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东北锡伯族的过春节习俗(叶永成)(二)
东北锡伯族的过春节习俗(叶永成)(二)
发布时间:2023-04-17 11:51
375

二、满怀激情欢乐贺新春

(一)贺新春拜大年

拜年是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是旧岁新年交替时刻的庆祝风俗,给长辈祝福祝寿,平辈恭贺新年的一种礼仪。

正月初一早起后,全家都穿新衣,礼佛祭祖,焚香燃烛后到外面鸣放鞭炮,在震天动地的炮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全家人再向长辈和同辈长者拜年,祝福祝寿,祝贺新年快乐,然后全家围桌吃饺子。再次外出到族内长辈祝福,增寿拜年,和邻里亲友拜年,恭贺新春。

各家早上都在神佛祖宗前,屋地铺上麻袋,麻帘席等来迎接拜年者做跪拜塾。老人都坐在八仙桌两边等候下辈来拜年。拜年者进屋后先向长辈恭恭敬敬的向长辈请安敬礼后说××新年好,再向长辈行跪拜叩首礼,老人对拜年者都说祝福吉利的话,如是做生意的,说多赚钱,财源茂盛”。农民,种地多打粮,仕途当官的,指日高升等。都说一顺百顺,四时吉顺。对儿童学生嘱咐发奋学习,长大当官发财,光宗耀祖。对年龄大未婚的男青年要嘱咐“大婚动”,既安慰又鼓励的说不要再挑了,早娶妻早生子。

在街上相遇同辈亲友,相互请安,敬礼。同时笑容满面相互的说,见面发财,恭喜发财等祝愿吉祥的话语。

(二)占征兆

岁首,新年一始,在锡伯民间有“头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农谚。即以当天的气象做为预测吉、凶、祸、福、丰收、欠灾的征兆。谚语做为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或成为至宝信奉行动指南。即从正月初一至初十的日子里每天的气象变化晴暖、阴雪冷、风的大小做为判断预测本年收成的征兆。俗称“兆头”——警示信号,给人们企盼在这一天里出现吉祥征兆,给以人们无限欣慰希望,增强信心,可采取措施,可种植抗旱防涝的作物和品种,以战胜自然灾害保丰收。

据史料《太平御览》记载,是女娲造生灵的神话说:“初一造鸡”初七造人,所以初七是人的日子。

锡伯人非常注重“人”和“谷”日。“人日”锡伯人特别关注,因民族小,人口少,在这天家家都吃好一些,如吃面条,给儿童煮鸡蛋吃,寓意长寿,长命百岁,还要到野外郊游和晚间不点灯,早睡觉,以避邪免灾。家家穿的衣服也好一些,外出办事说话要“和”,求“顺”,过得快活以保健康长寿,人丁兴旺,这反映了锡伯人祈福求祥的愿望和对“人”本身的自重。“谷”日,这一天家家都以各方式节约粮食和爱惜粮食,以祈诸神保五谷丰登求太平。

“征兆之说,古时十分关注,不时成为舆论话题”。寓意人们企盼吉祥求丰收之举。有风趣之感,认为它可以给人们增添对某种事物的信心和安慰,战胜灾祸增添力量。今在农村仍流传。

(三)禁忌讳

除夕日,不得往外倒脏水,怕倒走了财气。因此“供大纸”前必装满缸水。有脏水装在水桶和其他缸里。寓意把财留在家里;除夕日,不得往外倒垃圾,也怕把财气倒出去。因此也要在“供大纸”前把地扫干净。要扫地时须从外往里扫,装在大筐等物里,象征财宝进门,把财气留在家;正月初一不能打破杯、盘、碗、碟等,如打破了将认为是破产不吉利的预兆,便赶紧的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解其兆”;正月初一有病不请医,要请医一年易得病;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不做针线活,要做常年易得眼病;正月里不剃头,要剃头,妨舅舅;在正月一日这天要忌口,不说晦气话,如杀、死、寡、破等不吉利话,也不得骂人和伤人;正月里不剪手,脚的指甲,要剪,自孵的鸡鸭蛋不啄蛋壳,会毙死鸡鸭崽;年内有的家有服丧者,春节期间不扫尘,不贴年画、窗花、挂笺,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兰纸对联,第三年贴黄纸对联,不放鞭炮,不得到外家拜年;二月初二日,妇女不做针线活,怕扎尤王的眼睛,以保年内风调雨顺。

