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东北锡伯族的过春节习俗(叶永成)(一)
东北锡伯族的过春节习俗(叶永成)(一)
发布时间:2023-04-17 11:51
705

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是全国普天同庆万民皆欢、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与欢乐。

春节庆祝活动的时间,每年农历从“祭灶”开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辞旧岁,一是贺新春,和其相关的国家礼仪和非常丰富的民间民俗礼仪活动。

锡伯族过春节,俗称“过年”。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东北锡伯族虽与汉、满等民族长期杂居和交融,但同节不同风,即虽同节,而有的不同俗。它经过漫长岁月长时期的演化,形成了固定完整的模式,程序、内容和独有的体系。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丰富的习俗和礼仪。它凝聚着民族文化、人情伦理、情感、道德观念、浪漫动人、吉祥、喜悦的涵义。

每逢春节,锡伯人男女老少都满怀洋溢喜悦,欢快的心情,积极筹备以增添春节风采,热烈庆祝和享受充满安乐祥和的春节。

现将春节程序、内容、体系,渐次展开年俗的长卷。

一、欢天喜地忙碌迎春节

锡伯人,每年过腊八后,从祭灶神起,即为过年的开始,从而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

从这一天开始就筹备过年的一切事宜。“俗称”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发面准备做馒头),二十九贴道酉,三十叩头(要赶上小月二十九即当三十过)的“谚语,即是准备过年的日程表。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也曾叫过“祭腊”,是春节的前奏曲。锡伯的谚语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媳妇往家溜”(意为冬季农闲媳妇住娘家,过了腊月初八就得回家忙过年)。

“祭腊”,是先民在腊月初八日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将捕获的猎兽禽祭祀神灵和祖宗,“祭腊”的习俗,是家家煮吃红豆粥。后来和佛教的腊八节喝腊八粥相融合,又增加了人文佛教节俗的要素。

锡伯人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是在腊八的早上用粳米与猪,牛肉切成细小块加佐料煮成的粥,亦称“鞑子粥”。腊八粥上供给祖先神后,全家才能吃。

每逢“腊八”,一般都在“三九“左右,天气最冷季节。民谚“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故当天晚上家家都吃粘米饭,怕把下巴冻掉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农村还在普遍延续着。

打年纸:“腊八”后,家家即开始购买过春节用的东西,叫打年纸,即办年货,如祭祀用品,有香、腊、纸张、鞭炮、红枣、红白沾果;食品有黄蘑、木耳、花椒、大料、鱼、海带、茶叶,生活用品有新衣、布料、鞋、帽、手巾、袜子、化妆品有雪花膏、香草油、姻粉、绒花、头绳、更不能忘掉儿童玩具的小鞭、摔炮、小烟花、小灯笼等。

购买年货一般到临近集市或赶大车到城市商店购买,商店将购买的商品给以用蒲包装好带回家。有的商店还赠送一张财神爷像。

办年货,事先都在家写好打年纸单,便于商店照单点货。

写年纸单还有一番情趣。一般家长和全家人研究购买物品?好年头多买些。家人各自都提出个人需要的东西,家长一般都采纳,有趣的是儿童,争抢要买小鞭,盒炮、小烟花、小灯笼、女孩争要花衣、头绳、或她们喜欢吃的糖果,花生等,也是迎春节的一次天伦之乐。

做豆腐:谚语称“二十五做豆腐”。豆腐是人们喜欢的食品。其寓意是借“豆腐”的谐音“兜福”之说。其和平常做吃豆腐意义不同。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做豆腐,有大豆腐和小豆腐之分。大豆腐有豆腐,豆腐皮、干豆腐、豆腐渣等。豆腐皮可做凉菜,又可做汤菜,豆腐渣炸丸子。小豆腐制作简单,也是锡伯族传统特色食品。当天家家都吃水豆腐。大豆腐、(小豆腐制成团)分别冻起来,放粮仓或粮房里留作正月吃。有名的大白菜炖冻豆腐粉条和猪肉,再加上海带更有味道。

