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锡伯族南迁后,由于“在旗当差”,又长期同满、蒙古、汉族杂居,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同其它民族通婚,使得生活习俗相互交融,除保持固有的特点外,还逐渐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东西,形成一些新的习俗。只是西迁到新疆伊犁的锡伯族因自编牛录,又多在族内结亲,民族习俗相对稳定。本文摘述的风俗习惯,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这些习俗在现实生活中大都发生了变化或者已不复存在,但它可对了解锡伯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提供第一手史资料
一、居住
锡伯族民间住宅一般是3间房,富裕之家也有5间、7间的,更富有的是四合院宅舍,即正房、东西厢房和门房。锡伯族通常以西为大,这是因为祖宗神位、“喜利妈妈”和佛爷的方位在西堂(调查中发现也有以东为大的)。每当祭祀之日,族人集聚一屋,嗑头拜祖,为了祭典活动能容纳多人,故间壁西双间、连二炕,一般由长辈居住。打炕一般都是北炕,为了采光取暖,现在多改为南炕了,人口众多的大户,由于住房拥挤也有打对南炕的间壁时也很讲究,即厨房在东屋,客人进门见不到锅台,避免油烟熏人。凡打上南炕和一明两暗的就不同了。近些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盖的房子增多,从草房、瓦房发展到大跨度捣制平房,并装上了铝合金大玻璃窗,间壁也发生了变化。
二、饮食
丹东地区的锡伯族自南迁以来,一直同满、蒙古、汉等民族杂居并通婚,饮食习惯基本趋于一致。但也有保留下来的饮食习惯。
鞑子饭(粥):将猪肉剁成肉沫,加粳米(大米)或小米,再放入盐和作料煮熟成粥即成。
酸汤子:将玉米泡涨发酵后,用石磨磨成糊状去皮,用草木灰吃干后,再用汤套(薄铁皮制)攥出成条落于士开水锅内,煮熟了即可食用。
酸茶:这是锡伯族妇女善做的家庭饮料。做法是用小黄米(或小米)、稗子米用水掏干净,掺上少量黄豆,加水泡开磨成细面,用豆腐包(粗纱布)或细箩过滤除去糠皮,再用面引子发有酸味后即可放入锅内烧开后即成。味酸甜,可消暑解渴,是农忙和过春节时锡伯族人常备的饮料。来客人时,烧上一壶酸茶给客人喝,足以显示家妇做酸茶的手艺。
白肉血肠:春节前家家户户杀年猪,把近支族请来围坐一起吃“白肉血肠”,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驴打滚:将泡开的黏高粱米磨成面后上锅炒熟盛在盘内,用筷子夹成小块蘸熟豆面或炒熟的苏子研成的面(放少量盐)蘸上食用。也有做成小饼的。因为是将熟面在豆面里蘸着吃,所以叫驴打滚。
苏叶饽饽:将粘高粱米用水泡开磨成面,包上熟小豆,外面包上沫有油的苏叶,然后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三、婚姻
锡伯族传统的婚姻系一夫一妻制。旧社会少数有钱有势的人家也有纳妾的。南迁以前的锡伯族除与本民族通婚外多与蒙古族通婚。在清代对锡伯族之婚姻控制极其严格,完全失去了自由。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查送锡伯妇女事咨文称:“锡伯人等皆系赎出之奴,相应自赎出之年起,凡其嫁人之女,查明离异,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其十五岁以上尚未配嫁之女,概行查送,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其十四岁以下之女,俟查报告均注册,俟年满十五岁后,解送配嫁;至于寡妇,俟查报其年龄,有无子女,有子女若干等情后,加以区别,可配嫁者,题请解送,嫁给佐领下无妻之人……”(《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九日)。