(四)玩嘎拉哈

嘎拉哈,锡伯语称“嘎尔出哈”。汉译为嘎拉哈。动物学名为髌骨。是鹿、獐、狍、糜、牛、羊、骆驼等动物后腿骨中间活动的骨,也叫膝骨或背式骨,新疆现居的锡伯族人俗称嘎拉哈为“比石”。

锡伯人玩嘎拉哈历史悠久,是古老传统男女老少皆为喜好的一种游戏。平时将嘎拉哈装放于口袋、匣和葫芦头里,到腊月三十取出清洗干净,玩一个正月。

从正月初一开始,男女老少成群结伴的在家的炕上玩嘎哈拉,还村与村之间举行玩嘎拉哈邀请赛,各村将乘大车前往参赛。比赛有男女团体赛和男女个人单赛。时间项目玩法自定。还要宴请款待参赛者。围观群众也较多,热闹异常。

玩法有,”、“撂”、“弹”、“槟”等。玩法都与锡伯人与原始军事,狩猎、捕鱼生活等密切相关。

如军事上,有“打扫外围”、“一扫战局”、“一箭穿心”、“回首加鞭”、“背弓奇射”、“主攻南门”、“马过敌兵散”、“卧鞍闯阵”等。在生活上的有“河中网渔”、“渔翁收网”、“船夫摇桨”、“樵夫二斧”、“猴摘仙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掉在饭锅里”,还有如“无意抓鸡、鸡自来”等。每组二至三人为宜。

法玩的较多,其玩法文雅、技艺复杂、多样难度大,一般比赛都有这一项。

“撂”法简单。人数二人至四人(视场地大小玩的人数而定)玩法简单,但紧张,如带“增”加“拐”和“抢”的时候,更为激烈,火爆热烈,再加上围观者的助兴,喊声、笑声汇成一堂,实为热火朝天,妙趣横生。

据史料传说,清兵作战在春节休战期间,奴尔哈赤视察兵营时,见清兵想亲思家,表现一派消沉。但锡伯营官兵热火朝天的玩嘎拉哈游戏,奴尔哈赤挤进围观人内观看,引起兴趣,随即在清军内推广。

玩嘎拉哈游戏,锡伯族人从开始一直延续至现在。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锡伯族玩嘎拉哈的民间传统游戏很重视。在锡伯族聚居的乡、区政府每逢春节的正月十五都举行嘎拉哈的赛会,在1989年市民委、体委、文化局和新城子区(现在北新区)政府和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先后在黄家锡伯乡大孤家子村和兴隆台锡伯镇盘古台村联合举办了歘嘎拉哈赛会。1991年国家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沈阳市政府联合举办中国首届沈阳秧歌节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中,将锡伯族歘嘎拉哈游戏表演,做为一项重要内容,为国内、外友人观看。

玩嘎拉哈是增强民族意识,发扬锡伯族传统游戏,和唱秧歌给锡伯人在春节中增添无限欢乐和情趣。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五)唱秧歌

锡伯秧歌,是春节文娱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给春节增加无限的喜悦和欢乐。锡伯秧歌,历史悠久具有独具风采,浓厚的锡伯族人文化特色。它集舞、歌、戏技艺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既舞又唱,故称唱秧歌。和其他秧歌只舞不唱的扭秧歌不同。锡伯秧歌,他称叫锡伯族秧歌或叫“锡伯鞑子秧歌”。