宰年猪:锡伯人南迁后,以农业为主,家家养猪。喜欢吃猪肉。猪肉是春节期间的主要菜食。“二十六宰年猪肉”。这天一般家都要宰猪、俗称“宰年猪”。会宰猪的人最为忙碌,东家请、西家接去宰猪。

这天宰猪的人家,有请家族长辈老人和亲友请家来吃“宰年猪肉”的习俗。请全家来叫“全家抬”。宰的猪有的把猪头做上供后留做二月二吃,猪爪、猪蹄留做除夕晚上吃。

要吃全猪的各部分,除另做喝酒的其它凉菜外,要做熘炒肝、肠、肚、排骨等,主要是吃白片肉和血肠,是锡伯人传统的精典特菜名菜,还不能缺少的炖肉酸菜粉条的汤菜。主食是粳米小豆干饭。要喝当地有名的烧酒。

席间开怀畅饮,一派欢乐景象。有被请长辈老人行动不便的将白片肉、血肠和其他肉菜,由家人带回或专人亲自送其家,以表亲情之热。剩余的猪肉冻起来留过年时吃,有一部分还要炼猪油和做咸腊肉,做第二年有名的咸腊肉炒韭菜和炖芸豆。


做年风味食品:“腊八”开始,过小年后,家家做节日“年饽饽”。加工制作正月里的美食品。白天加工大小红粘谷面(黄米面)和粘高粱米面,尽夜兼程蒸“年饽饽”。有粘糕、粘豆包馒头和烙粘火灼。有小豆馅、苏子盐馅、红糖馅等。蒸粘豆包馒头、粘糕,是象征全家团圆美满,财气蒸蒸日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借“糕”的谐音,“高”寓意吉祥步步登高,是喜庆丰收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做菜的食品有“哈什玛”是用麦面拌鸡蛋加佐料合成长方形状后,用油锅炸,可做烩菜和凉菜;“野鸡脖子”将鸡蛋搅拌后烙成很薄的皮或用豆腐皮里面放肉馅和佐料做成长园形切成段似鸡脖子状,用油锅炸,又炸各种丸子,麻花、面鱼等各种小食品。油炸食品,寓意日子过的红火、火爆。所做食品,有邻里亲友相互赠送的习俗。

狩猎捕鱼:锡伯人原居住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嫩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南迁后,转变以农为主的生活后,仍不忘古老狩猎、捕鱼的习俗。每到春节前都要进行“狩猎、捕鱼”活动。既获得产品做年货,又是一种彰显骑射,捕鱼技巧本领,迎新春过大年的娱乐活动。

锡伯人喜集聚群居,一般都择选依山傍水,遂荒野而生,易狩猎、捕渔之地。每年春节前都组织集体围猎(俗称“打围”)和捕渔。家家户户都积极参加,在村屯领导下将选定的围场,骑马和步行携犬,背弓箭、持长木杆、甩手棒、网等狩猎工具进行围剿,各显技能捕获猎物,如像上战场似的浩浩荡荡人欢马叫。

所获猎物有獐、狍、野鹿、獾、狸、兔和山鸡。(不捕狐狸)“三九”时的皮毛均为佳。同时,还组织到河流、塘坝、深坑等地穿冰打洞下鱼网、钩捕渔。家家都有捕鱼工具,一般捕有鲤、鲇、黑鱼和土著杂鱼,大河流,有红毛鲤鱼、大鲶鱼(大者百余斤),还有嘎牙子、鱖鱼等。

所获猎物和鱼全村各家各户平均分配,有孕妇家分两份,其他人遇上也分一份。各家将分到的猎物和鱼都冰冻保鲜做年货用。充分彰显古老狩猎捕鱼之遗风,当代的传承。

除尘:腊月二十三日是扫尘习俗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清扫庭院、清理柜箱,祭祀供器,洗刷家俱碗盆,洗清如新,窗明几净。其含义是把过去一年诸如晦气、灾难、疾病全部清除,寄托人们辞旧迎新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一种传说,屋内的灰尘是灶神的记事物和记善恶的标记,更增加了清扫的心情。扫尘的好习俗,至今尚在普遍流行。

