方子”和“佛多”看做最重要的丧葬物品。
“佛多”用红、蓝、淡红、淡蓝、白、黄、淡黄七种彩纸和红油光纸制作,制作佛多很有讲究,佛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中间的灯笼显示死者的辈数,如果死者辈分高,又是子孙众多的老人,其佛多的色彩非常艳丽。中年人去世,其佛多的颜色较素雅,多用淡色制作。“方子”用红布或红绸制作,方子由方头、方子、方尾以及两边白色飘带组成,形如旗幡。寨牛录人制作的“方子”与其他牛录不同的是“方子”上面做鱼头,一般都用木板雕刻制作,象征我们的祖先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让死者到阴间后继续操持渔业。鱼下以仿人头型,制作三角形方子头,用黑布蒙上,意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下面挂1米见长,宽30公分的红绸或红布,用料以家庭状况和特殊环境而定,两边挂宽约7公分飘带。方尾剪成燕尾壮的黑布,做成三条,三数字表示多而坚固。方子长约1.8~2米。方子中间,粘贴用白纸剪制的莲花,以示死者一生清白,让其顺利进入阴界。方子吊在特制的丧杆上(丧杆的上头扎成弯曲形),将方子绑在大门门柱上。
放方子时按死者的辈份、年龄确定方子的补换数字,必须是单数,挂方子不限数字,但必须单数,最后一条拿到坟地再放,让挖墓坑的年轻人哄抢。如果死者的寿数高,子孙众多,在吊丧期间,年轻人抢方子,男的扎在手腕,女的扎在头发,意为能防病祛邪,延年益寿,将来像他(死者)一样健康长寿。
佛多的制作有一定讲究,每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象征含义:佛多的形状犹如一只大灯笼,上面用柳条扎成六角形冠状,过去做八个角,表示四面八方,现在简化为六个角,仍表义同;六角上都挂小灯笼,外围均垂吊剪有纸钱、蝴蝶或弓箭的各种图案的飘带。锡伯语谓“格伊尔丹”。纸钱让死者在阴间消费,蝴蝶象征女性,美丽;弓箭象征男性,守护亡灵;中间挂稍大的灯笼,灯笼的数字以死者的辈分决定。中间大灯笼表示死者本人的辈分,按辈分决定制作几个灯笼;如果死者子孙繁多,在六个角挂1个或3个小灯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死者未婚或无嗣,中间只挂一只灯笼,六个角不挂小灯笼。以示死者没有嗣后。
在吊丧期间,佛多放在灵床旁过夜,出殡当天挂在院大门一旁,以示今天要出殡,如死者是男性,挂在大门左侧,死者是女性,挂在大门右侧。灵堂旁边放时,也同样讲究方位,男左女右。
三、棺葬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棺材是丧葬物品中最为重要的物品,非有不可。生活才苦也得置备棺材,而且,所用的板材,以及做工都极为讲究。人们以棺材的优劣来评判子女和亲属对死者的孝敬。于是,人们非常重视置备棺材之事。人死后殓于棺材的寓意是,人在世的时候,都生活在屋里。死后到阴间也要住在房子里,所以,人死后殓入棺材送葬。认为让死者在阴间过上舒适的生活。
制作棺材的木料,一般取材于杉木板,也有用青杨木板的,现在也用玻璃钢制作的。一口棺材共用十块板料,其中八块板料厚度为8~10公分,长为2.5米。棺材的制作头宽尾窄,头部高,尾部低,呈长方匣形,棺盖微拱,棺盖和棺低都长出棺身,头尾横挡板稍薄些,厚度为4—5公分。棺材刷红色的原因是,棺材是死人在阴间生活的房子,不仅要求坚固,还要漂亮。红色是世人最喜欢的颜色之一,红色代表了富裕、勇敢、吉利。人过70岁认为福寿年高,死后多用红色。所以,人们选红色刷棺材已成习俗。
未婚的男女之所以死后入殓无底棺材,是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可以从棺底自由出入,便于转回轮世,又便于出入阴间。夫妻合葬时,两个棺材隔层中间掏小孔的原因是,夫妻在世时相互恩爱,死后在阴间也同样过日子。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寓意夫妻便于往来,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棺材内壁贴用纸剪北斗星的原因是,意为北斗七星放光芒,灵魂在黄泉路上不迷失方向,也寄托照亮墓室。
四、锡伯族人埋葬死人的坟地讲究
