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复州锡伯族生活习俗调查(温贵深)(二)
复州锡伯族生活习俗调查(温贵深)(二)
发布时间:2023-04-17 11:44
577

(二)礼仪

锡伯族人重视礼节。在解放前,复州地区的汉族人一致认为旗人(锡伯、满)的礼节重规矩大。尽管辛亥革命后,旗民可通婚了,但是民人的姑娘嫁到旗人家庭的总是很少,主要怕规矩。锡伯族的传统风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与长者同行,必随其后,与长者同坐,必陪其侧。这里的同坐,是指在自家或走访亲友时,要把正位或上座留给长者,自己坐偏座。与亲友谈话时,对方提起自己父母时,立即站起来回答对方,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

2.到亲邻家作客时,总坚持老人平日的指教:……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让对方有所准备,以免遇见自己不该见到的事物。这一古礼,复州的锡伯人履行得很经常,很普遍,也很自觉。

3.请安:辛亥革命前的请安,男子将左腿向前跨出半步,顺势下蹲,右腿随之膝盖着地,左手垂向后下方,右手自然下垂略微向前而单手略着地,这叫做半跪之礼,旧时把这叫做打千,或叫做打跧。即蹲伏之意。至于祭祀和年节叩头时,那是要做到五体投地的。

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复州地区女子叩拜的姿势还实行双膝跪地,行举手之礼,同新疆锡伯族女子行礼的姿势很不相同了,当时复州地区锡伯族女子,节日时身穿一敞一衬,叩拜之前,必须先放下敞衣的复袖(袖口),不准露手。而后双膝跪地,头部略微前倾,将右手举到眉梢,放下再举,连续三次,即为三叩首了,复州地区锡伯人把这叫做抹鬓角

4.锡伯族的其他礼节具体表现,摘要如下。解放前,复州地区的锡伯族人,晚辈对长辈,只要10天不见面,相遇时就要请安问好,特别是新媳妇,即使回娘家只3天,归来时就要向婆家的长辈和兄嫂等,一一问好,随后双手敬上一袋烟,儿媳对公婆,必须晨昏定省,早晚寒喧。早晨起来,必先到公婆炕前,见到老人醒了,便问……睡得好吗?按季节问冷暖,随后装烟,才能去备饭。

就餐时,媳妇不得同老人同桌进餐。给老人盛饭,要双手接递,盛八分碗,盛满了是失礼的。老人吃完饭,立即递上漱口水而后装烟,再撤桌扫炕。晚饭后,视老人就寝早晚的习惯,按时给老人放被,老人躺下了,再递上这一天最后一袋烟,方可离去。这一习惯到辛亥革命后,仍有不少家庭还在坚持,直到解放以后才放松了一些。

来客人时,都在西炕(老人所居)安桌,迎门的方位(即座西向东)是上座,是主要客人的位置,主人必须坐在背门向西,对面作陪。其余的客人或家人,就列坐两侧。在宴客过程中,家里所有的晚辈媳妇,都站在桌前稍远的地下,面向餐桌,以备家长随时吩咐,续酒、添菜或盛饭。饭后,晚辈先递漱口水,后装烟,然后撤掉餐具,抹完桌子,换上茶具。敬茶须经家主一人之手,以表恭敬,晚辈得到家长的指示,才可离开客人,自去吃饭略坐休息。这一风俗直到解放为止,但是个别人家好客尚礼之风犹存。

5.复州地区锡伯人的一些独特的称谓:给女孩取乳名时,有不少带音,称女孩为金格银格凤格喜格等,而字都念轻声;本地锡伯族家庭里,嫂子对小姑,不得直呼其名,也不能称大妹二妹。必须称做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老姑娘,这是小姑最为满意的美称或尊称;本地锡伯族人,称自己姐姐的大伯、小叔,为大哥二哥等,而对自己姐姐的妯娌,不称大嫂二嫂,都称做大姐二姐等,这表示姐姐的妯娌之间,亲如姐妹,情同骨肉,所以做弟妹的,也把她们都看成自己的同胞姐姐一样,也不准同她们说笑话;本地锡伯族人对于母亲的大姐二姐(年龄大于母亲的)称做姨大娘二姨大娘等。称母亲的妹妹,为二姨儿三姨儿等。称母亲的姐夫,叫做姨大爷二姨大爷等。称母亲的妹夫,为二姨的(读di)”“三姨的;称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大姑爷(读轻声)、二姑爷本地锡伯族对父母称呼的前后变化,温贵深介绍说:祖父母同治初年生,将近130岁。他们生前每谈到他们的父母时,总是称做阿玛额尼。父母,生于光绪中期,今已100岁。他们生前对父母的称呼,已经改为玛玛(音ma)讷讷了,这一称呼,一直延读到温的大侄(1986年44岁)。至1950年出世的孩子,便改称爸爸妈妈了。从整个复州地区的锡伯族来看,对父母的称呼变化时间分界,基本一致。