祭灶神: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锡伯人原供俸灶神是“肫依妈妈”,肫依妈妈是专营炊事的女祖神,即“灶神”,她的形象画在纸上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身旁有一小女孩。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举行送“肫依妈妈”的仪式。与汉族杂居融合后,与汉族仍保持本民族传统的祭祀仪式。

“灶神”是专管各家灶火,监督人的一切活动,是否违犯国法民规和遵老爱幼等不法行为。“灶神”于腊月二十三日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的情况,作为赏罚的依据。“灶神”贴在外屋灶房的墙上。“灶神”又是保佑全家人口平安的神,所以各家不论贫富都非常崇拜,供奉祭祀她。

“祭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祭灶又是家庭和睦的象征。古时认为“灶”是家,家也是灶的等同意义。如民间兄弟分家,不叫分家叫分灶。祭灶又是保持家庭和睦团结的意思。

每逢腊月二十三晚黄昏后,各家即举行“祭灶”仪式,首先要把灶台,锅碗瓢盆桌案清擦干净后,在灶房灶神像前摆上供桌,祭品馒头、灶糖等。还要摆上祭送“用秸秆硬皮和瓤做成的的马和喂马的草料,一碗水,做为灶王爷上天骑马人吃食品和马料。但忌酒。

祭祀前,先在院内鸣放高升炮。家长率男子弟焚香点烛(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规矩)跪在灶神前,将灶神像的嘴上抹灶糖,意为多说甜言密语的话,同马和草料一起焚烧。同时家长祝辞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上上方,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后,全体叩头,撤供。家相聚一堂欢欢乐乐吃灶糖。待除夕日再把灶神请回来,再贴一张新灶神像叫迎灶神。

对灶神的禁忌是不准人跨越灶锅台,不准用勺子、筷子、敲打锅沿和不得随意扔盆,碗筷等炊具。

立灯笼杆:除夕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在院内牲畜圈的牲口槽边,用高八、十米,矮的五米以上的木杆竖立灯笼杆。顶上绑扎青绿的松树枝,象征摇钱树。顶上按滑轮扯上绳做悬挂灯笼用,即把灯笼吸挂到顶端上,象征福星高照。还有的灯笼杆顶上栓个风码,随风吹动花花作响,表示日子过得有生气。除夕日天黑时将用纸糊的灯笼点烛高高挂起,照得满院通红明亮。除夕日挂整夜,从初一至初五每天挂一次,正月十五挂到半夜。

贴对联:对联,锡伯人称“对子”。“二十四写大字”是写对联的日子,村中“文人雅士”有点文化能写对联的人忙碌起来,东家请西家接,把“先生”请到家,先生带笔墨写“对联仿本”,将自买红纸,按需要贴部大小裁纸而写,有对开、条屏、横皮等。各家都请求先生写最吉利好听的,有时围观的人给大声喊念。呈一片欢笑之情。

贴年画:年画,特别是门神,是特殊的年画,是防止外来侵袭,迎神祈福的通道,是保护门庭驱邪避灾保平安的。有将军神、福禄寿喜、神娃娃神。在外风门贴寿星老——南极仙翁,屋里对开门贴神茶、郁垒或秦琼,尉迟敬德。屋里二道门贴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增添新年祝福吉祥内涵。都非常喜欢贴有历史典故现代时尚画,尤其是最喜爱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的画,如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寒雪寻梅等最受青睐,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除夕日,花花绿绿贴满屋,人们观赏显得十分喜气。

贴窗花:贴窗花,家家在窗户上贴窗花。村中有剪纸技艺的人用红色纸剪成“喜鹊登梅”、“三阳开泰”龙、凤、鱼、鸟、虫、花、草等除自用外,还分送给各户,于除夕日贴于窗纸上。

更有趣的是用稍硬一点的红纸壳剪成组合的二只公鸡,每只公鸡的脖劲部用硬壳纸剪成园片,用线串连起来,再用线在鸡头部和脊骨处穿上线吊起来,挂于窗玻璃面上部,风一吹二只鸡就自动相互斗起架来。非常美观动人心目,寓意是鸡能驱邪避灾。