秧歌的组成,一般:“三、五十人,百八十人不限。演员都是农民业余唱秧歌爱好者。演员均系男子扮演,女者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男扮女装,是男女情感维系与交往的调节,是特定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畸形表现。男女演员相互匹配对舞群演。男女演员都化装(称扮相),男演员称丑角、下装、俗称“打棒的”,是舞蹈道具又是乐器,因其手持花铃棒而得名。头带古铜色毡帽或用绿色花布围成帽子,顶上都系绣球或英雄胆,身着红、黑色上衣,腰间扎布带两飘带垂于两腿前。

女演员称旦角,上装、包头的或叫“腊花的”。头带花寇,身穿戏剧中青衣、花旦衣。上衣穿各色花衫,下衣穿丽色裙和花短裤。男演员领队者称“沙公”或叫“沙公子”,扮相公相,身穿红和兰色相公衣帽,也叫“拉衫的”,手持舞扇或折扇。女演员领队者,称“渔公”,身着比一般女演员,更高贵华丽。右手持三尺多长用竹、藤做的钩鱼杆,左手持钩鱼线,线上挂用厚纸壳制的金黄色,直径三、四寸大,四、五个大钱(旧铜币),还有戏剧故事人物演员如扮“许仙借伞”,“傻柱子接媳妇”、“唐僧取经”、“西厢记”、“渔、樵、耕、读”老妪(老)、傻子等,这是和其他秧歌不同的亮点和特点。

每年过腊八后,即开始筹备,组织演员排练,整修乐器和往外村送帖子,安排演唱时间。

初在本村演唱秧歌,初二即开始到邻近锡伯村和其他民族友好村表演,到外村表演时,还有一些唱秧歌爱好者青年儿童等跟随。

距接秧歌村半里之遥,即开始锣鼓喧天的舞蹈表演。迎接村的会首头面人率领村民到村头迎接,待秧歌临近时,鸣放鞭炮欢迎。秧歌队的领导和迎接村的领导都充满浓厚亲情相互恭贺新春。在震天震地的锣鼓声和高亢的唢呐声中演员踩着鼓点儿豪情,尽欢快的舞蹈,男演员手持花铃棒的种种动作花花作响,女演员手持舞扇和手绢、绸巾,上下飞舞多姿多态的表演,开始沙公引导演员跑大场,跑秧歌舞蹈图案“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卷白菜心儿”等舞蹈。在紧密的锣鼓唢呐声中,队形不停的千变万化,似急端如箭,猛浪若奔景象。演员虽多,但仍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活而不乱,欢而不闹的景象。赢得观众叫好的喝彩声汇成一派弘恢欢腾而热烈的场面。

进村后,在沙公和渔公的率领下要先拜神庙,唱祈求神仙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庆太平,贺新春保佑年年唱秧歌之词歌。然后到村中事先准备好的场地表演。

锡伯族的秧歌舞蹈不时呈现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男者表现刚健、粗犷、热烈、双臂摆动幅度大,尤其是耸肩动作多而突出,女者表现步履轻盈,腰肢舒展稳健,细腻、优美,展现浓郁的女性魅力。

