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六日,既是锡伯族家家户户要给“喜林玛玛”点香供饭的日子,又是锡伯族群众相互抹黑的日子。日出前抹黑,民间称“抹黑节”;晚上给“喜林玛玛”供尼什哈布达(即一种面饭,将合好的麦面挫出小虾状面粒,在开水里煮熟而成)。节日前一天晚上,锡伯族群众备好抹黑布(抹锅底灰)或毡片做成的抹子。当黎明到来时,他们便起床先把自己的脸抹黑,然后纷纷走向街头,或相互串门,把
大家的脸都要抹黑。遇到老人,便跪下抹,以示尊敬;碰到同辈人,尽量抹得像个黑鬼;见到小孩也要抹一点,直到人人都成为黑脸蛋才罢休。这一奇特习俗的来历方面,有不少传说,其中两则传说比较典型。
传说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锡伯族人种的粮食年年吃不完,据说那是老天怜悯才赐给的。但是,有一年的正月十六日那天,一农夫家请了几位客人吃饭,席间,女主人发觉小孩拉了一泡屎,情急之中用死面饼卷起屎巴巴悄悄扔出了院内,恰巧被巡游神所撞见。巡游神为此而大怒,诅咒发誓不再让他们吃上白面了。于是用魔法将锡伯人种的麦子变成黑丹。这期间,有一位孤独的老人一直虔诚地供奉土土神。一天夜里,土地神给他托梦,说锡伯火得罪了天神,天神一怒之下将锡伯人的麦子收回,以示惩罚。正月十六日是天神下凡巡游的日子,全族人要在他巡查之前把各自的脸抹黑,祈求天神恕罪……老人一觉醒来,觉得奇怪,并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全族人。为了得到天神的宽恕,所种的麦子不长黑丹,于是他们在天神到来之前就把各自的脸全抹黑了。巡游神一看便动了恻隐之心,认为锡伯人知错改错,于是收回魔法,让锡伯人继续吃上白面了。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一到,锡伯族人就把脸抹黑,等待天神巡查,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风俗。
传说之二:相传很早很早以前,锡伯族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土地肥沃,年年风调雨顺,所种的麦子从根部连到顶部全是麦穗。有一年冬天,一家锡伯女人正忙着烙饼,不料,孩子拉了一屁股屎跑来哭闹。女主人一时手忙脚乱,无奈便顺手拿起一张死面饼为孩子擦了屁股,然后从窗户扔出院外。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六,是天神的巡游日。天神一看锡伯人如此践踏粮食,愤愤不平,并决心收回麦子。这一年锡伯人种的麦子又和往年一样长势喜人。但锡伯人压根不知道天神将收回麦子以惩罚。当天神捋去麦穗时,一条花狗气喘吁吁地跑来,乞求天神要给狗们留一点麦穗。这时,天神刚好捋到麦子项部只剩一小截麦穗了。天神心想,狗的要求并不过分,再说它们也是饱一顿、饿一顿的,吃的都是锡伯人扔掉的残羹余饭。于是就说:“那好吧,这一截麦穗就算留给你们了。请记住,今后狗们吃面粉,人吃麸皮。”花狗兴奋得连连点头,并在返回的路上一直背诵着天神的吩咐。谁知,当花狗跑到芨芨草滩时不慎摔了一跤。回到村里告诉锡伯人时竞把天神的吩咐说成是“人要吃面粉,狗要吃麸皮”。待花狗恢复记忆时,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它悔恨不已,一见芨芨草就想报复,扬起后腿撒
屎。可锡伯人也很聪明,从此再也不践踏粮食了。
上述两则传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抹黑节”的来历与粮食有直接关系。那时,锡伯族先民从狩猎转入农业生产,对小麦作物的黑穗病不可理解,以为是老天在惩罚。于是就演绎出“抹黑节”的风俗。与之相关的还有正月十六日锡伯族的“吃素”—家家户户普遍吃一种托霍尔布达素饭。这种饭是将合好的麦面擀成面片,然后在开水里煮熟,捞出后拌以炼好的猪油、少许的葱花和辣面子。显然,正月十六
日的“吃素”与“抹黑节”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本文原载《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第1辑,2002年)