贴挂笺:挂笺,是从商店家购买的,有红、黄、绿、紫、粉色,内雕刻吉祥字和各种图案专门贴于风门,灶王爷、窗户对联的横披上。

贴对联、年画、窗花、挂笺,都表示安乐吉祥和红火,烘托新年的气氛。

祭祖:锡伯人对祖先的祭拜,高于一切崇拜。祭祖的礼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祭祖是尊老敬祖的表现。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认为过太平日子,年年的丰收,都是祖先保佑赐给的,充满伦理思想的传承。

除夕的上午,家长率子弟抬供品和扫墓工具到祖坟扫墓称“祭墓”。先清扫坟墓后,上供烧纸叩头。这一礼仪表示是敬祖、护祖先安宁和表现后裔香火在延续。

下午在“供大纸”之前,在家门口或有的在街十字路口,供桌摆上祭品,五碗菜和名产好烧酒,焚香、点烛,烧“包袱”、“冥衣”、“素”和烧纸,鸣放鞭炮。全家人以虔诚的跪在供桌前,家长向祖先致辞:借以怀念追思先祖之恩德,酬谢和期盼祖宗赐福保佑全家安康太平,年年丰收之情,并敬请祖宗回家一起过年。

祭祀供俸女祖宗——喜利妈妈:喜利妈妈是锡伯人的女祖宗。喜利,锡伯语是“延续”之意,“妈妈”是娘娘神之意,喜利妈妈的整合词意为“在女祖宗的保护下,子子孙孙不断的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娘娘”。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后代,保佑全家太平人丁兴旺之神,是锡伯族的独有特征,深受锡伯人的尊崇和祭拜。这应是母系社会的遗风。

喜利妈妈的象征的仪标是,从祭祀物的制作结构分为天地绳和象征物两部分。是一条二丈多长的丝绳(是喜利妈妈的宝物),为主体名曰索绳,两头绑上一个木杈,将不同时间顺序栓系,各自象征意义的象征物,栓挂一小弓箭,标明生一男孩,挂一红绿彩色布条,标明生一女孩,栓挂摇篮(摇车)标明娶一媳妇,栓挂“箭袋”表示后代长大成为骑射能手,“扳指”表示能拉强弓硬弩。“靴鞋”表示子孙满堂,“铜钱”表示发财致富,还有象征寓意祈盼农业丰收的。“犁杖、木掀、水桶、杈子”等。很明显标明辈数的是用鹿、狍、羊、猪的嘎拉哈(背式骨)标明辈数,即添一辈人即加挂一个嘎拉哈,如父辈立喜利妈妈,生儿子挂一嘎拉哈,生孙子时又挂一嘎拉哈,从中一目了然的看出几辈,在几辈里生几个男孩,女孩,娶媳妇的人口生育等情况)”。这一行事,带有古时结绳记事之遗迹,是家族宗室繁衍的标记,是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她凝着锡伯人家族血脉相传的历史,反映了民族信仰心理意愿民族的象征。

喜利妈妈平时用布和毛头纸包好挂在家住房屋西间的西北角上,必须是老人长辈现住的房间里(锡伯人的规矩是以西为大)。

每年腊月三十日除夕晚上,由男家长将喜利妈妈请出来,由女主人把绳拉开,将前端木杈插在屋西北角的房椽上,另一端插在南角房椽上。喜利妈妈前设供板,放香碗和香炉,便于焚香祭拜。喜利妈妈上贴福字和贴挂钱,两边贴对联一般的对联上联是“供聖喜生聪明子,下联是:奉祖永保寿男儿。”

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装入纸,布袋放回原处。

祭祀供俸男祖宗——海尔堪码法:海尔堪是锡伯人的男祖宗。“玛法”锡伯语是祖宗之意。海尔堪码法供在房间西屋外墙西南角墙内凿一个洞,里面有的有木匣子,里面用一块红布画男人坐像,有的雕泥男牧马人像,放貂毛和文字牌位。洞前立一供板放香碗和香炉(也有放在洞内的),即,是一家的男祖宗。因是男祖宗,经常在外狩猎、放牧、故放在室外。

海尔堪码法后来被神化为保护牲畜之神。古代锡伯人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因此,对牲畜的繁殖和安全非常关注。所以家家供俸。祈望保佑子孙满堂、牲畜兴旺。

