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姻
锡伯族的婚姻,一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少数有权势的人也有纳妾的。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择配讲究“门当户对”。禁同姓通婚。在习惯上,“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即舅父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而姑母的女儿不能与舅父的儿子结婚,五服之外不限。
在清代锡伯族的婚姻受到政令的限制。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九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查送锡伯妇女事咨文称:“……锡伯人等皆系赎出之奴,相应自赎出之年起,凡其嫁人之女,查明离异,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若有情愿给其他妇女、少女顶替者,则免其离异,收其替给之妇女、少女;其15岁以上尚未配嫁之女,概行查送,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其14岁以下之女,俟查报后均注册,俟年满15岁后,解送配嫁;至于寡妇,俟查报其年龄,有无子女、有子女若干等情后,加以区别,可配嫁者,题请解送,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嗣后,每年将锡伯女、寡妇,均照此查送。”(《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到乾隆年间仍下有“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如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大学士傅恒等议奏锡伯女永禁嫁民折“……除汉军人等之女,仍旧听其自便外,另户蒙古、锡伯、巴尔虎、包衣佐领下之女,拟概同满洲之女永禁嫁民”(民即汉族)(军机处满文《议复档》)。这项禁令一直沿袭到民国。解放后,在婚姻法的保护下,彻底打破了“旗民”不通婚的界线,通婚完全自由了。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小老虎村、杨家满族乡的调查结果较为典型.
婚姻年龄:复州地区在解放前,基本是坚持清初的“旗民不通婚”的制度,沿袭成风。即使到新中国成立,仍有些人还是坚持在“旗人”之间互相结亲。复州地区锡伯族的家长,过去给儿女议婚时,总喜欢男女年龄“倒差”,儿子要比媳妇小3至5岁,以便提早使唤儿媳妇,照顾尚未成年的儿子,早抱孙子。这个习惯,在辛亥革命前,本地区很普遍,极个别的年龄倒差很大,竟有女大于男八九岁,如东岗乡有一位锡伯族男子1988年64岁,他的妻子已经73岁了。
婚礼仪式:辛亥革命前,复州地区锡伯族的婚礼很复杂,后来略有从简。但是直到解放前,一直很繁琐。婚礼前,男方为迎娶添置财产外,女方还要陪送很丰厚的嫁妆。其中有方镜一对,买时便把镜面相对包扎起来,娘家人不准解开观赏,认为姑娘出嫁的镜子照到娘家屋顶(房巴 ),会使娘家穷下去。还有一对描金龙凤红木匣,内装银头撑、银扁簪、各种首饰和化妆品。事先用红头绳或红腿带子捆在一起,花轿一到婆家,老婆婆先出来把这对红匣抱进新房里,这叫做“迎箱套”也叫“接陪送”,表示对亲家感谢之意;姑娘出嫁上轿前,必须在西间换上嫁妆衣,穿戴齐整了,双脚就不准着地了,跪在炕上向喜利妈妈拜别。这是姑娘有生以来第一次叩头(锡伯族姑娘出嫁前,从不跪拜)以谢“喜利妈妈”眷佑之恩,并且意味着喜利妈妈给她通过了“开索”手续。复州地区锡伯族姑娘出嫁,婆家要送一口公猪给女方,以祭祀喜利妈妈,这口猪就是所谓“开索猪”(祭品)。其实都没曾专门搞“开索祭祀”,日后搞祭祀时,在这一个时间出嫁了几个姑娘,便以索绳上抽下几个布条。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前,已经把送猪的手续折合现款,以钱代物了;出嫁姑娘上轿时,头上戴着“蒙脸覆”,胸前挂着“迪吉”(铜镜),意在“防煞避邪”,以免煞气冲坏了大婚良辰吉日。随后姑娘坐在一床新被上,由两位弟兄辈的宗族,扯着被的四角,兜住新娘抬到轿里(同时期的汉人是一人抱着新娘上轿的)。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迎亲的路上轿车的顺序:第一辆大马车坐着四位男傧相(娶亲客),车的两厢各放一盏纸灯笼(沿袭晚上迎亲的古风,大概来自汉族之礼)。第二辆大车,坐着吹鼓手。第三辆是花轿,里面坐着新郎,他的身后坐了一位娶亲奶奶。第四辆还是轿车,新娘坐在轿里,她的身前,坐了一位“送亲奶奶”,这花轿帘的外右侧,坐着一位男傧相,押着“喜车”,手提红毡,途中遇到井、庙、坟或送殡的,他便擎起红毡遮掩轿门,以避晦气。第五辆车是女方出的,车上坐着两位女傧相,还有二位男傧相(坐在喜车上一位,送亲车上还剩一位了),过去这两位女的是护送柜箱的,后来从简了,很少陪送柜箱的,但这两位女傧相,仍然称之曰“送柜箱的”。迎亲的车辆,将要回到婿家接近一里左右,新郎乘坐的轿车,要抄捷径抢先跑回家门,这叫做“抢福”。