南迁到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和满、蒙古旗人一样,执行清政府颁布的“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如有违者,不论旗人民人,悉交盛京刑部严加治罪”(军机处满文《月折档》)。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还重申“除汉军人等之女,仍旧听其自便外,另户蒙古、锡伯、巴尔虎、包衣佐领下之女,拟概同满洲之女永禁嫁民”(军机处满文《议复档》)。这道禁令强行一时,直至辛亥革命后,才打破了“旗民不通婚”的束缚,从而使锡伯人的婚姻关系发生了变化。
锡伯族南迁后主要保持族内通婚,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锡伯族为了能达到内通婚,常常克服山高路途遥远、跨越县界,以凤城县为例,多是从岫岩哨子、大营子娶女结亲的。
解放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保护下,实行婚姻自主,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增多。据凤城县民委调查统计,蓝旗乡立新村,解放前锡伯族和满族结婚有5对,没有和汉族结婚的。解放后,锡伯族和满族结婚的12对,锡伯族内结婚的5对,和汉族结婚的15对,充分表明了解放后锡伯族婚姻习俗的变化,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表现。
从那启明(凤城县蓝旗乡蓝族村人)一家几辈的婚姻情况也反映了这个变化。祖父辈男女共13人,与满族通婚7人,锡伯族4人,蒙古族2人;父辈男女25人,与满族通婚的19人,锡伯族3人,蒙古族1人,汉族2人;本辈男女共32人,与满族通婚仅有4人,与锡伯族3人,汉族25人。
锡伯族在婚姻上历来注意血缘关系,本姓(家族)禁止通婚,在习惯上还有“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的说法,即舅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而姑母家的女儿则不能与舅父的儿子结婚。所以,过去侄女跟姑姑走的多见。红旗镇永兴村吴姓媳妇就有连3代随姑姑走的。吴多珍(何氏)、子吴兴年(何淑云)、孙吴世涛(何丽)。
调查中锡伯族在婚姻中有以土地陪嫁的情况。凤城县白旗乡王家村二队何姓家谱记载:“……因和白吾达那有亲、白姓将所占领的册地的一部分赠给,所以,又名何吴达那”。白姓不仅把姑娘嫁给何姓,还把所占之二道岭沟西山一带册地陪嫁给姑娘,以保证婚后的生活需要。蓝旗乡太虎岭村那姓,把姑娘嫁给何姓后,也把所占之土地山场一部分陪嫁给姑娘,就是现在殷家堡子
锡伯族的婚姻,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和婚礼。
说亲:说亲者认为男女双方配偶相当或受一方家长之托对方家去说亲,待双方老人同意后,女方到男方看人,男方到女方家看姑娘,然后媒人分别征求双方家及男女青年的意见,都认为可以时,媒人到女方家问话,定下定亲时间。
定亲:先是媒人转达女方索要的彩礼。彩礼要看男女两家的经济条件,一次或分期付给。定亲礼物有猪、聘金(彩礼钱)、数套衣服、金银首饰等。男女双方都同意后,协商定亲日期,由男方准备酒席,宴请媒人、女方父亲及其亲族长者,并由男方族中长者陪宴。从此,双方正式成为亲家,选择良辰吉日结婚。
订亲后,选择良辰吉日,媒人到姑娘家问话,确定“开剪”时间,“开剪”通常在结婚前一个月进行,正式通知择好的吉日,把给媳妇买的衣料送来,男方的家长在衣料上剪一下,就叫‘‘开剪”,意即从此姑娘开始做嫁妆,主要做衣服、被褥、鞋、布袜和枕头等。
定亲时女方向婆家要一口猪,猪要纯黑毛的,大小不限,在“开剪”时带来,供在西屋“锁头妈妈”(即“喜利妈妈”)前,而后将“喜利妈妈”打开,并拉到屋内东南角或房门绑好,让“喜利妈妈”领牲。将白酒倒在碗内点燃烧热后,倒入猪耳朵内,这时猪叫算“领牲”了。即保佑人丁兴旺的神灵领到了姑娘出嫁祭祀的牲畜。
然后将姑娘出生时在“喜利妈妈”上绑的红布条取下,交给姑娘保存,此时姑娘向“喜利妈妈”磕头。
婚礼:即迎亲。婚礼前,女方家长要请一位儿女双全的“送亲妈”,陪伴姑娘去婆家,送亲者也叫上亲客,通常不超过12人,要老少3代,由娘家出车送行。男方家也要请位“娶亲婆”,她也是和送亲婆条件相同的长辈妇女。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双亲后接替“送亲妈”的义务,照顾好新娘。