每年腊月三十日,即同女祖先喜利妈妈同时祭拜,这都是承袭鲜卑崇拜祖先习俗的遗风。

富裕人家还要举行“栓马”仪式。即把家养最好的马献给海尔堪,以后这匹马就不拉车、耕田,非大事不可人骑,女人不准骑。

供大纸:供大纸是锡伯人传统特定的礼神佛祭祖宗的礼仪形式。

腊月三十除夕日,把全家房前屋后,庭院打扫干净,室内窗明几净,缸装满水,贴完对联、年画、窗花、挂笺。灯笼杆的灯笼都竖起后,呈现一派万象更新,祥和欢乐热烈的节日气氛,即表示迎新春过年的准备工作就绪。

开始举行供大纸仪式。一般家西屋(长辈住屋的顺山炕柜盖上供神佛,祖宗的家谱,谱牒、祖先像、牌位,喜利妈妈,和屋外的海尔堪玛法的供桌前摆放的香炉、腊台,香筒、花筒和上五供,馒头、干果等十分丰满。还要到本村的土地庙去焚香祭拜。

在家长的主持下焚香燃烛,室内香烟缭绕,红烛照满祖先堂,也照满全屋通亮,同时,在院内鸣放鞭炮,震天的鞭炮,即将举行隆重祭祀的礼仪。家长率全家虔诚的跪拜,在祖先堂前祝福致辞,行跪拜三叩首礼。

吃团圆饭:除夕的晚饭,称团圆饭。锡伯人最喜欢阖家欢乐,在外出工作的人都必须回家过年。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是一年里最好、最丰盛的一顿饭,充满新鲜活力和寓意。富裕人家吃火锅,意为日子越过越旺,一般家也要多做几个菜,但都必须做个完整有头有尾的鱼、意为年年有余,日子过得富裕;啃猪爪(蹄)意为过日子有抓头。不可缺少的传统名菜,白片肉和酸菜炖猪肉粉条的汤菜。粳米下小豆的干饭,锡伯人都爱喝当地名烧酒。

饭前,在院内放高升炮后,再阖家聚餐。满桌丰盛的菜肴好酒,欢乐开怀畅饮。饭间,享尽回顾旧岁喜乐之情,憧憬美好的未来,呈现一派阖家欢乐,喜气洋洋的气氛。

饭后,夜幕降临,男人连夜到本哈拉,莫昆达,长辈家去叩头拜年辞旧岁。除夕的饭,要多做些,要多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粮,叫“隔年饭”。

给狗饭食、给马喂精料:锡伯人早先以狩猎游牧为生。马、狗、鹰是狩猎者“伙”助手和保卫者。它们可帮助猎人追捕野兽禽类和搜捕猎品。

还有民间传说:在以前锡伯人同其他部落冲突作战被围困在森山密林中,由神仙的指点,狗的引路而脱险。

锡伯人对狗、马和鹰是非常喜欢。家家养狗,它是主人的忠实护卫者。因此,锡伯人禁打捕鹰,不得吃狗肉和马肉也禁止用其皮做衣和物。由于历史的传承,在每年的除夕日,在未吃团圆饭前,将同人吃的团圆饭给狗吃一顿好饭,给马喂一顿精草料,其意义有喜爱和报恩之念,它们也同人享受过年幸福之乐。

接财神:除夕之夜,举行接财神仪式。接财神是春节中最热烈、最热闹最高潮的时刻。接财神是在除夕夜的子时,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11-1时)为接财神的时间。接财神时,各家都争先恐后的提前几分钟,意为抢先把财神接到家。其仪式是:

焚香点烛。首先在屋内将供奉的神佛祖宗喜利妈妈,屋外的海尔堪玛法供桌上焚香,点烛,屋内一片红亮,院内竖的灯笼杆点燃的灯笼照得院内一派通亮。

祭祀财神。在院内设供桌。摆放(重量的量具)里面装满高粱,上面糊上红纸或姻粉色纸,称“香斗”。将财神玛子(像)垒成牌位形,用高粱秸夹在中间插在香斗上。财神爷像是印刷厂印制的,有从商店购买的,但大部是村里人较贫困家庭,借机从商店买出往各家卖,叫送“财神”。各家都必须买,叫接财。要付给原价的几倍钱,其意义是图个吉利。然后再摆上供品,焚香、点燃蜡烛,家长率男子弟都跪在财神像前,家长致辞,感谢财神保佑发财致富之词后,一同叩首。