锡伯秧歌,是经长期艺术实践已形成完整的一套固定的和相对的程序和表演形式。

在秧歌开场表演时,首先在锣鼓喧天声阵起,和高亢唢呐声中,由领队异显潇洒的沙公,手执相公大衫开襟和渔公手持钩鱼杆和鱼线两手舞动率全体男女两队出场,按乐队鼓点儿和唢呐吹的秧歌曲定律表演各种舞蹈动作。舞蹈时男演员要突出“狂”和“欢”,女演员要突出“俏”和“浪”。戏剧化装演员如“傻柱子接媳妇”,傻柱子手牵小老妈骑的竹藤札的毛驴、阔大爷身背钱搭子,迈方步,手持算盘随舞蹈动作刷刷作响,“老”(老)手持棒棰不时与男女演员激情表演时,去前面作戏干扰,引人取乐;“傻柱子”异耍怪态,前后乱窜,反穿皮袄身挎串铃、手持鸟笼,不时学小鸟叫声,也与男女演员不停作戏,傻得可笑,风趣逗人。在夜间表演时,男演员左手持花铃棒,右手托着纸糊和玻璃制作的灯笼,里面点燃蜡烛舞蹈,女演员在头面里安装上干电池小灯炮,舞蹈时不时手按开关,头面里发生闪耀明亮的电光,似一片火龙飞舞群星闪耀,男演员不时自豪豁达的半蹲式自得盎然的托灯照女演员脸面,使观众能看到女演员脸面的表情,女演员右手持舞扇,左手持手绢或绸巾,身略前倾,步履轻盈,胯部轻摆、“紧腰”、“托盘”、“舒展”,头戴风冠密垂的串珠和金银花片的闪耀却更散出一番韵致,手掩其面斜视含笑相互逗情,表现出羞涩和含蓄韵姿,更显得女性魅力,但不低俗,不轻佻。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放荡”和“大胆”更显得精彩。

经过一阵欢腾的表演后,“沙公”向乐队示意转入“小场”。

在唢呐的伴奏下“沙公”和“渔公”走进场中间舞蹈一周后,示意乐队叫“停”,安排演唱顺序,即兴开唱。“秧歌好唱口难开(第一句是引子,也可唱其他成语如樱桃好吃树难栽等),我把秧歌往下排,排到谁来谁就唱,(一阵锣鼓声),大腊花子替我安排(可点任何的演员接他往下唱),这时大腊花和大丑子打棒的立即热情接受其邀请出场,也同样在场内对舞后向乐队示意叫停开唱。即拉开了演唱的帷幕,唱的歌曲一般都是历史文化有典故的民间民俗歌曲,唱词短,情节简单,概括性强,易于边歌边舞,适宜抒情欢快的传统民间民俗歌曲和社会时尚流行歌曲,唱腔活泼,风趣浓厚,其内容大多是反映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喜庆丰收,贺太平之歌曲和生活劳动男女青年爱情在封建社会旧理教柬缚下,对爱情的追求,更开放和直接的歌曲。锡伯族的民族歌曲如“打猎歌”、“田野歌”、“木兰从征”、情歌有“诉情”、“相爱求情”、“探情”、“离别相思”、“送情”等和东北民歌如“月牙等五更”、“下盘棋”、“小看戏”、“放风筝”、“十二月探妹等融为一体的歌曲。有时化妆傻柱子小老妈、阔大爷同台,边歌边舞,出场演唱“老妈辞活”、“老妈开”片段,和“小放牛”、“对花名”等二人边舞边唱,“扭”、“翻”、“转”等形象动作,演艺变化丰富,曲调深沉,有时在唱词上加花点儿耍怪态,是虚拟,但很逼真,发挥极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表演“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舞蹈展现圆润流畅欢快,充分反映古老原始锡伯族人生活,富有快乐的情节。

特别是“出影银子”表演时,在震天震地锣鼓声高亢的唢呐声,男演员表演的“单奔马”(狩猎男舞步)、“双奔马”征战男舞步和女演员对舞更为欢快精彩。

大围场演完后,在村首领陪同下,依次到各户家拜年唱秧歌,各家都备好香烟、茶水、糖果等招待,并给赏钱。年内有丧事者的家不得进院唱,这是锡伯人的民俗规矩。

按事先约定在午间和晚间往各家派饭和吃夜宵饭,家家都把春节好的菜留给秧歌队的演员吃,都像待亲人似的做些好吃的酒菜饭,以示对族人的热情和谢意。

正月十五“灯节”还要唱,“灯官秧歌”、“花灯秧歌”等。更别具精彩,除唱秧歌外还有跑龙凤船、打莲花落,“斗大脑袋”(即大头人)和三一五个儿童演唱的锣鼓小秧歌。也另有一派别致风趣。

