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住的小山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别看这小山村小,却住着锡伯族、满族和汉族三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几乎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们那姓锡伯族是最先来到这里的居民;唐姓和汪姓是后来的,他们是纯满族人。从史料上看,唐姓是熟女真人,汪姓是完颜生女真人;最后来到这个小山村的是任姓、刘姓、王姓等汉族人。春节时,各民族都按自己的民族习俗过着欢乐祥和的春节。
汉族人的春节。汉族人过春节,祖宗一般是供在北墙上,祖宗板是一块长板,上面贴着五张五色小挂签或五张大的红挂签。汉族人过春节时几乎都供宗谱,这是未出五服三代直系宗亲。宗谱从上至下写着从祖辈延续下来的已故先人的名字,一目了然地看到家族的根深叶茂。宗谱两侧是一付大对联。供饭有的是两落馒头、两碗大米饭、5碗菜、5双筷子立在供桌的宗谱下面;有的是三落馒头、10碗菜、10双筷子。供桌前面一般是一个大香炉碗,大香炉碗一边一个大蜡烛。从年三十把宗谱放下来,一般都到正月初二晚上过十二点后,连同供饭供菜一起收起来,宗谱卷好后又放到祖宗板上。
满族人的春节。满族人过春节祖宗供在东山墙上,有的供在西山墙上。满族人的祖宗板有的是一块板,贴三张白色大挂签或者两张黄色大挂签,称为满洲彩;有的是两块板,每块板贴一张大挂签;有的是三块板,也是每块板贴一张大挂签。上香的香炉碗称为香碟子。满族人的香碟子分几道沟。原来是长白山三道沟的三块香碟子,四道沟四块香碟子,五道沟五块香碟子。2010年我在双城市五家镇新丰村,看见满族那万陆家的香碟子是七块。平时香碟子放在祖宗板上,过春节时从祖宗板上取下来放到供桌上。满族多数人家在山墙祖宗板下供着一张画着山水楼台的大素画,称为“洋房子”。满族人供的“洋房子”和汉族人供的宗谱,宽窄都差不多,但汉族人家的宗谱上下较长。满族人家的“洋房子”和汉族人家的宗谱,内容上完全不一样。满族人家供的“洋房子”,上面不写人名不画鸟兽,而汉族人家供的宗谱,则是专门用来写已故先人的名字。满族人供的“洋房子”常年贴在祖宗板下的山墙上,每年一张,每到旧历年三十晚上把旧的取下来烧掉,再贴上一张新的。有的满族人家多年贴着一张“洋房子”不去更换。满族人供锁头妈妈,也叫佛头妈妈,贴的位置不固定,祖宗板两侧、北墙上、锅台后、灶王爷旁边等,都可供。满族人祖宗一般供三落馒头、三碗菜、三双筷子,不象汉族人供菜那么多。满族人一般在初二晚上撤供,撤完供后,把上香用的香碟子送回祖宗板上。
锡伯人的春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吃过早饭后,开始扫屋子,打扫屋子里的卫生,晚上吃着好的饭菜。睡觉前全家人跪在灶坑门前,父亲上锅台后把灶王爷揭下来,母亲把糖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上,父亲把灶王爷点着后说,“过年了,请灶王爷灶王奶奶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把灶王爷“升”了以后,我们给灶王爷叩三个头,送走了灶王爷。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家中就忙碌了起来。请人杀完年猪后,父亲开始清理牛棚、猪舍里的粪便,铡年草,打扫院落里的卫生……。母亲蒸年糕、蒸豆包、烙粘火勺……。哥哥姐姐和我都是父母的帮手,哪用哪到,全家人忙忙活活都往过年上使劲。母亲白天赶做过年的食品,晚上给我们做衣服做鞋,有时一忙就是大半夜。到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母亲把上供的馒头蒸出来,每个上供的馒头上还点上五个红点。
