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复州锡伯族生活习俗调查(温贵深)(一)
复州锡伯族生活习俗调查(温贵深)(一)
发布时间:2023-04-17 11:34
483

锡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点的风俗习惯。而居住瓦房店市复州地区,还是较多地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少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为历史陈迹。

一、居住与饮食

(一)居住

锡伯族早在松花江和嫩江一带生活时,以氏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建起村屯,筑有土墙,也称其为城以备兵燹。许多城址就是这么来的。居住的房屋有帐篷,是用粗布做的。锡伯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全靠帐篷解决住的问题。锡伯族南迁到盛京后,编在满洲八旗之中驻防屯垦,也称之跑马占地,相比之下,已不是土地肥沃、水草茂密的地方。据复州城镇西瓦村杏树园高树艺说,在他小时候,这里住的全是高姓,现在杂姓多了。说明南迁到此地后,仍以一个家族住在一地。南迁后的锡伯族住宅,有一个从马架到平房的过程,俗语称:搭马架或叫马架窝棚。方法简单,时间短,便于尽快安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逐渐又盖起平房和草房,也有的盖上了瓦房。

锡伯族的居住特点是依山、向阳和庭院式。盖房的间数,主要视经济条件而定,一般为3间,也有盖5间或7间的。然后根据房间的多少,套成围墙,有用土夯成的,也有用石头砌成的,前院成方形,放置车辆、牲口厩,也有种菜的小菜园,后院通常比前院短,多种植果树等。也有盖成四合院的,设有东西厢房和门房,还有两套院的。三台乡高力城村关姓锡伯家就是两套院,正房是七间,十分气派。

  锡伯族对室内的间壁很讲究,不论3间或5间,均以西为大。锡伯族认为西方是圣佛居住的地方,如来佛祖在西天,他们从古代起就崇西方,将圣佛、祖宗、喜利妈妈供于西屋西墙上。举行祭祀时,族人齐集一堂,一间房子容纳不了,所以就设西双间,是连二炕、连二地,中间没有壁子。也有打壁子的,是木隔扇,则在连二炕中间房梁下,设一活动隔扇,聚会时将隔扇拉开。还有的做一个不到一米高的活动隔扇,叫炕推子,来做临时隔壁用。为了避免一进门就见锅台,则采用北炕,中间堂屋则是厨房,有些地区及察布查尔仍保持这个特点,大连地区都采用南炕了。盖3间房子的也有采取这种间壁方法的。日常由家庭中的长辈居住在西屋。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由于人口多、住房紧张,也有住对面炕的。解放后,几世同堂的大户逐渐消失了。多是3~5口的小家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条件及传统观念的转变,多为独立门户。砖墙瓦盖,玻璃门窗,水泥台阶,新式样的农舍比比皆是。老虎屯满族镇后二十里堡村锡伯族傅明阳的新住宅。

(二)饮食

大连地区的锡伯人,南迁以后,一直同满、蒙古、汉族杂居在一起,在饮食习惯上,基本趋于一致,西迁伊犁的锡伯族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吃法,叫发面饼和五花菜(韭菜、胡罗卜、辣椒、芹菜、包心菜切成细丝,腌制的咸菜)。

大连地区锡伯人的特殊习惯:吃鞑子饭,也叫鞑子粥。将牛羊肉或猪肉切成小块(肉沫),与粳米或小米放在一起熬成粥,加上些佐料和盐。做米酒。锡伯族人爱喝酒。很多家,常年自酿黄酒。还有的在春节前,做一缸黄酒。年节时,长辈发话,举家开怀畅饮。  喜吃猪肉,尤其是白肉血肠。谁家过年杀年猪,常常把近支族人都请来,吃白肉血肠锡伯人食俗上带有浓厚的古代打牲部落的遗风。他们除喜食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肉外,更喜食野味,尤喜飞禽。民间流传着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8两)这充分反映出他们的爱好(注:老秤为16两)。

  锡伯族人爱喝浓茶和糊米水。家里有客人来时,如果没泡上一壶茶,便觉得失礼。在茶具方面,有的人家也很讲究,至今收藏名贵茶具,如各种紫砂壶和明代的宜兴紫砂大彬壶等名品。晚饭后,有的喝茶水,有的煮糊米水(将高梁米炒糊,储备起来,烧开水时放里煮),全家饮用。

二、服饰与发型

(一) 服饰

服饰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以及各民族相互间的影响,常有变化。在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蓝、棕等颜色。男子服式与满族服式基本相同。男子为了便于骑马与劳动,都穿左右开叉的长袍、短袄和坎肩,戴圆顶帽。辛亥革命至解放前,男子的服装与汉族服装差别不大,服装的色调以蓝色为主,穿青衣的都是非劳动人民