婚礼通常安排3天。头一天,搭席棚、砌锅灶、杀猪鸡等,筹备婚礼。第二天,迎亲也叫“柜箱口”,姑娘临走前,先更衣然后在炕上脚不沾地)向祖宗和“喜利妈妈”叩头。乘用席子打的棚车,在“上亲客”陪同下离开娘家。送亲车在男方接车人的陪同下,送到男方村事先打好的“下处”,姑娘和送亲妈下车到下处休息(习惯是娶本村姑娘不直接从娘家娶走,也要选下处)。
“亮箱”是婚礼中必须进行的项目。送亲车赶到男方门口,将木箱抬到院内,将被褥、衣服包放在桌子上(衣服包打开一个角)将鞋子装进婆家的箱子里,钉(缝)在幔子上的枕头顶撑开,然后抬入新房。“亮箱”意在让亲友们看看姑娘的针线手艺。晚上宴请上亲客,俗称“灯席酒”。
第三天是正日子。娶亲的时间是根据事先定好的时辰(即新娘下轿进门的时间),新郎骑马,在对子马陪同下,前往“下处”娶亲,新娘的叔父或兄长将姑娘抱上喜车启行。途中遇有水井、庙宇等帮忙人用红毡遮档新娘的喜车,以示吉祥如意。
喜车到男家大门口,迎亲之人把红毡铺在新娘下车的前进方向,新娘头覆盖蒙脸红布,由伴娘扶着和新郎并肩脚踏红毡慢步前进,随着新郎新娘的脚步向前“捣红毡”,直到供桌前。供桌上有供品、燃香烛,新郎新娘行礼拜天地。然后向洞房走进,当新娘走到帐棚门前时(无帐棚则走到房门),新郎用称杆将蒙脸红布挑起置帐棚或房门顶上,然后递给新娘锡壶一把,壶口处凸起外包红布,抱之入洞房去“坐帐”。新娘上炕时,要脚登着装满红高粱的口袋,取其步步登高,步步走红运吉祥之意。新娘坐的褥子下面放一把斧子,叫“坐福”。然后开脸,即用线扯去脸上的汗毛。新娘换上新衣眼下地,先拜公婆、姑、舅、兄嫂,点烟行礼,叫“认亲”。午宴后,送娘家客,要给离娘肉一块,肋骨两根,男方走到大门,娘家人洒酒三杯,叫拦马酒,并将新筷子两双插在大门两旁,表示请留步不远送。
晚上“换盅”、“抢肘子”与闹洞房,是婚礼仪式中的高潮,这是锡伯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掌灯时,在新房炕上摆上桌子,新郎新娘分坐在两边,置白酒两盅,用红线拴在酒盅底座上,一头拴一个,桌上摆猪肘子一个,馒头若干。来闹洞房的人,都是族中的亲戚中的平辈或小辈以及朋友等,围观新郎新娘的“换盅”。新郎新娘把酌满酒的酒盅互送至对方面前,夫妻双双举杯共饮、饮毕、礼成。这时闹洞房的人,争先恐后、动手抢桌上的肘子、馒头,抢着的就往外跑,未抢着的就在后面追夺,争抢追逐取乐。人散后夫妇才共渡花烛夜。
岫岩满族自治县红旗营子乡关殿博说:锡伯族青年结婚时,新娘进门后,老婆婆准备一碗凉水,全家每人喝一口,剩下的不论剩多少都给新媳妇喝。晚上新郎、新娘吃哈拉巴肉(猪前腿根肉两片)用竹签插上,用一米长一条红线两头拴在竹签上,男女双方互相交换咬吃一口,剩下的肉插在两屋的西北房簿第三根椽上。“换盅”,用两盅酒,一米长的红线一条,红线两端各拴上一个铜钱,把铜钱放在酒盅里,男女双方互换酒盅喝完后把红线和大钱放在炕席底下。可见,一个地区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四、丧葬
锡伯族的丧葬习俗,通行土葬。凡男女老少身亡,均尸体仰身直肢平放入棺内,然后将棺木葬人茔地土圹之中,填土为坟,但也有火葬之说,如战争身亡者、喇嘛、产妇难产致死、自寻短见、横死在外的人、恶性病亡之人都进行火葬,不埋人祖坟。岫岩县大营子镇火石岭村后荒沟温富林,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杀害,收尸后单独葬在后荒沟南山坡。少男少女则埋在祖茔边角地方。婴儿则用谷草捆好在野外焚烧实行天葬。
调查中也发现几姓锡伯祖茔用坛装骨灰的情况。如凤城县宝山乡小四台子何家茔、红旗镇牌坊底的沈家茔、蓝旗村吴家茔地,在移坟时,挖出来的几代人全是坛装的骨灰.从茔地辈系断定是从原籍迁过来的1一2代祖先。可能是火葬或南迁时把祖先骨灰装入坛内带来的。
锡伯族当死人的时候,不许把死者抬过房大梁,住在哪个屋就在哪个屋内停床,死者的头向西放在床上。入殓时把死者从窗户抬出去,不挂扬幡,不忌孝。
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茔地,请风水先生采的,多依山傍水,按八卦定方向,如蓝旗村吴鼎琏之墓碑镌刻有“艮山坤向”。