车轿到了婿家,新娘的老婆婆出来向“送柜箱的”寒暄几句,随之“送柜箱的”捧出那一对描金红匣,抱回新房。而后女方的两位男傧相,打开“嫁妆”,取出新娘亲手刺绣的枕头,摆开展示,这叫“亮箱子”,又叫“亮枕头”,以夸耀新娘的心灵手巧,老婆婆必须赏钱。
女方的男女傧相升堂入室之前,男方早有个叫做“翻被的”女人,把新郎官的新被,叠缝朝外,放在大门外的一张高桌上,让女方“送柜箱的”把这被调转方向,变为“叠缝”朝里。“翻被”完了,由“翻被人”陪同“送柜箱的”进入上房。
新娘下轿前,由男方的两个女傧相侍候,一个叫“送炭火的”,另一个叫“添胭脂的”。所谓“送炭火的”,是婚礼遇有天寒地冻,不到吉时又不能下轿的情况,婆家准备炭火盆送到轿里给新娘取暖。久之俗成,三伏天也要找两块炭火装在盆里,送给新娘。“添胭脂”是新娘一路风尘,下轿前需要简单的整理一番,所以让“添胭脂的”端着面盆,里面放着牙梳胭脂等,送给新娘化妆。
新娘下轿,按“择日子先生”事前规定的时辰和花轿的方向而行,并由“执事人”高声宣布所忌的3个生肖的人回避。如:结婚的日子和时辰与十二地支的“申子辰、水局”相冲或相克,就宣称“今天忌鼠猴龙”,凡是属于以上3个生肖的人,就不准看下轿的新娘,都暂时回避;如果与“已酉丑,金局”相冲,就忌“蛇鸡牛”;与“寅午戌,火局”相冲,就忌“虎马狗”;与“亥卯未,木局”相冲就忌“猪兔羊”。一经宣布,该回避者,无人不避,因为既怕冒犯新人,又怕有损于自己。下轿时,喜乐齐奏(过去复州地区在结婚时不放鞭炮),新郎新娘在男女傧相的陪同下踏着茓子走到事前摆好的“供桌”前,夫妻双双跪拜天地(本地汉族只男的跪拜,女的停立不动),之后脚下踏着茓子,走到上房正门。门槛上放好了新娘轿车上辕马头上挂的彩红和一捆“子孙棒”,这子孙棒是9根9寸长的枣木小棒,用红线绳捆绑的“传世之宝”,还放两吊铜钱。门槛里两面站着“插花姑娘”,
注:茓(xue)子:用高梁杆或芦苇篾(mei)儿编制成的狭而长的粗席子,可以圈起来装粮食。等新娘走过来时,“插花姑娘”从鞍子上捧起“子孙棒”、铜钱以及马头红递给新娘,象征“平安多子”之意。而后,新娘揭去“蒙脸覆”,由“插花姑娘”给新娘的发鬓两侧各插一枝花。在傧相陪同下,新人入新房,由一个女傧相接过新娘怀里的“子孙棒”和铜钱,供在灶王爷案前。
“换盅”,也就是拜过了天地入了洞房里,所谓“共牢而食、合巹而饮”,现在是夫妻共饮“交杯酒”,但是“杯”和“悲”谐韵,所以避开“杯”字,叫做“换盅”。“换盅”时,新房炕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两碗“七刀宽心面”,两双筷子,一把小酒壶,两个小酒盅,用红头绳拴在酒盅底座上,新郎新娘分别坐在炕桌的两面,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也分坐两边做陪,由两个老太太分别斟酒,递给新人,各沾一下唇,如此往复3次,这就完成了“合巹之礼”了。而后将“换盅”时用过的两双筷子和两对大钱连同新娘轿车上的马头彩红,一起收藏在描金红匣存放,留待生男孩时扎弓箭使用。四根筷子,做弓箭上的4根箭杆;马头红做弓箭杆下垂的矩形红布;4个大钱,钉在矩形红布的4角。
换盅结束,撤下桌子,新郎暂时自由活动。新娘“开脸”换妆,由两个“送柜箱的”给新娘“开脸”,又叫“绞脸”。先由描金红匣里拿出来“擀脸的红蛋”(两个用红色染的熟鸡蛋)在新娘的脸上滚三下,而后扑上一层“宫粉”,再用红线绞脸上的汗毛和多余的眼眉和鬓角,结果修成细眉如新月,齐鬓似刀裁。接着拆开上轿前盘成的高高的发髻(抓髻),重新梳发绺,从描金红匣里拿出银质头撑,盘成“四喜头”(辛亥前后最流行的发式)插上银质或金质的簪环首饰,换上“下地衣服”,开始拜见宗族和亲友,叫做“分大小”。当日午后一直站在地下给宾客装烟,直至晚餐,不像汉人那样“新媳妇坐斧(福)”。
在新娘“开脸”的同时,请一对儿女双全的壮年夫妇,在新房的窗外,铡一把谷草,七刀铡完,边铡边念喜歌:“一铡金,二铡银,三铡儿女成了群。”反复念诵,铡完的谷草装在两个枕头里,送入新房,当晚备用。
晚饭仪式之后,由两个中年女子给新郎新娘放被,边放边念喜歌:“捂被捂被,金玉满柜;铺床铺床,金玉满堂”。接着又念喜歌:“被角(读jiǎ)搭被角,养儿骑骏马;被边搭被边,养儿做高官。”新人就寝了,有的在新婚之夜,点长明灯,有的熄灯,但不准用嘴吹灭,必须用新娘的烟袋锅,将灯火扣灭。
这些婚姻风俗,建国以后已逐渐改变,但是有些无伤大雅的婚俗还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