辛亥革命前,复州一带的锡伯族女子的服装,讲究配套,主要是一敞一衬。所谓,就是敞衣里面的旗袍,其款式独特,不留开襟,而且很长,早已失去南迁以前那样豪爽泼辣的本色,而是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了。长旗袍不留开襟,长旗袍外面是敞衣。这敞衣是大镶、大沿、大开襟。精工细做,图案边上镶丝绦,外加刺绣。另外还必须外加复袖,就是在衣袖上,外加绣花袖口。这种袖口,略似戏装上的水袖,可绾可放,又好象西服的领带那样,可随时更换花色。其颜色有纯白、乳白、淡黄和糊色。长约8寸到1.2尺。刺绣精致,有的丝绦压金线。总之,其色调要和敞衣的颜色和谐,浓淡相宜,搭配得当。平时绾在敞衣本袖之上,露出手来以便工作,并且能露出金、银或玉镯和戒指。只有在跪拜时,才放下袖口行礼。辛亥革命后,一敞一衬的打扮逐渐减少了,改为旗袍在外面穿,喜欢大镶大沿。在右腋下的纽扣上,总要掖一条绣花巾,半藏半露以做点缀。瓦房店市复州城温贵深祖母于老太君80岁时(1942年)穿着旗袍留影当时,全东北的老太太几乎都穿这样的旗袍(如右图),只是汉族穿的多不镶花边,或只镶窄边。辛亥革命前,复州的锡伯族男子,腰上系着约4公分宽的硬胎的深兰色的垂绅长带子,俗称硬腰带子。带子的梢头下垂着约50公分长的穗头。

靴鞋:辛亥革命以前复州地区锡伯族女子穿的鞋,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复州地区把它叫马蹄木底鞋,或花盆木底鞋,其形制是脚心部位木底着地,两头高高悬空,接触地面很小,略似马蹄着地,所以叫马蹄木底,又由于木底本身、上下大小略似花盆,亦名之曰花盆底。第二种:普通木底鞋,它的鞋底是满的,前头内削,略似戏台上看到的男角戏靴式,这两种木底的高度,因个人爱好而定,大体是前一种高2.5寸,后一种高约1.5寸至2寸。辛亥革命后,前一种就不见了,而后一种一直用到伪满前期。两种鞋帮上都有精工刺绣,鞋底(木底外缘)经常涂以白粉。

 (二) 发型

辛亥革命之前,复州地区男子的发辫大多数扎两道绒绠(头绳),辫根一道,辫梢一道,劳动时往往盘在头顶扣大帽子里(本地人不围头巾)。而那些当官的和少量的闲散人,他们的辫子更有讲究,辫根不扎绒绠,三股辫发松笼笼地从脑后编起,同时加入珠线帘子(篷松的黑丝线绳)也分三股随头发一起编辫。到辫梢扎一道绒绠,而珠线帘子的余头,一直垂到腿腕以下,最后分三股打三个梅花结做装饰,这种辫发,叫做珠线帘子大披辫,又叫做脚踢三段。复州地区锡伯族姑娘大多数是梳辫子的,其中扎两道线绠的占多数,少数的贵家小姐,也有梳一道绒绠珠线帘子大披辫的。凡是梳辫发的姑娘,额上都有刘海儿(瓦檐儿)。另一种姑娘发式是半拉瓢式,就是把头发拢在头顶上用发撑子撑起来,前凹后凸,好象半拉瓢。

已婚的锡伯族青年妇女的发式,辛亥革命前后,共三种发式:第一种半拉瓢式,它和姑娘梳的半拉瓢式的区别是开脸、修眉、画眉,齐鬓刀裁,头上戴着较多的金银首饰;第二种蚂螂头,就是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见到的满族妇女发式,头上两侧,伸展出较长的两翼,略似蜻蜓翅膀。复州地区锡伯族人把蜻蜓叫做蚂螂(ma lang),所以把这种发式叫做蚂螂头;第三种叫做四喜头,是银质的(个别困难户,有用铜质的)四喜头撑,上下两层,中间横穿一个平板银扁簪。架在头上略偏后,束起的长发从头撑底层的圆筒掏出,分成两股向后上方盖住头撑上层,绾成特殊的结儿,围在扁簪之下,再封上长条头网,最后插上银质首饰。这在复州地区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发式,延续的时间最长,复州地区40年代初还时有所见。