锡伯族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安放墓位必须与宗族家谱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父在上头,儿子在后,在其父辈的下面按竖线排列安葬,如子孙众多,以大儿子为首,依序排列,代代延续。随着人口繁衍或居住区域环境有变,墓地扩大为几个墓地,或在某种特殊情况需要非迁不可得,将自己的祖坟另行分出葬于别处,但坟墓的排列顺序不变。迄今许多在外地去逝的尸体或骨灰,有条件的都送回家乡的坟院埋葬。坟院里头的坟墓逐年增多,为了避免出现紊乱,便于辨别,现在都提倡立碑。
五、出殡
出殡的相关规定有:首先要确定出殡的日子,从咽气之时算起,第三或第五天出殡,必须选单数日;报丧时一同告诉出殡之日。出殡通常都在第三天午时,午时为天罡地支中的11点至1点之间。人们一般择午时出殡,因为出殡前,要做许多工作,一部分人到莹地挖墓坑;死者的远方亲人,亲朋好友都赶来参加葬礼,如果太早了,来参加送葬的人赶不上,如果午后,影响下午的事,出殡完之后,还要请参加挖墓坑的人和来送葬的吃饭。所以,出殡择为午时(上午11时)是最好的时辰。
出殡有如下仪式:出殡动尸体之前,先进行哭祭,先请长辈进屋烧纸钱祭祀。 尸体抬出时,先在门外用被单遮阳光,尸体头先出门,意为用头出世,用脚离世。尸体入殓后,一般由死者的配偶或儿女给死者整容,然后放好棺盖。死者要是中共党员,由单位送花圈并主持开追悼会。而后将棺材抬出院门外,装在灵车上。这期间,家人和吊丧人围着灵车大哭一场。灵车开走前,设供桌祭奠,由吊丧的人按辈分跪拜祭奠,以表最后一次告别。
灵柩车出发后,将丧盆甩破。一般由长子或长孙举起“佛多”和“方子”,在灵车前步行,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佛多”和“方子”却掠过头顶。认为用灵幡引路,一是为死者的灵魂带路,二是震慑恶鬼,相当于法器。出村口后上车,灵车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一路往路两侧撒纸钱,让路边的流浪鬼魂拾到后给死者让路,一路无阻。路上遇到人或车辆都为灵车让路。
六、死者入葬的讲究
灵车到达墓地后死者的亲属、儿女们都跪在墓坑边。棺材入墓坑时,脚先放入,头朝西北。这种习俗只有寨牛录锡伯族有,此乃有别于其他牛录的丧俗。如果,夫妻合葬必须男左女右,而且女的头比男稍后一些,女的稍侧身面朝丈夫,两个棺材中部俱钻个小洞,意为在阴间夫妻两人继续过日子。棺材头部派头上放一对筷子和一个碗,让死者在阴间使用。埋土前由长子或亲人扔第一锨土,然后众人开始扔土掩埋。在死者被埋入坟墓时,将“佛多”和“方子”插在墓上,让其日后自然随风而散落。入葬完后在墓前举行祭祀仪式,首先,给祖先祭祀,而后给死者祭祀。送葬的人们跪在墓前,按辈分轮流着烧纸钱,洒水酒,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都在坟前烧化,意为在阴间继续使用。安葬结束后,死者子女们向送葬的人行跪礼,请大家进家接受款待,过去都在自己家里操办,现在都到餐厅或酒店操办,席间,死者子女们行跪礼向他们敬酒,以表谢意。
灵堂和坟头上烧香的原因是,传说香的烟能通天,向先人传达后辈的意愿。所以,人们只要祭祀都要烧香,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
七、守孝
穿孝衣和系孝带的讲究。锡伯族家里有人去世,其直系亲戚都穿白布“西纳克”(孝衣)或腰系白布“乌西”(孝带),如果受孝衣或系孝带的人,之前已经给他人穿了孝衣或系了孝带,尚未脱孝,正在守孝,那就不能再穿孝衣或系孝带,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孕妇不穿孝衣,也不系孝带。穿孝衣的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单数。
男孝衣前后襟均开叉,而妇女孝衣不开叉:百日孝衣有衣领,四十九天孝衣无衣领。孙辈孝衣肩部缝Ⅹ形红布条,表示孝中有吉。孙子缝于左肩,外孙子缝于右肩;曾孙辈的孝衣的背部缝Ⅹ形红叉;玄孙辈穿花布孝衣。
守孝时间分为“四十九日”和“百日”两种。穿守衣也分“四十九日”和“百日”两种。分别在祭奠仪式时在坟地脱孝衣和孝带,幷在坟旁的火堆上摇晃几下,意为还净。过“百日”脱孝衣时,只请直属亲戚来参加,被请到的亲属,都准备衣料送给“脱孝衣”的最亲的直属亲人,以表换衣服脱孝,也有送钱代替换衣脱孝的,这样比送实物既方便,又实惠,近年来类此情况较普及。
