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
尊重老人是锡伯族古往今来的美德。在锡伯族几乎每个哈拉莫昆的家规中,都把尊重老人作为重要的一条规定在里面。例如有的家规中规定:“斜视老人掌脸”,“谩骂老人的人,要在莫昆会议上惩办”等。平时节庆和红白喜事上,先让老人坐上席。在大街上遇到老人,骑马的年轻人要下马让道一旁或上去打千行礼,等老人应声后方可离去。晚上睡觉时,先让老人睡去后,晚辈才上炕。过去,老人吃饭时,儿媳们侍候在旁,等其吃完后,儿媳们才用餐;儿媳辈每日早晚须向公婆问安。见老人进门,晚辈不可抢门,等长辈进去后,才能尾随而进。老人教导时,年轻人必须束手聆听,老人们谈话时,晚辈不可随便插话。年轻人不能和长辈同桌饮酒。老人的衣服鞋帽等不可随便翻动,尤其是帽子不能随便拨弄。年轻人做一件重要事情,须先请示老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家有年轻力壮的人,而让老人干重活,是这一家莫大的耻辱,会受到公众耻笑。不赡养老人的人,在社会上难以出头露面,并受到众人的斥责和非议。过去,老人寿终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有的孝子甚至在茔地盖房守孝。晚辈不能直呼老人的姓名,因此,在锡伯族中,孙辈直到爷奶去世,有的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在小孩儿玩耍时,一个直呼另一个父母的名字,往往是双方吵架和打架的起因,因此,无论小孩儿,还是大人都不能随便直呼对方父母、爷奶的名字,而只能呼“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每当春节,一家成员先到本哈拉莫昆中年纪最大的人家去拜年,然后才到别处去拜年。为小孩儿起名时,要请年高的人来起。高寿的人去世,会有很多人去送葬。
在尊老的同时,爱幼也是锡伯族美好的风尚之一。早在200多年前,当迁徙到新疆的锡伯族离别同胞和乡亲的时候,留居东北的锡伯族同胞特地为远行的乡亲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离别饭。当入席的时候,官吏们要求老人先入席,当时,老人们心怀感伤,深知晚辈是接替前辈的一代,于是,要求先让孩童们坐头席。从此后,每当有大家共聚吃饭的场合,就让小孩们先吃。成心欺负小孩儿,拿小孩儿出气的人,被大家斥为无能之辈,无论他有理没理,必会受到长辈的训斥。
此外,老师在锡伯族社会中受到特别尊重,有句谚语说:“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敬父母。”打骂老师,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受到全社会的斥责。学生在路上遇见老师,都要行礼。
尊重客人是锡伯族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客人到家,主人必须出门去迎接,客人走时,也要送到院门口。到家的客人,不能让他空腹离家,必须做一顿好饭,吃饱后才让走。尤其是隔村的客人,更是如此,否则,别人会议论这家没有礼节。客人吃饭时,不能将锅铲弄出响声,如果铲锅出响声,客人会误以为是饭菜不够,就会吃不饱;客人的背囊不可随便翻动,尤其是帽子,不可动弄,须放到高处;忌问客人走的时间;客人忌当面夸赞主人的手艺或其他东西;客人吃饭或留住后给主人报酬,认为是对主人莫大的污辱,主人会当面发脾气;客人太客气了,主人会厌恶和笑话对方,锡伯族的谚语“吃饭不能害羞”,就是指此;客人在家,主人家的小孩儿或其他成员不可在炕上随便躺卧,客人谈话时,主人家晚辈不可随便插话或在旁听讲。
保护水源。过去,对保护水源,各牛录都有明文规定。例如,不准牛、马、猪、禽跑进水渠喝水或撒尿、拉屎,不准将牲畜直接赶到水渠边饮水,须在离渠边数米处用水桶饮水。严禁把垃圾倒到水渠里或水渠旁,不准挖水渠边上的泥土等。此外,长辈经常教育儿童不要往水里撒尿。
保持整洁。锡伯族是崇尚整洁的民族,垃圾等不洁物不可堆在人眼见到的地方,而必须堆在背阴之处。自家门前(房前)的大小路必须自觉进行清扫,保持经常性的整洁。门前大小路肮脏的人家,要受到众人的非议。室内也时时保持整洁。把客人迎进肮脏凌乱的房间,是对客人不尊重的表现。平时串门,要讲究穿着打扮,即便是破旧的衣服,也要补齐洗净。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串门,是对主人一种不尊重的表现。锡伯人最注意和讲究说话音调,说话粗鲁、生硬者得不到别人的好眼,反而处处受到指责和议论,锡伯族称这样的人为“玛阿尔巴吐”(粗野),这种人结婚成家较费周折,因为锡伯人嫁女最注重这一点。长辈问话,晚辈必须站起来和气相答。锡伯族谚语说:“好话坏在音调上”、“话因音调倍增价值”。声调生硬者,当时就会受到老人的痛斥。
“打千”礼。“打千”是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行的礼节。打千礼自古一直传到今天。平时,晚辈见长辈行此礼,儿女久别见到父母时要行此礼。此外,老人之间也行此礼,所不同的是,在一方向对方打千时,对方也同时“打千”,即“答千”,而年轻人向长辈“打千”时,长辈只是吭一声就算应礼了。锡伯人的“打千”礼只限于本民族内使用,妇女间不行此礼,但男性长辈向同辈妇女行此礼时,对方也须做出“打千”的姿势应礼。“打千”的形式是立定后,左脚先迈出半步,双膝弯曲,把左手先放在左腿膝盖上,然后右手压住左手,身子往下坐屈,即刻复直。锡伯人的“打千”形式和满族的“打千”形式相似而稍有别。
跪礼和磕头。锡伯人下跪具有礼节上的意义。除为死者下跪致哀和为长辈请罪而下跪外,一般儿女数年离家归来,还为父母爷奶行此礼。在婚丧期间也多行此礼。尤其是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都要下跪磕头祝贺(祝寿)。下跪磕头的礼节,在新中国成立前较盛行,而且要求十分严格。新中国成立后,旧的风俗习惯渐渐淘汰,开始兴起新的风尚,因此,除婚丧和节庆下跪磕头外,其他场合不行此礼了。现在,一般的见面礼,在平辈之间握手,对长辈仍行“打千礼”。
在锡伯人眼里,认为没有礼貌、不懂礼节者有如下几项:见了长辈不下马,反而放缰冲闯的人,和老人说话时,不叫称呼(如爸妈、叔伯等),称老人为“你”者(锡伯族对比自己年长的人不能称“你”,尤其是对长辈,否则,都被认为没有礼貌),在父母、长辈面前动作、话语粗鲁者,和父母长辈顶嘴的人和父母老人见面时不“打千”而握手者,见客人进门不起座者,在父母长辈面前和妻子或其他妇女说笑戏耍者,在客人面前打骂孩子或生气者,在父母和长辈面前夸自己的妻子有本事、美丽者(锡伯族有句谚语说:“夸自己是笨汉,夸妻子是贱汉”),等等。
二、节日
西迁节和抹黑节是锡伯族具有纪念性意义和娱乐性质的节日。