在东沟县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荒地村有一个特殊的坟地,俗称五姓锡伯坟。即那、吴、何、关、沈姓,一直延续到1958年兴修水利时被平掉。这五姓锡伯是执行清朝廷赋予的差役迁到叫起的,五姓锡伯视为一家,故埋在一个茔地,关姓在中间。据锡伯老人传说,五姓锡伯是姑舅亲,所以死人后埋在一个茔地。
对男女(指夫妻二人)埋放的位置的说法,一是女埋在东、男埋在西,即东为大,是出太阳的方向,是对女祖先的崇拜,二是说男在西是锡伯族的特点,不按男左女右的埋法;还有说女不进中堂。指的是以始祖坟为中线,在中线左者即男右女左,在右者为男左女右,现在通行男左女右了。
供饭:主要供在三代宗亲坟前,将供品放在石桌上。供饭时区别一夫一妻和几妻,前者两副碗筷,如有续妻的则加一双筷初一个碗。对三代以上者也上供,供在茔地边小石庙前,供五碗饭菜,上一只香,意思是大家都有了。
锡伯族在丧后百日内对儿孙们要求有三不准,即不准看书娱节目;赶礼时不准坐头席;不准理发。死后第一年用蓝色纸写对联。
服制:图克色里氏(佟姓)宗谱记载,第七条,吾族对于丧事服制,今参定礼制及先人所传之原则,酌定吾族服制,使后世子孙永远遵守。本族服制表:
头部服式:服制备考,男妇孝带包头垂穗及曾孙男妇钉各色孝缨者,均按故者男左女右;男女包带尺寸,不可拘泥定数,须酌核身量长短略为增减,但妇女包头垂穗距离孝衣下边尺寸不可稍改;亲丧未及周年、期服未及三月,不得另服,较远支之孝白余类推;脱换各项服制,均宜于所定日期之内,勿须到期及过期;族中遇有喜事,宜于本服日期以及三分之二者顺序换之,服制稍远者例外;凡承继与伯父叔父为子者,对于生身父母则为降服,子继父母若有一人存在时,宜服本服,倘继父母均已弃世,应按子服之日期代之,无论服期长短,孝衣下边宜由里向外一折缝之。其子则与重孙同;夫为妻齐哀杖期(五月)父母不在杖。妻为夫斩哀三年。
五、节庆
锡伯族除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抹黑节和四月十八西迁节外,都和各民族一样,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只是有的节日具体过的形式同其它民族有些不同而已。
西迁节(亦称怀亲节):新疆的锡伯族叫“杜音拜专扎坤”。这是200多年来锡伯族传统节日,当年一部分锡伯族人民西迁到祖国西北边疆伊犁地区驻防戍边,为怀念亲人此举而定名。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西迁官兵出征前一天,官兵、家属、亲属、故友和父老乡亲们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离别饭,共饮离别酒,为西迁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四月十八这天,在锡伯村里,都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宰羊,聚餐畅饮,以纪念西迁之壮举,叙戍边守疆之业绩,缅怀骨肉离别情。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的锡伯族同胞都纪念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颂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从首都北京到一些省市自治区都举行“四·一八”纪念活动,以激励锡伯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先辈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同各民族一道,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丹东市锡伯族在沈阳市锡伯族邀请下,于1984年,市民委首次组团赴沈阳参加纪念西迁zzo周年大会,由丹东市计委副主任许治津为团长,团员有包文昌(民委干部)、凤城县白旗乡莫春太、杨木乡吴世海、蓝旗乡吴运杰、东沟县粮食局高世泰、东尖山中学吴世香(女)、龙王庙镇那崇富、岫岩县岭沟乡何奎三等。1987年凤城县煤气表厂工人莫淑清(女)、凤城满族自治县文工团团员莫琼(女),应邀出席沈阳纪念锡伯族西迁223周年大会。1988年丹东市民委办公室副主任白雪(女)应邀出席纪念锡伯族西迁224周年暨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大会。