现在,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增多,过“四十九天”,开始大办宴席, 请直属亲戚外,还请支系亲属,街旁邻居,亲朋好友都参加。但有个规矩必须遵循,出殡时来吊丧的人,为死者穿孝衣、系孝带的人必须请到,不请到不参加。被请到来参加“四十九日”祭祀的人都带钱或实物送给家人,又给穿孝衣的自己直属亲人脱孝衣。
守孝期间的禁忌主要有丈夫去世的妇女,在三年内忌改嫁;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参加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
八、丧葬方面的禁忌
一是人断气时,在给死者洗理,穿寿衣之前忌号淘大哭,主要是让死者安静地离开人世。认为家人大声哭喊就会给断气的人招来更大的痛苦,其灵魂不能安然离去,也会导致正在离去的灵魂重附尸体,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给家人带来不辛;二是报丧时,报丧者到被告人家不进门,就在大门口或院子里向家主人报丧。意为报丧人进房子是不吉利。如果被报丧的是长辈,向他行跪礼,告言中不能直言“死了”,而说“某某时辰不在了”、“终了”、或说“百岁满了“等语代替。忌说“死”主要是对死者的敬重;三是守灵期间灵堂忌猫狗进入,在停尸期间,丧家不清扫地面,旁人忌去丧家借东西;丧家人忌乱串他人之门;四是未嫁女儿死后,不能埋入自家坟地;新坟三年内不培土,闰年不上坟培土;不正常死亡者,要火葬,意为还净化;在外去逝者的尸体不让进村,在村外择地停尸,意为避邪。家人去世,一周年内不能办婚嫁喜事。
九、祭奠仪式
亲人去世后,还要过头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头七小祭,在死者家里举行小规模祭祀仪式,死者的子女和亲戚参加,七日内,死者的子女每夜都向坟地送灯笼;三七中祭,范围大些,亲朋好友携带纸钱和食物等物品来参加。去坟地烧纸钱,供祭品进行祭祀;四十九大祭,办的隆重些。四十九祭日前,向亲朋好友,远方亲戚通知某月某日举行四十九祭日。又请到制作佛多的艺人和做棺材的木匠。过去在家宰牲畜、杀鸡鸭备办酒席。被请到的人都来参加祭奠活动,来时尽自己的能力,带来活畜(羊)、鸡、鸡蛋、菜、油、酒、纸钱等实物,主要是出于给死难家庭帮助,体现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现在都在餐厅里举办,每个来参加的人都给钱,数额不限。近年来,开始过四十九忌日与出殡同日举办,以免从远地来的亲属多次往返之苦,还为死难者家人减轻负担。此改革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现已成随俗。那么,真四十九忌日的祭祀,只有家庭直属亲戚参加,在小范围内举办;百日祭祀,百日祭祀仪式办的要小些,祭祀仪式结束后,穿百日孝衣的人在墓前脱孝,脱下的孝衣在火苗上面转三圈。然后回家招待来参加祭奠仪式的人,感谢各位的关心和帮助。还有三周年祭祀,一般请直属亲戚,死者的生前亲朋好友来参加,主要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十、丧葬方面的改革
现在,随着历史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工作关系,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原来家族性丧葬活动,逐渐变迁为社会性活动。有些传统的丧葬习俗产生了诸多不便和不俗,所以人们开始改变,有的丧俗已经消失。如出殡和“四十九天”合并同日举行;单位或个人送花圈,去吊丧和参加丧礼的人们都送钱或实物;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丈夫死后在守孝期间妻子不要披头散发,周年过后可改嫁等。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时尽到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