腊月三十早饭后,父亲领着我们拿着供饭、供菜、香和纸,去祭爷爷奶奶的茔。石桌上摆好供饭供菜,把点着的香插在坟头上,烧纸时还给祖太爷、太爷烧几张。我们跪在坟前,父亲说“讷讷玛玛(妈妈爸爸)过年了,儿子、孙子来给您上坟来了,请保佑大人孩子都旺旺兴兴”。祭茔回来后,我和哥哥马上贴对联、贴春联、贴挂签、贴福字,开始封门。房门对、大门对要求贴得规整些,其他差一不二就行。庙上对子大都让我去贴。有一年庙上对联写的是“无僧风扫地,缺蜡月当灯”。六十年后,我在双城市单城镇看见一个村庙上也写了这样一付对联。仓房的对联是“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牛棚的是“六畜兴旺”;猪舍上是“肥猪满圈”;鸡架上是“金鸡满架”……。对联上的横批都贴鲜艳的五色小挂签。紧接着就贴年画、贴灶王爷、贴财神、贴门神。门神一个是秦琼,一个是敬德,都是武将,现在才知道敬德还是锡伯人。红对联、春联、彩色挂签、年画、灶王爷、财神爷、门神等贴上后,屋里屋外立刻呈现出新年的新气象。
我家的祖宗供在西山墙上。祖宗板是三块板,每块板大约50公分长,15公分宽,搭在西山墙钉的木棒上。每块板贴4张五色小挂签,三块板一共贴12张小挂签。中间的祖宗板放着祖宗匣子,南边那块祖宗板是佛爷,北边那块祖宗板上是喜利妈妈的锥形纸筒,北边祖宗板下挂一个喜利妈妈纸袋。喜利妈妈始终固定在西山墙北面那个位置上。我家过春节时不挂宗谱不贴“洋房子”。父母听老人讲,喜利妈妈是女祖宗,是保护咱家小孩太平的,我们锡伯人是佛门弟子,讲好心,讲善心,所以要供佛。我家的祖宗匣子里装什么我不知道,我一个堂兄说他家的祖宗匣子里装两个布做的小人。父亲把祖宗匣子、香炉碗、喜利妈妈纸筒、喜利妈妈纸袋和祖宗板都取下来,打扫干净。给祖宗匣、喜利妈妈纸筒、喜利妈妈纸袋都贴上一个新福字,祖宗板贴上五色小挂签,又放回西山墙上原来的位置上,只有三个香炉碗留在下面。再把喜利妈妈纸袋里的索绳拿出来,从西屋的西北角拉向东南角。我家喜利妈妈索绳上只有骨子(嘎拉哈)和小弓箭。父母说骨子是标志,咱家有几辈人,弓箭是标志生了小男孩的。
我家是三间泥石草房,中间开门,两头住人。在建房时,就在西屋室外墙垛子上一人多高处留出一个约一尺高、一尺宽、半尺深的墙洞,洞里贴一张用红纸写的“马神之位”,两侧有对联,还有上香的香炉碗。父亲把旧对联撕下来,又贴上一付新对联。2004年我在双城市双城镇岗子隅高熙军家,看见也是西屋室外墙上,也在一人多高的位置上,象我家一模一样的墙洞,高熙军家的墙洞里却是供着一个男祖宗的画像。从史书上得知,这是锡伯族供的海尔堪玛珐即男祖宗,因为在古代,锡伯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祖宗供在外面,女祖宗喜利妈妈供在屋里。后来,外面的男祖宗成了保护牲畜兴旺的马神,喜利妈妈成了保护小孩太平的娘娘神。
父亲忙着布置新年供奉,母亲忙着新年的饭菜。腊月三十晚上这顿饭菜是非常丰盛的。鸡肉、猪肉、油炸食品,什么可口做什么,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年年有鱼(余)。未吃饭前,先把上供的馒头,五个一落,一共三落,两盅酒,两双筷子都摆在祖宗板山墙下的供桌上,还有三个香炉碗也摆好,祖宗上四根香,喜利妈妈上两根香,佛爷上一根香。上好香后到外面放鞭炮,父母先向祖宗叩头,然后轮到我们给祖宗叩头,祭拜祖宗后,全家坐下来吃新年的团圆饭。
天黑以后,灯光齐亮。平时屋里的小豆油灯换上了明亮的蜡烛。外屋地、马神爷、仓房,甚至牛棚里也点上了灯。灶王爷还来了个特殊,本来外屋地已点着灯,却给它单独又点了一盏灯。母亲把包饺子的面和饺馅子准备好,全家人坐下来包新年饺子。新年饺子馅肉多、油多,各种调料都有,因为大年初一这顿饺子必须肥富,预兆一年的好日子。我三姐偷偷地往饺子里放了一枚铜钱,看谁有福气能吃到。包完了饺子,我们就试穿母亲给我们做的新衣服新鞋,没事了就和哥哥姐姐一起歘骨子(嘎拉哈,猪的膝盖骨)。我家骨子特别多,有几十对,专门用一个木匣子装着。我家骨子从哪辈子留下来的我不清楚,反正我姑奶奶、我姑姑、我两个出嫁的姐姐在家时,都玩这些骨子。父亲是负责上香的,看供桌上香着尽了,就让哥哥或我去上香,谁上香谁叩头。屋里祖宗午夜前香火不断,外面的马神爷上一两次就行了。父亲坐在一旁有时还唱起苏武牧羊的歌曲,高兴时还到牛棚里去摸牛的脊梁骨。三十晚上摸牛的脊梁骨,能预测来年哪种粮食作物丰收,如果摸着毛皮下有豆粒儿,就预示来年大豆丰收;摸着高粱粒儿,预示高粱丰收;摸着玉米粒预示玉米丰收。