春节:锡伯族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晚间送灶王爷上天,报人间吉祥,称为“祭灶”。到了除夕之夜,换以灶王新像、名曰“迎灶”。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忙于准备年货、杀猪、杀鸡、贴对联、烙黏火勺、蒸年糕、馒头、做菜肴等。腊月三十日早晨,准备“全桌”祭品,到大路朝着祖坟方向祭祖,供饭浇酒,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距坟地近者,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锨上坟地,打扫坟堆上的积雪。
黄昏时,把“喜利妈妈”取下来,裱上一层新毛头纸,贴上挂笺和一个“福”字挂到原处,在索绳的右侧外贴一张特大“福”字。
请出神祖,然后敞开如来佛龛的门扇,在神案上摆上供品,点燃佛灯,灯火长明至次日太阳出来才熄灭。黄昏时还到大路口早晨“供饭”处,焚烧“包袱”,按写好的祖先名字,每位一包。也叫烧“包袱单子”,也有在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然后吃团圆饭。
到半夜子时俗称“诸神下界”,室内外红烛高烧,所有房间灯光通明,在院内燃一盆篝火,鞭炮齐鸣,此时向“喜利妈妈”、如来佛和其它神位烧纸焚香叩拜。对半夜子时的一系列举动,叫做“发子”,俗称“发纸”或叫做“发神纸”,它同焚烧香纸的意思毫无关系,只因音同而误解,它本来是辞旧迎新之时,新的一年第一天中的第一个时辰、是十二支之首是“子时”(23时至1时),此时庆祝叫做“发子”。全家人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汇集到祖宗家庙前向祖宗拜年,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辞岁”,开始吃饺子。初一早晨天不亮就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按辈份请安叩拜。锡伯族向长辈拜年时,是面向长辈叩拜。
住地较远的分支,在除夕黄昏前到供有祖宗的长支处辞旧岁,直到‘发子’后再给祖宗长辈拜年,才能回来。
抹黑节:正月十六日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一天,人们清早起来,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上锅底灰)或毡片带上,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条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以示尊敬。锡伯族很早就开始过抹黑节,据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所以,抹黑节是人们代替谷物受神灵的惩罚。后来逐渐成为青年叔嫂、姐夫、小姨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了。如今“抹黑节”巳淡化或不再过了。丹东地区还把正月十六日说成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岫岩县红旗营乡关殿博说:每年正月十六日供饭,用大黄米(小黄米、粘大米均可)做干饭,用小米做酸茶,干饭供14盘,黄米饭上插灯捻儿,酸茶14碗,分别供:祖宗3盘、西屋南炕稍户主用的枕头上2盘、炕上饭桌上放5盘、灶君、门神、子孙妈妈、天地爷各1盘,供上后把灯捻儿点燃照明、上香、浇酒嗑头,等灯捻儿着完后撤下,人可以吃用,供饭时第一盘必须给天地爷供上,其次是祖宗神位。
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这天,收回“喜利妈妈”,挂回原处。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麦面和成团,用刀削成不规则的面片,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向还位的“喜利妈妈”叩头,吃荞麦面片,这叫吃“荞面特和勒”。