四、丧葬与祭祀

(一)丧葬

锡伯族遇丧时,不论老少,一律停灵于居室堂屋正中,头朝外,脚朝里,与汉族同。按年龄大小,决定停灵高矮。如果是青年,便就地铺板停灵。入殓时,由该居室的窗口抬出去,决不经过门。满族认为,人死抬出去中堂,须经过梁柁下,死人过了梁,冥府要给他加罪的。而复州的锡伯人从不忌讳过梁的。

锡伯族死人时,在街门里按男东女西的方位,用木杆挂布幡,幡长不足半米,远远就可以看到该户有了丧事。

 锡伯族人长辈去世时,家里人上庙,不拿哭丧棒。父母去世,子女服孝期间,叫做丁忧。辛亥革命前,3年不准赴宴,不准请客,不准看戏,百日之内不准理发。辛亥革命后逐步简化了,但锡伯人家,仍然是百日之内不会餐、不请客。妇女不施粉黛,不穿色彩艳丽的衣服。丁忧之礼,在复州地区本是来自汉族,而锡伯族恪守旧俗,却比当地民人认真多了。

清末以前复州地区锡伯族的祖坟,大多数没有墓门,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温姓新坟开始立墓门。按罗经定为戌山辰向(即头向西北、脚向东南)。当地汉人,有个歇后语:西北鞑子的墓——没有门(形容某种事情难办或者办不成的意思)。

复州地区锡伯族,从古至今,每年在清明节祭祖扫墓。锡伯族人清明上坟,除了添土和焚烧香纸外,坟头上不放任何东西。

(二)祭祀

祭祖,锡伯族通常在除夕、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到了腊月三十早晨,准备全桌祭品,到朝着祖坟方向的大路祭祖,距坟地近者则到坟地祭祖。到半夜子时祭祀祖宗吃团圆饭。清明节到祖坟祭墓培土,十月节就是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各户都到祖坟祭祖。小祭只准备祭品、酒和烧纸等,较大的祭祖也有使唤猪的习惯,与满族不同的是,不吃背灯肉。家族的大祭,多选在续家谱、立石碑的时候,这种大祭要杀三牲(牛、羊、猪)仪式非常隆重。

喜利妈妈也被锡伯族视为祖宗祭祀。凡有祭祀时,都将喜利妈妈打开,从西北角拉到东南角,供位在挂喜利妈妈的下方板上。在立喜利妈妈喜利妈妈过生日(也有说正月十六抹黑节)时也举行祭祀活动。

海尔堪玛法被视为保护牲畜的神,逢年过节,烧香磕头,举行祭祀活动。锡伯族还有崇拜并祭祀狐狸的习惯,供仙家佛仙家就是狐狸。还祭祀灶神等等。

五、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

锡伯族直至解放以前,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封建家长制,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为一家之长。一家之中有爷辈的,家中一切事务由爷辈说了算;家中没有爷辈的,父亲成为一家之长,掌握家庭内外一切事务。家中没有父辈的,长子成为一家之主,家内外一切事务由长子包办。

锡伯族的家庭大小不一,一般是三代同居,但也有四五代同堂的。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可分家。如有人提出分家要受到谴责,维持大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锡伯族的宗族内有经族长会议规定的家法家规,即家族内部的法律。族内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互相谦让,戒赌戒嫖,戒酗酒,戒殴斗等等。这些要求人人要遵守,违者要受到惩罚,轻者掌脸、打屁股、罚跪、禁闭等,重者不但受到家长的处罚,还要连同家长一起受到族长的惩罚。有的家族把家规写进他们的家谱中,作为世守之则。如佟明权(大连钢厂高级工程师)的家谱记载的家规中第二条是:敬先祖,睦宗族,以为孝悌之本,凡族中子弟有不善者,皆得尽训诲之责,不可有亲疏之见,而子弟对于族中尊长,均须恭顺,亦不可存亲疏之见。要求尊重长辈、尊敬父母,小辈要让长辈住最好的房子,吃好的饭菜;初次见面时,小辈必须向长辈请安;小辈不能同长辈抢话,更不能同长辈顶嘴,进出门时要让长辈先行等等。

锡伯族在过去对家务有明确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妇女亦经常性的劳动是带孩子,为一家人缝制服装鞋袜,种菜,养猪、鸡、鸭、鹅,农忙季节还到田间夏锄及秋收。解放后,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男女平等的参加劳动,管理家务操劳生计。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