母亲年年包完饺子去蒸十二月,她说是跟老辈子人学来的。母亲用荞麦面做十二个面碗,把面碗放到锅里蒸,能预测来年哪个月涝哪个月旱。蒸出来的面碗,哪个月里的面碗水多,哪个月就涝;哪个月里的面碗没有水,哪个月里就旱。母亲蒸完了十二月,这时也轻松了下来。母亲喜欢剪纸,而且剪的小猪、小猫、小鸡、小鸟等象真的一样,她专心致致地剪着纸,最后把剪好的图像贴在窗户上和墙壁上。父母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这是一年的精神。有时怕我们睡着了,就给我们讲述从老人传说来的家史。说咱们那姓跟唐姓、汪姓不一样,他们是满人,咱们是西伯人,是西北鞑子,丢了一支人,咱家辈辈有在衙门当差的……。
过去,农村许多家庭都没有钟表,多数人家都是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来确定时间。午夜子时(23时至凌晨1时)接神时间一到,我家就把桌子放到院子里当供桌,桌上先放上一个装满高粱的斗,斗里插上一个用纸做的诸神之位的牌子,供桌的碗里放着冰糖和自家树上产的栗子大枣等。供碗一边一支蜡烛,又把一整股的香全点着,插在斗里的高粱上。一切安排好了,哥哥去放鞭放炮,这时母亲又去把正烧得旺旺的泥火盆也端到供桌前,整个院子被火光照得一片通红,求得过日子一年的红火。接着全家人跪在供桌前,叩头接神,父亲说“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父亲拿着灯笼领我们到大门外很远处去迎接财神,财神在东就向东迎,财神在西就向西迎,财神在正南就向南迎。进大门时,父亲还抱了一捆柴放到屋里。父亲又把用纸早已包好的纸钱和香放到筐里,领我们到南大道上,去给去世的老人烧“包袱”。回来后,父亲拿着大灯笼,我们拿着小灯笼,父亲领我们在院子里,把牛棚、猪舍、墙角旮旯都照一遍,父亲边照边说:“东看东着,西看西着,出门捡着。”临照完光前说“大吉大利。”撤供时把未着完的整股半截香拨出来扔到地上,进屋后又给祖宗上香叩头。这时母亲也把饺子煮好了,全家人都吃接神饺子,母亲让我们都喝点饺子汤,说三十晚上饺子汤能强壮身量骨。
吃完接神饺子,晚辈们聚在一起,开始给长辈拜辞岁年。每到一家先给祖宗叩头,转过头来给坐在坑上的长辈人叩头。由于拜年的人多,那时我又很小,经常被挤在屋门外叩头。每到一家基本是叩完头就走,再去下一家,一直给本家族长辈人拜完年为止。到家以后,父亲让到庙上上个香,由于是深夜一个人发怵,通常是哥哥和我一起去。三十晚上,里屋外屋和仓房,都要点一宿长灯,说是一年的亮堂。有时还真的一夜不睡觉,一直坚持到天亮。
正月初一早晨,母亲早早把饺子煮好,全家人吃着满口香的饺子,高高兴兴地在欢度新春佳节。初一不许向外倒水,母亲说向外倒水是向外倒财。吃完饺子后,就开始穿新衣服新鞋,男的晚辈人又都聚在一起,去给本家族的长辈人拜新年。每到一家也是先给祖宗叩头,后给长辈人叩头,有时长辈人还给年龄小的晚辈人几个压腰钱(压岁钱)。这回叩头不象半夜那次叩头,时间紧迫,这回叩头后,有时还能坐下来,吃花生、咯瓜子、吃糖、喝茶水,说说话、唠唠咯,但时间也不能太长,带队的又领我们到下一家去拜年。本家族拜完年就没事了,自己就随便走了。这时不分满人汉人还是西北人,年龄大的找年龄大的,年龄小的找年龄小的,去唐家到汪家,去任家到王家,互相问好,恭喜发财,祝新春快乐,真是初一来了个民族大拜年。但见到别姓长辈老人只弯腰行礼,不叩头。我的两个姐姐和姐夫,有时初二、初三就抱着孩子带着礼品,回来给父母拜年,家中张张活活做饭做菜。有时初二、三就来了大秧歌和踩高跷的,全屯子人都出来看热闹,大街小院都挤满了人。有时那显升等人还自己跳进去,也跟着浪起来,浪的笨样子,把看热闹的人逗得笑得前仰后翻。大秧歌高跷队的到来,把小山村新春佳节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我家从初一到初二,每天都给祖宗上三遍香。初二晚上睡觉前,又给祖宗上一遍香,香着尽后,父亲跪在供桌前,恭恭敬敬给祖宗叩三个头,起来后把上供的馒头和酒盅收起来,把香炉碗送回祖宗板上,然后把喜利妈妈索绳也收起来,放到喜利妈妈的纸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