(六)会年茶

会年茶是锡伯人在春节期间敬长辈亲情宴请的习俗。叫会年茶,在年正月初十内要邀请族内长辈,亲朋好友,或年内遇大事,如增添人口,婚丧嫁娶,买房置地等出力帮助者的酬谢之情。

如办喜事一般的操办,一般不外请厨师由家庭主妇做。宴席都根据家的经济状况而决定,一般都四六碟凉菜压桌,一般户六大六小(即六大碗,六小碗),八中八大(八中碗、八大碗)个别的再上一个“件”(大碗盆菜如山鸡、鱼、狍、海参等,经济条件好一点有压桌凉菜外,八中八大,还有一、二、三个件的,还有涮火锅的。有海参、山鸡、什锦等,都当地产上等名酒。

席位是长辈名人为上宾,四人一桌,依次而坐。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桌。

席前主人致辞后,敬酒致意。席间谈笑风生,欢声笑语、开怀畅饮,讲伦理、谈时政、序家常,预测年景等,散席后,家长亲切送别。

(七)破五

正月初五,民间有特色岁时的习俗,称“破五”。也叫“避穷”、“送穷”。民间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将妻子封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才称这天为“破五”。这天又是财神的生日,也有祭“财神”之俗。古时很注重这个日子。故在这天家家吃“饺子”叫“捏破”,又叫“食元宝”。包饺子要捏合得严实,要吃得饱饱的叫“填五穷、填穷坑”。

这天吃饺子可谓一举两得既送“穷又得宝”。这天家家尽量不出门,出门怕碰上穷神。这一习俗充分地反映锡伯人希望招财进室,荣华富贵的迫切心情。

(八)出行

正月初六,为“出行日”是求吉利的习俗。每年初六的早上吃完早饭后,各家都将事先“占卜”财神方位的方向,有的赶大车、骑马、群体步行的向求吉方向的横道,“十字路”处,烧香鸣放鞭炮,叩首后返回。“出行”意为一年里得“吉利”。因村内出行人很多,都争先恐后前往,回家碰上人都说,大吉大利之词。全家所有人都待出行后;方可办其他事情。

(九)正月十五——灯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中华民族同庆的节日,锡伯人称“灯节”。是新年后又一个全民阖家团圆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灯节是锡伯人家家张灯、观灯、看唱秧歌娱乐和民族吃元宵活动享受节日之欢乐。

因灯节、家家户户都做灯笼,一般用秸秆和木为框架,用纸糊和玻璃做罩,有“龙灯”、“渔灯”、“兔灯”、各种“花”灯,尤以木制的“走马灯”最为惹人注目。走马灯能自转,其转不用机械动力,用灯罩内蜡烛的燃火热力带动底轴的转动而动,即利用热气上下对流的原理。灯罩四周绘成各种故事人物、花、草、虫等图案,随灯转动自动旋转,显耀夺目。

晚间,家家屋内祭祖点燃蜡烛和一般富裕家在屋内悬挂“宫灯”、“沙灯”照得全屋通亮,院内各家的灯笼杆上高挂悬起灯笼和门前挂各自做的灯笼(也有市场买的),屋内院内门前连成一片群灯,呈现一片红灯的世界。

晚饭后,家家都上街观灯,看唱秧歌等娱乐活动,叫“逛灯”也叫走百病。

这天秧歌队又兴起,早早在街头上锣鼓喧天的敲打,许多“逛灯”者围观,有的村如小营子,腰士屯等有专门正月十五的“灯官秧歌”、“花灯秧歌”、演唱异常精彩,三里五村的青年和秧歌爱好者前来观赏,儿童提小灯笼成群结队,不停戏嘻玩耍,“逛灯”一直至半夜而止,回家欢乐共吃元宵。

这天白天成群妇女姑嫂妯里姐妹到郊外大道和道桥处去走百病,意为祛病消灾保平安。有的男女老少穿衣到冻冰的河沿大池塘里去“轱辘冰”意为不腰痛,也是一种娱乐。还有吃“冰块”,至“大井里”和河流穿冰洞取冰吃,意为不牙痛的习俗。