西迁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从祖国的东北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的传统纪念日,至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同胞在故乡—辽宁沈阳(当时称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共同集会,吃离别饭,与骨肉同胞分别,踏上西迁的征途。过去,这一天是新疆锡伯族最热闹的一天,各个牛录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会演、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年轻人还骑马出外野游,妇幼、老叟或者坐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野餐共度佳节。此外,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欢度这一传统纪念日。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新疆等地的锡伯族仍然以上述形式欢度这一佳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停止举行的西迁节得以恢复,锡伯族又开始以多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了。
抹黑节。该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举行。这一节日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之前。锡伯族在几百年前居住在东北较寒冷的地区,他们在和别的兄弟民族交往过程中,早已学会了耕作技术,并逐渐转为农业民族。从此,他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等。由于天气寒冷,他们所种小麦经常挨冻,因而多生黑麦(民间称“黑丹”)。当时的人们因不知道小麦变“黑丹”的道理,就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如何消除这个灾难呢?后来,有人想出用黑灰抹脸向天神谢罪的办法。而正月十六日这一天,锡伯族认为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人们在天神下凡之际纷纷墨面请罪。即每年这一天清早,年轻人争先恐后早起,用葱头、毡片粘锅底灰,三五成群争着向对方脸上抹黑,但对长辈是象征性的,经对方同意后只是往其脸上点个黑点,或者不点,点时也必须行跪礼,对服孝者忌抹。
正月十六抹黑节,发展到今天,成为青少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锡伯族欢度的半民族化节日有两次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主要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三月间的“鱼清明”和七月间的“瓜清明”。三月份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
端午节,锡伯族称作“孙扎拜义车孙扎”(五月初五之意,也叫泼水的日子)。该天一大早,青少年拿盆、碗互相泼水。过去,端午前的半个月里,长辈给幼童的衣背上挂布猴,到端午这一日,将布猴投入河里。各家各户的门口都挂艾草,以此避邪。此日清早,老人又给子孙的耳朵里塞艾叶(意为防病虫害侵入)。此外,这一天还举行叼羊、赛马、射箭、摔跤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青年人给老人泼水时,只是象征性地弄湿一点即可。
中秋节,锡伯族以瓜果、月饼供月亮。
锡伯族善于接受其他兄弟民族先进文化,并将吸收进来的东西都会迅速打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烙印。因此,无论是汉族的节日,还是其他兄弟民族的节日,只要是锡伯族过的,都赋予了本民族的特色。
锡伯族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样,过“新年”(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全国性节日。
元旦,锡伯族称新年,主要是做一顿丰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饭菜,全家团聚在一起,首次高兴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过去,还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春节,锡伯族也叫过年。在这一节日的活动较丰富,既有原始信仰色彩,又有民族特色。大年三十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宰猪杀羊,有的富裕户还宰牛,妇女们忙于炸油果子,烤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发面饼,做锅盔,煮牛羊肉,制作“萨萨罕索吉”、“车勒”等菜肴,年轻人忙于给亲戚、长辈送年礼(主要是瓶酒、方糖、点心以及猪、羊、牛肉等)。晚上,一家成员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主食有米饭,副食有丰富的肉菜、凉菜。在开饭之前,家长带一家成员到大门土地神位前设供桌,摆供品祭祖先,敬土地神。吃完饭,家庭男性成员到保存哈拉家谱的家户,为祖先烧香磕头,给哈拉达(族长)拜年,并倾听家主讲解本哈拉的发展情况,然后到其他长辈家去拜年。
晚上,家庭主要成员聚集在一起剁馅包饺子,老人们带孩童在炕上玩“嘎尔出克”(比石),并把一年中积存的食品都拿出一些分给大家吃。大家欢乐到深夜才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各家各户都争先恐后地早起,煮饺子吃。然后父母带子女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锡伯族拜年时要下跪磕头。过去的习惯,在春节前,要烤制够一个月吃的“发拉哈额分”(发面饼)、锅盔,制作一罐子“萨萨罕索吉”和一罐子“车勒”,一直吃到正月底。在这个月里,大家主要走亲戚,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的过法基本和汉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