篝火。在院内将用铁火盆和烤火泥盆上点燃在春节前准备的干燥木柴,点燃木柴叫“点发宝柴”。篝火,象征消灾避邪,全家人兴财旺。点燃后,火光兴旺,火苗高穿,照映全院红亮。篝火人高兴的说,是“旺火”,“真旺”、“真旺”!火势旺,以示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兆头。它将给人们无限的心慰。

鸣放鞭炮。鸣放鞭炮是辞旧迎新敬请各路财神喜庆吉祥太平的寓意。年前家家都买鞭炮、烟花。鞭炮花色各异,种类繁多,有“一声雷”、“双响震天雷”、“二踢脚”、“匣炮”各样“挂鞭”和多色烟花。此刻,全村家家都在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彻响天宇,汇成一派欢腾景象。

祈丰收,兴六畜。在点篝火、鸣放鞭炮后,在家长率领下,同接财神的人都在院中大声呼叫畜禽。如喊哆哆哆,是唤大牲畜马骡的声音,唻唻唻是唤猪的声音,咕咕咕是唤鸡的声音。然后家长手提灯笼率接神的人跟随往房后园田,场院走一圈。一边走一边连续大声说:“红马一对,黄牛一双,一去破茬,回来掏墒,春种秋收,粮谷满仓。好年景,享太平。再回到院内牲口圈前,用灯笼照圈内牲口和鸡鸭架,大声说:六畜兴旺,骡马满圈,鹅鸭成群,金鸡满架。

往家接“财”。根据历书(皇历)规定的财神方位去往家接财,如财神方位正东,即到郊外村东方向,把农家堆放的柴火垛(烧柴用的高粱秸)借“柴”的谐音,象征性的抽出几捆往家抱,走到家大门口前,又大声喊,把财接家来了,然后放在家屋的外屋里。

进屋后,向长辈和同辈长者拜年辞旧岁,都行一拜三叩首礼。现今农村还普遍实行,但把跪拜改为深深的鞠躬礼。

子夜吃饺子:接财神拜年辞旧岁后,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饺子,意为辞旧迎新,是象征过春节的标志食品,又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锡伯人的习俗是新旧年度时间交替的午夜子时(半夜十二点)是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应以“更岁交子”。时间,表示除旧迎新,又因称饺子为“元宝”,一盆一盆端上桌来,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饺子形状多样,有元宝形、鱼形、麦穗形等,其馅大多牛、猪肉加白菜,酸菜等。为增添节日气氛,在饺子馅里放硬币、红枣、糖等谁吃到谁就获得、财气、喜气、走好运。

守岁:除夕之夜,人通宵不寐,守候到黎明天亮,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全家整夜里屋内灯烛通宵点燃明亮满堂,院内灯笼杆上灯笼明亮满院通亮,这一刻美好的时刻显示财富充实。其目的是祈求长命健康,整夜不眠,意为精神一年,健强身体,延年益寿。守夜人多为老年人为甚,围炉闲谈,其他人玩“嘎拉哈”、“看小牌”,儿童持小灯笼里外屋嬉戏,守夜人守到天亮。

压岁钱。传俗已久,春节时,长辈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崇”,因“岁”与“崇”的谐音是避凶化吉。早期压岁钱将铜旧币用彩绳穿起来编作尤形,意为长命百岁,福禄寿喜,和事先换好连号码的纸币,用红纸包上直接交给下辈。早时只给下辈的小孩,后来扩大到亲朋的下辈,预兆为后代长大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进步。这是天伦乐事,是老者对下辈的亲爱,也是孩子们期盼过年等待长辈给他们的礼物,最高兴的时刻,给孩子可以自由消费的愉悦,可买玩具、文具,父母给买衣服等。压岁钱历代盛行不止,越演越烈,至今也盛。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