也有“灯谜”活动,锡伯人称“破谜、猜谜”在比较有文化老人家聚焦些谜语爱好者,也别具一番情趣。在某人提出一较难的谜语时,雅静无声,忽而被破后,惹起哄堂大笑。有时给儿童的谜语时,都特别倾耳静听迷题。“一个小锅炒三个豆,蹦出来俩”,儿童都歪脖瞪眼的猜想,有的人答对了是“心”字,连蹦带跳信服的说“真对”。不时戏闹,变得异常热闹。

(十)“抹黑节”

正月十六日“抹黑节”是锡伯人独特传统古老的节日,是锡伯人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丰收,虔诚表愿种好地,爱惜粮食之意。

据传,很早以前一锡伯家有一老母和儿子,做饭烙饼时,不慎因火大,烙糊二张又硬又黑的饼,其儿子顺手扔外面草丛中,恰巧被上天“察界神”发现,上天报告了玉帝,玉帝大怒说:锡伯人竟暴殓天物不爱惜粮食,随令五谷神惩罚,施术将麦田麦子长成灰丹(黑穗病),锡伯人知道道是上天的惩罚后,为了免掉这一惩罚的灾害,而以抹黑脸代替接受五谷神的惩罚,并虔诚表愿保证种好地,爱惜粮食给予解除庄稼的黑穗病、保丰收。

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晚间各家各户准备好抹黑布或毡片,第二天正月十六日清晨,将布抹上锅底黑灰,上街相互抹黑脸,见了老人先跪下后,要恭恭敬敬的象征性的往脸上抹一点点的灰。抹上黑脸又是一种吉祥可以消灾避难,平辈之间相互乱抹,一直抹成黑脸为止。

因年久逐渐淡化,抹黑节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十一)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日是祭祀仓神的诞辰日,故称“填仓节”。填仓,分填小仓和填大仓。填小仓正月二十三日,填大仓为正月二十五日。

正月二十三日,填小仓,各家都用高粮秸制仿成牛、马车和各种农具,如:犁杖、拉耙架子、耙、杈子、耙子和供一碗高粱米干饭、焚香,一并插于粮仓和粮房里的高粱囤子上。

正月二十五填大仓,这一天,天未亮时,人们用粪箕子和簸箕把灶炕烧的细小灰撒在门前院内,画大小不同的囤形粮仓,粮囤里面放些米谷、谷叫粮仓,在囤里放点硬币,叫钱囤。一边撒一边说“大囤满”、小囤流,吃不愁,穿不愁”,一年四季享太平。

正月二十五日早晨,祭仓神,点燃香烛插在粮囤上,在院内鸣放鞭炮。放鞭炮祭仓神又称“大爆囤,意为粮满仓、满囤。”

填仓,其意为是祈求仓神永远为民间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家家过太平日子。

(十二)龙头节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间信仰的吉祥物,据传说龙是主营云雨之神。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日,故称龙头节。龙头节,主要是为祈求龙王赐福,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日,正值惊蛰季节,昆虫复苏之时。龙,经冬眠,将被春雷唤醒,抬起头来开始兴云布雨。

锡伯人这天一大清早就挑满缸水,用粪箕子将灶炕灰,从井台起往家走的道上撒到家,叫“领龙”,意为把龙领到家了,雨水充足。

这天家家吃烙饼,意为烙死庄稼的害虫,吃“豆面卷子”他叫“豆面夹嘴”,还吃猪头肉。

春节,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标志和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在欢庆春节时,其形式虽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内涵功能是相同一致的。

各民族的庆祝活动,都有其独具丰采而丰富的内涵,都充分显示其独特浓郁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春节给中华民族提供了欢聚娱乐,为后代创造了根脉意识和契机,享不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

春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充分发扬传统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开拓娱乐空间,让春节成为当今对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巩固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

(本文写于2010年2月)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