三、节庆与礼仪

(一)节日

锡伯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某些节日虽然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二月二清明节十月一等,但在过节的形式上与汉族有所差别。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怀亲节:新疆的锡伯族把这个日子叫做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族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又叫·一八节或西迁节。这是200余年来锡伯族人民相当重视的节日,以纪念西迁伊犁地区戌边的英雄壮举。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盛京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离别饭,共饮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宰羊,进行聚餐,纪念锡伯族西迁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世代相传的骨肉同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锡伯族间有了来往,每年·一八节两地同胞互相祝贺。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又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落实。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具有爱国传统的节日,各省市自治区每年在·一八节到来时,都为锡伯族举行纪念活动。

大连市的锡伯族自1986年始每年都过·一八节,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市民委领导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到会祝贺,与锡伯族群众一起欢度节日。

春节:锡伯族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晚间送灶王爷上天,报人间吉祥,称为祭灶。到了除夕之夜,换上灶王新像,名曰迎灶

过了小年,家家忙于年货准备,杀猪杀鸡、贴对联、烙火勺、炸果子、蒸年糕、蒸馒头、做菜肴等。

到了除夕日,腊月三十早晨,准备全桌祭品,到朝着祖坟方向的大路祭祖,浇酒供饭,焚香烧纸,叩头祷告。距坟地近者,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铁锨上坟地,打扫坟堆。

黄昏时,把喜利妈妈的索绳取下来,裱上一层新毛头纸,贴上彩挂和一个字,挂到原处,在索绳的右侧外贴一张特大字,请出神祖,然后敞开如来佛龛的门扇、神案上摆上供品,点燃佛灯,灯火长明直至次日太阳出来才能熄灭(大连地区供奉喜利妈妈,过春节时,不拆开索绳纸包,只有在举行祭祀时,才打开纸包挂在西屋的西北角与东南角上, 这一点与外地锡伯族不同)。黄昏时还到大路口供饭处,焚烧包袱,按祖先的名字,每位一包。不像汉族那样接祖宗的魂灵来家过年。也有的是在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然后吃团圆饭。

到半夜时,俗称诸神下界,室内外红烛高烧,所有房间灯火通明。在院内燃一盆篝火,鞭炮齐鸣,此时向喜利妈妈、如来佛和其它神位烧纸焚香叩拜。

对半夜子时的一系列举动,叫做发子,俗称发纸或叫做发神纸。它同焚烧香纸的意思毫无关系,只因音同而误解。它本来是辞旧迎新之意,新的一年,第一天中的第一个时辰,是十二支之首是子时(23时至1时),此时庆祝叫做发子。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辞岁,行跪拜之礼,然后家长率领一家大小(男性)到本族家辞岁。回来后就开始吃饺子了。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眠者,谓之守岁。初一那天,天不亮就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还有住地较远的分支,在除夕黄昏前到长支住处(即祖宗、家谱所在地)辞旧岁,直到发子后给长辈叩拜完毕才能回家,距离远者天明才能到家。

抹黑节:正月十六日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一天,人们清早起来,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灰)或毡片带上,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以示尊敬。锡伯族很早就开始过抹黑节。据传,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所以抹黑节是人们代替谷物受神灵的惩罚。后来逐渐成为青年叔嫂、姐夫、小姨间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这个节日的抹黑已慢慢被废除了。但把正月十六日说成是给喜利妈妈过生日。这天,用荞麦面做成面粔子,也叫面鱼,是双数(有说16个、有40个不等)。蒸熟后盛在碗里,一左一右供在喜利妈妈供位上,祭毕,大人小孩都来吃,男人吃左边一碗,女人吃右边一碗。求神灵喜利妈妈保佑一家人平安。

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这天,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麦面和成团,用刀削成不规则的面片,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向还位的喜利妈妈叩头,吃荞面片,这叫吃荞面特和勒

清明节:农历三月里过清明节,锡伯语叫航西。清明这天,无论家境如何,都要持酒、纸及供品到坟地祭墓培土(俗称扫墓填土),以表示对先祖的悼念。

十月节:锡伯语称专拜依东,时间是农历十月一日,又称下元节。锡伯族特别尊重祖先,所以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各家各户都上坟祭祖,谓之送寒衣。其一般形式,于朔午夜,在各家后园内烧纸钱。锡伯人祭祖还愿(使唤猪)通常也选在十月一日。另外,锡伯人常年烧火炕,至十月增火。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这天,锡伯人通常将牛肉(或猪肉)切成碎块,放在粳米中合煮。放些盐面和调料等,名曰达子粥。因锡伯达子吃用而得名。或煮江(糯)米、黄米粥加糖吃,俗称腊八粥

锡伯族过元霄节、端午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则与汉族的过法大同小异。

解放后,锡伯族还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欢度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等。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