清明节:农历三月里的清明节,锡伯语叫“杭西”。清明这天,无论家境如何,都要持酒、纸及供品到坟地祭墓培土俗称扫墓填土),以对先祖的悼念。
十月节:锡伯族称“专拜依东”,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日,又称“下元节”。锡伯族特别尊重祖先,祭祖还愿(也称使唤猪)都在十月初一日。所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都上坟祭祖,谓之“送寒衣“,其一般形式,于朔午夜,在各家后园内烧纸钱。
祭祖:锡伯族的祭祖分大祭与小祭。大祭时召集本族家谱中记载的大系,会聚一堂,杀三牲(牛、羊、猪),然后由家族中长者主持祭祀。并将亡故之族人填入谱书之中。小祭时供“黏米饽饽”,也叫“叩头悖饽”和“使唤饽饽”。据东沟县马家店镇双山东村那坤弘和那鸿和母亲马秀清(满族)说:供使唤饽饽这是锡伯族独特的传统习惯。每年到了十月初一这一天,早晨天一闪亮,家家户户都要用事先准备好的高粱米面拌豆油,上锅炒熟后,再与熟黄豆面合起来,做成数个大小相符的小饽饽,悖饽上头按个坑,坑里滴上豆油,再把用棉花缠的小棍蘸上油,插入饽饽上面的坑里,然后,给祖宗案上供6碟,给“喜利妈妈″前供4碟,佛龛(如来佛)前供3碟,摆好后,同时点燃照亮,这时全家人都要跪之叩头,以示崇敬,待燃火熄灭后,将碟子撤下收拾起来。
据岫岩县红旗营子乡关殿博介绍,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供黏米饽饽,用大黄米、小黄米或黏高粱米,先将米泡软,用石磨磨成稀面,将稀面做成小团儿,用开水煮熟,捞在盘内,插上灯捻儿。灯捻几的做法是,用一根3寸长的蚕,外面缠上新棉花,沾上豆油点燃。做饽悖和上供必须在天亮前人静的时候,防脏眼看见,就是一百天内未看死人来做。供14盘:供老祖宗3盘,西屋南炕稍枕头上供2盘(枕头必须是男户主的),西屋南炕中间放一张饭桌,桌上供5盘,灶君、门神、子孙妈妈、天地爷各1盘。上供时必须先把第一盘送到天地爷那里供上,第二盘给老祖宗供上。摆好后把捻子都点着照明,上香、浇酒,磕头。等捻子着完后撤下,人可以吃用。岫岩县大营子镇大营子村钓鱼台温永贵说:农历十月初一祭祀“使唤饽饽”,供4盘。祭毕在炕上吃,外来人也可以吃,但不请不送。该村沈庆荣、沈志仁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是祭祖日。大祭时杀猪宰羊凵x祭祖时供用黏高粱米做成的黏米饽饽(即叩头饽饽)。供饽饽的方法:将黏高粱米面煮熟后团成黏饼,也叫驴打滚,外面滚上熟豆面(俗称豆面饼),装在4个碗内供上,在饼上面插上用苫房草茎(楷)约4寸长,缠上棉花,蘸上豆油点着,并上香叩头,燃完后撤下,先供后吃,自家人吃。凤城县蓝旗乡蓝旗村温淑芝说:老温家在农历十月初一日供磕头饽悖, 用水磨磨的高粱米面,炒熟后做9个小饼似灯,插上棉花捻,蘸上豆油点燃,放在桌子上,上香后磕头。可见供使唤饽饽确系锡伯族小祭的供奉。
另外还有“还愿”,一叫使唤猪,属于大祭,在农历十月一日举行。猪大小不限,但必须是无杂毛的公猪。开始前将祖宗匣(楼)请下来放在炕上(也有放在柜子上),拉开锁头妈妈(喜利妈妈)拉到东南角。杀猪时在祖宗前进行。先往猪耳朵眼里倒烧酒,领牲后杀。祭祖时向祖先叩头,然后大家坐在炕上吃肉喝酒,不放桌子、将肉吃光为止,但锡伯人祭祖时不吃背灯肉。
每当小孩有病时向老祖宗祷告许愿,供面“巨巨”,面“巨巨”是用苞米淀粉做的,把淀粉用开水烫熟一半,做长约10公分,宽3公分,厚约2公分面条,两头尖中间大稍扁些,用开水煮熟,捞出分装3碗,每碗放3个面“巨巨”和少量水,供在祖宗匣前,上香叩头。约5分钟后结束撤下。还愿的日子,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均可,目的是使小孩早日恢复健康。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这天,锡伯人通常将牛肉或猪肉切成碎块,放在粳米中合煮,放些盐面儿和调料等,名曰“鞑子粥”。因是锡伯鞑子喜欢吃而得名,或煮江米、黄米粥加糖吃,称“腊八粥”。
解放后锡伯族还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欢度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